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

經文:【汝知之乎?】

夫子講到至德要道,就問曾參,“汝知之乎?”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麽嗎?曾子立即從座位上起來,因為原來是坐著的,現在聽到老師提問,馬上就起來了,這是對老師的恭敬。“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我並不是聰敏的人,怎麽可能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曾子是如此的恭敬,所以才能謙卑受教。如果是態度傲慢,對老師不尊敬,就學不到真實的東西,得不到真實的學問、利益。

◎不尊師道學無所成

茂森也在美國和澳洲教過書,在美國大學教過四年,在澳洲大學教過四年。現在回國來,不在大學教書,覺得大學裏的學生很難真正學到東西,因為他們對老師沒有恭敬心。美國的大學生們,能把老師當作朋友就算不錯了,不會把你當作真正意義上的老師,甚至上課還拿著可樂,邊喝邊吃著零食。更有甚者,老師站在台上講,他把兩腿放在前麵的椅子上,就這麽大大咧咧的坐在台下聽。這樣的心態,能學到什麽?所學的都是皮毛常識而已,對他的人生恐怕沒有多大益處,所以一個人真正能夠尊師重道才有受教的基礎。我們從事傳統文化的教學,發現很多人對老師很尊敬,尊敬老師,其實是尊重道業。所以作為老師,孔子看到曾子恭敬謙卑的態度,必定是把平生所學和盤托出,悉心教導,成就這樣的好學生。

曾子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這句話意思是說,我並不聰敏,怎麽可能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呢?多好的受教態度,既謙虛,又真誠。確實曾子雖然有大學問,而且行孝也做得很好,但是跟老師孔子的境界還有差距,所以對孝的體會還並不是那麽圓滿,對先王的至德要道能體會一些,還沒有達到“足以知之”。“足”就是滿足,不是圓滿的體會。能體會得一部分,但是不圓滿。誰能體會得圓滿?隻有聖人。曾子當時還不是聖人,他是賢人,賢人跟聖人還有差距。所以曾子請教先王的至德要道,請老師為他詳細地解說。孔子見到曾子如此的謙敬,那必定是毫無保留的說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