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在孩子麵前的威望值是多少

常常有家長問我:“為什麽別人的孩子那麽聽話呢?也沒見家長怎麽管,孩子卻表現優異?”言外之意是老天爺偏心眼,把聽話的孩子都賜予了別人,把小淘氣攤派給了自己。

假設真有老天爺的話,我相信他老人家手裏的確有這樣的孩子,不但天賦過人,還自主成長,沒給爹娘出什麽難題,一溜煙兒就長大了,其間居然還成績斐然。不過好東西都是稀缺資源,就像500萬的彩票,惦記的人多,中獎的人少。

話又說回來,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夠嚴密——沒見著別的家長管,並不代表人家沒管。就算真沒管,他們也沒妨礙孩子成長,至少給了孩子空間。不管我們有沒有看到,畢竟所有的成功、失敗,都自有它的原因。

有一位家長說起她的侄兒,每次都讚不絕口。她的侄兒也確實優秀,在縣裏成績始終是第一名,到了省裏最好的高中依然數一數二。在她看來孩子根本不用父母操心,體貼父母,孝敬老人,待人禮貌,自己就能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後來,她和孩子的媽媽,也就是她的嫂子聊天得知,她的嫂子對教育很感興趣,而且很早就開始科學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指導孩子學會從錯誤中學習,並且有很多具體的方法。比如,專門為孩子做了一個錯題本,出錯的地方反複練習,慢慢地,孩子也養成了嚴謹的習慣。孩子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她的嫂子便對孩子完全放手,表麵上看,似乎從來沒管過。

前幾天又有一位家長谘詢,她問得很具體:“為什麽有的孩子打一頓就很管用,而我的孩子打了也不長記性呢?”我不讚成打孩子,不過我還是反問了一句:“你一年打多少次孩子,別的家長一年打幾次呢?”

有的時候,的確如這位家長所說,偶爾打孩子,孩子在恐懼的驅使下會有短暫的改變。這個辦法看上去立竿見影,其實這樣做不但傷害孩子,也妨礙父母的成長。這是一個懶惰的辦法,阻礙了家長的反思和改進,並使他們形成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的依賴。如果挨打成了家常便飯,孩子改正後的良好狀態會越來越短暫,甚至會反彈得越來越嚴重。漸漸地教育就會陷入“打了收效甚微,不打無計可施”的惡性循環。從這個角度來說,打孩子絕對是飲鴆止渴。

和這位家長繼續聊下去,就說到了一個問題:同一個孩子,同一件事,為什麽有的人嘮嘮叨叨說了很多,孩子就是不聽,而有的人隻說一句,甚至隻是一個眼神,孩子就服服帖帖了呢?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小時候我也是個淘氣的孩子,老媽成天嘮叨我,我依然我行我素,就當沒聽見。而老爸呢,通常一個月才說我一次,居然會令行禁止。如果讓我給父母打分,從一個孩子的角度,我會給老媽60分,給老爸95分。

我的感覺是,抗拒老媽沒有什麽後果,她隻是說說而已,而且會反複地說。但抗拒老爸的結果是,他雖然不會有激烈的行動,但一定會把這件事情處理完。另外,老爸很少說話,但說的話一定是有道理的,是非說不可的,我自己也服氣。從體驗來講,老媽成天說教,會讓我很煩躁;老爸很少說我,我平時都很舒坦,所以他一旦開口說話,我一定會認真對待。我從中得到的體會是:說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說得少,效果卻更好,這便是“少即是多”的道理。所以,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我非常關注效果,一旦產生無效的互動,我會立刻反思,並尋找新的策略。

這個體驗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對待小孩子,也大體複製了父親的方法。有一次,叔叔家的弟弟陶然玩的時候一直翻我家的抽屜,恰好那個抽屜裏麵有針、螺絲釘、剪刀等尖利的東西。陶然的媽媽一直在製止陶然,陶然卻充耳不聞。她連續說了6遍,簡直像複讀機一樣:“陶然,把抽屜關上,小心紮著你的手,快點啊,快點關上,別動了!你沒聽見我的話呀,趕緊關上,紮著你的手會出血的……”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就拖著長腔說了一句:“陶然,把抽屜關上!”結果,陶然痛快地答應了,並且馬上關了抽屜。陶然的媽媽半開玩笑地說:“陶然欺負人,我說了6遍都不聽,你說一遍就管用。”

我想,真正的原因並不在於提醒遍數的多寡。平時,我非常注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印象。每到周末我家就會聚集許多小孩兒,如果像陶然的媽媽這樣嘮叨著管他們,估計會把我累死。我的原則是最低限度地管。我平時習慣和他們約定一個大致的行動範圍,告訴他們哪些東西絕對不可以玩,比如廚房用具或者被子等。除此之外,我對他們保持觀察而很少幹涉。經過慢慢觀察我發現,其實孩子並不魯莽,他們也會小心。我隻要稍加提示即可,沒必要一定製止,但我對於要製止的事情,一定會很有執行力。所以我一開口說話,孩子就知道,如果他不聽,我必然會有進一步的行動。

為什麽會這樣呢?這就要聊聊威望值,其實每個家長的威望值都不同,隻是難以準確地用百分製來計量。威望值在任何領域都存在。如果我們用心經營,就可以事半功倍。

如果一個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比較高,孩子就會順從。在這裏,“順從”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指的是自願服從,這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寫照。

至於怎麽提高威望值,似乎沒有標準答案,針對不同孩子的性格有不同的適用方法。不過有兩條是共同的,首先是家長的自律,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實的精準性。

教育孩子,首先是自我教育。因此大人必須對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樣,做一個讓孩子佩服的人。這話說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可沒這麽輕鬆。許多家長都感慨,管住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嘴非常有難度,常常半途而廢。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有的長輩管束我,我就會在心裏說:你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麽要求我?孩子一旦有這樣的感覺,再好的教育主張都很難實行。

與一位家長交流時她一直在感慨:“說道理誰都懂,但到關鍵時刻就忘了,或者就算是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最後也都不了了之。”我就半開玩笑地說:“你看,孩子在學校都有學生守則,作為家長,也應該有個家長守則。你不妨針對你家的情況列個家長守則,每天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後來,這位家長還真列了一個家長守則給我,內容如下:

尊重孩子,不過多幹涉孩子,給孩子選擇權、嚐試權,還有體驗失敗的權利。

不嘮叨,製定的規則言簡意賅並堅持監督。

遇事控製好情緒,態度平和,語調溫和。把事情處理完,不回避。

對待兩個孩子要公平,解決他們的糾紛時要了解清楚整個事件,最好能讓他們分別闡述過程。

對孩子要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信任孩子,孩子的天性是善良向上的。

不過多看重考試分數,把關注點集中在總結經驗和教訓上。

每天抽出15分鍾全心全意和孩子互動。

我看了這個守則,感覺寫得很充實,也很符合她家的具體情況,在此基礎上,我給了她一個建議:每天按照這個標準檢查自己的行為。可以評分,也可以寫出自己具體做到了哪些,是怎樣做的,還有哪些有待改進。這樣做有一些麻煩,但可以通過這樣的自律,讓自己得到改變。

這幾年,我非常重視教育方法落實的精準性,在方法對路的前提下,教育成果的差別往往取決於過程中的精準程度。我很喜歡觀察周圍的人教育孩子的過程,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越是不擅長教育孩子的家長,越會大張旗鼓地教育孩子,吃飯、走路、做作業、玩遊戲……孩子耳邊時刻響徹著家長的“諄諄教誨”。這樣做的結果卻往往是問題越來越多。作為旁觀者,看到這種景象時心裏會莫名地煩躁、緊張。相反,那些擅長教育孩子的家長很少講大道理,更多的是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一切都點到為止。表麵上看平淡無奇,作為旁觀者卻覺得很舒服,而且能體會到親子之間那種無言的默契。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非常關注這樣的細節。我特別喜歡追問一個問題:你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兩類家長的回答側重點各不相同。不擅長教育的家長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看見孩子存在的問題,我感到很擔心,我想要怎樣的教育效果,所以我立刻進行幹預……而擅長教育的家長,更多從孩子的角度進行考慮:孩子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孩子需要怎樣的幫助,孩子的感受是怎樣的,我這樣做會在哪方麵促進孩子的成長……從結果來看,前者主要是孩子在滿足家長的心理需求;後者是家長更多地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二者的另外一個區別,則是對當下策略的用心程度。讓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家長,更重視自己的體驗,會隨意而頻繁地教育孩子;更多地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的家長,會非常重視孩子的感覺,每個教育行為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正因為經過深入的思考,所以這類家長能全麵分析孩子的狀態,解釋教育行為的用意,預測各種可能的後果。每當聽到後者這樣完整的分析,我都暗自感慨:這些家長,手中仿佛有一張教育地圖,他知道自己和孩子現在所處的位置,也能清晰地標注目的地,而且能夠通過反複權衡,從諸多線路中選擇一條最佳線路通往目的地。正因為做了如此細致的準備工作,才不易迷路,也很少走彎路。

如果我們沒想好就教育孩子,便是把孩子當作試驗品,這是在孩子身上試錯。是否追求教育的精準性,關鍵看我們的取舍——要麽舍得思考,要麽舍得孩子。

從當前來說,關注教育的精準性,家長會辛苦,但照顧了孩子的體驗;隨意教育孩子,家長省了事兒,但孩子的感覺卻非常糟糕。從長遠來看,不斷追求教育的精準性,則是同時成就了家長和孩子,這是雙贏之路。

通過深思熟慮,我們要對孩子進行精準的教育,就算我們不多說什麽,孩子的體驗也會告訴他該做什麽。這簡潔準確的教育行為背後隱藏著父母的深情和愛意,是真正的用心良苦。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明白父母的這份付出對他的深刻意義,我相信孩子會為此感激終生。

其實,教育的精準性並非一個高高在上的目標。我們不妨立足現實的教育水平,教育之前深思,教育之後反思。每天進步一點點,通過不斷打磨細節,教育的精準性便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