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麽辦

在一個星期之內,有三位媽媽問了我同樣的問題:孩子“偷錢”怎麽辦?我給“偷錢”兩個字打上了引號,在我看來,這是孩子拿了父母的錢,但不能過於武斷地定義為“偷”。

在谘詢中我發現,孩子拿大人的錢,發生在10歲左右的非常多。

其中有一個11歲的男孩,媽媽發現他拿錢買了遊戲幣,另外這個孩子以前還拿錢買過小玩具和零食。孩子每次被發現後認錯態度都很好,但還是重犯。其實,隻要關注孩子買了什麽東西,就能理解孩子拿錢的驅動力。

我問這位媽媽:“孩子與錢有關的願望有哪些?”媽媽列了如下幾條:羨慕別人可以玩遊戲(主要是電腦遊戲);想吃肯德基;想買一些小玩具,比如小刀、卡片之類的小東西。

關於孩子的願望,比如吃肯德基,媽媽說此前不讓他吃,認為這種快餐是垃圾食品,對身體有害。我的回答是:“這的確對身體不好。不過孩子會偷偷拿了你的錢去買零食,有些零食的質量更沒法保證,這兩者相比,哪個更有害呢?”最後,我們達成共識,每兩個星期讓孩子吃一次肯德基。關於孩子喜歡小刀、卡片、漫畫之類的小東西,媽媽認為孩子喜歡的那些漫畫等等,都是沒用的。其實,雖然玩耍本身不會產生什麽生產力,但隻要孩子喜歡,身心愉悅就好。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之所以偷偷拿父母的錢,是因為心中的願望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到滿足。因此我建議媽媽進一步了解孩子的願望,然後取舍、妥協。孩子的一部分願望滿足了,當他可以買一些小玩具,可以吃肯德基,也就不再需要偷偷拿爸爸媽媽的錢了。

同時,我建議這位媽媽考慮給孩子一些零用錢。給的時候,不妨作一個簡單的約定,比如零用錢的使用範圍、具體數目、給錢的方式、是否需要記賬,等等。這也是對零用錢使用的一個指導。

不妨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給零用錢。比如最開始可以按天給,雖然有些麻煩,但可以有效抑製孩子的衝動消費。假設孩子一個月有30元零用錢,如果按月給,他可能3天就花光,另外27天沒錢可花,有時候孩子就會忍不住悄悄拿父母的錢。如果每天給,他每天都有盼頭,但他要學會攢錢才能完成自己的願望,比如買一本5元錢的漫畫書,他要等5天,孩子就學會了延遲滿足。等孩子對待零用錢的態度稍微理智一些,我們就可以過渡為按星期給,甚至是按月給。

當然,我們並不鼓勵孩子偷偷拿家裏的錢,無論如何這都是不妥的行為。發現以後一定要嚴肅地教育孩子,讓孩子有基本的是非觀念。在這裏我們要特別提醒的是,孩子偶爾拿了父母的錢,並不等於變壞。家長在這個問題上特別容易產生道德焦慮,因此往往會嚴厲地處理這種事情。而且通常處理的是結果,而不是引起這件事的原因,原因沒有弄清楚,孩子往往會再犯,然後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這顯然是一個惡性循環。當然,如果孩子頻繁拿父母的錢,則另當別論。

為什麽10歲左右的孩子容易犯這個錯誤呢?孩子到了這個年齡,開始認識到金錢的力量,渴望對金錢擁有控製權和支配權。有的家長說,他想要的東西我給他買了。其實,孩子最渴望的不是東西本身,而是自己購買的權利,如果家長不給,他們就會通過別的方法獲取。回憶一下我們最開始花錢的時候,是不是感覺很好?我們甚至會覺得錢很神奇,一張薄薄的紙幣,就可以換來那麽多讓人心馳神往的好東西。孩子為了體驗這個“好的感覺”,有時候會知錯犯錯。

十幾歲的孩子有消費需求,渴望駕馭金錢,這本身沒什麽錯。這個問題宜疏不宜堵,越是不讓孩子消費,他的願望就越強烈。孩子剛開始有零用錢的時候可能會亂花,為了花錢而花錢,買些沒用的、不值得的東西。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因此沒必要責備孩子,而應該慢慢引導孩子回歸理性。

這個年齡段恰好是理財教育的好機會。理財,用通俗的說法就是賺錢、花錢、存錢、省錢的學問。經常聽家長說:“你現在隻要好好讀書就行,賺錢的事兒長大了再說。”等長大了、工作了,再進行理財教育,還來得及嗎?我個人覺得,理財教育從8歲甚至更早就可以開始啦!

理財教育,不妨從管理零用錢開始。

許多孩子的零用錢基本都是用來消費或儲蓄的。現在的孩子多數都有一筆可觀的壓歲錢,對壓歲錢的使用,有的是由父母來統一支配,有的孩子則用來買平時的零用錢支付不起的東西,隨意性很大,缺少計劃。有些家庭,給孩子零用錢的額度,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有位私立學校的老師告訴我,他班裏的孩子全都是高消費,一次花幾千元是很平常的事情。他甚至感慨:“學生們一出手,比我一個月的工資還多。”曾經有個孩子告訴這位老師,他的銀行卡裏有60萬元的零用錢!

當然,並不是說零用錢多了就一定不好,關鍵是孩子要有駕馭這筆金錢的能力。

現在,很多家境好的孩子“炫富”,說到底,就是他能支配的金錢和他駕馭金錢的能力不相匹配。把金錢變為炫耀的工具一點兒難度係數都沒有,但如果一個孩子能善用手裏的一大筆錢,做到物盡其用,倒是非常令人尊敬。

炫富現象反映了人們財富觀的偏差,以及中國人理財教育的缺失。大家都說富不過三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根源在於理財教育沒做好。富二代、富三代,片麵地把財富等同於購買力,絕大部分人把精力用來想怎樣花錢,卻很少考慮怎樣賺錢、怎樣投資。

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至少要包括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學會儲蓄、學會理智消費、了解等值的觀念、考慮怎樣賺錢等。

每個人的財富觀都不同,但至少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教育孩子自己創造財富。這與父母的財富多寡無關,我們從報紙雜誌上得知,哪怕是頂級富豪,也會讓自己的孩子去打工賺錢。並非在乎那點收入,而是要從小給孩子確立一個觀念——財富要靠自己創造,並且要盡早讓孩子體會創造財富的感覺。父母直接把大筆的錢給孩子似乎是愛孩子的表現,其實剝奪了孩子創造的快樂。洛克菲勒說:“我不能用財富埋葬我心愛的孩子,愚蠢地讓你們成為不思進取、隻知依賴父母果實的無能者。給人帶來傷害的最快捷途徑就是給錢,它可以讓人腐化墮落、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樂。”

錢並不僅僅是一張張鈔票,這背後隱藏著人的勞動。我們要讓孩子了解等值的觀念。比如媽媽每月賺3000元,孩子買一雙運動鞋花了200元,這就相當於消耗了媽媽兩天的工作量。

讀大學的時候,我發現一些家境好的孩子經常“斷糧”,原因是花錢沒有計劃,不懂得量入為出。家裏一寄來生活費就開始大手大腳地消費,花著花著不夠用了,又隻能節衣縮食。有個男生自嘲說,“前半個月像國王,後半個月像乞丐”。這些孩子從小養成了隨意性消費的習慣,沒有建立理智消費的觀念。對於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沒有考慮,也沒有從全局出發製定消費計劃。

我們要培養孩子科學的消費觀念,讓他們懂得按照一定的原則來分配金錢。理智消費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當然,理智消費往往是從不理智開始的,孩子剛開始支配金錢的時候,都有一個胡亂消費的階段,需要慢慢引導、慢慢練習。而且要經過反複地印證,孩子才知道哪些錢有必要花,哪些錢沒必要花。我非常讚同記賬的方法,每個月回頭一看,孩子就知道哪些地方不妥,這樣反複改進,孩子便形成了理智消費的習慣。

讓孩子參與家庭賬目的管理,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有位家長曾經嚐試讓孩子管理家庭一個星期的開銷,當上千元錢交到孩子手裏的時候,他頓時有被“委以重任”的感覺,同時也變成一個摳門的“大管家”,以前向父母要錢從來都是理直氣壯,輪到他自己管錢時就總想著精打細算。這個孩子第一次明白,原來家裏每個星期有那麽多開銷,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目前,我們理財教育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怎樣賺錢。在國外,人們有很多很好的嚐試,比如,孩子可以幫鄰居家修剪草坪賺錢,學校定期有跳蚤市場,高年級的孩子還可以辦公司,甚至炒股票。我非常讚成這些活動,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裏,長大了最終要走向社會,要學會賺錢,因此,我們要為孩子提供“實習”的機會。現在,很多家長也進行了很好的嚐試,比如,帶孩子去擺攤賣東西,或者在網上開店,讓孩子體會賺錢的過程。

理財能力,關乎孩子的生存能力,因此,一定要從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