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回壬午之難

說永樂帝登極稱帝,當然要詔告天下了,群臣都一起推薦方孝孺草擬詔書,於是便請他上殿。

不料方孝孺穿一身孝衣上來伏地大哭建文帝,永樂帝既尷尬又不禁有點感動,勸道:“先生毋自苦,請起來回話。”

方孝孺即質問:“你口口聲聲說要效法周公輔成王,如今成王安在?”

永樂帝反問道:“先生不知他已投火自盡了嗎?”

“何不立他的長子?”方孝孺再問。

永樂帝皺眉,道:“國賴長君不利幼衝。”

“何不立他的兄弟?”方孝孺步步緊逼。

永樂帝的臉色變了,即斥責道:“帝王家事,豈是你能議論?”

言此,平複一下心情,道:“令師‘宋濂’是我最敬重的一代大儒,而道衍先生也要我留你一命,隻要你起草詔書,往事一概既往不咎。”

命人取來紙筆,遞給方孝孺。

不想,被方孝孺狠摔在地上,邊哭邊罵。

永樂帝又好氣又好笑,威脅道:“爾想一死以全所謂的名節,獨不顧九族乎?”

方孝孺憤而回道:“即便你誅我九族又有何妨。”

言罷即趴在地上,拿起紙筆大書四字“燕賊篡位”。

永樂帝氣得臉色發青,立即叫人用刀割裂他的嘴巴至兩耳處,下令將其家人、宗族、親屬等九族,外加其門生弟子等好幾百人盡數押往刑場斬首。

刑場上的方孝孺見親友一個個即將被殺頭,不禁淚下,他的弟弟方孝友即作詩安慰道:“阿兄何必淚漣漣,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猶自到家山。”

方孝孺則高吟“絕命詞”:“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酋。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這一對兄弟可謂有氣節矣,正是“難兄難弟”一詞的由來。

筆者寫道此處不禁慨歎永樂帝實在殘暴亦!華夏自古最重的刑罰不過誅九族,但他竟然加了方孝孺的門生一族,可謂空前絕後。

但反過來說迂腐之極的方孝孺自己求死也就算了,何苦非拉著自己的宗族、親友、門生陪葬?他常常標榜自己是聖人弟子,把忠君愛國作為座右銘,卻為什麽不顧至親的死活,於心何忍?

可見“孔孟”之學亦能使人喪失心智、泯滅人性。可讚乎?可悲乎?可為後來者戒乎?

接下來黃子澄被人押解到京城,永樂帝親自在大殿上審問這個“始作俑者”。

黃子澄自知難免一死,仍直呼“殿下”而不稱“陛下”,並譏嘲道:“殿下‘不道’的行為,不可為訓,恐子孫有效尤者。。。”

永樂帝沒心情聽他囉嗦,就讓他將自己的罪行寫下來。黃子澄即寫道:本為先帝臣,不職諫削藩權不早,以成此凶殘,後嗣慎不足法。永樂帝大怒,立即命人將他碎屍於市,誅其九族。

惟其子僥幸逃脫,改姓田,從此隱姓埋名地遠離京城。

齊泰更沒能幸免,他本是奉密詔去徽州募兵的,當京師陷落,到處都是捉拿他的告示,他慌了。便用黑墨把坐騎白馬抹成黑色,但因匆匆趕路而馬累得出汗,被人認了出來,逮到京城。

前文已經講過,對於削藩以及針對燕王最激進的就是齊泰,也是朱棣最恨的兩個人之一。

不僅落個腰斬於市、株連族人,而且齊泰的姐姐和兩個外甥女被送進了官辦的妓院“教坊司”,每天讓二十多個強壯北漢輪流奸汙,直至被折磨致死拋屍荒野,下場極為淒慘。

永樂帝對另一個最厭惡的建文舊臣鐵鉉更不手軟,不僅實現了濟南城下的諾言(事見濟南戰役),把他削鼻割耳、撂進油鍋,而且將他的妻子楊氏和兩個女兒也送進教坊司。楊氏病死後,在

別人的勸說下,朱棣才赦免了他們的兩個女兒。

永樂帝最不想殺掉的不歸順的建文舊臣有兩個,一是原戶部侍郎卓敬,二是穀王府長吏劉璟。

先說卓敬的主張是“徙藩”,以弱其勢力,這樣既可保朝廷的基業,又不傷皇帝與諸叔的情分,實乃上上之選(永樂帝後來基本上實行這個政策)。

永樂帝憐其才,把他關進大牢裏很多年不忍壞其性命,並且找了不少說客勸他回心轉意,但都被他泣絕。

後來道衍來京,勸帝道:“卓敬雖是一書生,但有英雄才略。既不能為朝廷所用,就不要養虎遺患。以免為‘有心人’所用。”永樂帝醒悟,才下決心殺了他。

卓敬臨刑,從容歎道:“變起宗親,略五經劃,敬死有餘罪。”

永樂帝後來每談起卓敬,仍然感到惋惜,曾歎道:“國家養士三十年,不負其君者,惟得一卓敬耳。”

再道深為明太祖十分欣賞的劉璟,自那日被李景隆當眾羞辱後,就心灰意冷,回到家裏。永樂帝愛其文韜武略,很想啟用他,登基後不久就派人去請,但他就是稱病不起。

永樂帝便以叛逃親王的罪名逮捕他,使人勸說道:“皇上神武,何讓唐太宗,先生忠良,允為魏征可也。”

不想,劉璟瞪著眼道:“你們要我學魏征嗎?好,我生死之分決亦。”

待到了京城朝堂之上,永樂帝即委以重任,但劉璟拒不接受。不僅如此,他還當著滿朝文武道:“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

被戳到疼處的永樂帝惱羞成怒,命人把他關進天牢,但是即便如此,朱棣也沒殺他的意思,畢竟真正的治國大才太難得了。

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劉璟自己竟挽起頭發上吊自殺了!

其實永樂帝內心中還是想安撫建文舊臣的,登基之初,他即命人把建文帝時期群臣的奏章進行重閱,凡是涉及民生之類的都留下,而把關於“削藩”的“違禁”奏折一律當眾燒掉,以解他

們的顧慮。

他在大殿上道:“朕非痛恨建文舊臣,隻是厭惡那些引導他變更祖製、離間他人骨肉的奸臣。以前你們是建文的臣子,就應該忠於他,今天事朕,就應忠於朕而不要曲自隱瞞。”

但事與願違,朱棣以藩王“謀簒”興兵獲得帝位,這在儒家人的眼裏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少寧死不屈。

繼上述的那些人後,暴昭、練子寧、陳迪、劉端、胡閏、王叔英、姚善、高翔、茅大芳等十幾個大臣或地方官員都被殺害,而且大部分株連三族。

這些人的公開不臣和指責他繼位的不正當性,激起了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來、本就心硬的朱棣的殺機。

於是他親擬詔書:朕賴天地宗廟、之靈,父皇母後之佑,以有天下。凡更改太祖成憲、濁亂天下之奸惡,悉就誅戮。。。。。。再敢妄分彼此,懷疑誹謗,事發族滅。

而讓永樂帝更加恨這些人的原因還有一個,一日,他的車架經過城門,上麵懸掛史景清人皮的繩子忽然斷了,人皮直往永樂帝撲來,如犯駕狀。永樂帝忙命人把他燒了,心情十分不快。

不想當晚他又夢見史景清持劍追繞禦座,驚醒後,對左右道:“他還想害我。”於是下令誅其三族,並將其鄉親鄰裏,朋友故人,統統捉來殺掉,當地遂成廢墟。

值得一提的是受“史景清”案牽連的青州教諭劉固全家在聚寶門外受刑時,其子,年僅十五歲的劉超仰天長嘯,奮力掙斷繩索,奪過劊子手中的大刀連殺官兵十餘人,最後受箭傷而死。

此事引起了永樂帝的重視,小小年紀就能掙斷堅韌的繩索,而且連殺十幾人,豈是用簡單的天生神力就能解釋得了的?

便派了不少人人專意打聽他的“背景”,但都一無所獲。隨著時間的流失,大家慢慢忘了這事,誰知五六年後,有人特為這件事而來,且驚天動地,幾乎要了朱棣的性命。此乃後話,暫時不

表。

其後又有不少建文舊臣不屈被殺並牽連族人,這場血腥殘酷的屠殺自建文四年(公元一四零三年)七月開始直到永樂十一年,永樂帝才下詔解除。

但地方上的官員顯然在其中得利,大都沒有停下來迫害建文舊臣的行為。

永樂十四年,文淵閣大學士胡廣奔母喪自江西還朝,皇帝問他下麵的情況,胡廣趁機答道:“民眾大都安寧,但府縣窮究建文餘黨,株連親友,為民禍害很深。”

永樂帝醒悟,再次下詔停止追治“建文奸黨”。因建文四年是農曆的壬午年,所以史家把這段時間被殺的的建文舊臣統稱為“壬午年死難之士”。

故後來史家慨歎永樂帝刑威之重冠絕古人,如此株連攀染,後世謂之“瓜蔓抄”,與“誅十族”一起成為世人口誅筆伐的罪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帝後來開疆括土,疆域是華夏曆史上除“蒙元”外最大的,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強盛的國家(後文自有詳述)。其功績遠邁漢唐,堪稱一代大帝。

就是因為嗜血殘暴以及以“庶”奪位,而不為後人尤其是文人的認可,硬是抹殺了他的功績。而唐宗宋祖正是不殺文人,被文人們傳頌至今。

筆者則認為,明代史書皆毀於大火,今天所看到的記載都是清人所撰寫的,而滿清為標榜他們的統治合法性,以及掩飾他們入關後荼毒暴虐中華的累累罪行(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留法不

留頭)等等,絕不排除有誇大其詞、栽贓陷害的可能。

清代史家穀應泰批判永樂帝殘暴的同時,也說了句中肯之言,道:“永樂刑威劫人,但建文舊臣易於抵觸,難以感化,而使矛盾激化耳!”

再說雲天一行回到洛陽,占地近百畝的大家院已經大致建好,便搬進了他親自取名的“無憂苑”。

雲姬、蘇雲早就被連秋生、蘇起等人護送而至,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了。

而吳畏、陳良玉、紀燕然、龍大先生、嚴飛龍等等索性哪也不去,就在這裏長住了下來,陪著鐵冠道人整天喝酒取樂。

這樣到了九月,有人急急忙忙來報道:“有個年輕的宦官帶著幾個京城來的錦衣衛,正在城裏到處打聽您的住處呢?”

雲天皺眉,皇帝想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