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1)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有信成就聖學
蕅益大師講,“不信自己可為聖賢,如何進德修業”。
這個信又講到更深層次了,不僅是說話要守信,不能打妄語,說到要做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信自己,信自己可以成為聖賢,這是學道的關鍵。我們能不能成就聖賢,信心是根本。有了信的力量,我們才能有動力,才會鍥而不舍,進德修業。所以先要信自己,這是自尊自愛,待人才能誠信。如果不相信自己,也不會相信別人,待人就不可能誠信。不相信別人,就是生活在懷疑的世界裏,這是一個煩惱的世界。所以,信先講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跟西方的文化有一個根本不同之處,在於中華傳統文化講自信,信自己可以成為聖賢。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天主教宗教文化上,先信自己是罪人,然後信上帝來救他,這在信心上就不同,天地懸隔。
蕅益大師強調信自己可以成為聖賢,這個信是關鍵。在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裏,他講了六個信,我們用這六個角度的信來詮釋孔子講的“人而無信”的信,那就講得非常圓滿了。這六信是什麽?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學習聖學,該如何來落實這六信?
六信內求探尋自心
在成聖成賢的道路上,第一個是信自,信自己本來是聖賢。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得先信“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相對的善,是“本善”,它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是純善,無絲毫的惡。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聖賢,現在要學聖、學賢,當然可以成聖賢。有了這個信心,才能夠進德修業。
聖賢之心跟我的心無二無別,這叫真心。所謂真心,不是我們身體裏的心髒,不是這個肉團心,也不是我們能思維、想象、推理、研究的意識心,真心是真如自體,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所謂“豎無初後,橫絕邊涯”。初和後,是過去和未來,這是時間觀念,真心沒有時間觀念,它超越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在真心當中同時存在;在空間上沒有邊際,十方法界,宇宙萬物全是真心所變現,這是我們的本心。這個本心本來覺悟,本來純淨純善。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裏講,“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圓滿的,這是性德,真心當中具足了這些性德,每一個眾生都有。雖然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斷在造業,可是並沒有障礙本性本善。如果我們能夠一念回心,所謂“背塵合覺”、“返妄歸真”,塵是指外麵的這些境界,叫妄塵,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都屬於塵,好像什麽?一顆寶珠上麵蓋滿了灰塵,現在把灰塵掃幹淨,寶珠就光芒四射了。沒掃幹淨,其實寶珠還是光芒四射,隻是我們沒覺察到,沒得到它的受用。我們“背塵合覺”,就是掃除心地上的塵垢,“返妄歸真”,從妄境當中回頭,歸向真如自性,我們就成聖賢了。我們對本善要生決定的信心,不能有絲毫疑惑,這是我們成道的關鍵,這叫信自,信自己。有了信自的基礎,然後才能談得上信他。
第二個是信他,就是信聖賢教誨。他是指聖賢人,已經成就的聖賢,像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佛家的釋迦牟尼佛、佛陀的諸大弟子、曆代的祖師;道家的老子、莊子,這些都是已經成就的聖賢,他們留下的教誨,聖賢教誨,我們一定要相信,走他們走過的路,效法他們,通過學習聖道來去除自心的妄塵,也一樣能成聖成賢。這是講信他,信他就一定要立誌,誌在聖賢,學貴立誌。
第三個是信因,因跟果是相對的,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我們現在想求得成聖成賢的果,因是什麽?大學之道告訴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夠明明德於天下,我們就成聖,因就是修身。修身具體而言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最初的因,就是格物,格物是一個根本的因,有格物才有致知,有致知才有誠意,進而一層層因果推進,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最初的因是格物。
格物是什麽意思?物是物欲,格是格鬥,跟物欲格鬥,把物欲控製住,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把物欲格除掉。先控製,然後格除。格除是什麽?永遠斷幹淨。物欲包括很廣,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嗔癡慢的煩惱,這些都是物。再廣泛地講,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是物。因為宇宙萬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才產生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宇宙沒有物。
永嘉大師開悟之後說了一句話,“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裏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那是迷惑顛倒,就象在夢裏一樣,有六道,有十法界,有宇宙萬有。那些是什麽?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現在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就覺悟了,覺悟之後一看,“空空無大千”,這個物到此地步真的格盡,一絲毫塵染都沒有了,幹幹淨淨,空空如也。能夠到此境界,就是成大聖。
我們先從最粗重的物欲煩惱下手,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癡慢,這十六個字要放下,這是最初下手處。因是格物、放下,放下一分,我們才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幫助我們放下一分。放下是格物,看破是致知,格物致知是相輔相成的,然後才有誠意,才有正心。
何謂誠意?能夠放下分別執著,才叫誠意。最起碼,意識上沒有自私自利。說得更圓滿,沒有念頭才叫誠意。曾國藩先生講,“一念不生是謂誠”。到了一念不生的境界,才叫真正誠意。什麽是心正?沒有煩惱叫心正。有煩惱,心怎麽能正?《大學》講,“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一定是心裏沒有好樂、忿懥、恐懼、憂患,才能叫正。好樂是貪,忿懥是嗔,憂患恐懼是癡,貪嗔癡在心裏,這是三毒煩惱,心怎麽能得其正?
先斷三毒煩惱,進而將見思煩惱斷掉,見是知見,知見錯誤,這是煩惱;思是思想,思想的煩惱,見解的錯誤,都要斷除幹淨。然後將塵沙煩惱斷盡,塵沙煩惱是分別,見思煩惱是執著。分別執著斷盡了,再把無明煩惱也破掉,無明是妄想。所以,圓滿的正心是心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成聖之因,因就是我們的煩惱要放下。不能一下放下,就逐步逐步放下,有次第地放下,必然能得成聖的果。
第四個是信果。果是聖賢果位,一切聖賢都是從格物、放下的功夫中得來。因果是絕對沒有差錯的,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好像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我們的身子走到哪,影子就跟到哪;我們在山穀裏叫一聲,必定有回響,有其因必有其果,絕沒有虛棄的。所以,懂得了因果,我們要努力地修因證果。
第五和第六是信事、信理。信事,事是什麽?《大學》裏講的家、國、天下,這些都是事。這些事沒有窮盡,其實天下講得小了,隻是一個地球,整個宇宙的事,更加無有窮盡。朱子講要“窮盡萬物之理”,萬事萬物的這些事理,無有窮盡,如果我們的心往外去探索、攀緣、學習,最終能不能把萬事萬物的事理都明了了?不可能。為什麽?我們起心動念要去窮理,這個心是妄心,用妄心去窮理,辦不到。要怎麽樣?要用真心。因為家國天下,乃至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真心所現物,我們能夠回光返照,不向外攀求,回歸自性,就豁然明白了,整個宇宙萬事萬物之理都通了。為什麽?因為這些事不管怎麽繁雜,都沒有離開我們自心。我們必須要回歸到自心上探尋,才能了知心所現的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