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第二
無瞳必不明
徐孺子年九歲,嚐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①月中無物②,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注釋】
①若令:如果,如果讓。
②物:指神話傳說中月亮上的玉兔、三條腿的蟾蜍等。
【譯文】
徐孺子九歲的時候,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跟他說:“如果月亮上什麽都沒有,應該會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的。這就好比人的眼睛裏有眼瞳,如果沒有這個,眼睛定不會明亮。”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①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②。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 ”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③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④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⑤。
【注釋】
①詣:到。
②通:通傳,通報。
③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④奇:奇特、特殊、不尋常。
⑤踧踖:坐立不安的樣子。
【譯文】
孔文舉十歲的時候,就跟著他父親來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有很高的名望,擔任司隸校尉,登門拜訪的隻有才俊、名流和親屬,才會得到通報進門。孔文舉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通報後,入門就座。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麽親戚關係呢?”孔文舉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與您的祖先伯陽是師生關係,這樣看來,我和您是世代交好的。”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不讚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了一些,別人就把孔文舉說過的話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孔文舉回應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 陳韙聽了,感到很尷尬。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①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②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③。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注釋】
①臭:香味。
②何其:怎麽這麽,至於。表示程度很深。
③符起:董仲舒子。
【譯文】
潁川太守判了陳仲弓髡刑。有位客人問陳仲弓的兒子元方:“太守這個人怎麽樣?”元方說:“是個高尚、明智的人。”又問:“您父親怎麽樣?”元方說:“是個忠臣孝子。”客人說:“《易經》上說:'兩個人同一條心,就像一把鋼刀,鋒利的刀刃能斬斷金屬;兩個人若同一個心思的話,它的氣味則像蘭花一樣芳香。'那麽,怎麽會有高尚明智的人懲罰忠臣孝子的事呢? ”元方說:“您的話怎麽這樣荒謬啊!所以我不予回答。”客人說:“您不過是拿駝背當作恭敬,其實是不能回答。”元方說:“從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這三個人,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而這三個人,也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地走了。
不愛其親而愛他人
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潁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①?”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②之義也。《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③德乎?”
【注釋】
①何經:哪部經典。
②親親:愛親人。
③悖:相反,違背。
【譯文】
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閬見麵時,袁閬問起潁川郡有哪些人才誌士,慈明就先提到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笑著對他說:“才德之士隻能靠親朋舊友來幫自己揚名嗎?”慈明說:“您責備我,依據的是哪部經典呢?”袁閬說:“我剛才問一國的有才之士,你卻談到了自己的諸位兄長,因此我才責問你呀!”慈明說:“從前祁奚在推薦人才時,對內不回避自己的兒子,對外不回避自己的仇人,所以人們才認為他是最公正無私的。周公旦作《文王》時,不去敘說遠古帝王堯和舜的德政,卻歌頌周文王、周武王,這是符合愛親人這一大義的。《春秋》記事的原則是:把本國看成親的,把諸侯國看成疏的。再說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別人的人,豈不是違反了道德準則嗎?”
不叩洪鍾,不識其音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裏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①,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②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③,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④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歎。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⑤,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⑥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注釋】
①帶金佩紫:帶金印佩紫綬帶,指做大官。
②徑:斜徑,小路。
③耦耕:古代的一種耕地方法,即兩人各拿一耜,並肩而耕。後泛指務農。
④易:改變,換。
⑤邊垂:即邊陲,邊疆。
⑥伐:敲打。
【譯文】
南郡龐士元聽說司馬德操在潁川,就特意走了兩千裏的路去拜訪他。到了那裏,正好見到德操在采桑葉,士元就在車裏對德操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做大官,辦大事,哪有委屈自己宏大的度量去做蠶婦的事?”德操說:“您姑且下車來。您隻知道走小路快,卻不考慮會有迷路的風險。從前伯成在家種地,也沒有羨慕做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破屋裏,也不肯換取達官的住宅。哪裏有住在豪華的房屋裏,出門就必須坐肥馬輕車,還要帶著幾十個婢妾伺候,才算是出眾的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辭讓天下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歎的來由。就算有呂不韋那樣的官爵,有齊景公那樣的富足,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士元說:“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是今天叩擊一下大鍾,敲打雷鼓,也就不知道它們的巨響了。”
毓、會答文帝問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①見。毓麵有汗,帝問:“卿麵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②,汗出如漿。”複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③,汗不敢出。”
【注釋】
①敕:皇帝的詔令。
②戰戰惶惶:膽戰心驚,內心惶恐。
③戰戰栗栗:心驚肉跳,顫抖恐懼。
【譯文】
鍾毓、鍾會兄弟倆年少的時候就有好名聲。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了他們倆,便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讓兩個孩子過來!”於是下令召見。覲見時鍾毓臉上有汗,文帝問道:“你臉上為什麽出汗?”鍾毓回答說:“膽戰心驚,內心惶恐,所以汗如水漿。”文帝又問鍾會:“你為什麽不出汗?”鍾會回答說:“心驚肉跳,顫抖恐懼,所以汗不敢出了。”
識重於量
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恨①量小狹。”趙雲: “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②能測往複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注釋】
①恨:遺憾。
②管:指古代用來校正樂律的竹管。
【譯文】
中散大夫嵇康對趙景真說:“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白起那樣的風度,遺憾的是氣量小。”趙景真說:“一尺長的表尺就能審定北鬥七星運行的度數,寸把長的竹管就能測量出樂音的高低。所以,何必在乎一個人的氣量大不大呢,隻看其見識如何就可以了。”
李喜答司馬景王問
司馬景王東征,取上黨李喜以為從事中郎。因問喜曰:“昔先公辟①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來?”喜對曰:“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退;明公以法見繩②,喜畏法而至耳。”
【注釋】
①辟:征召。
②繩:約束。
【譯文】
司馬景王東征的時候,選派上黨的李喜來擔任從事中郎。李喜到任時,司馬景王問李喜:“從前先父召您任事,您不肯到任;現在我召您來,為什麽肯來了呢?”李喜回答說:“當年令尊以禮相待,所以我能按禮節來決定進退;明公您用法令來約束人,我是害怕法才來的呀。”
期期艾艾
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①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注釋】
①定:到底,究竟。
【譯文】
鄧艾說話結巴,自稱時經常重複說“艾……艾……”。晉文王和他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回答說:“就如'鳳兮鳳兮',隻是一隻鳳。”
滿奮畏風如吳牛喘月
滿奮畏①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②。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注釋】
①畏:畏懼,害怕。
②難色:難看的臉色,臉色不好看。
【譯文】
滿奮怕風。一次在晉武帝身旁坐著,北麵的窗前有琉璃屏風,實際並不透風,但是看起來卻像透風似的,所以滿奮的臉色有些難看。武帝笑他。滿奮回答說:“臣好比是吳地的牛,看見月亮就喘起來了。”
仲思三思
諸葛靚在吳,於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①而已!”
【注釋】
①如斯:如此;像這樣。
【譯文】
諸葛靚在吳國的時候,一次在朝堂的大會上,孫皓問他:“你的字是仲思,那麽思慮的是什麽呢?”諸葛靚回答說:“在家的時候思盡孝,侍奉君主的時候思盡忠,和朋友交往的時候思誠實。不過就是這些罷了!”
王、孫各言土地人物之美
王武子、孫子荊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雲:“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孫雲:“其山嶵巍以嵯峨①,其水?渫而揚波,其人磊砢而英多②。”
【注釋】
①嵯峨:形容山勢高峻。
②英多:傑出。
【譯文】
王武子和孫子荊各自談論自己家鄉的土地、人物的出色之處。王武子說:“我們那裏地勢坦而平,那裏的水淡而清,那裏的人廉潔又公正。”孫子荊說:“我們那裏的山險峻巍峨,那裏的水浩**揚波,那裏的人才能卓越而傑出。”
王以天下為家
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①。”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亳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②。”
【注釋】
①慚:慚愧,愧疚。
②念:惦念,惦記。
【譯文】
晉元帝剛渡長江的時候,對驃騎將軍顧榮說:“寄居在他人國土上,心裏經常會感到慚愧。”顧榮跪在地上對晉元帝說:“臣聽說帝王把天下看成是家,因此商代的君主或者遷都耿邑,或者遷都亳邑,沒有固定的地方,周武王也把九鼎遷到洛邑。所以,臣希望陛下不要惦念著遷都的事。”
清虛日來,滓穢日去
庾公造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說而忽肥?”庾曰:“君複何所憂慘而忽瘦?”伯仁曰:“吾無所憂,直②是清虛日來,滓穢③日去耳。”
【注釋】
①造:到……去;造訪。
②直:隻。
③滓穢:汙穢;肮髒。
【譯文】
庾公拜訪周伯仁,周伯仁說:“您有什麽喜悅的事嗎,怎麽忽然就胖起來了?”庾亮說:“您又憂傷些什麽,怎麽忽然瘦下去了?”伯仁說:“我沒有什麽可憂傷的,隻是清靜淡泊之心每日增加,汙濁的思想每日減少而已。”
何至作楚囚相對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①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②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③變色曰:“當共戮力④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注釋】
①周侯:即周,承襲父親武城侯爵位,故稱周侯。
②正:隻。
③愀然:形容臉色變得嚴肅或不愉快。
④戮力:並力;合力。
【譯文】
到江南避難的那些人,每當天氣好的時候,就會相互邀約到新亭去,然後坐在草地上飲酒作樂。一次,周在喝酒的時候,歎著氣說:“這裏的風景跟中原沒有什麽不一樣,隻是山河不同!”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流下了眼淚。隻有王丞相的臉色變得很不愉快,他說:“大家應該為朝廷齊心合力,立誌收複中原,何至於要像楚囚似的相對流淚呢!”
海內之秀
會稽賀生①,體識②清遠,言行以禮。不徒③東南之美,實為海內之秀。
【注釋】
①賀生:賀循,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先生的簡稱。
②體識:稟性見識。
③不徒:不隻。
【譯文】
會稽郡賀循,稟性清雅,見識高遠,言語行動都合乎禮。他不隻是東南地區的傑出人才,也是海內的優秀人才。
溫嶠受命
劉琨雖隔閡寇戎,誌存本朝,謂溫嶠曰:“班彪識劉氏之複興,馬援知漢光之可輔①。今晉祚雖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於河北,使卿延譽②於江南,子其行乎?”溫曰:“嶠雖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豈敢辭命④!”
【注釋】
①輔:輔助,輔佐。
②延譽:傳播美名,頌揚美德。
③辭命:推辭使命。
【譯文】
劉琨雖然被入侵賊寇們阻隔在黃河以北,心中卻總是惦記著朝廷。他對溫嶠說:“班彪當年認識到劉氏王室能夠複興,馬援知道漢光武帝可以輔佐。現在晉朝的國運雖然衰弱,可是天命還沒有改變。我想在黃河以北建功立業,而且想讓你在長江以南為我傳播美名,你會去嗎?”溫嶠說:“我雖然不聰敏,才能也比不上前輩,可是您想用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才智,建立救國中興的功業,我怎麽敢推辭使命!”
郗鑒愧為司空
郗太尉①拜司空,語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②紛紜,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實愧於懷③。”
【注釋】
①郗太尉:即郗鑒。
②世故:世事。
③懷:心中,內心。
【譯文】
郗太尉就任司空一職,他和同座的人說:“我平生意願不高,恰逢世事紛亂,才升到三公的高位,就像朱博徒有空名,內心實在慚愧。”
以簡應對之煩
高坐道人①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簡應對之煩。”
【注釋】
①道人:和尚舊稱。
【譯文】
高坐和尚不說漢語。有人問起這是什麽用意,晉簡文帝說:“因為是想要省去應酬的煩擾。”
比之甘羅已為太老
摯瞻曾作四郡太守、大將軍戶曹參軍,複出作內史,年始二十九。嚐別王敦,敦謂瞻曰:“卿年未三十,已為萬石,亦太蚤①。”瞻曰:“方②於將軍少③為太早;比之甘羅已為太老。”
【注釋】
①蚤:通“早” 。
②方:相比。
③少:稍;略微。
【譯文】
摯瞻曾經做過四個郡的太守和大將軍戶曹參軍,現在又調任去做內史,年齡才二十九歲。他曾向王敦告別,王敦對他說:“你還沒到三十歲,已經做了萬石的官,也太早了吧。”摯瞻說:“和將軍相比,是稍微早了一些;但同甘羅相比,已經是太老了。”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①,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②。”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注釋】
①內集:家庭聚會。
②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
【譯文】
謝太傅在冬日大雪紛飛的日子裏,把子侄輩的人聚集在一起,與他們一起談論詩文。不一會兒,雪下大了,太傅十分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麽?”哥哥的長子謝朗說:“跟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借風而起。”謝太傅聽了開心地大笑起來。她(謝道韞)就是謝太傅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