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

有位身在美國的網友曾數次與我互動,最近她給我發了郵件,談她培養孩子獨立做作業、安排生活的方法。我看了感覺非常有共鳴,征得她的同意,在此與大家分享她的故事。

楊老師,針對作業,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孩子的作業應該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自己安排。可是孩子還沒有獨立之前,還得培養和引導孩子獨立,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和看法。

我的孩子6歲,在上一年級。在美國,雖然作業不多,傍晚的作息時間也還是很緊張的。我的孩子很愛讀課外書、兒童小說,每天無論多晚,至少也要見縫插針地讀一個小時。我們很高興,也盡量保證她的閱讀時間。她每天的固定作業是彈半小時的鋼琴,學校規定的作業是每天至少讀15分鍾的課外書。除此之外,常常也會有些需要動腦動手的作業。

在美國,孩子們5歲上學前班,這是大部分孩子第一次接觸課堂學習,所以大多數學前班是沒有作業的。學前班的目的是讓孩子愛學校,愛課堂。一年級就有正規學習了,也有了作業。

作為父母,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學習怎樣培養孩子獨立做作業。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也經曆了一些磨合和對抗,也希望孩子像我們自己在中國接受的教育一樣,一定要先做完作業才可以玩。在美國,孩子都很有主見,根本就不喜歡別人操縱自己。我們趕緊想辦法改變,開始摸索。

有一天,我女兒對我說:“媽媽,你可不可以把每天早上上學前我要做的事情寫下來,把我每天傍晚要做的事也寫下來,這樣我就知道我每天要做什麽了。”我一聽,很高興,她有自己的主意,而且這個主意不錯。後來她告訴我她在電視上看到很多家長是這樣做的,要麽寫在一個筆記本上,要麽寫在一個白色的板子上,還告訴我要等她睡覺後才可以寫。我按她的要求堅持了兩個月,也盡量管住自己不去催促她,效果果然不錯。有時,她對我寫的有些地方和安排不滿意,就自己改成看電視、玩或者是讀書,這也是她在給我提意見,我也就及時采納和改變。我常常寫道:“做完以上事情,請趕緊看第九頻道的《好奇的喬治》……”周末,我就幹脆寫:“Angelina正在第五十四頻道等著我。”

周末全是娛樂,沒有任何作業。我常常把她喜歡做的事情和她需要做的事情同等對待。我從來都認為自由時間、玩耍時間、讀書時間、學習時間是同等重要的。慢慢地,她熟悉了自己的作息規律和適合自己的做事時間表,就不需要催促了,也不需要我寫了。相反,她常常抱怨讀課外書的時間不夠,做作業的時間不夠。為此我也調整自己上班的時間,每天提前一小時上班,或提前一小時去接她,這樣她就多了一小時的自由時間。她的作業我們也從來不提意見,她自己主動做的,也就不必找她的麻煩了。當然,偶爾我會提醒一下,也隻是說:“明天有什麽作業要交嗎,有書要還嗎?”她要寫作業的時候我也問一下需不需要幫忙。她的很多作業是需要和家長一起做的。

有時候她也貪玩,這是孩子的本性,也是成年人的本性,可時間又不多,我就問她:“吃完飯後,先玩多久再彈琴呢?”她自己就說一個時間,比如20分鍾,我從來都答應她。我一般會上個鬧鍾,讓她自我監督。有時候,她看電視或者讀書興趣正濃,我就給她加10分鍾,或者說:“看完這一章再去彈。”有時候孩子彈了一半就不專心了。我就幹脆在她不專心的時候說:“你吃一點兒零食或者水果,也許會彈得更好。”這正中她下懷,過兩分鍾,她也就老實多了。也許很難相信,但事實上她常常幹脆地說要先彈完琴再玩。我知道她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讀書,這也說明她會自己安排,隻是還沒有完全獨立。她讀書的時候,我們也盡量不打擾,有時候她弟弟去打擾,我們就想辦法把弟弟引開。

孩子的大腦需要放鬆和休息,所以我盡量滿足她放鬆娛樂的需求。是練琴看書還是娛樂,我更多地是讓她自主選擇。讓她自己做,不參與意見,不幹涉,除非她要求我們幫忙。這樣,慢慢地她就越來越獨立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學習,我們之間的衝突少多了,我自己也冷靜多了。我也常常讀一些控製情緒和與孩子交流方麵的書,不停地摸索。我自己的辦法是:遇到問題,就找一些書來讀,改變自己,改變策略,隨機應變,爭取隨時和她分享快樂,這才是教育的目的。

感想:這位媽媽完整地描述了一個放手的過程,從表麵上看似乎平淡無奇,不過,有一些細節非常值得注意的。

對親子關係保持敏感並及時作出調整。與孩子相處進入不順暢的狀態,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信號。這往往是在提醒我們眼下的方法是無效的,或者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們作出調整。與自我調整相比,很多家長更願意“調整”孩子,通過對孩子施加壓力改善眼前的問題緩解自己的焦慮。這樣的方法當時能看到一些改變,其實是飲鴆止渴,會積累出更大的問題。一個無效的方法,就算頻繁地重複,也不可能變得有效。因此,我們不要固執於自己的思路,一旦有問題就要及時作出調整。改變自己才是最合理的道路。

要重視孩子的智慧,與孩子保持協商。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非常有效。讓人想不到的是孩子能從電視上學來主動運用於自己的生活。我們千萬不要小瞧了孩子的智慧,有時候他們更知道自己喜歡和適合怎樣的方法。我們要求和規定的,孩子未必聽從;但孩子自己承諾的,他們往往願意積極主動去兌現。任何人都不喜歡被控製,隻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不妨把決定權給孩子,做“聽話”的父母,孩子愉快,大人輕鬆。

要理解孩子的狀態和處境。佛家講“活在當下”,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非常接近這個狀態。他們不太想過去或未來,常常忽略了三天之後的聽寫,或者一個星期後的考試。他們不是故意這樣,真的是沒想那麽多。也許在他們看來,隻有大人才“瞻前顧後”呢!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孩子成長的任務之一,這項能力需要有意識地培養。

把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同等對待,這是我非常讚同的一個觀點。二者平分秋色,維持了孩子心中一個健康的平衡。許多家長容易走入一個誤區:過度重視孩子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學習、作業等,而忽略孩子喜歡的事情,比如遊戲、電視、漫畫等等。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孩子的生活被“需要做的事情”填滿,孩子就陷入了不得不做的狀態,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於是,孩子對未來不再有所期待,而是充滿了厭倦和煩躁,這是非常可怕的。當孩子不主動、對什麽都提不起興趣的時候,家長隻好通過不斷施加壓力才能讓孩子稍微有所改變,這是對孩子的摧殘。

要守住底線,注意提醒的尺度。關於對孩子的提醒,這位媽媽一筆帶過,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也是失敗率最高的地方。與提醒相比,不提醒更難做到。許多家長看到孩子做的不妥的地方就急切地介入,過度地幹涉,孩子往往又回到原來的狀態。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克製,包容孩子的壞脾氣以及我們所認為的壞習慣,給孩子一個空間,讓孩子消化自己的情緒,修正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慢慢放手。從前文中那位媽媽的描述來看,孩子的問題並不嚴重,即使這樣,這位媽媽也是經曆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慢慢等來了孩子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