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

所謂的“放手”,就是由“他控”狀態逐漸向“自控”狀態過渡。許多教育類的書籍,都在強調學會放手,誰不想放手呢,問題是,一放手就失控怎麽辦?這也確實是很多家長的煩惱,因為以前管得太多,孩子在事實上處於“他控”狀態,如果放手幅度過大,“他控”力量消失,“自控”的力量又沒有培養起來,孩子不可避免會進入失控狀態。

當我們考慮放手的時候,或者是出於培養孩子獨立性的考慮,或者是因為現在的方法受到了挑戰。不管怎樣,孩子的反抗未必是壞事,這也是孩子釋放的求救信號:爸爸媽媽,我不喜歡你們現在的方法,請為我作出改變!

當我們作出決定準備放手的時候,真正的挑戰開始了。很顯然,放手不等於撒手不管。至於要如何放手,我們心中必須儲備一個具體的方案,這個方案至少應該包括:我們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需要分為幾個步驟?可能遇到怎樣的突**況?我們要怎樣自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真正放手?也許你會覺得這過於興師動眾,仿佛是在製定一個公司的發展戰略。事實上,為了成功地放手,進行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非常有必要,也許在實施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挑戰,但是我們不能放棄未雨綢繆。

在眾多的谘詢案例中,如何放手是一個重要的話題。通常,我先讓家長說出自己心中的方案,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討論。這個討論至少要連續進行兩三次,把各種細節都考慮進去。比如,我會沿著家長的思路問:“這樣做,會出現某某情況嗎?如果出現,你怎樣應對?”如果家長完全應對不來,我們就要修改方案。如果可以應對,也要商量好一個基本對策。經過反複斟酌後形成最終的方案。當然,最終的方案看上去非常簡單。很難想象一個如此簡單的方案居然討論了那麽久。其實這樣的方案不需要多花哨,關鍵是簡潔、清晰、可執行,而且是最適合這個家庭的方案,也是真正的個性化方案。隻有經曆了打磨的過程,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我總是對家長說:“我們要盡最大的可能,保證這個方案滴水不漏。”

而且,這個方案必須照顧到雙方的利益和感受,這也是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從感覺上來說,如果孩子覺得執行這個方案比以前還痛苦,放手的計劃就很難成功。或者,如果家長在執行的過程中總是被逼到忍無可忍的程度,這個方案就很可能會被失控的情緒所否定。所以,我製定方案的時候非常關心雙方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什麽。比如,孩子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也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更多的責任;父母加強自律,減少了嘮叨,同時,也看到了孩子的進步。這樣做可以使得雙方漸漸向良性方向發展:孩子的主動性在增強,父母的管束也在減少。這樣小步子前進,慢慢地,孩子的信心就建立起來,也隻有這樣才不容易走進情緒的死胡同。如果這個方案隻是照顧了某一方的利益和感受而傷害了另一方,就很難執行下去,因此放手計劃必須營造雙贏的局麵。

有的家長曾經多次嚐試放手,但都以失敗告終,不得不回到嚴加管束的老路上。主要原因便是對這個過程估計不足,沒有作好應對的準備。比如最近收到的一封讀者來信中說,媽媽放手讓孩子自己寫作業,孩子的行為則完全失控。孩子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作業並不多,但孩子4小時隻做了一半。這個結果讓媽媽極度挫敗,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把孩子打了一頓。等孩子睡著了,看著孩子身上紫色的印記,媽媽又是內疚又是心疼,邊看邊哭。

很顯然,這位媽媽沒有根據自家的情況製定個性化的方案,盲目放手而導致局麵失控。在自控能力不強的情況下,如果完全讓孩子安排自己寫作業,就會出現媽媽描述的狀況。其實這樣做也並非不可以,前提是媽媽能控製住自己的情緒。然後在此基礎上和孩子坐下來談談:“今天為什麽效率低下,明天應該作出哪些改進?出現磨蹭的情況怎麽辦?”雙方約好過多久媽媽提醒一次,怎樣提醒。如果明天效率依然低下,又該怎麽辦,等等。這樣的約定是在逐漸規範雙方的行為,能讓人慢慢看到孩子的進步。如果耐力足夠,這樣完全放手效果是最好的。

如果媽媽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駕馭不了失控的局麵,不妨選擇一個更穩妥的策略,不要把主動權完全交給孩子,而應考慮一點點放手。比如,不妨和孩子約好,把作業時間和休息時間分開:作業由孩子自己安排,做30分鍾休息10分鍾,隻能在休息時間喝水、上廁所;媽媽不再陪在旁邊,也不催促,但會監督孩子的時間安排。如果擺弄玩具,媽媽會收走。這樣一來,媽媽後退了一步,孩子的自由增加了一些,但同時因為有媽媽的監督,不會出現失控的局麵。等孩子的行為穩定一些,媽媽的監督也就慢慢減少,直到完全不管。

一個完美的方案並不能注定帶來完美的結局。孩子畢竟已經習慣了以前的行為模式,改變並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對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哪怕隻是看到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回應孩子。在放手的過程中,執行規則並不難,真正有難度的是積極回應孩子。

我發現,很多家長在放手的過程中像討債一樣,認為做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便批評孩子。這樣的態度,外加改變的難度,把孩子僅有的熱情澆滅了。我們不妨改變視角:做不好可以理解,做好了就熱情洋溢地肯定,這樣才能調動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保證放手計劃的完成。而這種積極的肯定,其實也是積極的監督,當孩子發現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父母都能看到,孩子在戰勝自我的過程中就會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他可以感覺到父母與自己同在。父母信任的目光,對孩子是巨大的鼓勵。

放手的道理很容易懂,過程也很清晰,但許多父母都輸在了耐心上。正如上文中的媽媽所說,孩子累的時候也會有壞脾氣,會敷衍了事。如果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對父母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們不妨為自己設定一條警戒線,超過這條線的事情才管,不要因為瑣碎的事情而偏離主題。

除了情緒因素,另一個困難來自於懈怠。當放手進入執行階段,過了最初的新鮮勁兒,雙方的熱情會同時下降,習慣將再次顯示出強大的力量,從前熟悉的狀態又在向我們招手,雙方共同進入瓶頸期,懈怠成了主旋律。這時候親子雙方彼此都容易產生失望、不滿的情緒,並開始指責對方。如果意誌不夠堅定,放手的計劃就會在這個地方擱淺。如果不想半途而廢,唯一的辦法就是堅持,並始終如一地執行約定。一旦度過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就會穩定下來。當我們感到極度挫敗的時候,往往離成功隻有一步之遙,因此,堅持很重要。

另外,有的家長沒有仔細考慮過放手需要的時間,三五天不見明顯改觀便開始急躁,對孩子發火,結果半途而廢。其實許多父母的策略是對的,但不管誰來執行這個計劃,都不會立竿見影。因此,我們對這個過程要有心理準備,不要急於求成,當然,獲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

當孩子離開我們的監督和提醒,也可以很好地作出安排,我們的放手計劃便接近尾聲。這時候規則已經內化為孩子的行動準則,不需要父母天天強調了。最後,家長要特別警惕的是,放手的成果來之不易,破壞起來卻非常輕鬆,我們要克製過度幹涉的衝動,避免教育成果反彈回以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