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就是孝。“夫”是語氣助詞,沒有意思。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麽?就是一個字“孝”。“孝”能順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我們現在夢寐以求的和諧世界,一個“孝”字就能做到,因為孝是德本,是道德的根本;孝是天性,人本來就有孝德,這就叫性德。孝是從人的本性裏流露出來的。本性就是道,流露出來的就叫德,所以“孝”就是本性自然的流露,不用人教的基本道德。譬如,一個小嬰兒,他對母親的依戀,完全沒有絲毫的障礙,跟母親心連心,不會離開母親一步,母親對孩子亦如是。父子有親,父母跟兒女的親情是自然天性,所以行孝就是順著天性而行,因此稱為德之本,根本在此。如果把這個德之本保持一生,對父母的親愛永遠保持,而且能夠發揚光大,以孝心對待所有的人,這就是聖人了。聖人,不是天生的,也沒有人天生不可能成為聖人。每個人都能成聖人,隻要我們孝的天性保持一生不變,並把孝心擴展到對一切人、事、物,就成聖人了。“教之所由生也”,聖賢的教育,就從這裏生發開來。
邢昺《正義》:“案《禮記·祭義》”,《禮記》中有一篇叫“祭義”,“稱曾子雲:‘眾之本教曰孝’。”“本教”就是根本的教育,教大眾什麽?孝道,所謂教之所由生也。
“尚書》:‘敬敷五教’”,《尚書》提到的“五教”,就是五個方麵的教育。具體是:“解者謂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舉此,則其餘順人之教皆可知也。”五種教育,教父親要做到義,義就是義務。父親的義務是什麽?養育孩子,教育孩子,“子不教,父之過”。母親就是要慈祥、慈愛,對孩子關懷,母愛本身是最深厚的仁愛教育。所以父母要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盡到這個本分。兄弟之間,兄友弟恭,要互相關懷,兄長照顧小弟,小弟恭敬兄長。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父親,兄長就要負起父親的責任,長兄如父。“教子以孝”,就是做兒女的,本分是什麽?孝順父母。孝順涵蓋麵很廣,不僅是對父母孝,對兄弟行悌道也是“孝”,所謂“兄弟睦,孝在中”。《尚書》講的五教就是教給我們在家庭裏麵,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做父親的,像個父親;做母親的,像個母親;做兄弟的,像個兄弟;做兒女的,像個兒女。通過這樣的人倫關係,我們推演開去,“舉此,則其餘順人之教皆可知也”,從家庭的夫婦、父子、兄弟推廣到社會上的君臣、朋友的人倫關係,這五倫關係的教育即是倫理道德教育,其根本就在於教孝,所以稱為“教之所由生也”。
這是孔老夫子跟曾子,以發問的形式展開教學,講到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源泉,所有的教育都從這裏生發。
我們談到人倫方麵的五種教育。人倫,即我們講的倫理,古人講的五倫關係的教育,五倫就是道。為什麽稱為道?因為道是自然的法則,不是人為創造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種關係,人生下來就要麵對。它不是某個法律規章製度規定的,是自然的法則,所以稱為道。父子有親的親就是德,父子的關係本來就是一種親愛的關係,父子之間的親情隨順著道,這叫德。
君臣之義,君是領導,對於下屬要仁慈,這是義;下屬對領導要忠,這也是義。夫婦之間,互相的關懷,分擔起家庭的責任,一般男的主外,女的主內。先生擔負起家庭的經濟來源,做經濟支柱;太太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這叫有別,別是分工不同,即分別做不同的工作。分工合作,夫婦目標相同就是傳承家道,培養好的後代。
古時候雖然是男主外、女主內,但是男女絕對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就是真正的平等;現代人,在男女本來平等的關係上麵,又加上男女平等的口號,非得讓女子也要出來工作。結果女子既要在外麵掙錢,又要教養孩子,雙重的任務、重擔之下,女子教導孩子的這種天職就被削弱了。現在的孩子,如果從小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長大了不孝順的就會很多。對父母不孝順,出去工作怎麽可能對領導盡忠,怎麽可能對國家對人民真心誠意的盡義務?大都是自私自利,爭名奪利。因此,社會失去了過去的那種純樸。
現在我們要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就要重視家庭倫理的教育,夫婦有別就很重要。太太的使命——教養兒女,一定是比先生的使命更偉大。為什麽?因為先生掙錢少一點,最多是家裏生活貧困一點,還能夠維持下去;假如說太太沒有教好兒女,家道就此斷絕了,兒女長大成為社會的負擔,不僅是家庭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所以女子的使命比男子更偉大,怎麽能說重男輕女?
中國古代可以說是重女輕男。女子的使命比男子更是崇高,更是偉大。為什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女子是承擔起養育後代的重要責任。後,不是生出來就叫後代,正是要教養他們,讓他們能夠傳承家風、傳承家道,讓祖宗的基業得以保全,得以發揚光大,才叫有後。如果養一個敗家子,祖先幾代人辛辛苦苦積累的家業,就會在他手上敗光,這能夠叫有後嗎?所以五倫關係中,夫婦這一倫是核心。
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都是德。德,一定是隨順道。所以古人的教育都圍繞著倫理道德。從哪裏開始?從教孝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