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三年的山野古鎮

光緒二十三年的人間煙火裏,有變,也有亙古不變。時移世易中,山野古鎮的天地之美、人情風俗之美卻是恒常的。

山野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靈氣,一座山有一座山的靈氣。或者更準確地說,一座峽穀有一座峽穀的靈氣。在山野之美中,時間坐標可以忽略不計。

江南青田縣的仙峽穀,在光緒二十三年依舊氣象萬千。造化將山水文章做到極致,山民們無以名之,感歎此穀不應人間有,宛如天上人間,便取名仙峽穀。這是小城山民的野趣,也是他們的古拙。就像鄉村裏的一個地名——貓輸田。外人乍一聽,那是三天三夜明白不了的。其實個中自有掌故。這個掌故是山民們的共同秘密,茶餘飯後的集體談資。山之野趣與人之清歡,都交相輝映在小小的地名裏了。

仙峽穀也是如此。峽穀中天然池潭在百個以上。水是綠得讓人忍不住想哭,清得忍不住想喝。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柳宗元的當年遊記,仿佛就為這座峽穀量身定做。峽穀中,天是藍得讓人忍不住要融化,岩石也是極盡奇崛之美。造化天工,鬼斧神工。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場修行。其實對於仙峽穀而言,這修行的氣場可大了去了。的確,山穀也有修行的。和人的百年修行不同,山穀的修行是屬於億萬年級別。所謂滄海桑田,種種自然之美最終都是靠時間熬出來的。山穀之悟性,山穀之砥礪,種種斷臂求生,種種鳳凰涅槃,都是要靠時間熬到最後,才能驚豔人世間的。無論是在光緒二十三年,還是在其他什麽時候,遭遇仙峽穀的人第一個感覺或許就是五個字——造化鍾靈秀。

仙峽穀的美,是立體滄桑之美。她美在樹、美在雲、美在湖、美在瀑布、美在岩石,在她身上,任何單一的美拿出來,都能讓人嘖嘖稱讚,但也僅此而已。因為那些樹、雲、湖、瀑布、岩石,在別的地方也能見到。仙峽穀的獨特之處是,這所有種種的美,她都在自己的身上體現出來了。這是億萬年的修行之後,才能做到的有容乃大。看仙峽穀的茂林修竹、群峰崢嶸、怪石林立、溝穀幽靜、潺潺流水、飛泉瀑布、雲海變幻,其實就是看一個山穀修行圓滿的過程。

當然對山穀而言,修行的基本功還是她身上的樹。仙峽穀四周懸崖峭壁,景色優美,森林覆蓋率95%以上。其間的瀑布美則美矣,但如果沒有竹林環繞,形成移步換景之奇效的話,到底還是呆板了些。仙峽穀上,竹海、林海、針闊混交林、古鬆等隨處可見,或為點綴,或自成風景,並且在仙峽穀奇獨的雲海、日落、長虹、冰掛等天象景觀上扮演重要角色,這是仙峽穀的樹之偉大。她們讓這座山穀變得空氣清新,富含負氧離子,讓山與人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零距離。在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在光緒二十三年,還是在其他什麽時候,仙峽穀的樹都是有溫度的。她柔軟、感性,有時又剛強、理性,充滿了哲學的思考。仙峽穀的樹是跌入人間的精靈,懂人情世故,懂人文關懷。可以說沒有樹,就沒有仙峽穀,沒有仙峽穀的億萬年修行。其實仔細一想,道理很簡單,山為樹之本,樹為山之表。一座光禿禿的山,沒有一棵樹的話,隻能叫石頭山吧。既為石頭,也就不可能演繹雲海、日落、長虹、雪景等人間美景——樹是人類情感的永恒寄托,因為她有春華秋實,有生生死死,有千百年之後不斷循環往複的輪回變遷,這才是仙峽穀樹木獨特生命力之所在!

古鎮

光緒二十三年的碧湖古鎮,依舊充滿了人間煙火氣。這個古鎮位於浙江麗水,是江南古鎮的集大成者。鎮其實是集市,是市井。趕集是麗水小鎮生活的一個個節點,它串起了小鎮人家的生活情趣。“市廛多少著忙客,柳岸白鷗閑自飛”“上市魚蝦賤,堆盤橘柚香”“遙知碧湖畔,晚市暗戎戎”,這是清代詩人歌詠碧湖集市的詩詞。碧湖鎮舊時隻有兩條商業街:內湯街(裏湯街)和人民街(上街、下街)。但是酒坊、醬坊、糖坊、染坊、豆腐坊以及衣服、布類、鞋類等穿戴商品應有盡有,摩肩接踵間,江南小鎮的生活情態活力呈現。

任何一個鎮子,年頭久了,都有望族。古鎮望族,比拚的不僅僅是財富,也是世道人心或者說家族禮儀。望族過的是日子,其實過的也是心氣勁兒。小小碧湖鎮,細細長長的上街與下街,沈家與湯家有滋有味、別著勁兒地活著。寡淡的日子因為這股勁頭,開始有了期待,有了後勁。

碧湖湯氏,曾經盛極一時。如果從光緒二十三年開始回憶,南宋初期,一個叫湯轉的人從雲和湯侯門遷居碧湖上街銀杏樹下,從而成為碧湖上街始遷祖。在明朝,湯姓在碧湖形成大姓望族,曾有湯祠“半條街”之稱,而碧湖也曾建有“上街湯祠、行基湯祠、下街獅子頭湯祠”三大湯祠,人口有數千人之多。現在,如果遐想當年繁盛,依稀可從位於井宮巷的湯氏宗祠窺得一斑。該祠壁掛湯思退、湯碩、湯穎畫像,柱題祠聯:“祖宗功德累累百世丕顯,兒孫繼述綿綿萬古無疆。”而湯氏祖先湯思退(1117年~ 1164年),曾經官至尚書左仆射(中書丞相),封岐國公,賜第處州郡城,地位之顯赫,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

碧湖沈氏,是清雍正年間為躲避戰亂從福建遷徙過來的,由於擅長經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擁有廣裕百貨、廣和食品、廣興綢布、廣盛紙業等20多家商號店鋪,成為碧湖鎮首屈一指的商界大亨。碧湖上街衛生巷5號“沈家邸”,原為湯氏祖居。相傳湯氏族人為了償還官司債務,不得已將該祖屋大部分出賣給碧湖商賈沈氏。時移世易的消息,其實在小小一棟建築的流轉中就體現出來了。

比較湯氏宗祠的曾經芳華,位於碧湖人民街72號的沈氏宗祠,占地麵積約780平方米,是碧湖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宗祠。它建於清同治前後,在光緒二十三年時,建築高深,構造嚴謹,用材粗獷,做工精細,不僅是沈氏宗族祭祀祖先、商議族事的主要場所,也見證了沈家更勝一籌的結局。

當然在碧湖古鎮,最恒久最重要的存在還是黎民百姓。無論是在光緒二十三年,還是在其他什麽時候,他們不會把日子過成詩與遠方,但他們將日子過成了真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