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之三百思在無邪

這句話是孔老夫子為我們指出《詩經》的綱領。

“詩三百”,是講《詩經》有三百篇,其實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隻有篇目,沒有詩詞,所以是三百零五篇。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說法,上古時代留下來的詩,到孔子手上有三千多篇,後來經過孔子的刪訂,就變成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是取整數。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話,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三百零五篇,就是“思無邪”。朱子解釋“蔽”當“蓋”講,涵蓋、概括的意思。“思無邪”,這一句詩文出自於《詩經》的“魯頌·駉”篇,魯頌駉篇之辭。孔子用這一句詩,來概括全部的《詩經》。

“思無邪”是什麽意思?劉寶楠先生的《論語正義》裏,引用的是《說文解字》的解釋,“思,容也。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思是心裏容納的東西,心裏能容納的就是念頭,念頭叫思。劉寶楠是清代的大儒,《論語正義》考據得非常廣泛。

顧憲成是明代的大儒,他說,“詩者,思也。發慮在心,而形之於言”。詩是什麽?就是思。我們心有所念,念頭從心裏生出來,叫發慮在心,慮就是念頭,而形之於言,把它表達出來,就叫詩。所以詩是我們心裏麵的思想、念頭表現出來的文字。這是一種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李炳南老先生,引程樹德的《論語集釋》裏所說,思無邪的思,是語氣助詞,沒有意思;又引鄭康成,講到考據《詩經·國風》“邶國北風”篇裏的一句“其虛其邪”,在漢代,虛和邪是一個意思,所以思無邪的思沒有意思,是語氣助詞,就是講的無邪。無邪就是無虛的意思,無虛就是真。按照這樣的解釋,《詩經》裏麵三百篇,它的本義都是真情流露之作,這種也很好。

一種,說思是思想,思想裏沒有邪惡,叫“思無邪”;第二種,說“詩三百”是無邪、無虛,全是真情流露。

凡詩之言導歸誠正

朱子在《集注》裏說,“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誌,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這是把義理給我們發明出來。“凡詩之言”,就是《詩經》裏的話,有描述善的,有描述惡的,善的是為了感發我們的善心,勉勵我們行善;惡的是懲創我們放逸的心智,讓我們提起善念,改過遷善。《詩經》裏的這些言語,都是幫助我們回歸情性之正。

凡人都有情性,惡人情性用得不正,善人用得正。《詩經》也是有感情的,可是它全都用得正,引導我們向正的、善的方向走,所以叫“思無邪”。這是對常人而言,常人沒有辦法不思,他非得有思想,心裏非得有念頭,他也一定有情性,我們所說的七情。《詩經》是導人以正,到了聖人的境界,情性都沒有了,所謂的轉情識為智慧。聖人的心裏已經離念了,離念決定是正,這個正是絕對的正。有情性、有思想的正,是相對的正,有正就有邪。在這種凡人的境界上,聖人教導我們,也是因材施教,先教我們改邪歸正、斷惡行善,這是第一步,進而再提升,破迷開悟。破迷開悟就是離情,離念了,也就是放下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才能入聖流。所以,《詩經》是教導我們先要改邪歸正。

朱子又引程子的話,“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思無邪就是誠意。在初級階段來講,誠意就是心裏沒有邪念,具體而言,就是實實在在的,心裏沒有自私自利的想法。有自私自利,這是邪;大公無私,這是正,公正。把自私自利放下了,我們的誠意才得以現前。再提升,進入高級階段,把念頭都放下了。清朝大儒曾國藩先生給“誠”字下了定義,叫“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念不生,就是無思無慮,那才是真正的誠,真正的正。

朱子又引宋朝大儒範祖禹先生的話,“範氏曰:學者必務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約則足以盡博矣。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範祖禹先生的這一段引申,也非常好。他說,“學者”,學儒的人,學習聖賢之道的人,“必務知要”,必定要懂得要領,學習要懂得抓住綱領,這樣學才不費勁,進步才快。“知要則能守約”,能夠懂得綱領、抓住綱領,就能守住最簡約的教誨。其實大道至簡,真正的大道理,兩三句話就已經說清楚了。《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一句話就概括了大學之道,非常簡約,沒有囉嗦。能守住簡約,“守約則足以盡博矣”,我們才能了解、掌控廣博的內容,這是懂得學習。

正念守敬落實無邪

孔子為我們提取出綱領,他把《詩經》三百零五篇概括出來,就是“思無邪”,三個字即涵蓋了文章全旨,這是真正的“知要”,這三個字也出自於《詩經》。

我們修學,要懂得守約,怎麽守約?落實思無邪。我們的思想一定要正,正了之後,才能真正明了《詩經》的意思。《詩經》是真情流露之作,真情從哪出來的?是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我們必須放下邪念,才能體會得自性流露出來的真情之作。隻要我們能夠放下邪念,也就是放下自私自利,這部《詩經》就全通了,就足以盡博矣。三百零五篇的《詩經》,我們不用念,就全懂了。

範氏依據孔子的意思,又給“禮”做了一個歸納。孔子講,“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詩和禮,是孔子教人的學問。《詩經》,孔子給我們歸納了出來,是思無邪。那禮呢?禮也有很多,“經禮三百”,經的禮儀有三百。具體的禮儀,就是“曲禮”,有三千,三千威儀,非常廣博,能不能也是一言以蔽之?可以,“曰:毋不敬”。《禮記》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就說:“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沒有不恭敬的,一切恭敬。所以禮的精神、綱領就在一個敬字,“禮者,敬而已矣”,這也是提綱挈領,給我們歸納出最簡約的綱領。

能夠守住這個敬字,我們的禮就全通。這個敬,有敬自己,也有敬他人。有敬人,有敬事,也有敬物,無不敬。所以,詩,一言以蔽之是思無邪;禮,一言以蔽之,毋不敬,這都是聖賢的心法。我們果然能夠落實,這一生也決定成聖成賢。

蕅益大師的注解說,“此指示一經宗要,令人隨文入觀,即聞即思即修也。若知詩之宗要,則知千經萬論,亦同此宗要矣”。“思無邪”這三個字,為我們指示出整部《詩經》的宗要,宗是宗旨,要是要領。這簡單的一句話令我們能隨文入觀,文是文字,隨著這三個字“思無邪”入觀,入觀是什麽意思?改變我們原有的觀念,真正在心裏落實思無邪。一聽到思無邪,立刻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斷惡修善。有自私自利就是惡,大公無私則是善。進而再提升,知道凡所有念皆是邪念。那什麽是正念?正念是無念,是一念,叫一心。把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念頭都放下,就入一心,就入無念,那是真正的思無邪。

“即聞即思即修”,聞思修叫三慧,三智慧,這三智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們不是有次序的,是一即三,三即一,同時的。聞慧,是一聽就能明了;明了是思,思慧;一明了立刻就變成自己的存心,變成自己的觀念,入聖流了,這叫修慧,同時發生,所以叫“即聞即思即修”。即是同時,沒有次第,這叫隨文入觀,不是先聞了,聽到了,然後去思考這句話是什麽意思,思考明白了,然後再去落實,這是凡人的意識過程。聖人的聞思修不是這個過程,它是同時的。如果說聽了之後再思考,那是落到意識心裏頭,意識心裏頭還是思,還是念,有念頭。有念頭還是邪念,怎麽能叫思慧?那叫胡思亂想,以為自己想懂了,然後去修,那是盲修瞎練。所以聞思修稱為菩薩三慧,一定是隨文入觀,才能得到。入觀是什麽?離念了,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把思放下了,思都沒有了,當然是無邪了,全體皆正。

“思無邪”是《詩經》的宗要,宗旨和綱要,其實“思無邪”又何嚐不是千經萬論的宗要?聖人的千言萬語,歸納起來不都是講“思無邪”三個字嗎?這叫圓解,都通達了。但是真正的圓解是聞思修都落實,我們覺得自己明白了,明白了卻沒去做,還是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我們沒修,沒修也就沒聞、沒思。換句話說,我們的聞還沒有明了,等於未聞;我們的思沒懂,等於沒思;我們沒幹,就是沒修。所以聖人的學問注重在落實,要真正變成自己的心行。

真妄不二依妄修真

江謙先生在《補注》裏,詮釋了蕅益大師的這段話,而且加以解讀、開解。他說,“思,妄心也。無邪,真心也。詩三百篇,皆妄心所成,妄依真有,真妄不二,解此義者,全妄成真。黃花翠竹,皆是真如。紙畫木雕,無非真佛。故曰,思無邪也”。這話說得很好。“思無邪”,思是思想、念頭,有念頭就叫妄心。真心離念,真心裏麵沒有念頭,無邪就代表真心。

“詩三百篇,皆妄心所成”,《詩經》三百零五篇都是妄心所成,寫這些詩的人肯定有念頭,前麵講的,詩是我們的心念發出來之後形成的言語,所以是妄心所成,妄心是念頭,有念皆妄,真心無念。“妄依真有,真妄不二”,妄念起來了,從哪起來的?它的來處是哪?來處還是真心。真心是不動本體,能現一切物,妄念也是從真心裏現出來的,所以妄依真有,沒有真也就沒有妄。所以妄裏決定有真,真妄和合,真妄不二,分不開的。

妄念現出境界,沒有念頭就不會現境界。真心裏沒有念頭,所以真心沒有境界,叫大光明藏,叫常寂光。念頭微動,立刻有境界現前,境界還是依真而起。“解此義者,全妄成真”,我們真明白這個道理了,就知道全部的妄就是真,因為妄沒有離開真。這個道理很難懂,我們打個比方,譬如人做夢,晚上睡覺,大家都有做夢的經驗,試問問自己,晚上做的夢,夢境怎麽來的?是別人給我們造出來的嗎?是上帝給我們創造的嗎?不是,是我們自己的念頭生的,因為有念頭才會做夢。這個念頭念念在相續,所以才有這個夢境在相續。忽然有人把我們拍醒了,念頭斷了,夢境就消失了,雖然晚上睡覺了,還是有念頭,控製不住,現出這個夢境。

夢境是由我們的心現出來的,這個境界是妄境,這我們都懂,做夢哪是真的?都是虛妄的,所以叫做夢境。這個虛妄的夢境,它的本體是自己的心,有心才有夢境,所以整個夢境就是自己心的映現。自己的心在哪?拿來看看,自己的念頭在哪?找不到。但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念頭。所以,全夢即心。夢是妄,全妄即真。現前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萬物,都是妄念所現的境界,是妄境,虛妄的。隻是我們的念頭在念念相續不止,這個宇宙的境界也在相續不止。一念生出一個境界,念念在相續,這些念頭都相似,所以境界好像是在相續,實際上都是相似的相續,不是真的,隻是速度太快了,刹那、刹那在相續,我們覺察不出來。

彌勒菩薩說,我們的念頭生滅得多快?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麽多的念頭。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百千就是三百二十萬億,這是一彈指。一秒鍾我們可以彈四下,再乘上四,也就是說一秒鍾有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這麽快速的念頭,我們怎麽能覺察到它的生滅?而每一個念頭都現境界,念念相續,所以境界也相續。

念頭是依真心而起,境界沒有離開真心。因此,“黃花翠竹,皆是真如”,“故曰,思無邪也”。“黃花翠竹,皆是真如”,這是禪宗裏的話,黃花翠竹都是境界,全都是真如。真如就是我們的自性真??,都是真心所現。黃花翠竹,這些境界是虛妄的,為什麽是虛妄的?因為是念念相續而生成的境界,沒有念頭就沒有境界。境界依念頭而起,所以它是虛妄的,正如夢境一樣,夢境也是依念頭而起,沒有念頭就沒有夢境。

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在妄境中,能夠證真了。不要妄境以外別求什麽真如,當下明了,當下覺悟。我們知道,全妄即真,從妄中見真,這就是《圓覺經》講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幻是幻境,境界是虛幻的,我們知道是虛幻的,就離開它,離開什麽?離開念頭,離開念頭就離開幻境,所以要放下自己的念頭。妄想分別執著一放下,“離幻即覺”,我們就覺悟了,就證得真如自性,就成大聖人了,成佛了。所以成佛無非是返妄歸真,從妄境中回歸真如自性而已,這就是大學之道講的“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