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家的溫度

從疏附縣義診回來後的第三天,細雨蒙蒙。

喀什難得的陰雨天,給這座城市增添了幾分江南的韻味。

李明在交班時發現,一向活潑的小馬走進護士站時眼眶紅紅的,連最簡單的消毒記錄都要翻來覆去檢查好幾遍。

“小馬,流程檢查表你已經盯了十分鍾了。”李明看著她心不在焉的樣子,忍不住開口。

“啊?”小馬慌忙抬頭,手中的筆掉在地上,眼中閃過一絲慌亂,“對不起,我……我這就去準備換藥。”

說完,她抱著記錄本快步離開,在走廊轉角處險些撞到送病曆的實習生。

這已經是這幾天第三次了。

前天她給病人測量血壓時走神,差點記錯數據;昨天配藥時,要不是其他護士及時發現,差點把藥品搞混。

這完全不像平時那個認真細心的小馬。

阿依古麗放下手中的病曆本,擔憂地看著小馬的背影:“我去找她談談。最近她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裏發呆。”

來到護士休息室,阿依古麗遠遠就聽見低低的啜泣聲。

小馬蜷縮在窗邊的沙發上,手機屏幕上是一張老照片——一家裝修樸素的小店,門口掛著“馬記傳統美食”的牌匾,門前站著一對中年夫婦,臉上帶著質樸的笑容。

“這是你家的店?”阿依古麗在小馬身邊輕輕坐下。

小馬點點頭,淚水奪眶而出:“這是去年冬天拍的。媽媽那時候還在……”

她的聲音哽咽了。

原來,這家店是小馬父親二十多年前開的。

當時他還隻是個普通的廚師,憑著祖傳的幾道點心配方起家。

小馬的母親去世前,一直在店裏幫忙。

那時候的店雖小,卻總是飄著香噴噴的味道,街坊鄰居都愛來這裏買早點。

“昨天政府來人說要改造老街區,”小馬擦著眼淚說,“雖然給了補償款,但新的商業區鋪麵租金實在太貴了。爸爸這些年的積蓄根本不夠……”

阿依古麗這才明白,小馬最近心神不寧的原因。

這家店不僅是一家普通的小店,更承載著這個家庭太多的回憶。

“不隻是我們家,”小馬繼續說,“老街上的阿卡木叔叔家的手工藝店、艾山大叔的民族樂器店,都麵臨同樣的問題。那條街上的店鋪,很多都開了幾十年了,就像一個大家庭……”

阿依古麗輕輕抱住小馬:“別擔心,我們一起想辦法。”

當天晚上,阿依古麗把這件事告訴了李明。

他們在辦公室裏討論到很晚,最後想到了一個主意。

第二天一早,他們就去找了阿布都·卡德爾院長。

病人們常常抱怨醫院周邊吃飯不方便,而醫院新建的門診大樓一層空間還沒有確定用途。

如果能把這些老字號請進來,既能解決病人就餐問題,又能幫助這些傳統店鋪繼續經營。

“這個想法很大膽。”院長聽完他們的建議,陷入沉思。

“我們可以把它打造成一條特色文化街,”李明解釋道,“不僅有美食,還可以有手工藝品、民族樂器,讓病人和家屬在這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而且,”阿依古麗補充,“這些老店主都有幾十年的經驗,完全可以開發一些適合病人的養生餐點。我們研究中心也可以提供專業指導。”

院長被他們的熱情打動了:“行,我支持你們。不過要嚴格把關,確保衛生和安全。”

得到批準後,他們立即行動起來。

李明負責與政府部門協調,爭取政策支持;阿依古麗則和小馬一起走訪每一家老店,了解他們的需求。

醫院裏的很多同事也都主動幫忙,有人提供裝修建議,有人幫忙設計店麵,營養科的專家們還自願當起了美食顧問。

讓人感動的是,當這些老店主聽說要進駐醫院時,都特別認真地開始改良自己的產品。

小馬的父親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食譜,開始研究養生版的點心。

艾山大叔則表示要在店裏開設音樂療養角,讓病人可以一邊喝茶一邊聽民樂。

兩個月後,“維醫美食文化街”正式開業。

那天,整條街都被裝扮得喜氣洋洋。

門診大樓一層寬敞的走廊兩側,十幾家店鋪煥然一新,每家店門口都掛著紅燈籠,地麵鋪著嶄新的青石板,處處體現著維吾爾族的傳統特色。

開業典禮上,阿布都·卡德爾院長特意講了一番話:“這條街的誕生,證明了傳統與現代是可以完美結合的。它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更傳承了我們的文化。”

小馬的父親作為商戶代表發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還是阿依古麗上台幫他整理了情緒:“馬叔叔的養生湯配方是他家三代人的心血,現在終於有機會跟更多人分享了。”

讓人驚喜的是,營養科的專家們和這些老店主精誠合作,開發出了一係列適合病人的特色餐點。

比如阿卡木叔叔改良了傳統的饢餅配方,加入了全麥麵粉和雜糧,既保持了原有的口感,又更健康。

艾山大叔的樂器店不僅賣傳統樂器,還開設了音樂療養室。

他找來了幾位退休的民樂老師,每天下午都有免費的演奏。

很多住院病人都說,聽著悠揚的冬不拉聲,心情就變得舒暢了。

改良後的美食街很快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癌症化療的病人們發現,小馬父親研製的養生粥可以緩解胃部不適;心髒科的醫生發現,病人在艾山大叔的音樂室裏聽一會兒民樂,血壓會比平時更穩定。

“你知道嗎?”有一天,營養科的王主任特意來找李明,“馬叔叔那些老配方裏蘊含的養生智慧,很多都和現代營養學不謀而合。比如他用來煲湯的幾味草藥,最近的研究表明確實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醫院的其他科室也積極配合這個項目。

中醫科的老專家們常常和這些店主交流經驗,皮膚科為他們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感染科的護士們還自願擔任衛生督導員。

一個月後,這條街有了新的變化。

小馬父親的店裏多了一麵照片牆,上麵貼滿了顧客寫的感謝信。

有一封特別醒目:“謝謝馬叔叔的養生湯,讓我在化療期間能夠安心養病,現在我已經康複出院了。”

艾山大叔的店裏也增添了新的內容。

他請來一位維吾爾族的老音樂家,教病人們簡單的冬不拉彈奏方法。

“音樂能讓人忘記痛苦,”老人家常說,“這是我們祖輩傳下來的智慧。”

街道的另一頭,原本做手工藝品的阿卡木叔叔,現在經常教一些長期住院的孩子們製作簡單的維吾爾族傳統玩具。

“看到孩子們開心的笑容,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孫子。”老人摸著花白的胡須說。

有一天,一位來自上海的專家參觀這條街後感慨:“這哪裏是簡單的美食街,分明是一個活態的文化傳承基地。”

這話傳到阿布都·卡德爾院長耳朵裏,他難得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在我們的傳統裏。”

隨著時間推移,這條街的影響越來越大。

附近醫院的同行們紛紛來參觀取經,當地政府也把這裏作為文化保護的典範來宣傳。

最讓李明和阿依古麗感動的是,街上的老店主們組成了互助小組。

誰家缺人手了,大家就輪流幫忙;誰有什麽難處,大家都會想辦法解決。

就像他們在老街區時一樣,依然保持著那份互幫互助的情誼。

小馬現在每天下班後都會去爸爸的店裏幫忙。

她說,現在的店雖然不是從小長大的那個小店了,但是那份溫暖的記憶和人情味一直都在。

“你們知道嗎,”有天晚上收攤時,小馬的父親突然說,“我覺得你媽媽要是在天上看到這一切,一定會很高興的。”

這句話讓小馬紅了眼眶。

阿依古麗輕輕拍著她的背,看著街上溫暖的燈光,想起了當初在休息室找到傷心的小馬的那個雨天。

現在,那個愛哭的小馬已經變得堅強開朗。

她不僅在醫院裏工作認真,還經常給病人推薦適合他們的餐點,儼然成了美食街的“編外顧問”。

夜幕降臨時,美食街上的燈籠次第亮起,遠處傳來悠揚的冬不拉聲。

李明站在街口,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聞著空氣中飄散的各種香氣,心裏湧起一股暖流。

他想起了第一次見到小馬哭泣的場景,想起了艾山大叔搬樂器時的忐忑,想起了阿卡木叔叔第一次來醫院看店鋪時激動的樣子。

這些畫麵在腦海裏交織,構成了一幅溫暖的圖景。

街角的路燈下,小馬正在幫父親收拾桌椅,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天邊的晚霞映照著醫院的白牆,給這個溫馨的場景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

這就是家的味道,是這片土地上最珍貴的情感。

而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份溫暖,傳承著這份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