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

家長的日誌:今天孩子上英語課,老師說孩子上課時比以前遵守紀律了,還讓旁邊的同學向他學習積極回答問題的態度。孩子的表情顯得無動於衷,但心裏應該還是很高興的。後來孩子把書包給了我,我順手放到了身後的椅子上,回到家才發現書包沒有帶回來。孩子就給爸爸打電話告狀批評我。我承認我有很大責任,但是孩子說“全怨你”,並說自己一點兒錯也沒有。我認為孩子愛推卸責任。

我問這位媽媽:“既然覺得孩子在推卸責任,有沒有繼續處理這件事情?”媽媽說:“我想處理,但孩子很不配合。我說書包是你的,咱倆都有責任!他堅持說不是他的責任。”

孩子堅持說自己沒有責任,母子間的對話便中斷了。我和媽媽重點討論了“咱倆都有責任”這句話。這句話給人的感覺是孩子需要承擔很大的責任,所以孩子極力否認。這件事情孩子說自己沒有責任也說得過去,畢竟他把書包交給了媽媽。如果說孩子有責任,也隻是沒有提醒媽媽而已。所以我建議媽媽用一個具體的數字來分割責任,讓孩子明白,責任大部分在媽媽身上,他也有責任,但隻是一點點。

我繼續問媽媽:“假設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你和同事之間,你答應幫對方的忙,結果忘了,對方埋怨你、指責你,你以後還會幫她嗎?”媽媽很幹脆地回答:“不會啊,我當時就會生氣!”我問:“我們是否需要讓孩子懂得這個道理呢?如果他用現在的思路與人交往,肯定會碰壁的,這是你不希望的吧?”

針對這件事情,我給出了如下四條建議:

首先,孩子說怪你,你要承認自己有責任。孩子既然和你有爭執,這個責任不妨分割得清楚些,你可以說:“的確,是你讓媽媽拿書包,媽媽忘了,這件事情媽媽至少有90%的責任。不過你也有一些責任,因為書包是你的,但你也沒提醒我。”

其次,著手解決問題:“現在書包已經忘了,不管咱倆誰的責任,都要先把書包找回來。”

再次,書包找回來以後,再告訴孩子:“你看,雖然麻煩點,但總算找回來了。如果咱倆發現書包沒拿,但因為互相指責耽誤了時間,書包可能會丟失。再說了,如果我幫了你的忙,你還這樣責怪我,下次你再讓我幫忙,我堅決不答應。你不希望這樣吧?”

最後,告訴孩子:“這次的確是媽媽粗心大意,以後媽媽小心點,你記性好,也幫媽媽想著點。”

表麵上看,這件事情的主題是處理孩子推卸責任的問題,其實真正的主題是:遭遇突發事件時我們該如何解決問題?

對這個孩子而言,發現忘了拿書包,第一反應是責備媽媽,然後是否認自己的責任。這樣的反應是否很常見呢?不光是孩子,大部分成人也是如此。而且,我們一直覺得這是正常反應,沒有任何問題。過去的若幹年裏,我也是這樣:遇到問題時沮喪的情緒馬上蔓延開來,後悔伴著自責。一旦有機會,我就把責任一股腦地推出去向別人發泄自己的憤怒。我卻隻花少量精力去解決問題,甚至把問題丟在一邊,眼看著一根火柴燒掉一片森林。

我們對待孩子犯錯,往往也是這樣。首先是負麵情緒騰空而起,然後在心中數落孩子過往的諸多錯誤,接下來便直來直去地批評孩子,逼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意願行事。這通常會引起孩子的反抗,於是矛盾升級,導致激烈的衝突。

更合理的路徑是:接納現實,設法解決問題,分割責任,總結經驗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其實最難做到的是接納現實。想起一個小故事,說老和尚不小心把挺貴重的瓷罐摔碎了,卻繼續往前走。小和尚問他為什麽不停下來,老和尚說,就算是停下來,瓷罐也已經碎了,何必呢?老和尚用他的行動完美地詮釋了“接納現實”的含義。

一個突發事件,不管我們多麽不希望麵對,一旦發生便是事實。此時此刻,任你後悔自責、呼天搶地,都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隻有接納,並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用90%的精力接納現實解決問題,用10%的精力分割責任總結教訓,一定能把突發事件的危害有效降低。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值得學習這個處理問題的路徑。如果熟練運用這個方法,我們會發現,突發事件並非一定伴隨著負麵情緒,我們完全可以鎮靜地解決問題,平靜地總結得失。通過處理突發事件,反倒能增強我們的應變能力。

如果孩子從小學會這樣處理問題,注定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