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

家長日誌:孩子對我說:“丹丹說我的傘是舊的,都長鏽了,她拿她的傘和我比,氣死我了。”丹丹是我妹妹的孩子,她什麽都看不上我兒子,我兒子在她麵前很自卑,我準備給他買個新的。

看了這一小段日誌,我首先注意到一個令人驚喜的變化,這次孩子直接向媽媽表達了委屈,還形象地說“氣死我了”。在此之前,孩子一直用鬧騰和糾纏來表達他的負麵情緒,從來不肯直接說出來。前後比較會發現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信號,同時也說明孩子對媽媽的信賴感在增強。他感覺這樣和媽媽說話是安全的,會得到理解,而不是招來指責和批評。

媽媽用“標新立異”來形容我的觀察,她說自己就是看不到。當然,她隻是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她的吃驚,其實這也恰好是她的教育方法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她看不到孩子細微的進步,不能識別出孩子巨大的變化,因此就容易用負麵的方法教育孩子。

接下來我問媽媽孩子的傘舊到什麽程度,是否影響使用?媽媽告訴我,很好用,隻是樣子不新了。

既然如此,傘的事情便可以靈活處理。我與媽媽一起分析這件事情。很顯然,從孩子的表述中可以推測,孩子並不是特別想要把新傘,而是在強調“氣死我了”。這裏麵包含了一種尷尬和自卑,也包含了對表妹的不滿。換一把傘固然可以消除舊雨傘給孩子帶來的尷尬,但小朋友之間難免還會不斷地比較,特別是表妹家的條件遠遠優越於這個孩子的條件。如果孩子一抱怨,家長就給他買新的,總有一天,當父母能力達不到的時候,孩子會怨恨父母。這樣的方法隻是解決了令人自卑的事情,並沒有化解掉孩子的自卑心理。很顯然,他同學的傘,比他好的多得是,關鍵是他同學不笑話他,不和他攀比,他就不會尷尬。他更受不了的是別人的嘲笑。所以父母的重點工作是要讓孩子學會麵對嘲笑,適應自己的境況。

這位媽媽說,爸爸聽了孩子的抱怨,悄悄對媽媽說,“能滿足他就盡量滿足,減少他的自卑”,對此媽媽也很困惑,不知道是否應該滿足孩子。我對媽媽說,我們要做的不是減少孩子的自卑,而是化解孩子的自卑,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

於是,我們就這件事情,理出一個思路,讓媽媽勸慰孩子:

“兒子,妹妹說我們的傘舊了,的確是有點舊。妹妹那樣的語氣,有點笑話我們的意思,聽了讓人感到不舒服,難怪你會生氣。我聽了可能也會生氣。不過話又說回來,雨傘是用來遮雨的,她的傘能遮雨,咱的傘也能。妹妹的傘好看,但是未必有咱們的傘能幹。咱們的傘,雖然用了很久但是很結實,就算很大的風雨也不怕。兒子,被人笑話可不好受。以後,如果你同學的傘比你的還舊,你會像妹妹這樣笑話他嗎?媽媽希望這把陪了爸爸媽媽多年的傘也能保護你,這樣媽媽會很放心。不過,如果覺得特別難過,媽媽也願意給你換一把。”

勸慰孩子,最忌諱故意否認事實,所以我們首先承認——傘的確舊了。接著回應孩子的感受,這是重點。孩子用“氣死我了”來形容當時的感受,可見心情之鬱悶。因此,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當然,需要掌握好話的分寸——如果回避這個話題,便沒法安慰孩子;如果話說得過重,則會影響孩子與表妹的關係。然後再分析傘的問題,妹妹的傘很新很漂亮,自己的傘雖然舊,但很結實。從這個角度看,傘並非一無是處。同時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順便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通過生活瑣事,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最後把選擇權給孩子。媽媽說這段話她自己聽了都很舒服。後麵的事實證明,孩子聽了這番話,很坦然地接受了現實,沒有買新傘。

處理這樣的事情,具體的表述可以千變萬化,最核心的一點是我們的話一定要讓孩子感到舒服。孩子感覺舒服,才能達到撫慰情緒的效果。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除了精心設計語言表達方式,還要格外注意語氣的運用。我們也正是通過這個過程,為孩子作出示範,教孩子學會化解衝突。所以我建議媽媽,一定要用理智的態度、柔和的語氣來表述這句話。尤其是對妹妹行為的評論,如果我們帶著負麵情緒來說這段話,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我喜歡觀察親子之間的互動,我發現語氣是特別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有一次我在買東西的路上看見兩個3歲左右的小朋友發生了爭執,且各不相讓。就聽見一位媽媽厲聲吼孩子:“你要好好和他說!”我想,她說得沒錯,“好好說”是很有效的策略,可惜她自己的語氣違反了她自己倡導的原則。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更應該保持理智與溫情。

這裏隻是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關於孩子和表妹的關係,我們並未多說,而是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題記在心裏。我和媽媽約定,我們要等待機會,來繼續協調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後來我們重點做了兩件事情,一是讓孩子客觀認識妹妹的行為,雖然妹妹會笑話他,但多數時候對他很好;二是讓孩子學會用溫和的方式回應妹妹,既保護了自己,又改變了妹妹的態度。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寫道:“自卑感絕非不正常,它是人類改善環境的動因。”自卑情緒不但人人都有,而且自卑本身也有正麵的意義——促使我們作出改變。

對於讓我們感到自卑的事情,我們首先要學會接納,然後再嚐試超越。比如這個孩子,表妹家的生活條件遠比他優越,如果他接納這個事實,便不會自慚形穢。如果妹妹嘲笑他,他也可以有理有據地反駁妹妹,為自己營造一個平和的環境。當孩子接納自己的處境,接受與表妹有差距這件事情,就不會再傷害他。

消除自卑的一個誤區就是不肯接納,隻想著改變。這會生出一個極端的目標來:任何事都要比別人強!許多事事要強的人,往往就持有這個邏輯:等我足夠強大,就不自卑了。這樣做可以讓自己變得優秀,但未必能消除自卑。事實上,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更強大的對手。如果總是與張三比容貌,與李四比財富,與王五比地位……這相當於發起了一場不對等的“戰爭”——無論我們多努力都無法比一個群體更優秀、更優越。逼迫自己變得優秀,並不能打敗自卑,相反有時會使自己一直陷入恐懼、敵視和不安的情緒當中。這樣做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贏家。

人生是一個成長和綻放的過程,也是發揮自己創造力的過程,發現自己並不斷超越自己,活出自己的風采,才是我們人生的真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