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靈台賦(2)

[10]俯僂:《莊子·列禦寇》:“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孰敢不軌!”僂,腰曲。俯,身伏於地。言爵愈高而身愈下。

[11]期:預料。

[12]審:詳查。權:秤。量:鬥、斛一類量器。

[13]卜:占卜。蓍:蓍草。龜:龜甲。皆為卜筮之具。

[14]懸:掛。此指建立。

[15]地絡:土地的脈絡。天維:天之經緯。

[16]轄(xiá):固定車輪與車軸位置,插入軸端孔穴的銷釘。

[17]軔:刹住車輪的木頭。

[18]軒:軒轅,即黃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司馬貞《索隱》按引皇甫謐雲: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昊:少昊,黃帝子。以金德王天下。司契:掌文字教化。契,灼刻文字的刀具。

[19]堯舜:《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光宅:充滿,覆被。

[20]湯武:即殷湯王、周武王。《周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賈誼《陳時政疏》:“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德澤洽。”

[21]桓文:即齊桓公、晉文公。皆為春秋霸主。齊桓公任管仲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終身為霸主。晉文公任用狐偃、趙衰諸賢,納周襄王,救宋破楚,繼齊桓公為諸侯霸主,子孫繼其霸業百餘年。見《史記·齊太公世家》《晉世家》。

[22]周孔:即周公(姬旦)與孔丘。《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輔助武王滅紂,建周王朝。武王崩,成王即位,年幼,未能盡諳禮樂政刑之措施,周公攝政,位塚宰以正百工之事。相傳周代的禮樂製度皆由周公製訂。周公、孔子皆因弘揚禮樂教化而著稱。

[23]肆:濫施。凶德:惡德。《莊子·列禦寇》:“凶德有五,中德為首。”成玄英疏:“謂心耳眼舌鼻也。曰此五根,禍因此得,謂凶德也。”桀蹠:夏桀、盜蹠。夏桀相傳為夏代最後一位君王,暴虐荒淫,被湯討伐俘虜,流死南巢。見《史記·夏本紀》《荀子·非相》。盜蹠,相傳為春秋末期人。《莊子·盜蹠》:“盜蹠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攝:篡權。

[24]體:領悟。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曾史:曾子、史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史魚,春秋時衛國的大夫,以正直敢諫著名。《論語·衛靈公》:“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後世以此二子為表現仁義的典型人物。

[25]毓(yù):孕育,產生。良平:張良、陳平。二人皆劉邦謀臣。後世因通稱有智謀者為良平。生平事跡見《史記·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

[26]六國: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

[27]三方:晉陸機《辯亡論下》:“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據中夏,漢氏有岷益,吳製荊揚而奄交廣。”泛指不同方向的三個地域。

[28]政:嬴政,秦始皇。始皇三十四年,采納丞相李斯進言,除秦記和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盡燒《詩》《書》、百家語。見《史記·秦始皇本紀》。騁暴:放任暴行。

[29]巨:指王莽。王莽字巨君。居高位後,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製度甚盛。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記》、古《尚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繆,壹異說雲。莽去漢號後,“以為製定則天下自平,故銳思於地裏,製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見《漢書·王莽傳》。班固讚曰:“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途。”崇僻:崇尚古僻。

[30]嚭:太宰嚭。吳越交戰,吳太宰嚭多受越王勾踐賄賂,日夜為言吳王,激吳王棄越伐齊。伍子胥數諫,太宰嚭進讒言於吳王,吳王賜劍伍子胥自盡。後越王勾踐滅吳,殺王夫差,誅太宰嚭。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31]靳:《史記·屈原列傳》張守節《正義》:王逸雲上官靳尚。上官大夫與屈原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進讒言於楚王,屈原被放逐。譖(zèn):進讒言。

[32]軻:荊軻。荊軻為燕太子丹的門客,受命刺秦王,詐獻樊於期首級與燕督亢地圖。至秦,“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荊軻被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33]如:指藺相如。藺相如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得璧大喜,傳示美人及左右,無意償趙城。相如詐璧有瑕,王授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見《史記·藺相如列傳》。

[34]蕭朱:蕭育與朱博。《漢書·蕭望之傳》載:蕭育字次君,蕭望之之子。為人嚴猛尚威,居官數免稀遷。少與陳鹹、朱博為友,著聞當世。往者有王陽貢父,故長安語曰:“蕭朱結綬,王貢彈冠。”言其相薦達也。時朱博尚為杜陵亭長,為鹹、育所攀援入王氏,後遂並曆刺史郡守相,及為九卿,而博先至將軍上卿,列位多於鹹、育,遂至丞相。育與博後有隙,不能終。

[35]餘耳:陳餘與張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載:張耳為大梁人,陳餘亦大梁人。陳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二人隨陳涉舉兵,與武臣立趙,後與秦交戰,張耳被圍巨鹿,陳餘兵不救。互不讓綬印,有隙。項羽入關,封張耳常山王、陳餘三縣侯。餘不平,因悉三縣兵襲張耳,反目成仇。陳餘以殺張耳為歸漢條件,張耳與韓信破趙,斬陳餘。

[36]寵:孫寵。包詐:包藏機詐之心。昵:親近。躬:息夫躬。《漢書·息夫躬傳》:“長安孫寵亦以遊說顯名,免汝南太守,與躬相結,俱上書,召待詔。是時哀帝被疾,始即位,而人有告中山孝王太後祝詛上,太後及弟宜鄉侯馮參皆自殺,其罪不明……躬、寵乃與中郎右師譚,共因中常侍宋弘上變事告焉。上惡之,下有司案驗,東平王雲、雲後謁及伍宏等皆坐誅。上擢寵為南陽太守,譚潁川都尉,弘、躬皆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

[37]牢:指牢梁,西漢元帝時中書仆射。蘊邪:心懷惡念,包藏禍心。石:指石顯,宦官。元帝時代弘恭為中書令,專權邪辟,與中書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黨友,諸附依者皆得宏位。民歌之曰:“牢耶石耶,五鹿客耶;印何累累,綬若若耶。”見《漢書·佞幸·石顯傳》。

[38]回穴:猶紆曲。此謂深奧。

[39]鬱:積。繽紛:雜亂貌。載籍:書籍。

[40]嬰:纏繞。

[41]諒:確實。攸:是。《尚書·禹貢》:“九州攸同,四隩既宅。”

[42]衝:虛。

[43]湛:澄清。虛明:空明。

[44]坦:直率坦露。宏量:廣博的氣量。

[45]至無:至高無上,最好。象外:超逸物象之外。《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散以象外之說,暢以無生之篇。”李善注:“象外,謂道也。”此指天道。

[46]垂:留傳。妙有:孫綽《遊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李善注:“王弼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謂之為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無,其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人心寄托的、超乎“有”與“無”以上的原始存在。寰中:猶言宇內、天下。

[47]吻(wěn)合:和諧,相符合。《莊子·齊物論》:“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陸德明釋文引向秀曰:“若兩唇之相合也。”懸解:意指對哀樂得失無動於心。《莊子·大宗師》:“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懸解也。”

[48]兼忘:兩忘。大同:基本相同。《莊子·在宥》:“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郭象注:“其形容與天地無異。”

[49]象罔:虛擬的人物名。《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此以象罔喻無心。

[50]槖(tuó)籥(yuè):猶今風箱。《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此喻心之活動。

[51]窅(yǎo)冥:深遠幽隱貌。窅,深遠。

[52]廖廓:曠遠廣闊貌。矯:高舉,超出。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比喻受束縛、不自由的境地。

[53]上聖:德才最高超的人。

[54]邈:久遠,渺茫。《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先幾:先兆。

[55]凡情:凡人之情。

[56]仰止:仰望,向往。

[57]宅:居於,處於。

[58]貞:正。順:和順。

[59]禮讓:守禮謙讓。《論語·裏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扃(jiǒng)闥:猶扃戶,門窗。

[60]聳:建立。溫恭:溫和恭敬。《尚書·舜典》:“濬哲文明,溫恭允塞。”孔穎達疏:“溫和之色,恭遜之容。”牆仞:《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意謂孔子之才德不可企及,後因以此喻賢者之門。

[61]:《文苑英華》注曰:“一作鯁。”兩相參照,當作“鯷”。鯷(tí),大鯰魚。《漢書·地理誌》吳地:“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62]龍鄉:《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律穀罷暖,龍鄉輟曉。”李善注:“《陳留風俗傳》曰:允吾縣者,宋、陳、楚地,故梁國寧陵種龍鄉也。出鳴雞。”

[63]處遁:隱居。慍:怒。

[64]摭(zhí):拾取。

[65]挹(yì):酌取。

[66]雅度:高雅的氣度。成則:變成規矩。

[67]嘉言:美言,善言。遣吝:排除慳吝。

[68]懿士:有美德之人。

[69]徇(xún):順從。

[70]弱操:操行不足。

[71]飾:整治。飾微躬謂正身。底(dǐ):同“抵”,引致,達到。

[72]不忮(qí)不求:不嫉妒,不貪求。《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73]絕:死,斷。相靡(mí):相繼分散。相刃:相違逆,相抵觸。《莊子·齊物論》:“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成玄英疏:“刃,逆也。”

[74]綴音:連接韻律,即寫。

《靈台賦》以“心”為描摹對象,化抽象為形象,多方抒寫,以戒浮躁。靈台即心,“心”之為物,既能實體,又極神妙,欲摹其神,實乃不易。而要寫得不枯淡,尤其困難。晉時歐陽建的《意賦》,即少情趣。韋承慶此賦采用大量比喻,征引著名史實,針對擾濁浮躁之蔽,寫明“心”之功能特性,避免了純粹鋪述的單調乏味。同時,將心之靜躁與人之善惡相聯係,表明了作者求靜避躁、崇善除惡的處世觀。

(楊曉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