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為什麽你會認為其他人和你想的一樣

虛假同感偏差

你更喜歡60年代的音樂還是80年代的音樂?你認為大家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傾向於根據自己的想法替別人做出判斷。如果你自己喜歡60年代的音樂,那麽你會自動地認為大多數和你年紀相仿的人會和你喜歡的一樣。而喜歡80年代音樂的人也會認為大多數人和自己一樣。我們傾向於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們相信其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和自己的都一樣。這種思維錯誤被稱為:“虛假同感偏差”。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李·羅斯在1977年偶然發現了這個問題。他製作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引人注目的廣告詞:“歡迎來JOE用餐。”他隨意選擇了一些大學生,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在校園中舉著這個牌子走30分鍾,同時還要估計一下其他學生中有多少也願意接受這項臨時的工作。那些願意舉牌子的大學生估計,大多數(62%)被問到的學生會同意做這件事,而那些婉言拒絕這一工作的大學生認為大多數(67%)學生會覺得舉著牌子走看上去就像移動的餐廳柱子。這兩種大學生都認為自己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一致。

“虛假同感偏差”在那些利益組織和政治小派別中都有所體現。他們會將其意願的迫切性自動地高估。例如,他們在公開場合提出問題,如何看待氣候變暖的嚴重性。無論他們在這件事上的立場如何,他們可能都會相信,大多數人和他們的觀點一樣。如果政治家堅信民眾會選擇他,那這就不僅僅是盲目的樂觀主義了,他們實際上會自動地無意識地高估自己得到民眾選票的概率。如果是參加投票的人,則會高估其所中意的黨派受支持的百分點。

在這個問題上表現更誇張的是藝術家們。他們幾乎都期待著得到比實際更大的成功。比如我就十分堅信我的小說《MassimoMarini》會獲得突破性的成功,我覺得它至少會和前幾本一樣好—前幾本賣得都相當不錯,但讀者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我也是自己欺騙了自己,這就是“虛假同感偏差”。

當然在經濟領域也很難避開這種思維錯誤。每個研發部門都堅定支持自己的產品,但消費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在那些技術人員堅信消費者會喜歡其產品的公司,這一問題非常明顯。那些愛鑽牛角尖的人喜歡自己挖空心思想出的完美作品,並錯誤地認為消費者也會對此感興趣。

“虛假同感偏差”還有另一個有趣的方麵。對那些不同意我們觀點的人,我們往往會認定他們“不是很正常”。這也從李·羅斯的實驗中展現出來:那些同意舉廣告牌的學生認為對此拒絕的學生是“拘謹”和“不懂幽默”,而不同意舉廣告牌的學生會認為對此同意的學生是“白癡”和“想成為焦點的人”。

也許你還記得在《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中提到的思維錯誤“從眾心理”,“虛假同感偏差”和它是一回事嗎?其實不是的。“從眾心理”是無意識的群體壓力,而“虛假同感偏差”是沒有壓力的,但後者有一種社交功能—這可能也是在人類進化中沒有將其淘汰的原因。我們的大腦不是為了認識真相而進化,而是為了盡可能多地留下子孫後代,所以誰會借助“虛假同感偏差”勇敢而堅定地站出來,認為其他人和自己想的一樣,誰就會得到更普遍的認同,獲得更高比例的異性資源,並能留下更多的子孫後代,自己的基因被繼承的可能性就會提高。對此表示懷疑的人都是不怎麽受異性歡迎的人。

結論:你要認識到你對事物的觀點不是被普遍認同的,而且你還要理解和你想的不一樣的人並不是白癡。你不要先去懷疑他人,而是要先去懷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