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禪的精髓,是用心靈親自體驗(2)

賊,是禪師之間讚揚對方機智的獨特用語,是一種幽默的諧稱。

自從布袋和尚將這則翠岩夏末示徒的公案傳揚出去,便轟動了天下禪林,人們競相參究,紛紛前來翠岩山,拜謁令參禪師,於是,他大張法席,史稱“翠岩令參”。再後來,經過布袋和尚的舉薦,吳越王錢鏐對翠岩令參的禪法敬佩得五體投地,將他恭請到杭州,住持龍冊寺傳授禪法,直至圓寂。當年,布袋和尚許下了給錢鏐請一位真正能說法的禪師的願,至此總是圓滿了——這是後話。

布袋和尚知道,翠岩令參的師父雪峰義存,乃禪宗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宗師,如今身在福州。他真想見識見識雪峰義存的禪法,便向嶺中走去。

布袋和尚沿著東海岸的驛道來到福州之後,沒有直接上閩侯縣的雪峰山,而是在福州城裏暫時住了下來。

有一日,他背著布袋,站立在十字路口。一位僧人問他在這裏幹什麽?他說等人。僧人就跟他鬥禪機,說:“來了,來了!”布袋和尚說:“你不是我要等的人。”

僧人明白他指的是“真人”——自性,再次問:“怎樣才是那個人?”

他卻裝傻充愣,伸手說:“給我一文錢?”

真人無形無相,如何能說?雖然不能說,卻能表示——那伸手、開口的,豈不是“真人”的作用?

有的時候,他腆著大肚皮,禪杖頭上挑著布袋,在大街小巷裏吟唱著: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福州城裏有一座安國禪院,其住持弘瑫禪師剛剛收留了一個十分伶俐的小弟子,名叫白鹿師貴。他每天見布袋和尚在街頭吟唱,好奇地問道:“什麽是布袋?”

布袋和尚並不回答,而是聞言放下了布袋。這一放,灑脫,自在,大有禪意。

“什麽是布袋下麵的事?”白鹿師貴當然是在問什麽是更深邃的禪要。

布袋和尚一言不發,背起布袋就走——好瀟灑,好利索,更蘊含著凜冽的禪機。

白鹿師貴太年輕,雖然他從布袋和尚放下、拿起布袋的舉止中,感受到了難以言說的禪機,卻像是霧裏看花、水中望月,朦朦朧朧、縹縹緲緲,美則美矣,妙則妙哉,卻看不太真切,無法領悟到其中的真諦。他向自己的師叔——著名的保福從展敘說了這個過程。保福從展說:“你等著,我倒要去看看,這個大肚子布袋和尚究竟是哪一路神仙!”

於是,保福從展禪師“嘚嘚”跑到福州街頭,專門來勘驗布袋和尚。他問道:“什麽是佛法大意?”

布袋和尚依舊一言不發,放下了布袋。

保福追問:“難道僅僅如此?更有向上事嗎?”

布袋和尚拿起布袋,挑在禪杖上,揚長而去。

保福從展對著他的背影施禮讚歎道:“好一個布袋和尚,放得下,拿得起,這才是真灑脫!”

保福從展回去之後,白鹿師貴趕緊來詢問兩人法戰的情況。保福從展說:“不是法戰,而是受教。布袋和尚以身示現的‘看破、放下、自在’的禪理,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人生境界。若是我們凡事像他的布袋一樣,拿得起,放得下,就是偉丈夫了。”

看到白鹿師貴還是懵懵懂懂,保福從展進一步解釋說:“布袋和尚的放下布袋,象征要舍棄一切名利得失等身外之物,遠離妄想執著等心中掛礙。隻有徹底放下,一絲不掛,才能達到解脫煩惱、自由自在的境界。同時,他的拿起布袋,肩挑而去,代表著敢於擔當,相信自己本具佛性,頂天立地,成佛作祖。”

那天,布袋和尚看到一位雲遊禪僧在街上行走。他發現,禪僧的行囊上有“雪峰山”的字樣,馬上追了上去,猛然在人家後背上拍了一巴掌。

禪僧是個老修行,所以能處變不驚,回過頭來說道:“你是不是要詢問佛法?”

誰知,布袋和尚卻伸出手,大言不慚地乞討:“給我一文錢。”

然而,這個禪僧是個曆練多年的作家,所以從這俗不可耐的舉動中感受到了滾滾而來的機鋒。禪僧道:“你說得好,就給你錢。”

他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禪僧見狀,深深禮拜下去。

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布袋和尚在福州遊蕩了好長時間,許多人都認識這個背布袋的大肚子和尚,然而,真正知道他禪悟深不可測的,也不過保福從展等幾個明眼的人。

一年暮春,他溯閩江而上,進入閩侯縣境內。義存大師住持的雪峰山,就在前麵不遠的地方。

雪峰山原名象骨山,為閩越勝景,未冬先雪,盛夏尚寒。那一年,義存禪師在大江南北雲遊曆練了三十個春秋,學成回歸閩南之時,曾路經此山,遇大雪而宿於山巔。後來,閩王問義存禪師:“你夜住象骨山,有何奇異?”義存答曰:“山頂暑月猶有積雪。”閩王隨即將象骨山更名為雪峰山。義存禪師愛其清淨,在山上草創伽藍,立庵興法。由於他悟境弘深,說法高明,山寺初成,便緇素雲集,僧眾每每逾千五百人。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大護法藍文卿施田七千餘畝,寺院得以擴建,刹宇遍及全山。此時的雪峰山,是為全國最大的禪宗道場;而雪峰義存大師,更是如日中天,光耀天下。眾多僧衲,不遠萬裏,望山奔湊。

然而,布袋和尚從雪峰山下經過,卻並未上山!

要知道,當初,他之所以由浙東行腳到閩南,就是為了會見雪峰義存啊!而今為何過山門而不入呢?

所謂禪者,率性而真。布袋和尚已經從雪峰弟子身上盡知其禪風,又何必再見麵呢?所謂乘興而來,興盡而去。

布袋和尚繼續溯閩江之水而上,漸漸將雪峰山甩在了身後,曠野裏回蕩著他吟誦出的一首千古絕唱: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那一年,釋迦牟尼佛居住在舍衛城之南的祇樹給孤獨園。這一天,佛陀高升法座,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眾與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彌勒恭敬圍繞。這時,摩訶迦葉在大眾中站立起來,走到佛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請佛說法。

佛陀無限慈悲,為大眾宣說了微妙的佛法。

最後,摩訶迦葉尊者對佛說:“世尊,您所說的佛法,是世人指路的明燈,是渡過生死苦海的舟航,唯願您長久住世,為我們說法。”

佛陀說道:“人,哪有長生不老的?如來我也是一樣。不久,我當涅槃。”

迦葉尊者聞聽此言,很是著急,急忙哀求道:“世尊,那怎麽行呢!唯願您住世一劫,使得正法更加深入人心。”

這時,佛陀微微笑了起來:“迦葉,你怎麽也說小孩子的話?滄海桑田,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啊。迦葉,今後五百年,仍有眾生具足善根,其心清淨,能得道證果。所以,請你守護我的正法。”

迦葉謙遜地說道:“世尊,您知道,我以少欲知足、頭陀苦行見長,智慧微淺,辯才匱乏,因此,難以擔當如此重任。世尊,在佛滅度後的歲月裏守護正法,極其艱難,唯有菩薩才能勝任。世尊,若以法寶付囑大菩薩,永遠不會消失毀壞,能利益無量、無邊眾生,不斷佛種,法輪常轉,僧寶具足。”

摩訶迦葉的目光轉向彌勒,接著說道:“世尊,彌勒菩薩就在這裏。您若是將法寶囑托於他,在今後的歲月裏,他一定能悉心守護,廣為演說,推行流布。為什麽呢?彌勒菩薩當於來世證到如來的智慧。猶如世間的國王離位,太子接替治理國家一樣順其自然。世尊彌勒菩薩也是這樣,應當繼承正位,守護正位。”

佛陀點點頭:“很對、很對,迦葉,正如你所說的一樣。”

隨即,佛陀伸出金色的右臂,手掌宛若蓮花形狀,撫摸著彌勒的頭頂,徐徐說道:“彌勒,我付囑你,當未來世,正法滅時,你當守護佛法僧三寶,莫令斷絕。”

這時,三千大千世界發出六種震動,光明普照,大眾一起合掌,對彌勒說:“如來以法付囑聖者,唯願聖者,為利益人天大眾的緣故,受此正法。”

彌勒從座位上站立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掌,恭恭敬敬地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為了利益眾生,曾經受過無量劫的苦難,何況如來付我正法,哪能不歡欣接受呢?世尊,我今受持正法,於將來推演講說,使之廣為流行。”

聽到彌勒接續正法,虛空之中一片歡呼雀躍,天女散花,仙樂齊鳴。佛陀稱讚彌勒說:“善哉、善哉,彌勒,如今你在我麵前作獅子吼,受持守護如來正法。要知道,在過去無量世界、無量時光,也都是像你這樣的大菩薩作獅子吼,守護正法,不使斷絕。”

爾後,彌勒請佛講說甚深妙法,他自己又繼續發揮,重新演繹了佛的宗旨。

當彌勒說法之時,有五百比丘從座位上站立而起,離開了****。大迦葉尊者問他們:“彌勒說法,甚為精妙,你們不聽,要到哪裏去?”

那些比丘說:“彌勒菩薩所說之法,甚深難得,可是我們聽不懂,也無法按之修行。若是不能修行,就愧對信眾的布施。所以,我們寧可還俗,也不能裝模作樣,破戒欺蒙世人,白白受人家的供養。”

這時,文殊菩薩走了過來,讚揚那些比丘道:“善哉、善哉,出家人,就應該像你們這樣,寧可還俗,也不能虛度歲月,敷衍了事,空受布施。”

文殊菩薩轉身問佛:“世尊,什麽樣的人應該受到信眾供養?”

佛陀說:“那些修行解脫者,我授記他們受大眾的恭敬布施。”

文殊又對五百比丘說:“你們應該馬上去修行。要知道,佛世難值,佛法難聞。”

他們問文殊應該如何修行,文殊說:“你們應如是觀——無一法合,無一法散,無一法生,無一法滅,不受一法,不舍一法,不增一法,不減一法。若如是行,於法無得,無得則無去,無去故無來,無來則無去。你們知道了吧?這就是無來、無去、無住、無不住。”

五百比丘聞聽了此言,心中立刻得到了解脫。

接著,佛陀又為大家解說了多種清淨菩薩行方法。最後,佛陀對彌勒說:“善男子,在我涅槃之後的歲月裏,當正法欲滅的時候,有無量眾生厭離世間,渴仰如來,發菩提心,或進入寺院而出家修行,或修習菩薩願行,於大菩提得不退轉。如是眾生,命終之後,一定會往生兜率天宮。他們在彌勒內院,得見你真身的無邊福德,被你的莊嚴所攝受,超越生死,證不退轉。於當來世,隨你到大寶龍華樹下,得成正果。”

聞聽佛陀此言,無數新發意菩薩樹立了堅固的信心,那些外道也發起菩提心,他們發願追隨彌勒,將來在龍華三會上得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