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

做谘詢的時候,有位家長提到:“對了,孩子昨天語文考了99分,是第一名呢!我跟他說,隻要你知識學會了學懂了,打多少分得多少名都沒關係,媽媽都高興。他說,‘但是我得了第一名啊’,有點小小的得意。”

針對這個細節,我和這位家長展開了一段對話。

我:“‘隻要你知識學會了學懂了,打多少分得多少名都沒關係,媽媽都高興’——這句話想表達什麽意思呢?”

家長:“其實我是想灌輸一種觀念,分數不是最重要的。”

我:“分數不是最重要的,那什麽重要呢?”

家長:“掌握好知識。”

我:“掌握好知識,卻考了很低的分數,這種情況多見嗎?分數真的不重要嗎?”

家長:“當然還是重要的,這樣對他說有點違心。”

我能理解媽媽的心情,她不想讓孩子有分數方麵的壓力。不過話又說回來,行動是最好的語言,如果媽媽對分數很淡定,何必灌輸?如果媽媽心裏很在意,灌輸又有何用?

“分數不是最重要的”,這句話常常是教育孩子的開場白,緊接著便拋出限製性條件——但是,你得把知識都掌握了!高水平考出低分數的情況並不多見。隻要是正常發揮,分數和知識掌握情況是基本吻合的。一邊說分數不重要,一邊還要求學會學好,這本身就是矛盾的,會給孩子造成認知上的混亂。說到底,分數還是重要的嘛!既然如此,我們何必如此虛偽呢?

關於分數,我反對兩種傾向,一種是過度重視,一種是表麵不重視,內心過度重視。

通常,考試分為兩種——檢驗性的和選拔性的。平常的測驗,乃至期末考試,都是在檢驗知識掌握情況,隻有中考、高考這樣的選拔性考試,才能決定孩子的命運走向。這樣至關重要的考試,一輩子也沒幾次。

所以,對於檢驗性的考試,高幾分低幾分,沒必要過度糾結,分數是知識掌握的晴雨表,如果分數低了,隻能說明這一段的學習還需要鞏固。至於選拔性的考試,釘是釘鉚是鉚,少一分也不能錄取,由不得我們不重視。

因此,我們要給分數一個恰當的位置。分數不是洪水猛獸,我們不如大大方方承認:分數是重要的!關鍵是我們重視的到底是具體的數字,還是重視分數背後隱藏的信息?

我們不妨問自己:得知孩子考了一個特別高或特別低的分數,心中第一個想法是什麽?如果這個分數給你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衝擊,讓你很快進入興奮或惱怒的情緒中,我大致可以判斷出,你重視的是具體的數字。如果看到分數馬上去分析:這次孩子的分數為什麽會這樣高,或者為什麽會這樣低?這背後的原因大致有哪些?最近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孩子?孩子的體驗是怎樣的?他現在最需要做什麽……這個思考路徑比較長,而且是以問題為中心,不是以情緒為中心。那麽我可以確信,你更重視分數背後隱藏的信息。

分數背後到底隱藏了哪些信息呢?在我看來,至少包括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效率、應試技巧、心理素質等方麵。當然,對分數的解讀,需要建立在對孩子連續觀察的基礎上。

平日裏我們對孩子的關注和觀察,可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比較關心結果,如作業是否寫完?知識是否學會?如果都做到了,父母便收回關注的目光,也不再與孩子交流。有的孩子向父母抗議:“你眼裏隻有作業,沒有我!”事實上,許多家庭的親子溝通隻有作業這一條通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說的沒錯。另外一種傾向則比較關注過程,雖然父母不說什麽,但一直在默默關注孩子的狀態:心情是否愉悅?寫作業速度如何?哪個地方花的時間比較多,是因為累了,還是沒弄懂?做完作業,孩子是否有成就感?對於新知識,孩子是期待還是排斥……

如果我們把父母關注的目光比作雷達,那麽,關注結果的父母,雷達是定點追蹤;關注過程的父母,雷達是全麵掃描。

如果隻關注結果,我們在解讀孩子分數的時候就會遇到困難。我們沒有關注結果之外的東西,自然不知道孩子高分或者低分的原因,也不知道這個過程到底發生了什麽,不知道孩子有什麽收獲,或者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如果我們更關注過程,對孩子有很多細微的觀察,就會有足夠的線索支持我們深度解讀分數所傳達的信息。

有的家長看上去很少教育孩子,孩子各方麵卻都很優秀。其實,與這種默默關注有很大的關係。我發現,如果我們總是默默地關注孩子,孩子很快便會覺察到,並且,父母與孩子彼此之間會有一種無言的默契。任何人都希望得到正麵關注,孩子也不例外。那種包容、關切的目光,是對孩子最好的心靈按摩。許多家長都很關心怎樣讓孩子內心充滿力量,其實不難,給予孩子正麵的、積極的關注,就是最好的支持。當然,還要少說為佳,如果邊觀察邊嘮叨,觀察就變成了挑剔。

怎樣解讀試卷中所隱含的信息?怎樣讓孩子重視這些信息?其實非常簡單——越過分數,關注具體的問題並進行全麵的總結。比如,看到一張分數很低的考卷,我們不必盯著分數不放,情緒激烈地批評孩子,而要帶著平靜的心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哪裏錯了?這個錯誤告訴我們什麽?是完全不會、掌握不牢固、解題思路不對、運算錯誤、心裏緊張,還是因為時間安排不合理?等等……原因分析出來,對策也是顯而易見的,孩子便知道下次應該注意什麽。如果分數高,就一起來總結成功經驗。

其實,我們不必大包大攬地幫孩子分析,孩子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試卷,如果孩子不會分析,我們隻需點撥一二,為孩子提供一個參考思路就可以了。慢慢地孩子就掌握了這種方法,並且會在下一次考試中有所改進,我們根本不用再參與。至於如何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完成。

挖掘分數背後隱藏的信息,分析試卷,絕對是一種能力。我發現,學習高手都極端重視並且善於進行試卷分析,就算考了很高的分數,也不會盯著分數自我陶醉。他們非常重視試卷本身,關注錯誤,也樂於總結自己學得好的地方。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會根據上次的考試情況,按梯度分配自己的精力,不會投入太多時間在已經掌握牢固的知識上,而是重點鞏固犯錯的知識點。

如果我們珍視自己的錯誤,善於挖掘分數所隱藏的信息,考試就會像個篩子一樣,篩選出孩子不會的知識點。每個分數都是來幫我們的,會成為孩子進步的階梯。我堅信,如果方法得當,學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高效的過程。

也許你會問,怎樣引導孩子關注過程呢?其實,孩子親曆了整個學習過程,他本來就是最關注過程的人。過度關注結果,主要是大人“引導”的結果。如果家長重視分數,忽略學習過程,就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分數上麵。分數高了,家長誇獎幾句,孩子便把試卷丟到一邊,覺得萬事大吉;分數低了,則想著回家怎樣交代。有的孩子甚至通過改分數、藏試卷來逃避責罰。有的孩子考試的時候會一邊做題一邊擔心,導致孩子心中“內在的父母”跑到課堂上去給孩子“精神監考”。我們過度重視結果,反倒幹擾了孩子的學習,給孩子增加了無謂的壓力。這樣一來,分數便失去了它本來的功能。

在分數上似乎有一個悖論:越是盯著分數,越不容易得到理想的結果;如果一直關注過程,好的結果自然就來了。過度關注結果非但不容易使孩子得到高分,還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後果,那便是孩子隻以難易程度作為選擇的唯一標準。一件事情,無論多重要、多有意義,孩子會首先看難度,如果覺得難,會立刻想著繞道走,這樣的孩子畏難情緒重,容易厭學。為什麽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對過程的忽視和否定。

學習往往是一個苦樂參半的過程,需要孩子付出時間、付出主觀努力,還會時常遇到困難,會勞累,會疲憊。但愛學習的孩子,也會從學習過程中獲得很多細微的樂趣。學會了一個字,新聽了一個故事,弄懂了一道題目,甚至工整地寫滿一頁字,都會讓他們滿心歡喜。如果關注學習的體驗和收獲,每一個小樂趣都是對孩子的“獎賞”,學習本身的樂趣會激勵著孩子去學更多的東西。

如果我們隻看重結果,學習的過程和體驗就會被全部抹殺,學習就喪失了本身的意義,孩子會淪為考試的奴隸。考得不好就要承受責備、懲罰,考得好,結果也僅僅是避開了批評。整個學習過程變成了一種單純的壓力事件,沒有任何樂趣可言,因此也沒有吸引力。經常聽家長給孩子描繪美好藍圖:現在好好學習,長大了可以……事實上,就算這些願望真的能實現,往往也是15年之後的事情,這個回報過程實在太漫長,就算成年人做投資,也未必有這樣的耐心,所以這樣的鼓勵通常是無效的。對於學習,如果孩子看到的隻有障礙和阻力,視學習為還債,這樣的學習,隻是“機械學習”。

相反,重視過程的人,善於在做事的過程中收獲細微的“獎賞”,因此會以價值為導向,選擇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選擇雖然有難度,但得到的“獎賞”也最多。樂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善於捕捉樂趣和獎賞,才能自動自發地往前走。這樣的孩子關注知識的內在聯係,關注學習本身,重視當下的體驗和感受,這是“有意義的學習”。

這兩種導向的人,人生走向亦各不相同。以困難為導向的人,總是避開困難的事情,去選擇容易的事情。同時也避開了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到頭來會發現自己做了很多無用功。這樣的人生狀態,往往是忙碌而平庸的。

以價值為導向的人,看重一件事情的意義和價值,誌存高遠,敢於停留在困難界麵,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奔著自己的目標去努力。這樣的選擇需要直麵困難,但也更容易走向成功。一個人,如果始終堅持價值導向,他也就選擇了一種成功的模式,如此說來,成功的確是一種習慣。

我們對待分數時,最應該重視與挖掘培養的,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對“學習”這件事本身的樂趣,以及他們在今後漫長的人生路上對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熱情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