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

表弟讀高三的時候,給我打電話聊他學習的事情。說到複習,他舉了一個小例子:生物選擇題,他做得非常快,10分鍾就做完,但是總會錯一兩道。這一兩道題的答案解析,他要花30分鍾來看。錯題讓他覺得很沮喪,他覺得已經很努力地複習了,按道理不該錯,他把原因歸結為自己複習得不夠好。

問他對了幾道題,他說十幾道。

我就問他:“10分鍾就做完,錯了一兩道題,你還覺得沮喪,是不是你心裏期望一道不錯呢?是不是覺得全對才安心呢?”

表弟說:“是。”

我反問他:“假設你已經複習得非常充分了,你敢保證一道都不錯嗎?”

表弟說:“不敢。”

我又問他:“你聽說有幾個人高考生物是答滿分的呢?”

表弟說:“很少。”

我繼續說:“你給自己定了一個沒法達到的目標,不沮喪才怪呢!別忘了,你不是神仙!如果第一輪複習你就全都對了,那第二輪複習還能做什麽呢?你複習的目標不是做到全對,而是盡量提高命中率!”

電話那邊,表弟似乎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語氣也興奮起來:“哦,對呀,我不是神仙!有錯誤是正常的,全對才不正常,我的任務是提高命中率。哎呀,你這麽一說,我心裏就輕鬆了,要不每次一錯題,我就很煩。這事兒我終於明白了……”

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這幾句話表弟重複了四五遍,生怕忘了一樣。

後來,表弟問我:“你說我花30分鍾看那一兩道題的答案解析,合適嗎?”

我繼續反問:“就算你看明白了,花費這30分鍾你覺得劃算嗎?”

表弟覺得不劃算,每次30分鍾,加在一起就是非常可觀的一個數字,於是我們討論怎樣複習更有效。最後討論的結果是——不會做的那一兩道題,可能是比較難的。不妨先簡單看一下,如果完全沒有頭緒,先放過,但要把這道題標記出來。做題的同時,自己再有針對性地複習課本,複習完一遍,再看看這些錯題,能做出來的過濾出去,繼續做題、鞏固、複習課本,然後,再回頭看這些題目。這樣一輪輪地過濾,基礎就紮實了,很多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表弟一聽,覺得這是個高效的辦法,他再也不用和那些難題死磕了,決定試試。

這個交流讓我很感慨。在大人看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很多學生都會走入這個誤區——做題想全對,複習想一步到位。我當年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為什麽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會被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絆倒呢?

我們隻是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卻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複習能力。

恰好之前也有一位家長因為複習的事情對孩子發火。考試之前媽媽讓孩子去複習,結果孩子胡亂翻了翻書,就宣告任務完成。媽媽覺得孩子應付差事,就對孩子發了脾氣,讓孩子重新複習。孩子坐在書桌前仍是一臉茫然,媽媽覺得孩子是故意對抗,便怒不可遏了。聽了媽媽的描述,我問媽媽:“你的孩子會複習嗎?”她很詫異地反問我:“都讀五年級了,能不會複習嗎?”

接下來我又問這位媽媽:“你小的時候是怎樣複習的呢?”這位媽媽說,她小的時候從來不讓父母操心,每天都把作業完成得好好的,老師讓複習,她回家就認認真真地複習。

這樣的話我聽過許多遍。很多媽媽小時候是乖孩子,認真對待父母或老師的要求,以自己為參照來比對孩子的行為,就會對孩子相當不滿。而且她們怎麽都想不明白:作業那麽簡單,複習那麽簡單,你怎麽就不做呢?

我與這位媽媽分析孩子複習能力的來源。作為比較聽話的孩子,從一年級開始,老師讓複習,孩子就會認真地複習。通常在低年級的時候,老師對複習的要求說得比較具體,隻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漸漸地,孩子就有了自己的複習方法和套路。到了高年級,老師通常在布置任務時隻是籠統地說一句“複習”,但是這樣的孩子已經養成了複習的習慣,因此感覺複習很簡單。

而有的孩子未必這樣認真,老師的要求到他們那裏難免會打折扣。尤其是讀課文和複習最容易應付,因為這樣的作業沒有書麵的證據,老師也沒法檢查。我小時候也是這樣,如果老師說“今天的作業是複習”,我立刻心花怒放,因為在我看來,這相當於沒留作業。如果孩子從小就不重視老師的複習作業,就算到了高年級,依然不懂基本的複習方法。

對於不懂如何複習的孩子,我們硬逼著他坐在書桌前也無濟於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簡單輔導一下,讓孩子知道該怎樣複習。

我問一些擅長複習的媽媽們怎樣輔導孩子複習,多數媽媽表示,她們隻是直接告訴孩子怎樣做。要做到高效複習,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簡單。就我的觀察,許多認真複習的人效率並不高,靠拚時間來提高成績往往沒有多大效果。善於複習的人則要像個大將軍一樣安排一切,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佳效果,因此,統籌方法很重要。我不讚成父母直接幫孩子安排,那樣的話,孩子能很好地完成今天的複習,但永遠培養不出獨立的統籌能力。

麵對一個複習任務,我們首先要弄清幾個基本條件:有多長時間?要複習哪些內容?重點是什麽?難點是什麽?薄弱點是什麽?應該複習到什麽程度?應該用怎樣的方法?

很顯然,這是一個分解目標的過程。不但要懂得選擇,還要學會放棄。要教孩子在此基礎上列出一個複習方案,然後按部就班地執行,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

複習方案,不妨先讓孩子自己列出來,我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考試之後再回頭印證這個方案,看複習得是否精準,是否合理,有沒有做無用功,有沒有遺漏的地方,還可以作出哪些改善。這樣孩子複習的效率會不斷提高,也就不再排斥複習了。隻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從“被教”變為“學”。孩子光愛學習還不夠,還要會學習,這樣,學習就不再是苦役,而成為愉快的過程。

比如,一個五年級的孩子,需要在一個半小時內複習一個單元的內容,在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列出如下的複習方案:

第一步,先把不會的字和重點的詞標出來。不會的字寫3遍,其餘的字詞快速地看一遍。重點的詞口頭造一個句子。

第二步,讀一遍課文。

第三步,把這個單元的作業和練習冊中做錯的地方看一遍。

考試之後一總結,發現字詞的複習效率總體很高,但漏掉了詞語的解釋,導致丟分。讀課文的效果不明顯,但重新複習出錯的地方則非常有用,避免了很多錯誤。這樣總結之後,改進策略也出來了。當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考慮多套方案,每次選一種,互相比較,最終選出最高效的方案。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改進,孩子不但變得善於複習,也會樂於複習。等孩子學會複習,父母就可以及時放手。

指導孩子複習有兩個誤區,一個是以為越多越好,拚時間,不講效率。養成這樣的複習習慣,孩子到了高年級會非常吃力。另外,孩子複習時的狀態也不是看起來越緊張越好。通常,父母看到孩子為考試著急就會很欣慰。其實這是非常大的誤解。通常,焦慮水平和學習效率之間是倒U字曲線的關係。零焦慮和過度焦慮都不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孩子的緊張一旦能從神態上識別出來,實際上已經到了慌張的程度。不要為了我們自己安心而人為地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

為什麽許多孩子都像我表弟一樣,對了十幾道題沒感覺,錯了一兩道題目卻鬱悶難過?這固然與目標設定太高有關,還與我們總盯著孩子的錯誤有關。

我見過很多家長輔導孩子功課,常常有這樣的指責:“哎呀,這道題錯了,告訴你多少遍了?怎麽老是粗心呢?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其實孩子做了20道題,隻錯了1道。你看,我們的眼睛對那19道正確的題目都視若無睹,偏偏盯著一道錯題不放。上來就批評指責,那19個正確仿佛天經地義,孩子的努力全部被抹殺了。慢慢地,孩子也學會用這種眼光看待自己,總盯著自己的錯誤,抹殺自己的努力,忘記了那正確的大多數。本來做得很好,卻一直生活在沮喪之中,這會導致孩子產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的傾向。

複習,隻有保持從容與平靜,才能找出最佳策略,並且複習得踏實到位。過度焦慮會影響考試的發揮,因此,不要把孩子緊張與否當作衡量學習態度的標準,關鍵要看孩子做了什麽,效果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