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

初中的時候,老師為了鼓勵我,讓我當語文課代表。但語文老師一直對我的字不滿意,記得有一次老師在班裏這樣展覽我的字:“你們看啊,這就是我的課代表的字,上頂天,下頂地,中間沒空隙!楊傑啊,你還是課代表呢,就不能抽空把你的字好好練練呀?”

同學們哄堂大笑。

我心說:不愧是語文老師,批評人都這麽押韻!字大又不犯法,能看懂就得了唄,讓我抽空玩一會兒還差不多,哪有工夫練字呢?

結果,老師這次用心良苦的批評教育成了對牛彈琴,我的字依然“頂天立地”。

這位語文老師拿我沒辦法,後來我被另外一位語文老師給“算計”了——這個人就是我的二舅。直到幾年以後,我才明白他老人家的用心良苦。

二舅不但語文講得好,還寫得一手好毛筆字。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寫對聯,所以二舅的毛筆字就派上了用場。我每年去他家過年,經常當他的“書童”。

二舅有一本對聯的書,據說是借鄰居的。厚厚的,大概有四五百頁,他經常從上麵選對聯。有一次他對我說:“這本書是隔壁王老師的,你幫我把對聯抄下來,抄完了我好還給他。”

我就不自量力地接受了命令。我向來很佩服二舅,也羨慕他能寫一手好字。心想他居然把這麽重要的任務交給我,覺得非常光榮,我暗下決心一定得好好完成。等開始抄寫時才發現,四五百頁實在是太厚了,怎麽抄也不見少。我常常抄著抄著就氣餒了,事後想想,覺得不能放棄,還得繼續抄。就這樣斷斷續續抄了一個寒假,才抄了一小半。等快回家的時候,我生怕二舅“檢查工作”,但他什麽也沒說,我還暗自慶幸他老人家的健忘。不過他中間問過幾次,他說話向來簡潔:“你抄得咋樣了?”無論我說什麽,他都不再追問。

寒假之後再返回課堂,語文老師驚喜地發現,我的字不再“頂天立地”,也工整了不少,在課堂上大張旗鼓地誇獎了我一番,弄得我莫名其妙。後來想想,也許是抄對聯的緣故吧。我怕抄得模糊,二舅不滿意,也怕我抄錯會導致二舅錯上加錯,貼到別人的門上後鬧出笑話來。

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後來,老師有意識地鼓勵我,加上我老爸也總是說“字是人的門麵”,我後來也比較注意了。如今我的字,不能說有多好,至少自己看著順眼,偶爾還會被人肯定。

抄對聯的事情過去了好幾年,我無意間在二舅家又發現了那本對聯書。原來,我被二舅“暗算”了,他不過是想讓我練練字,故意說那本書是鄰居的。當時心裏還感慨,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二舅始終沒有規定具體的數量,也沒有提具體的要求,但這個任務本身,讓我對自己有了要求和期許。語文老師苦口婆心都沒改變我,我卻被二舅這個抄對聯的任務不知不覺改變了。

抄對聯,最明顯的效果,就是我的字變得美觀了。同時,對聯的文字和修辭,讓當時年少的我感到賞心悅目,而且,我自認為參與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感到被接納、被信任。

後來,我也喜歡複製二舅的方法,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賦予孩子一個“神聖”的使命。這樣一來孩子會調動起自己的積極性,根本不用催促,自己就能做得很好,還特別有成就感。

這件事給我的深刻體會是:單純給孩子留作業,作業就是枯燥的單項訓練。如果讓孩子帶著使命感做事,無論是作業還是別的什麽任務,他的行動才會是自發的,收獲也是全方位的,感受是愉快的。

比如,我們全家人要去吃火鍋,我帶曼曼先去點菜,當時曼曼4歲,剛剛學會了寫1、2、3,雖然寫得不規整,但她很喜歡寫。所以,我便問她:“咱倆一起點菜好嗎?”她欣然應允,然後,我點菜,她在後麵寫“1”份或“2”份。她寫得雖然笨拙,速度也很慢,但是非常投入,看得出她樂在其中,我就耐心等她寫。最後我問她還想吃什麽,她說要吃牛肉餅。我便找到這一欄,指著三個字告訴她,這是“牛肉餅”,她在後麵寫上“1”份。等全家人過來吃飯的時候,她很自豪地說是她和姑姑一起點的菜。全家人都很驚奇,她表現出一副很能幹的樣子。後來每次吃火鍋,她都要和我一起點菜。

我不喜歡正襟危坐地教孩子學習,在遊戲中,在生活中,孩子可以不知不覺地學會很多東西,而且他們可以把自己學會的內容運用在生活中。這個過程很自然,也很有趣。

比如,我們在遊戲中通過“砍價”的方式,讓孩子學會了比較大小。我們玩收費站的遊戲,曼曼說要收5元,我說太貴了,她說:“那8元吧!”弄得全家人忍俊不禁。我告訴她,8比5多,讓她說一個比5小的數字,漸漸地她便能分開大小多少,讓她便宜點,她會降價,而不再是“坐地起價”了。吃飯的時候我會讓孩子們去拿筷子,通過這件事,他們學會了數數,而且理解了倍數關係。出去買東西的時候我也盡量讓孩子付錢,結賬的過程是加法,找零的過程則是減法,哪怕他們算不準,至少通過這個過程,孩子們大致理解了加法和減法的原理。我曾經給鵬鵬和曼曼寫過幾個故事,其中,《我不是膽小鬼》這個故事鵬鵬特別喜歡,總是反複地讓我給他念。我們偶爾還玩寫信的遊戲,他們還不會寫字,由我來代筆。因為這些內容與他們直接相關,而且又是穿插在遊戲中,所以他們會格外用心,“一不小心”就認識了很多字。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認識到,文字是有用的,可以用來寫故事、寫信,文字可以傳遞我們的心情、願望和情感。這樣他們便認識到了文字的真正的價值,以後進行課堂學習的時候,也不會覺得這些知識抽象、突兀。

現在很多家長有“學習至上”的傾向,有的家長諄諄教誨孩子:“你隻要好好學習就得了,別的你什麽都不用管。”事實上,在學校學習的內容都是生活中各種現象的總結和升華,這些知識最終會回到生活中,為我所用。如果切斷了知識與生活的聯係,學習就成了空中樓閣。

有意義的學習,一定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比如,有的人看到電腦對生活的意義,便立誌成為IT精英,那麽他一切的努力和夢想,都有一個中心思想。如果光為了考試得高分,未必有這份激情。

在學習上對孩子進行教育,最核心的就是讓孩子懂得學習與人生的關係,意識到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