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為什麽我們會說後起之秀的壞話

競爭偏見

當我的書位於暢銷書榜第一位時,出版社請我幫一個忙。我的一個同事寫的書剛剛進入暢銷書榜,出版社覺得如果我為他的書寫推薦語,就能使其排到更靠前的位置。這裏的推薦語指的是印在書封底的讚許性評語。我一直都不理解短短的幾句評語究竟能起到什麽作用,因為一般情況下,封底上的評語都是正麵的,所以一個明智的讀者應該會忽略這種鼓吹文字,或者至少也應該以懷疑的態度去比較一下其他書籍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評語(是不是在其他地方也讀到過)。但不管怎樣,出版社堅持要我寫幾句正麵的評語。我有些猶豫,為什麽要去做這件會使我自身受到影響的事情呢?我為什麽要去幫助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書在暢銷書榜排名的人呢?我也為很多人的書寫過推薦語,但那些人都不會和我形成競爭。在這裏就是所謂的“競爭偏見”起了作用,它指的是不替有可能超過自己的人作推薦的傾向,即便拒絕幫助對方會使自己在長時間內很尷尬。

寫圖書推薦語是一個無害的“競爭偏見”的例子,但在科學界這種偏見往往是懷有惡意的。每個科學家的目標都是盡可能多地在著名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獲得“專家”的聲望。期刊編輯部會請這樣的專家評估其他科學家的論文。通常隻有兩三位專家來決定哪些論文可以發表,哪些不行。如果一位年輕的學者寄來了一篇具有重大意義的論文,這篇論文將使整個專業領域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並會動搖這一領域權威人士的地位,這些專家會怎麽做呢?他們會苛刻地對待這篇論文—這就是惡意的“競爭偏見”。

心理學家斯蒂芬·加西亞和他的同事舉了關於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例子。這位諾貝爾獎得主阻止了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輕人在其所在的大學獲得教職。短期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是不明智的。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很可能使那位年輕人加入另一研究團隊並發揮其才華。加西亞推測沒有一個研究團隊可以連續多年保持領先水平的原因,有可能就是“競爭偏見”。

“競爭偏見”也是很多創業者容易犯的錯誤。蓋伊·川崎在蘋果公司做了4年的首席宣傳官。如今他是風險投資家,為創業者提供谘詢。川崎說:“A級人才會雇用A+級人才,也就是比管理者自身還優秀的人才;B級人才相反隻會雇用C級人才,C級人才雇用D級人才,D級人才雇用E級人才,以此類推,直到短短幾年之後企業隻剩下Z級人才。”他的建議是:請你雇用比自己優秀的人,否則你很快就會擁有一公司的廢物。這裏也體現了“鄧寧-克魯格效應”,即無能的人往往無法認識到自己的無能。

艾薩克·牛頓在25歲的時候向伊薩克·巴羅教授展示了自己在業餘時間的研究成果,然後巴羅便將其教授的職位讓給了牛頓,毫不遲疑。有幾位教授會將自己的職位讓給學生?有幾位總裁會讓出自己的位置,隻因為他發現兩萬名員工中有一名員工比他工作得更好?我想不出其他類似的例子。

結論:請對比你有才華的人予以支持,短時間內你會使自己的地位陷入危機,但你絕對是可以從中獲益的,因為無論如何總會有人在某一時間超過你,等他們超過你時,你會更容易贏得他們的好感,更方便向他們學習。所以我還是為那位同事寫一下書的推薦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