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

一位媽媽告訴我,9歲的兒子提了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媽媽,能不能給我換個爸爸?”媽媽感歎童言無忌的同時,聽著孩子帶著哭腔說出這句話,也能理解孩子內心的痛苦和恐懼,同時也為這個家庭的父子關係感到憂慮。在這個家庭中,父子之間簡直是水火不容。每次爸爸檢查孩子作業時,父子間都會爆發激烈的衝突,輕則吼叫,重則打罵。孩子也公然對抗爸爸:“我就是要把你氣死,你讓我做什麽,我偏不做!”孩子從來不肯與爸爸單獨待在一起,他說害怕爸爸。遇到媽媽加班,一定要媽媽帶著他。媽媽非常苦惱,仿佛家裏有一大一小兩個孩子,隨時會激起紛爭。有一天深夜,爸爸又因為作業的事情對孩子發了脾氣,孩子說了句“不在你們家待了”,就下樓跑去爺爺家。媽媽賭氣對爸爸說:“你們父子倆對著發火,你們就這樣對抗下去吧,你和兒子都會越來越‘優秀’的!”爸爸下樓把孩子找回來,孩子一進門就衝到媽媽身邊哭訴。媽媽也沒給孩子好臉色,讓他出去,並宣布任何人從家裏出走,就別再回來。

麵對激烈的父子矛盾,媽媽的處理方法是分別將二人訓斥一頓,於是,兩方衝突演化成了三方矛盾,一家人生活在硝煙彌漫中。作為旁觀者,透過衝突,我分明看到每個人心中深藏的良好願望:孩子希望擁有一個好爸爸,不打罵他,陪他玩耍;父親在“努力”地靠近兒子;媽媽希望一家子溫馨和睦。

媽媽也感慨,別看父子倆像仇人一樣,其實彼此都很在乎,關鍵時刻,孩子總怕爸爸吃虧,爸爸也在內心深處非常疼愛孩子。如何將對抗的能量轉化成積極的情感呢?關鍵還是媽媽要轉變角色。之前父子起爭執,媽媽也“參戰”。我建議媽媽承擔居中調停的角色,讓父子看到彼此的善意。我對媽媽說,每當父子衝突的時候,也是轉機的時刻,我們要告訴自己:機會來了。

從道理上講,媽媽認可這個角色,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又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去。如此看來改變並不容易。

有一次媽媽打算下班後全家人去劃船,但孩子堅持要先把一盆文竹送回家,那是孩子向一個熟悉的花店老板要來的。文竹很大,孩子搬不動,於是就請爸爸專程送回去,然後大家在公園會合。一家人劃船時玩得很快樂,孩子還回憶起小時候劃船的情景。劃船快結束的時候,爸爸說上樓梯的時候,不小心把花盆碰壞了。孩子一聽就不高興了,說自己特別喜歡那個花盆,一個勁兒地責備爸爸。麵對孩子的不依不饒,媽媽也火了:“爸爸媽媽花錢花時間陪你劃船,結果你不但不高興,還搞得大家都不高興,下次不帶你劃船了!”媽媽訓斥完孩子馬上給花店老板打電話,聯係換花盆的事情。

我問了媽媽幾個問題:“麵對既成事實,是責備他人還是馬上想辦法彌補?就算爸爸不小心碰壞了花盆,對於爸爸的辛苦勞動,是否應該心存感激?雖然碰壞花盆是在劃船的時候說的,二者有直接聯係嗎?何必否定劃船的快樂呢?責備孩子的話是否有道理?既然孩子可以自己要來文竹,能否讓他自己聯係換花盆呢?”

媽媽感歎,遇到父子爭執,自己還是習慣性地參與其中。其實,回到居中調停的位置,一番話便可解決問題:“兒子,那麽漂亮的花盆打碎了真可惜,爸爸要是再小心一點兒就好了。打碎了花盆,的確是因為爸爸的疏忽。不過爸爸辛辛苦苦地幫你,你這樣埋怨他,他也很難過吧?如果是你自己往回搬,說不定也有疏忽的時候呢!既然你和花店的老板很熟悉,就再打電話問問,看老板能不能再換一個花盆吧!”

媽媽跳出情緒的陷阱,開始理解孩子的心情,和他一起“哀悼”心愛的花盆,同時也讓他認識到,爸爸不是故意的,而且爸爸專程跑一趟也很辛苦。幫助他把注意力轉移到問題的解決上。

此後媽媽漸漸找到了感覺,但因為父子衝突實在太頻繁,我們在此基礎上,又想了一個輔助性的辦法,媽媽做了一個表格,父子倆誰發脾氣就在表格上記錄並扣分。扣分是一個象征性的懲罰,也是最低限度的懲罰,可以替換媽媽責備父子雙方的做法。

說實話,我和媽媽對這個方法都沒抱太大的希望,我們的心理預期是隻要表格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即可。孩子比較歡迎這個方法。之前爸爸吼他,對他發脾氣,他都沒有應對辦法,現在至少可以給爸爸“扣分”,哪怕是象征性的懲罰也好。媽媽剛宣布了規則,沒過20分鍾,爸爸就因為孩子吃飯慢而對他大吼大叫,孩子也和爸爸頂嘴。忽然,孩子想起了這個規則,對媽媽說:“媽媽你扣爸爸的分,他大吼大叫了!”媽媽說:“好的,不過這次你倆都要扣分,爸爸吼了,你也吼了。”這個細節讓我們感到很欣慰,以前爸爸發脾氣,孩子馬上迎戰,這次他能意識到還有更溫和的辦法——扣爸爸的分,這樣他和爸爸的對抗性就在逐漸降低,這成了雙方爭吵的一個替代性策略。

有一次爸爸問起作業的事情,孩子對爸爸大吼,爸爸說:“扣1分!”孩子不服氣,繼續和爸爸爭吵,爸爸說:“再扣1分!”沒多久,孩子被扣了8分,他又生氣又委屈,眼淚在眼眶裏打轉。這時候媽媽沒有責備孩子,而是溫和地說:“看,上爸爸的當了吧!今天因為你其他事情做得好,媽媽可以幫你加分,不過再發脾氣的話,可是要扣分了。”孩子很快平靜下來。有意思的是,這一天結束後,爸爸竟然到這個表格上作記錄,孩子告訴媽媽:“爸爸給我扣分呢!”媽媽繼續出來主持公道:“這個考核隻能我來記錄,我是裁判!”

爸爸開始運用這個規則來控製孩子的脾氣,我們對此非常吃驚。看來,其實父子倆都不想爭吵,但沒有其他的溝通方法,所以才每次你一言我一語吵得不可開交。現在不一樣了,他們用扣分來代替爭吵,能及時平複自己的情緒。媽媽也積極地用幽默來化解父子間的衝突。有一次父子倆吵得很凶,媽媽畫了一張很誇張的漫畫,並寫上“大猩猩父子倆”。兩人看了都哈哈大笑,也不再爭吵了。

通過調解父子倆的衝突,媽媽學會了站在調停者的位置上,讓他們看到彼此的善意,並想出用扣分的形式以遏製父子倆爭吵,而且能偶爾運用幽默緩解一下氣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父子倆的衝突越來越少,爸爸也變得更加寬容,孩子也更貼心了。

一年以後我問媽媽孩子的情況,她告訴我,“孩子表現都很好,成績也比較穩定,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他爸的關係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呢!以前是要換爸爸,現在是隻要聽到他爸回來,就會跑去開門,還會親昵地叫上一句‘爸仔’。”

這真是一個溫暖的反饋,我也為他們一家人感到開心。父親、母親和孩子,構成一個堅固的三角關係。其中兩方發生矛盾時,第三方就要扮演調停者的角色。如果第三方也參戰,矛盾就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