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震蕩的火車頭 (2)
五個字——探繞注排防,是整個宜萬鐵路工程的高度凝結與概括。齊嶽山鐵軍成功地創新並且實踐了這些中國鐵路隧道施工法。董裕國和他的弟兄們,絕地堅守7年,春夏秋冬,嚴暑寒霜,先幹完自己的活兒,又幹完兄弟局未完成的活兒。他們抵禦了22次突泥突水,5次戰勝洪水淹洞,先後穿越了187個鬼怪地質溶腔——平均每前進20米,每隔11天,即要遭遇和處理一個風險溶洞。在地層深處往複鋪設排水管道25公裏,裝卸沙袋多達28萬件,總投入2萬多個勞動力,完成了世界上最難的鐵路隧道工程,竟無一人死亡。
我敬佩這些“有頭腦的硬漢子”,我甚至從他們身上,聯想到昔日堅忍不拔的晉商群體,萬裏征程,不辭艱難:指揮長董裕國忍痛把兒子從省城中學轉到深山守候;副指揮趙西民,長年奮戰洞中,致使全身關節腫痛風濕嚴重,還要一瘸一拐下洞指揮;總工程師席繼紅,日夜堅守在洞口山坡小屋值班,仿佛一個單位裏看守門房的人。那天一聊,方知他從二十出頭來到深山,快三十了也沒顧上處個對象。
一個人最好的青春年華,全部擱在遙遠的山林中了。席工說,誰能想到,我們從2003年秋冬開山進場,這一件活兒就幹了這麽些年?這裏沒有戀愛條件,除了焦渴讀書,就是迎戰風險。請看席工周圍一群年輕戰將:謝鐵軍、齊華亮、王建軍、郝國強、許福明,當然還有都強,清一色院校畢業,哪個顧得上談情說愛呀。
我玩笑道:大工程師還缺美女?我給你介紹一個吧?席工含羞無語。我轉而想到:城中美女誰會來這裏尋愛苦守呢?
築路人,在天涯,南飛雁,最思家……
董裕國自有強大後盾
然而築路人不是孤立的。董裕國這套班底這幫人馬,也並非孤膽英雄。他們大獲成功因素多多,同樣不是孤立的。寫好報告文學,應當關注和挖掘人物事物背後相互聯係的深刻關係。事實上,老董他們身後,有一個強大後盾,這就是叱吒風雲的中鐵十二局集團。好一個具備軍人本色,極端崇尚男兒信譽的堅強集團,其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二師。旗下幾大工程公司,乃原先第二師某團建製。比如齊嶽山項目由二公司完成,其前身便是二師七團。書中有敘,鐵道兵誕生於1948年東北遼沈戰役之前,轉業於1984年改革開放之際,全體將士由兵種改工企,並入鐵道部,2000年完成公司製改造,劃歸中央企業工委,2003年隸屬國資委管理,簡稱中鐵十二局。他們早已取得了一係列國際質量管理認證,2009年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評審認定,是目前國內同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名牌集團,多次創造了隧道單口月掘進429?郾5米等多項國內最佳紀錄和世界紀錄。
董裕國、趙西民所部在齊嶽山最終取勝,正是建立在本集團奪取過許多大勝基礎上。京九鐵路、京滬高速、青藏鐵路、城市地鐵、超大橋梁,十二局早已處處領先。當時,國內最長特大隧道,一在秦嶺終南山,全長將近19公裏;二在蘭新線上烏鞘嶺,長達20餘公裏,十二局將士都立了頭功,後者還是全亞洲第一大隧道呢。近三年間,十二局完成隧道裏程居然達到了200公裏,委實不可思議。
董裕國、趙西民、席繼紅,他們每一個人也許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但他們合在一起,背靠集團,就可以創造出驚天業績。如此一個個精銳團隊相加起來,使這個大集團形成了那種既英勇又科學,既傳統又新銳的企業文化傳統,這文化這傳統又反過來造就出更多的精銳組合團隊,進而完成更加了不起的業績。於是鐵十二局從容斬獲詹天佑大獎3項、魯班獎7項、國優工程獎17項、省部優工程獎42項,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年,該集團在中國鐵路建設市場信用評價中,年年第一,竟然保持了極難獲取的“八連冠”,觸動了同行業很多人的討論與沉思。其深處,正是堅韌不拔、恒動不衰的企業文化傳統在有力地發揮著作用。
再看鐵道部工程管理中心,是我國管理和指導全局性鐵路專線建設的權威部門。對於宜萬鐵路,從部長劉誌軍、副部長盧春房,到中心前後主任施德良、張梅,副主任朱鵬飛,從副總工程黃鴻健、教授級高工張民慶,到十二局三任集團董事長金普慶、張宗言、史道泉和正副總經理宋津喜、和萬春、祁璽劍,從中鐵建總公司到宜萬指揮部,再到齊嶽山上的董裕國、趙西民、席繼紅一班人,上上下下重重疊疊,大家都能夠萬眾一心,同乘一條渡船,這在中國官本位背景之下,是極不容易做到的。隻有敢於改革舊體製,引進新工藝,尊重和信賴第一線將士們的創新精神,使齊嶽山工程集中體現出管理、科技和綜合實力的高水平,才是老董他們創造奇跡之保證。我在齊嶽山采訪中得知,掌子麵上不少普通工人常常對下一步進行特殊地質處理,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他們眼睛看、耳朵聽,乃至鼻子聞、手指摸,都會得到比別人更直接更切身的心得體會,因此,他們對施工對安全一旦提出建議,就會立即被高層指揮體係納入決策範圍,從而在高風險狀態下一邊拉響警報,一邊奮勇前進。
老董的筆記本分量重
不久前,我又見到了出生於山西萬榮的董裕國先生。他正在和聚少離多的妻子悠閑地坐在一起,認真觀看古裝戲《狸貓換太子》。這種蒲劇光盤,老董總是隨車隨身帶往全國各地,即時觀賞。不過,兒時熟悉的鄉音戲曲,如今早已改得有些崇洋變味了。老董便皺著眉頭對我說:趙作家呀,依我看,對這些傳統戲曲,還是少改為好。要改,隻能比原先改得更好聽才算數,總不能越改越難聽吧?引進新科技,也要用對地方。把老戲曲改得洋腔洋調,就把傳統寶貝丟了,蒲劇就是蒲劇嘛。
對於他的話,我若有所思。
改革,在中國真是慢不得又急不得,越往後頭越艱難。
老董這人直挺著腰杆,神情陽剛,卻心細如發。他一邊和我搭話,一邊整理他的工程筆記。一摞筆記本七八冊,一個樣式,一般大小,是市場上最簡單也最便宜的那種。顯係老董一次買了好多本,用完一冊,下一冊接著來,隻須主人在軟皮兒上頭寫個日期編個號,就可以了。
經過允許,我取過本子翻閱,隻見蠅頭小字密密麻麻且畫了不少簡圖,總有幾十萬言。一看便知主人是一位專心攻關、寧靜致遠的人。檢看內容,除了私事不寫,十分豐富有趣,國政事工程事行業事日常事,有感而發,深入細致,可圈可點。比如他在最後一冊本本上寫了這樣一段話,自是極好。老董寫道:
“震響了七個年頭的風險警報,現在即將解除了。我們在齊嶽山流了許多汗水,流了許多淚水,就是沒有流淌血水。”
這幾句話,說起來很輕鬆、很安心的樣子,要實際做到真難啊。
我進而發現,這位老董確實是一位思考型的“萬榮家”,本來工程和安全已有操不完的心,他偏偏還有渾厚興趣,要抽空關心一下時政——軍事、外交、經濟、文化,處處都有感想要寫要說。
在筆記本中,老董時而站在國務院立場,談一段台灣問題,要求“剛柔相濟,務實主動”,貫徹落實“與時俱進,守住底線”新政策;時而站在交通部角度,對當前高速公路布局規劃發表看法,解說什麽叫做“7918新路網”;時而痛惜埃及“薩拉姆98號”客輪於2006年沉沒於紅海,1400名乘客僅有387人幸免於難,災害僅次於泰坦尼克號;時而讚歎普京語錄“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複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時而回顧幾十年前章伯鈞觀點,沉思為什麽“思想與政見不必人人盡同”,強調民主自由之可貴;時而賞析譚嗣同、羅隆基、聶紺弩的詩詞佳句,借以明誌修身;時而強調“文明生產就是一種”,用人中對於有爭議者,不妨“如架上的葫蘆先掛一段”,但最終還要敢於任用講真話有能力的人;時而談及文化修養是人們自身素質的基礎,“有什麽樣的文化知識,就有什麽樣的產業,就有什麽樣的生存和發展”。他時而驚歎中國第一個登月衛星發射成功,時而感慨中國舉辦奧運睡獅終於醒來;時而懷戀軍隊生活思念戰友,時而歎息地方困苦百姓艱辛!不一而足,豐富多彩。至於隧洞新工藝新科技的應用,以及古典文學名著的讀後感、名人名言警句摘錄、實用歇後語簡記,更是隨處可見,遍布全“書”。顯而易見,老董接受的是中國正統文化的熏陶,遵循的是農家子弟—部隊軍人—社會責任這條綱繩,是當代中國發展建設的中堅人群。
我還從這些筆記中體味到,修築鐵路的人們,從指揮部成員到一般員工,常年鑽在深山裏,整個思想感情生活作風,與正常人有著極大差別。但是他們都有一種本領,那就是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克服厭戰退卻的念頭,保持完成任務的信念不倒。常務副總指揮朱鵬飛曾經對我說:一部分工程領導幹部產生厭戰情緒,是正常現象,甚至有些幹部由於常年壓力太大,幾乎精神崩潰,險些就要瘋掉。這並非誇張之語,我們從董裕國筆記中可見一斑:2005年春節,除夕這天,鐵道部工管中心前任主任施德良,率隊深入洞中檢查工作,全體將士堅守崗位,揮汗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