第34章 你為什麽會喜歡“最後的機會”

害怕後悔

先講兩個故事。保羅持有公司A的股票,在這一年中,他考慮要賣出公司A的股票而買進公司B的股票,但他沒有這樣做。如今他發現如果這樣做的話可以多賺1200美元。第二個故事:喬治持有公司B的股票,在這一年中他賣出了公司B的股票而買了公司A的,如今他發現如果他沒有賣出公司B的股票,他也可以多賺1200美元。那麽這兩個人誰更後悔?

後悔是對作錯決定的一種感覺。人們希望能再得到一次機會。那麽保羅和喬治誰會更後悔呢?從調查的結果可以很清楚地看到,8%的被調查者認為保羅更後悔,92%的被調查者認為喬治會更後悔。為什麽觀點差別如此之大?客觀上來說,這兩種情況是一樣的,保羅和喬治都很遺憾地作了錯誤的選擇。唯一的區別是:在喬治去買股票A的時候,保羅已經有了股票A。保羅是被動的,而喬治是主動的。保羅和大多數人一樣—會將自己的錢放在一處不去動用,而喬治的情況比較特殊,顯然這種不按常規辦事、不與大多數人行為一致的人會更後悔。

但有時候不去付出行動反而會更後悔。比如,一家曆史悠久的出版社是唯一一家抵製電子書的,其社長說:“圖書是紙製成的。”他堅持這一傳統,絕不考慮其他可能。如今有10家出版社破產,其中9家是因為電子書出版策略沒有成功,而第10家正是堅持紙質圖書的這一家,那麽10家出版社中誰會對過去的決定更不後悔?肯定是堅持傳統的那家。

還有一個例子是來自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與慢》(Thinking,FastAndSlow):在每次墜機事件之後,我們總能聽說某個倒黴的人,本來計劃早一天或晚一天乘坐飛機,但出於某種原因在最後時刻將機票換成了墜機這一班。所以我們對他比那些一開始就訂了這一不幸航班的“大多數人”有更多的同情心。

這種對後悔的害怕有時會使我們做出不理智的行為。為了今後不再有這種可怕的後悔感,我們傾向於保守地行動,也就是不讓自己的做法太偏離常規。沒有人能避開這種傾向,即使是專業的股票經紀人。有統計顯示:在12月31日—這一天會測評年度業績並計算分紅—股票經紀人傾向於賣出有特殊情況的股票,並選擇與大多數投資者保持一致。另外這種對後悔的害怕還會使人們不敢扔掉無用的東西,因為你擔心在一些情況下那種不悅感會降臨,比如又一次需要用到已穿壞的網球鞋。

最愚蠢的情況是將這種對後悔的害怕與“最後的機會”結合起來。一個團體旅行的廣告宣傳冊上寫著:在犀牛滅絕之前看到它的最後機會。如果我們現在並不認為看犀牛是很重要的,那麽因為宣傳冊上的話而打算去旅行就是不理智的了。

讓我們假設你一直夢想有一幢獨居房子,但建築用地緊張,能看到海景的小塊土地很少了,從三個到兩個,到僅剩“最後的機會”!這個聲音衝進你的大腦—然後你就花天價買下了那塊地。對於後悔的害怕讓你忘了市場上總會有帶海景的地產這一事實,繁榮的不動產交易不會恰好就在今天結束。“最後的機會”使我們不去動腦筋思考,而對於後悔的害怕可以使我們整個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時候還是以悲劇的方式:我認識一些在40歲出頭因短暫情緣生下孩子的女人,她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活在相當糟糕的條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