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第一
陳仲舉敬賢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①,有澄清天下之誌。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②。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①登車攬轡:坐上車子,拿起韁繩。這裏指走馬上任。攬,拿住。轡,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②席不暇暖:席子還沒有焐暖就起身去忙別的事。比喻很忙碌,沒有休息時間。
【譯文】
陳仲舉的言論和行為是當時讀書人學習效仿的榜樣。他剛做官時,就立誌要讓天下清明。在他出任豫章太守時,剛到地方,就向身邊的人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要先去拜訪徐孺子。主簿稟告他說:“大家都希望太守先到官衙。”陳仲舉卻說:“周武王剛戰勝殷商,席子都沒焐暖呢,就先去拜訪商容了。我尊敬賢人,又有什麽不可以的呢!”
叔度止吝
周子居①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②之心已複生矣!”
【注釋】
①周子居:名乘,字子居,東漢時人。因其不畏強暴,陳仲舉曾讚他為“治國之器”。
②鄙吝:貪婪卑劣,卑鄙小氣。
【譯文】
周乘常說:“我如果有一段時間沒有見到黃叔度,庸俗貪婪的想法就會又一次滋生出來了!”
郭林宗氣度深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①;詣黃叔度,乃彌日②信宿③。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注釋】
①鸞不輟軛:車子不停留,這裏形容下車時間短暫。
②彌日:整日,一整天。
③信宿:連宿兩夜。
【譯文】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訪袁奉高,車子尚未停穩,剛見麵一會兒就離開;去拜訪黃叔度,卻會盤桓整天,甚至留宿兩天。別人問他為什麽這樣,郭林宗說:“叔度的胸懷好比萬頃的湖泊那樣寬闊和深邃,澄清得不能更清澈,也不能夠攪渾它。他的氣度很深、很廣,是很難測量的啊!”
李元禮高自標持
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①,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②者,皆以為登龍門。
【注釋】
①高自標持:自視甚高,很自負。
②升其堂:登上他的廳堂,指有機會接受他的教誨和指點。
【譯文】
李元禮風度非凡,人品正直,自視很高,他把天下正定名分、判斷是非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後輩讀書人有能得到他教誨和指點的,都認為是登上了龍門。
陳太丘拜訪荀淑
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①,文若亦小,坐著膝前②。於時太史奏:“真人③東行。”
【注釋】
①叔慈、慈明、六龍:荀淑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叔慈、慈明是他兩個兒子的名字,其餘六人就是這裏所說的六龍了。
②膝前:膝上。
③真人:修道得道的人,這裏指德行很高的人。
【譯文】
陳太丘去拜訪朗陵侯相荀淑,但是因為家裏貧窮節儉,沒有侍候的仆人,就讓長子元方駕了車去送他,而小兒子季方就拿著手杖跟在車後麵。孫子長文年紀小,就跟著爺爺坐在車上。到了荀家,荀淑讓叔慈在門口迎接客人,讓慈明倒酒,其餘六個兒子負責上菜,孫子文若也還小,就坐在荀淑的膝上。這個時候太史上奏說:“有真人往東方去了,此為順應天象的吉兆。”
客有問陳季方
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①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②,上有萬仞③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④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釋】
①荷:擔當,負擔,承受。
②阿:山的拐角。
③仞:古時長度單位,一仞等於七尺或八尺。
④淵泉:深泉。
【譯文】
有位客人問陳季方:“令尊太丘有什麽功德,因而可以享有如此崇高的聲望?”季方說:“我父親好比生長在泰山山坳裏的桂樹,上麵有萬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測的深淵;上承雨露澆沾,下受深泉潤養。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桂樹怎麽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父親有沒有功德啊!”
難分兄弟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谘①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注釋】
①谘:谘詢,詢問。
【譯文】
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有超群的才智,他和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各自講述自己父親的功業和德行,兩人爭執不下。就去問祖父陳寔,陳寔說:“元方難當哥哥,季方難當弟弟,二人難分伯仲。”
荀巨伯一人退敵
荀巨伯①遠看友人疾,值胡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③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④而還,一郡並獲全。
【注釋】
①荀巨伯:東漢人,因重視友誼而聞名。
②胡:古時西北各少數民族。
③子:對別人的尊稱,相當於“您”。
④班軍:班師。出征的軍隊調回去。
【譯文】
荀巨伯到遠方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了外族軍隊在攻打郡城,朋友就對巨伯說:“我這下肯定活不成了,你走吧。”巨伯說:“我遠道而來看望你,你卻叫我走,損害道義而求活命,哪裏是我荀巨伯幹的事呢?”賊人進了郡城,對巨伯說:“大軍到了,整座郡城都空了,你是個怎樣的男人,竟敢一個人留下來?”巨伯歎口氣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寧願代朋友去死。”賊人聽了麵麵相覷,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侵犯了有道義的國家!”於是把軍隊撤了回去,整個郡城也因此保全下來。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①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②,曰:“子非吾友也!”
【注釋】
①軒:指車子。
②割席分坐:後人以“ 管寧割席”“割席分坐” 喻朋友斷交。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麗的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華優王劣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輒②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③,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④,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注釋】
①避難:這裏指躲避漢魏之交的動亂。
②輒:立即;就。
③疑:遲疑;猶豫不決。
④納其自托:同意了他的請求,表示同意他搭船。
【譯文】
華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要搭他們的船,華歆對這一要求表示很為難。王朗寬慰著說:“好在船還算寬敞,為什麽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上來了,王朗就想著要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卻說:“我當初猶豫,就是擔心這一點哪。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麽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拋棄他呢?”便仍舊幫助這個人。世人憑借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劣。
王祥感動後母
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①,母恒使守②之。時③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嚐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④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注釋】
①好:美好;優良。
②守:守護。指防止風雨鳥雀的糟蹋。
③時:有時。
④斫:殺。
【譯文】
王祥侍奉後媽朱夫人非常恭敬。他家裏有一棵李樹,結的李子特別好,後媽常派他看管著。有時風雨忽然來臨,王祥就會抱著樹哭泣。曾經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張**睡覺,後媽親自拿著刀去殺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隻砍在了被子上。王祥回來後,知道後媽非常討厭自己,便跪在後媽麵前請求後媽殺死自己。後媽因此受到感動而幡然醒悟,從此以後就把王祥當成親生兒子一樣。
王戎死孝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①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②,王戎死孝③。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注釋】
①省:探望。
②生孝:指遵守喪禮而能注意不傷身體的孝行。
③死孝:對父母盡哀悼之情而至於死的孝行。
【譯文】
王戎與和嶠同時遭遇大喪,都因為盡孝得到讚揚。王戎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和嶠哀痛哭泣,禮儀周到。晉武帝對劉仲雄說道:“你經常去探望王戎、和嶠嗎?聽說和嶠過於悲痛,超出了禮法常規,真是令人擔憂啊。”仲雄說:“和嶠雖然禮儀周到,但精神狀態沒有受到損傷;王戎雖然禮儀不周,可是傷心過度,傷了身體,骨瘦如柴。臣認為和嶠是遵守喪禮而不傷身體的孝行,王戎則是傷心過度而傷身的孝行。陛下不應該為和嶠擔憂,而應該為王戎擔憂。”
減餘補缺
梁王、趙王,國之近屬①,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②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
【注釋】
①近屬:近親,親屬。
②恤:周濟,體恤。
【譯文】
梁王和趙王是皇帝的近親,在當時位高權重。裴令公每年都請求他們兩個撥出賦稅中的幾百萬錢來周濟皇親國戚中那些貧窮的人。有人譏笑他說:“為什麽向人討錢來做好事?”裴令公說:“減損有餘的來補助欠缺的,這是順應天道。”
名教中自有樂地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①有**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②也?”
【注釋】
①或:甚至。
②乃爾:如此,這樣。
【譯文】
王平子、胡毋彥國等人都以**不羈為曠達,有人甚至赤身**。樂廣笑著說:“名教中自有令人快意的地方,為什麽偏要這樣做呢?”
頰邊飯吐與二兒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裏,甚窮餒①。鄉人以公名德,傳②共飴③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④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⑤。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注釋】
①餒:饑餓。
②傳:輪流。
③飴:通“飼”,給人吃。
④外生:外甥。
⑤過江:指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氏族和王室渡長江避難。
【譯文】
郗公在永嘉之亂時期,在家鄉生活得很艱苦,經常忍饑挨餓。鄉裏的人因為他德高望重,便經常輪流供他吃飯。郗公就經常帶著哥哥的兒子郗邁和外甥周翼這兩個小孩一起去吃。鄉裏的人說:“我們自己也窮困挨餓,隻是因為您的賢德,所以想一起接濟您,但是不能兼顧兩個小孩了。” 郗公於是就單獨去吃飯,吃完後總是兩個腮幫子含滿了飯,回來後就吐出來給兩個孩子吃。後來他們都活了下來,還一起到了江南。郗公死的時候,周翼正在剡縣當縣令,他一聽說此事便辭職回去,在郗公靈床前盡孝子禮--在草墊子上枕著土塊睡,再服心喪足足三年。
顧榮輟己炙給行炙人
顧榮在洛陽,嚐應人請,覺行炙人①有欲炙之色,因②輟己③施焉。同坐嗤④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⑤,乃受炙人也。
【注釋】
①行炙人:傳遞菜肴的仆役。炙,烤肉。
②因:於是;就。
③輟己:指自己停下來不吃。
④嗤:譏笑。
⑤所以:緣故,原因。
【譯文】
顧榮在洛陽的時候,曾有一次應邀赴宴,看見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讓給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肉味的道理呢?”後來遇上戰亂過江避難,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個人在身邊護衛自己。顧榮就問他為什麽這樣,原來他就是那個得到烤肉的人。
奴價倍婢
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①作食。王平北②聞其佳名,以兩婢餉③之,因取④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祖雲:“百裏奚亦何必輕於五羖之皮邪!”
【注釋】
①炊爨:生火做飯。
②王平北:即平北將軍王乂。
③餉:贈送。
④取:任用。
【譯文】
光祿大夫祖納小時候死了父親,家境貧寒,但其生性孝順,經常親手給母親做飯。平北將軍王乂聽到他的好名聲,就把兩個婢女送給他,並任用他做中郎。有人跟他開玩笑說:“男奴的身價比婢女多一倍。”祖納說:“百裏奚又何嚐比五張羊皮輕賤呢?”
庾公不賣的盧馬
庾公乘馬有的盧①,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複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②之,不亦達乎?”
【注釋】
①的盧:馬的額頭處有白色斑點。按照當時的迷信說法,此為凶馬,它的主人會遭禍。
②效:效仿,學習。
【譯文】
庾公駕車的馬中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對他說,讓他把馬給賣掉。庾公說:“賣它,必定會有人買,那就害了那個買主,怎麽可以因為對自己不利就轉嫁給別人呢?從前孫叔敖打死兩頭蛇,以保護後麵來的人,這件事是古時候人們樂於稱道的。我向他學習,不也是件曠達快樂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