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

一位媽媽說到一個細節,孩子不愛做作業,總是轉移話題、磨蹭,媽媽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

其實,不該發脾氣的道理媽媽都懂,她是忍不住才這樣做的。我理解她的苦衷,於是換了一個角度問她:“是不是你心裏有一個目標,希望孩子快速又安靜地把作業做完?”

媽媽點頭承認。

媽媽之所以著急上火,是因為她心裏預設了一個目標,她認為孩子應該做到。以孩子目前的能力來判斷,實現這個期望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孩子不符合她的期望,於是她的憤怒就像火一樣蔓延開來。

我給她的建議非常簡單:放下你心中的期待。

這位媽媽感到困惑:不期待,那該怎麽辦呢?是孩子想怎樣就怎樣,他做到什麽程度我都被動接受嗎?

當然不是。放下期待,同時要分層設立目標。通常,家長心中習慣性地認為孩子“應該做某事”,一旦孩子沒做到就會失望。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在我看來,“應該”是一個既霸道又蠻橫的詞語,這個“應該”武斷地製造出很多脫離實際的目標,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水平和具體困難,而且這個目標是一個點,是剛性的。比如,一旦目標是90分,就算達到89分都算沒完成任務。

分層設定目標則不同,它可以保持彈性,隨時調整。它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間,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一個合理預測。事實上我們很難根據孩子的情況,精準地設定一個點。孩子的內在狀態、心情、突發事件等都會改變孩子的行為,進而影響目標的達成。

有個家長,周五的晚上帶著孩子從奶奶家吃完飯回來,路上約定好回家複習字詞,孩子也答應了。走到自家樓下,發現有幾個小朋友在玩遊戲,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了,立刻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媽媽心裏還惦記著複習字詞的事情,於是就拚命催促孩子回家,孩子不斷地推托,要再玩一會兒。最終媽媽失去耐心硬把孩子拉回去了。孩子的遊戲無奈被中斷,心情也很不好。回家後孩子不肯複習字詞,媽媽就更加生氣了,對孩子發了一通脾氣。從媽媽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明明約定好的事情,你中途在樓下玩遊戲,好不容易把你拉回來,你還不行動,實在太氣人了!

媽媽的目標非常單一,就是“周五必須複習字詞”。媽媽的行為,又被心中的“必須”綁架了。很顯然,孩子答應回家複習是真心的,關鍵是樓下小朋友的遊戲臨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而媽媽沒有考慮這個因素,僵化地盯著心中的唯一目標,這是刻舟求劍。如果一個人心中有一個僵化的目標,遇到突**況而不能及時調整,就特別容易引起衝突。有時候即使出現了積極的情況,也不容易把握。

我和這位媽媽就這件小事進行分析,看應該怎樣分層設定目標。最低目標是孩子玩了一整個晚上,但沒有複習字詞;中等目標是玩夠了回家複習一部分;最好的目標則是玩夠了,回家後任務全部完成。

這三個目標,不管怎樣,至少能保證一個收獲,那便是孩子痛快地玩,徹底地放鬆。如果臨時調整,給孩子空間,讓他盡興地玩,玩得高興,回家後讓他複習字詞,孩子答應媽媽要求的可能性很大。

遺憾的是媽媽始終盯著心中的目標,卻得到了一個“雙輸”的局麵:孩子玩得不盡興,字詞也沒有複習,結果雙方發生衝突,影響了彼此的心情。

再比如,周日媽媽外出,前一天晚上約定好孩子在家裏複習功課,孩子答應得很好,而且約定了內容,媽媽便放心地外出辦事。回家後媽媽發現孩子正在看電視,作業隻完成了一半,立刻火冒三丈。我問媽媽:“你對孩子發火,除了他沒完成作業,還有別的原因嗎?”媽媽說:“我最痛恨說話不算話了,一點兒執行力也沒有。”發現孩子沒完成作業,媽媽就有被愚弄的感覺,憤怒中夾雜著挫敗感。

我不主張因為一點兒小事就上綱上線,給孩子扣個言而無信的帽子。從設定目標來看,孩子答應了約定,媽媽就信以為真並設定了一個最高目標:孩子自覺完成全部內容。當媽媽發現孩子沒有做到,自然很生氣。

其實,這位媽媽要根據孩子平時的表現來判斷一下,哪怕他信誓旦旦地答應了,也未必一定能做到。因此有必要預測一下各種情況,比如,最低目標是隻做一點兒;中等目標是做完了,但質量不高;最好的目標是全部完成,而且質量上乘。同時,要根據孩子的表現大致預測一下哪種結果可能性最大。

這是一個客觀的目標區間,最後發現孩子不盡如人意,雖然有些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媽媽便不會那樣生氣。

同時,我們還要為每個目標的出現準備好對策,這樣不管出現哪一種情況,都不會因為束手無策而導致情緒失控。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很累。的確,最開始這樣做,需要付出主觀的努力,慢慢就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家長就能非常快地判斷出來當時的狀況,並能迅速準備好應對策略。這樣與孩子的相處就會越來越順。

話題聊到這裏我忽然有所領悟:我陪伴小孩兒的耐心,來自於我很少期望孩子必須做什麽。

我關心的不是我心中的目標,而是孩子目前的水平。所以我會非常注意對孩子的觀察,當我們對孩子有細致的了解時,判斷就越來越準確。我會對孩子的行為有個大致的預測。如果結果高於我的預測,我會積極地反饋給孩子;如果沒有達到,那一定是某個環節我沒有做好,我會設法去改進自己的做法。沒有期望,也就無所謂失望。

這樣分層設定目標的過程,更多地是針對我們自己展開工作,調整我們的認識,印證我們的判斷,以及考驗我們的應對能力。通常,我們想“讓”孩子怎樣和孩子“能夠”怎樣是兩個概念,這兩者之間有時候會相差十萬八千裏。如果我們總是盯著孩子,對孩子有所期望,總想讓孩子符合我們的期望,這個期望的背後便是控製,是脫離了孩子實際承受範圍的強迫。雖然我們和孩子朝夕相處,卻看不到孩子的真實存在,孩子在我們眼裏,隻是實現目標的工具。

拔苗助長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農夫心裏設定了一個莊稼沒法達到的目標,於是,他就去“幫助”莊稼,結果違反了自然規律,好心辦了壞事。

你一定不想做那個農夫吧?

那麽,該澆水的時候澆水,該施肥的時候施肥,至於成長,莊稼比我們更在行,把心放下來,靜觀其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