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奇兵三千會敬德 神行八陣破金剛
轉眼間就到了除夕,接連兩天,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柏壁這裏,城裏糧草充盈,柴炭足備,李世民下令依然堅壁不出,城裏人樂得過上一個安安靜靜的年。
李世民照例出來晨練,雪地上他揮劍起舞,練得渾身熱騰騰的。這時,房玄齡和杜如晦並步走來,兩人指指點點,一色的紫褶夾袍在雪中更顯儒雅。李世民向他們打招呼,說道:“兩位先生好興致,莫非想踏雪尋梅不成?”
杜如晦笑道:“秦王取笑我們,這個時刻誰會有此閑情逸致?玄齡兄和我剛安排好出外的斥候,今天既要過年,也不可掉以輕心。”
房玄齡道:“是啊,雪中尋詩確實風雅,然沒有時間攬這份好心情。”
李世民笑道:“我們今天既要準備打仗,還要過年。想長安那裏,父皇和群臣正在舉行吉禮。記得從周、秦開始即有‘大儺’的禮儀,是嗎,玄齡?”
“‘大儺’儀式主要是擊鼓驅除疫癘之鬼。”房玄齡點頭稱是。
“今天午時過後,我們將全軍的鼓鉦都集合起來,敲上一個時辰。劉武周、宋金剛與我們相持已經數月,依我的估計,他們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此次擊鼓,就為驅走這些疫癘之鬼。”
午時過後,柏壁城除留下四周城牆上的守衛之兵外,其他所有人齊集城中空地上。侯君集手執紅旗指揮,隻見他向中間一揮,萬餘軍士齊聲大喊:“來年誓殺劉武周。”聲音洪亮而亢奮,遠山處傳來陣陣回聲。緊接著,侯君集的紅旗又向左右一點,頓時鼓鉦齊鳴。
李世民帶領眾人站立在中間高台上,耳聽喊殺聲和鼓鉦聲,熱血沸騰,似乎親臨戰場感受金戈鐵馬一般。
儀式一直持續了一個時辰,侯君集將紅旗一揮,台下鴉雀無聲。李世民走上前來,說道:“佳節即來,倍思家親。今天我們舉行此儀式,是想讓大家鼓一把勁,打敗劉武周、宋金剛,早日與家人團聚。今天是除夕,我給大家準備了一種很特別的酒,希望大家就著佳肴好好守歲,攢足勁兒來年誓殺劉武周。”
台下軍士都歡呼起來。
李世民帶領眾將向中軍帳走去,程咬金湊上前來,說道:“秦王,你還挺有鼓動勁兒,連我聽了也恨不得打馬出城,現在就找宋金剛交手。”
李世民眼中泛出興奮的光芒,他將後麵的秦叔寶招呼過來,說道:“叔寶兄、咬金兄,記得你們在美良川追趕尉遲敬德不及,那是因為坐騎腳力不行,這件事我一直記掛在心。昨天,張萬歲又送來一批戰馬,還特別送我兩匹好馬,你們有興趣前去看看嗎?若能看中,這兩匹馬就送給你們。”
秦叔寶和程咬金一聽大喜,他們早就聽說張萬歲的本事,他送秦王的馬匹,斷不會差。兩人拱手道:“蒙秦王錯愛,我們恭敬不如從命。”
李世民笑了,說道:“你們倒不客氣,推辭的話兒一點都不敢說,生怕我反悔了不成?無忌,現在離吃飯還有一段時間,你派人將那兩匹馬牽過來,大家觀賞一遍。”
片刻間,兩匹馬被牽到眾人麵前。隻見一匹馬身長九尺,橫文五色,鬃尾若龍,嘶鳴如虛笛之音。另一匹馬額高九尺,毛蜷如鱗,頭頸鬃鬣,身披九花。
李世民言道:“據張萬歲所言,這兩匹馬各有靈異。五色馬每一嘶,群馬不敢近前,嗜好喝酒,名之為‘忽雷狡’;那匹九花馬馳若飛龍,性好吃熟肉,名之為‘九花虯’。這兩匹馬就贈給你們,到了陣上不至於輸給尉遲敬德的烏騅馬。”
程咬金上前一把拽住“九花虯”,說道:“謝秦王賞,老程也愛吃肉,這匹‘九花虯’合了我的脾氣。叔寶兄好飲酒,和‘忽雷狡’正好一對兒,我們各取所愛吧。”
眾人看到程咬金那急巴巴的勁兒,生怕馬飛了似的,不由得都笑了起來。
這日黃昏,李世民就在中軍帳裏擺宴款待群將,中間的條案上,擺滿了整羊全豬以及大塊牛肉,五色果蔬點綴其中。李世民手擎一盞顏色黃澄的酒,說道:“這些酒是皇帝令人從長安兼程運來,以此款待前方征戰將士。這會兒,孝恭兄和藥師兄在信州也正舉樽勸酒。這酒配以屠蘇、大黃、白術、桔梗等物釀成,名為屠蘇酒。按例先由最少者先飲,以示尊長之意。今天此座中,以我年齡最小,就由我先飲了,殷公最後。我先飲此酒,還有一層意思。想我李家起兵太原,漸成氣候,皆賴各文臣武將披肝瀝膽讚襄而成。皇帝運來此酒的含義正有此意,我在這裏代皇帝向大家致謝。”說罷,他滿飲一杯,放下杯子,拱手向大家稱謝。
殷開山這會兒正坐在首席,他隨李淵從太原起兵至今,一直未與李世民一起共過事,卻久聞李世民折節下士,英武睿智,從人皆願效死力。此次接觸數月,深知傳言非虛。牛油燈燭裏,他看到眾人肅穆而又熱血沸騰,那一時刻,他也感到自己全身都是熱乎乎的。
過年之後轉眼就到了二月,其間李淵接到李世民奏報,說王行本據守蒲阪,雖然人數不多,然威脅關中實為心病,要求派人從潼關而出,兩下夾攻。李淵從其意,派李世勣出征。李世勣率領一萬人出潼關渡過風陵渡,不日間就到了蒲阪。
王行本手下僅有五千人,遭李世勣進攻,自覺招架不住,急忙派人向尉遲敬德求救。尉遲敬德和尋相接報,兩人商量後帶領一萬人前去救援,這樣,澮州城隻剩下五千人馬鎮守,夏縣在呂崇茂帶領下隻有兩千人守城。
李世民對戰場態勢了如指掌,他與李世勣的信使來往不斷,派往澮州、夏縣的探子如流水般將敵方情況報過來,雙方未經交戰,李世民的情報就占了先機。
武德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午時,李世民端坐中軍帳內,帳下站滿了人,他下令道:“李世勣兵圍蒲阪,其有兵馬一萬,沿途又招募新兵五千,來信言道拿下蒲阪易如反掌。現在尉遲敬德帶人去救援,李世勣準備分兵抵擋,並建議我們這裏出兵截斷尉遲敬德的退路,隨後他再帶人掩殺過來,可一舉大破之。李世勣此謀可謂意味深長,河東大事從此定矣!我與長孫無忌、侯君集帶領三千馬軍今夜出發,間道夜趨安邑,截斷尉遲敬德的退路。這邊,就由叔寶兄和咬金兄帶領一萬人去攻澮州,殷公和段誌玄帶領五千人去攻夏縣。你們要多帶攻城之具,也是今夜出發,明晨開始攻打,爭取晚間前拿下。柏壁這裏,就由玄齡和如晦居中策應,我已經派人到龍門通知家姐,讓她派馬三寶帶領援軍來此加強守衛力量,玄齡你們要好好接應。各位將官,我們在此養精蓄銳數月,此次發動,先定河東,再攻並州,徹底掃平劉武周。大家現在下去,分頭準備吧。”
眾人遵命,唯殷開山言道:“秦王如此布置皆有勝算,唯你率領三千人深入敵陣甚為凶險。依我之見,你為主將不可輕動,坐鎮柏壁比較穩妥。”
李世民意氣風發道:“兵不在多在乎善用,截斷尉遲敬德的退路重在出奇兵,三千人足矣。殷公,都言那尉遲敬德如何了得,且讓我會會他,謝謝你的好意。”
夜色漸濃,李世民等三千人馬飽食一頓,隻見城門大開,他們急速向西南馳去。到了夜半,另外兩路兵馬相繼出城,他們一向澮州,一走夏縣。到了明日,三處戰事將同時打響。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侯君集行在隊伍的最前麵,他們輕控馬韁,馬兒在火把照耀下,沿著山道敏捷疾行。晨光熹微時,安邑小鎮的模樣進入眼底。李世民下令甩開安邑折向西行,離安邑二十裏處有一山穀,預定的埋伏地點就在這裏。
這處山穀名為離石穀,李世民一馬當先來到穀前,仔細觀察穀內的地勢,不由得驚歎房玄齡的用心細致。來時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拿著山川圖向李世民介紹安邑的地形,特別介紹了離石穀的情況,兩人從未來實地觀測,然其所言和眼前的景物驚奇地一致。隻見離石穀呈喇叭狀,西麵口闊低窪,東來漸漸狹窄,地勢也逐漸抬高。兩旁山嶺嵯峨,山間澗水潺潺。李世民打定主意,將帶來的三千兵馬安置在東口,既可固守,又可俯衝攻擊。
這時,侯君集向李世民低聲請示了幾句,李世民點頭,侯君集轉身下令眾兵士按隊列到山泉處飲馬喂草,各人嚼食自帶的幹糧。李世民令兩千人據守穀口,一千人機動衝鋒。安排完,他又派出斥候間道西行與李世勣聯絡。
依李世民和李世勣事先的約定,昨天李世勣已經與尉遲敬德交過手。李世勣不愧為善戰之將,他以逸待勞依托有利地形用弓箭擋住尉遲敬德進攻的勢頭。到了今天早上,他以弓箭為掩護,出動馬軍將尉遲敬德的隊伍逐漸向東擠壓。他向李世民保證,今天午時左右,將尉遲敬德率領的軍馬壓到離石穀附近。
晨霧散去,東邊升起好大一團紅日。又困又冷的眾人看到紅日感覺到了一絲暖意。這三千人是侯君集和長孫無忌從軍中百裏挑一挑出的頂尖人物,善於打硬仗,能夠吃苦。雖然經曆了一夜馳騁,精神依然健旺。
李世民拉著“特勒驃”到山泉處飲水,馬兒跑了一夜依然精神抖擻,它飲飽了水,打著響鼻用額頭輕蹭李世民的雙手,李世民取下它身上的草料,放在一片山石上讓它嚼食。這時,侯君集和長孫無忌走過來,說已經讓隨身兵士在穀後起火熬了一鍋粟米粥,用熱水餾透了帶來的夾餡胡餅,邀他過去一起進食。李世民搖搖頭,說道:“不可,同來三千人皆就著泉水嚼食幹糧,我們怎能單獨吃熱食呢?無忌,你去將那些熱食賞給身體弱的兵士,換他們的幹糧來我們同食。軍中無小事,切不可因為此事挫了大家的誌氣。”
長孫無忌依令去辦,侯君集道:“主將出征在外吃些熱食並不為過,若因此弄壞了身體,損失更大。”
李世民正色道:“君集,你隨我多時,還不明白我如何待人嗎?萬眾同心,其利斷金。若主將矯飾,將士就會離心。我觀察你多時,總體上還為一勇將,然有兩點要想法克服,一曰好矜誇,二曰不習智謀。這兩點你要拜兩人為師,要學房玄齡的謙虛之風,再學李靖的韜略風範,如此才能成大器。”
侯君集不由得大慚:“恭聽秦王教誨,君集謹記在心。”
長孫無忌拿著幹糧走過來,分給三人同食,說道:“剛才我把熱粥熱餅分給五名兵士,聽說是秦王所賜,且秦王換食他們的幹糧,他們都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二郎,現在軍中奉你為天人,敢是你如此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
李世民微笑不語。
午時不到,斥候來報說尉遲敬德、尋相所帶兵馬已經退至穀前。李世勣所派信使恰在此時向李世民奉上信劄,李世民展開一看,原來李世勣已經攻破蒲阪,王行本被擒,當場斬首。尉遲敬德得信後覺得無救援必要,遂留下殿後之軍,大隊人馬加快速度向夏縣退卻。如此,尉遲敬德到來的時間比預定的時間要早。
李世民站在離石穀穀口上,看到前方敵軍蜂擁而至。他下令全體上馬,留下一千人馬據守穀口,自己和侯君集、長孫無忌一起帶領兩千馬軍緩緩上前,在離穀口一千步處紮下陣腳,三人當路而立,靜候敵軍。
尉遲敬德的前哨人馬發現穀口已有唐軍,頓時驚呼起來,尉遲敬德和尋相排眾而出觀察究竟。
侯君集看到對方停頓收攏在一起,又見兩將出來,他和李世民對了一個眼色,遂大喝道:“尉遲黑廝,秦王親自率領大軍來此,識相的快快過來投降。”
尉遲敬德今日頭戴一頂飛虎鬧珠金盔,身穿一領魚鱗黃金細甲,腳蹬一雙麂皮靴。他連日征戰,塵土汗汙將身上弄得一團灰暗,配上那張黑臉和烏騅馬,還有那杆烏沉沉的馬槊,從人到馬的色彩很是協調,透出一副狼狽相。聽到侯君集喊叫,他和尋相一前一後走上前來,張開喉嚨吼道:“哪個是李世民?你不是一直龜縮在柏壁嗎?來這裏想找死嗎?”
李世民三人看到尉遲敬德的樣兒,不禁都笑出聲來。李世民輕笑指點道:“你就是尉遲黑子嗎?果然名不虛傳,像一隻地老鼠一般,哈哈,難得你還能說出大話來。”
長孫無忌和侯君集仰天大笑,身後的兵士聽到笑聲,好像受到了傳染,也一同大笑起來,笑聲此起彼伏,本來肅殺的陣前有了一種輕鬆的氣氛。
李世民接著道:“尉遲黑子,本王從不輕出,既然出來,就要有所收獲。知道你現在的處境嗎?你身後有李世勣的兩萬兵馬追殺,我這裏有一萬兵馬嚴陣以待,和你交過手的秦叔寶、程咬金正在攻打澮州、夏縣。你已經被我們圍了,河東這裏將無你立錐之地。聽說你的武功不錯,本王素來愛才,你若明智,就此降了我才算上策。”
尉遲敬德一驚,知道李世民並非虛言恫嚇,他扭頭和尋相對了一下眼色,看到的也是一張驚恐的臉。尉遲敬德強作鎮靜,向李世民沉聲道:“你大話炎炎,有種的放馬過來,我與你先戰三百回合再說。”
李世民揚起青偃回龍大砍刀,對侯君集和長孫無忌低聲說道:“如此,你們先給我掠陣,讓我先會會這黑子。待李世勣的大隊追兵趕到,就號令全軍掩殺過去。”說罷,他催動“特勒驃”衝了過去,那邊的尉遲敬德也撥馬迎上,兩人霎時就戰在一起。
李世民頭戴鬧龍亮銀盔,身穿白綾跨馬衣,一柄青偃回龍大砍刀在陽光下銀光四射。兩邊的兵士看到這兩員主將一白一黑,槊刀纏鬥在一起,初時還能看清他們攻防的招數,待他們加快了砍刺的速度,遠遠望去,隻見那裏隻有一團白和一團黑滾鬥成了一個圓圈。兵士們看得呆了,大家都鴉雀無聲觀戰,四周都沉靜下來,唯聽見兩人那密如鼓點的槊刀磕擊聲音。
尉遲敬德早聞李世民之名,人言他知人善任、指揮若定,從他西略渭北、橫掃隴西的戰例可略知一二。然對他敢於衝鋒陷陣、武藝絕倫的傳聞卻似信非信。他總想李世民為一世家公子,能有多少真功夫呢?今天數招剛過,他就把那顆輕覷之心盡數收起,驚訝中暗讚這秦王確實了得。李世民的那柄刀有相當的重量,每當他揮刀砍來,尉遲敬德迎槊接招就覺得自己的雙臂受到巨震。初時他采取守勢,以圖觀察李世民的刀法,哪兒知道他的砍刀甫一砍來與自己的馬槊相觸,不得落實,已借反彈之力改砍為刺,直若一條靈活矯健的銀龍,自己頓時鬧了個手忙腳亂。尉遲敬德看到一味防守隻有被動挨打的份兒,遂大喝一聲,撥馬避開刀刃,頭未扭,長槊似一條烏龍向李世民的身側刺過去。
兩人直在那裏殺了小半個時辰,難分勝負,周圍人都看得呆了,竟忘了自己身處你死我活的戰場之中。
侯君集和長孫無忌的注意力不在這裏,兩人一直站在高處向西邊眺望。終於,他們看到了西邊又擁來許多人馬,是一些落荒而逃的敵軍,他們知道李世勣率領追兵到了,想他已將尉遲敬德的殿後之軍擊潰。侯君集手握一麵小紅旗,先與長孫無忌商量了幾句,然後揮動紅旗,唐軍除留下一千人守穀口,其他兩千人列成縱隊,在兩人率領下向對方撲去,唐軍形成東西兩方向中間擠壓的態勢。
缺糧少衣的劉武周軍隊數日裏疲於奔命,昨夜又一宿未睡,本想撤軍回到夏縣或澮州去休整,誰知又中了唐軍埋伏,一下子變得慌亂起來。尋相見狀,遂聲嘶力竭指揮手下向中間靠攏,避免被唐軍衝散,以做困獸之鬥。
尋相的努力收到效果,東麵的唐軍畢竟人數少,西麵的唐軍尚未集齊,一時形不成攻擊力,雙方成了相持的局麵。侯君集見不好衝鋒,揮動紅旗令兵士放箭,這時,李世勣也趕到了陣前,看到此種局麵,也急令手下放箭。一時,箭羽如飛蝗般飛入敵陣,敵陣中的哀號聲響成一片。
過了一會兒,李世勣看到火候差不多,遂下令衝鋒,侯君集在東麵看見,也揮動紅旗號令衝鋒,兩軍開始混戰一起。現在,唐軍的人數居於絕對優勢,他們一撥又一撥衝向敵軍,揮動砍刀如砍西瓜一樣隨心所欲。不管尋相如何吆喝,手下人一下子炸了營,撒開腳丫子四散逃走。
李世民和尉遲敬德還在那裏纏鬥,兩人都是氣喘籲籲、大汗淋漓。驀地,尉遲敬德聽到尋相喊叫:“敬德,不要戀戰,我們走吧。”尉遲敬德用眼睛餘光瞟了一眼,隻見手下人已經大敗,心中明白,今天注定如美良川之戰一樣的結局。想到這裏,他用力逼退李世民砍來的刀,勒馬返身向穀口衝去,一旁的尋相也急忙跟隨過去。
尉遲敬德揮槊撲向穀口,隻見槊到人倒,唐軍隊列片刻間就被他撕開一個口子,尋相隨他跳出圈子。這邊,李世民緊隨追趕,侯君集和長孫無忌也撥馬隨同。五匹馬撒開蹄子如狂風般向東北方奔去,這樣跑出三裏,五騎之間漸漸拉開了距離。尉遲敬德的烏騅馬和李世民的“特勒驃”比肩齊驅,其餘三人落在後麵。尉遲敬德邊跑邊側開身子拿馬槊後刺李世民,李世民揮刀相迎,兩般兵器在空中一碰立刻分開,兩馬又複奔馳。如此遞了數招,馬兒又向前跑了二裏,李世民一勒馬韁,“特勒驃”前蹄彈起,然後落地站立。李世民一停,尉遲敬德就躥了老遠。李世民大聲道:“尉遲將軍請少歇,容本王說上幾句再走。”尉遲敬德稍一思索,勒馬停下,兩人相距約有二百步。
李世民喊道:“尉遲將軍,我們各向前五十步如何?”尉遲敬德聽後,兩腿一夾馬腹,烏騅馬緩緩前行,兩人相距百步之遙又複站立。尉遲敬德道:“李世民,有話快說,別指望讓我降你。”
這當兒,後麵的三匹馬也衝了上來,李世民一打手勢,讓侯君集和長孫無忌先放尋相過去,兩人勒馬隨在他的馬後。李世民將砍刀平放在馬身上,說道:“尉遲將軍、尋將軍,你們兩人並非懵懂之人,難道連今日大勢都分辨不出來嗎?本王今定河東,不日將揮師東進,逐劉武周、宋金剛於塞外。本王今日不擒你們,我們終有一天還要相見,何去何從,望你們三思。”
尉遲敬德道:“廢話少說,現在你以三對二,盡可放馬過來,我們大不了拚個魚死網破。我尉遲恭自投軍的那一天起就發了誓,或戰死沙場,或累立軍功,從來沒有想到過兵敗乞降的招數。”
李世民喜歡上了這個五大三粗的黑子,招降他的願望愈來愈強烈。然觀他寧折不彎的勁頭,知強壓之下未必有好的效果,想到這裏,他決定今天放他們走。李世民微微一笑,柔和地說:“尉遲敬德,那日秦叔寶與程咬金和你交手後,回去向本王大加誇讚你的本領。今日一見,果如其然。本王今日先放個話給你,不管何時,隻要你想到本王,我的營寨始終為你敞開。這樣吧,你們不能再去澮州和夏縣,最好繞道直奔晉州。尋將軍,我們再見了。”說完,李世民向他們拱了拱手,招呼身旁兩人,緩緩策著韁繩向來路走去。
三人來到穀前,穀內的戰事已經結束,唐軍正在打掃戰場。此役共撲殺敵軍一千餘人,其他的都星散逃走,李世勣覺得已達目的,下令不再追擊。他來見李世民,聽說李世民三騎去追尉遲敬德,遂帶領數十騎前來迎接。
看到李世民三人緩緩近來,李世勣拱手道:“末將李世勣拜見秦王。”
李世民聞言急忙下馬,將手中大刀和馬韁繩交給長孫無忌,大踏步走向李世勣,執起李世勣的雙手,說道:“世勣兄,世民早聞你忠義之名,緣慳未見,不意我們在戰場上相逢呢。”
兩人對麵,李世民仔細觀看,隻見李世勣白麵劍眉,髭須三綹,身披素錦袍,腰係藍田碧玉帶,顯出一派文士儒雅,又透出英武神氣,遂心中暗暗讚歎。李世勣聽後慚言道:“忠義為人臣基本品德,勞秦王誇讚,世勣不勝慚愧。我丟了黎陽,聖上不但不問罪,反委以重任,讓我十分汗顏。此次來晉,但請秦王調度,世勣定當忠君體國,鞠躬盡瘁。”
李世民道:“世勣兄的武功韜略,那是世民羨慕已久的,我們有緣在一起,望不煩討教。無忌、君集,你們來見過世勣兄。”
眾人見麵客套搭話,李世民見天色已近當午,下令大軍就地埋鍋造飯,不得襲擾百姓。大家飽餐一頓,徐徐退回柏壁。本日,澮州、夏縣皆被攻下,呂崇茂見城破自殺。自柏壁、絳州以南的河東之地,皆被唐軍所收,李世民的下一步目標,就是據守晉州的宋金剛了。
李淵聞聽收複河東,龍顏大喜,擺駕來到長春宮,詔李世民等人前去覲見。李世民、殷開山、柴紹、李婉娘等人離開柏壁、龍門前往長春宮,這個消息被宋金剛的細作得知。宋金剛聽說李世民離開柏壁,立刻傾晉州之兵前來圍困柏壁。尉遲敬德此時在介州鎮守,尋相鎮守呂州,前次安邑兵敗,使得宋金剛大為光火,斥兩人退後,他要親自與李世民交手。
眼見宋金剛在城下耀武揚威,城內一幹人隻有在那裏幹著急,不敢下城。李世民臨行時有嚴令,誰妄自出戰斬無赦。
李世民等人到了長春宮,得到李淵的大力讚揚。李世民與李淵獨處時,李淵執起李世民的雙手,溫言道:“現在王世充逐步西移,待你打敗劉武周,就要接著對付他了。二郎,我李家天下多虧你呢。依本事,大郎、四郎皆不及你,這些天我一直在想,我百年之後,這天下交給你最為放心。”
李世民急忙跪下:“為父皇奔忙,是兒子的本分。兒臣一心安定天下,斷無一點非分之想。”說完,李世民竟然大汗淋漓。
李淵扶起李世民,說道:“你的心思我明白,總算祖上有德,降生你二郎來輔佐我,我心甚慰。”
得到李淵的鼓勵,李世民決定盡快打敗劉武周。他趕回柏壁時,恰巧宋金剛剛剛退回晉州。這些天,從征將士將李世民奉為天人,紛紛傳言宋金剛撤走是得聞李世民返回而被嚇走的。
正當李世民部署北攻的時候,宋金剛因為缺少糧草,決定放棄晉州,全線退回介州。這個消息傳到柏壁,李世民決定立刻出發,由他和秦叔寶、程咬金率領一萬兵馬為前鋒,後麵李世勣與長孫無忌、侯君集、段誌玄一起帶領兩萬兵馬接應。柏壁這裏,由殷開山和馬三寶留守,房玄齡和杜如晦輔佐,負責向前線供應糧草和安撫河東。
李世民率領的這一萬人,以上次赴安邑時三千人為底子,由侯君集和長孫無忌在軍中多方挑選,皆配以最壯的軍馬,人人弓馬嫻熟,唐軍內部稱之為“旋風軍”。
這日午時,“旋風軍”誓師北征,李世民和秦叔寶、程咬金三騎還是走在最前。時已三月,天氣一下子暖和起來,沿途的柳樹冒出了綠芽兒。太陽已經西斜,李世民臉含春意,揮鞭驅馬馳騁。今日重返故地,又想劉武周已經日暮途窮,他的一顆心隨著馬兒的起伏,有說不出的愜意。他回首對秦叔寶說道:“叔寶兄,我們要加快速度,晚間務必趕到晉州。”
日落時分,他們趕到晉州。城內已空,宋金剛在此盤踞多時,經常劫掠百姓,百姓早已一哄而散,尋常看不到人。這時,前麵斥候來報,宋金剛已退過呂州,留下尋相殿後,明日,尋相也將拔營北歸。李世民聽罷,凝神思索片刻,說道:“叔寶兄、咬金兄,我們不能讓尋相他們從容北歸,更不能讓他們合兵一處。傳我的命令,全軍就地埋鍋造飯,兩個時辰後結束停當向呂州進發。我聽說呂州城小易攻,我們連夜奔去,殺尋相一個冷不防,你們以為如何?”
秦叔寶和程咬金齊聲道:“謹聽秦王將令。”
第二天天未放亮,李世民的“旋風軍”已抵達呂州城下。三人立在一處高坡上,指揮兵馬將呂州合圍。眼前,萬籟俱寂,麵對即將打響的戰鬥,三人都很興奮。李世民眼望呂州,那裏還是一片漆黑,說道:“這宋金剛還是不善率兵啊,放著尉遲敬德不用,卻讓尋相來擔當大任,真乃失策!進攻時的先鋒,撤退時的後軍,為戰役之關鍵。三國時的諸葛武侯深諳此道,其進退皆有度,宋金剛為什麽不從其中悟出一些道理呢?”
程咬金道:“這個尉遲黑子跟著宋金剛,確實太可惜了,明知秦王有延攬之意,卻不知好歹。”
秦叔寶道:“咬金,我觀尉遲敬德沒有別的路可走,終歸還會來到秦王的麾下。怎麽樣,我們賭一把如何?”
程咬金連連搖手,說道:“罷了,和你老秦賭,我從來沒有贏過,這一次我不會上當了。尉遲敬德降與不降,再有數日即見分曉。我倒敢打上一賭,若那黑子降了秦王,秦王肯定有酒待你,有肉管我個飽。”
三人一起大笑,李世民說道:“咬金兄此言最合我意,隻要有將來歸,我們樂得有酒有肉,連日盛宴。”
說話間,總攬兵馬調度的都尉來到麵前,拱手說道:“稟秦王,我方人馬已將呂州圍得結結實實,按照殿下的吩咐,四門前各已埋伏好一百名壯士,手持大木準備撞門,四周伏有弓弩手掩護他們。”
據斥候得到的情報,呂州城牆不高,且四門破敗不堪重擊,李世民遂定下撞門進入之策。現在聽到皆已準備好,李世民點頭道:“那好,開始吧。”
都尉恭敬地向後退了幾步,轉身取出火折子,避風一晃點燃了身旁的火把。這是進攻的號令,他們約定舉火為號,同時進攻。這裏火把一亮,呂州城牆四周的火把都亮了起來,萬人同時發一聲喊,那陣勢驚天動地。喊聲一落,就聽見四門處巨木的撞擊聲。
守城兵士急忙將異常情況報給尋相。尋相睡眼惺忪來到南城門,恰巧遇到唐軍燃起火把開始撞門,他急令手下到城牆上去射箭,另派人加固城門。其時城內僅有守軍五千,尋相觀城外唐軍至少萬餘,他心知肚明靠此孤軍守城斷不能行,遂下定突圍的決心。尋相繞城觀察,發覺東門唐軍稍顯薄弱,遂暗暗傳令——除了四牆守衛之兵繼續嚴陣以待外,其餘兵馬到東門集合。
東方已現魚肚色,唐軍冒著箭雨攻城甚急。隻聽一聲巨響,西門被巨木撞開,唐軍蜂擁而入。此時李世民三人已抵達南門親自督戰,聽說西門已破,李世民大喜,下令其餘各門加緊撞擊,爭取一鼓作氣殺入城內。這裏命令剛剛下罷,又有人來報,說城內守軍大開東門,兩千餘人一擁而出,殺開一條血路,向北逃竄而去。
李世民明白,尋相趁自己立腳未穩之際,想混亂中突圍而去。他當機立斷,命秦叔寶、程咬金收攏五千兵馬隨自己前去追擊。其餘五千人留下繼續攻打呂州,待李世勣率領的後續隊伍上來後,會合一起再向北行。
不用半個時辰,五千人馬集合完畢。天已經大亮,那邊的攻城之役激戰猶酣。他們都站在東門外的一片開闊地上,李世民策馬上了一處高地,俯視下麵眾人,大聲喝道:“你們被稱為‘旋風軍’,就是因為你們橫掃敵軍如落葉,不給他們任何機會。現在,敵人已經向北逃竄,我們立刻追擊,沿途會有許多惡仗在等著我們。大家一夜未合眼,很困;大家連續作戰,很累;大家不及用飯,很饑。然敵人同我們的狀態差不多,甚至不如我們,打敗他們就需要我們的毅力。大家說,有沒有信心?”
所有人熱血沸騰,他們舉起槍戟回答道:“有!”喊聲過後,大軍沿著尋相逃跑的蹤跡向北追去。
這一天他們米未沾牙,腳不停步。宋金剛沿途伏下多股伏兵抵抗唐軍,怎奈唐軍鬥誌昂揚,勢不可當。李世民、秦叔寶、程咬金三人身先士卒,殺得血染戰袍。從平明開始到黃昏,他們殺敗十二撥宋金剛的伏兵,放馬來到雀鼠穀前。
雀鼠穀在介州西南四十裏處,汾水出太原向南八十裏,水麵寬闊漸成一湖泊,名為蒿澤,汾水出蒿澤向下,水麵變窄,流速頓急。沿岸一百八十裏依山勢形成一條走廊,是通往介州乃至並州的捷徑,名為雀鼠穀。穀內樹木叢生,遍布沼澤,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初李淵初到太原,領軍征討賊帥甄翟兒,兩軍在雀鼠穀相遇,李淵被圍,還是李世民率領精兵來增援,最後打敗了甄翟兒。李世民深明這裏的地理,知道穀內適合設伏,若貿然進入必定吃虧。想到眾人一日一夜未曾休息,粟米未曾沾牙,遂下令布置警戒人員,大軍就地休息。
“特勒驃”乖乖地跟在身後,李世民憐惜地撫著馬頭,發現它的神情有些萎靡。他想遇到艱苦環境,人也許能夠忍受,馬兒再神駿終究還是牲口,就令貼身衛士將“特勒驃”牽到山泉處飲水,並想法喂它一些草料。
這時,程咬金走過來告訴李世民,說糧草輜重並未隨軍,從昨天晚上到現在,隨行五千人未進粒米。秦叔寶憂心忡忡走過來說道:“秦王,眾將士又困又饑。我們不如駐軍在此,等候援軍和糧草。我們若孤軍深入雀鼠穀,不知要碰上多少凶險。萬一中了宋金剛的埋伏損兵折將,就會大挫我們的銳氣。”
李世民眼望營中篝火,說道:“咬金兄,我們一日夜未食,當能忍受,唯馬匹要善加珍愛。你去,囑他們到四野收些枯草,讓馬兒進上一些草料。”程咬金聽罷,轉身去傳令。
李世民又對秦叔寶說道:“叔寶兄,宋金剛計窮而走,將士灰心,我們應乘勝追擊。若滯留在此,就會失去機會!想我們在柏壁堅守不出,等待的就是現在這一刻。”他停頓了一下,又說道,“現在我們軍中無糧,隻有快速通過雀鼠穀,打敗宋金剛,進入介州方可有糧。我們背水一戰,相信能夠激起兵士們的鬥誌。”
秦叔寶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說道:“秦王如此深謀遠慮,我將精忠報國,奮不顧身。你放心,等到明天,就由我老秦打頭陣。”
天未放亮,秦叔寶一馬當先帶領先頭部隊進入雀鼠穀,才入穀內三裏,就遇到宋金剛的伏兵,兩軍頓時鬥在一起。李世民聞訊,令程咬金領軍在後掠陣,自己帶領十餘騎衝上前去。這一天是李世民此役中最為艱難的一天,從早上到晚上,先後遇到了宋金剛的八撥伏兵,他領眾人連殺八陣,直殺得天昏地暗。到了太陽落山,他們進兵到雀鼠穀的東首,李世民清點手下,此番戰鬥已折兵千餘。
暮色漸濃,穀內升起了濃霧,依李世民的原意,想加一把勁衝出穀去。然霧重難辨東西,人困馬乏,無力前行。李世民遂令大家就地警戒紮營。紮營後,眾人有秩序地或尋找泉水,或尋來枯柴燃起篝火,軍中一時安靜下來。
李世民斜倚在一處緩坡上,眼望上方,周圍被濃霧籠罩,一會兒的工夫,霧絲浸濕了臉龐,打濕了衣甲。算來大家已是三天未解甲衣了。兩日來李世民隻是飲了一些清水,未有食物下肚,肚子裏咕嚕咕嚕直響,心裏如火燒一般。他實在困得要命,眼皮兒直打架,閉上眼似乎已經睡去,但肚裏的饑餓又將他折騰醒了。蒙矓間,他聞到了一股噴香的烤肉味,還疑是夢中夢見了精美的食物。睜眼一看,原來是秦叔寶和程咬金站在麵前,程咬金滿麵笑容道:“秦王,好叫你喜歡,剛才一隻羊不知怎麽跑到我們麵前,先拿來一隻羊腿讓你墊墊饑。”
李世民接過羊腿,問道:“就一隻羊嗎?真是奇怪,這不是雪中送炭嗎?二位兄長,你們吃了沒有?”
程咬金道:“我們也留了一隻羊腿,剩下的叔寶兄已讓分給那些體弱之人了。”
李世民提腳就走,說道:“那好,你們就過去將就食用一些吧,說來你們跟著我,吃了不少苦頭。”他邊說話邊向近前的一處篝火走去。
這堆篝火前圍攏有十餘人,眾人一見秦王來到,急忙站起。李世民問道:“你們之中,誰的年齡最大?誰最年少?”
眾人將兩人推到李世民麵前,一人滿麵虯髯,一人臉似少年。年長者道:“稟秦王,我今年三十二歲,居長。他叫常何,今年剛剛十七歲。”
李世民仔細看了看兩人,手撫著常何的肩頭說道:“常何,你年紀輕輕怎麽就來投軍了,你是何方人氏呀?”
李世民點點頭:“好,有誌氣。這裏有一隻羊腿,眾人無法均食。常何,你就和這位長兄代表大家把它吃了,增添些力氣,明日打敗宋金剛。”
常何一時手足無措,他眼望年長虯髯者不知如何是好。年長虯髯者眼望羊腿,想起剛才營中雀躍捉羊,他頓時明白了怎麽回事,急忙叩首道:“秦王,這萬萬不敢當,小人雖年長,常何年少,然力氣棒著呢。我們斷不可吃了殿下的食物,跟著殿下打仗,就是我們的福分,望殿下照顧好自個的身體,好領我們打勝仗啊。”
常何也明白了,頓時哽咽起來。
李世民將羊腿放在常何手裏,厲聲道:“本王的命令,你們難道不聽從嗎?”說完轉身離去。
這隻羊腿終究無人食用,就被放在篝火前,眾人眼睛直直地看著。秦王讓食羊腿的消息很快傳遍全營,眾人得知李世民如此愛兵恤士,心中萬分感動,一下子忘記了饑餓。大家熱血沸騰,唯望天快明亮起來,以早早打敗宋金剛。
秦叔寶和程咬金一直尾隨在李世民身後,看到此情此景,秦叔寶歎道:“咬金,我們確實遇到了一位賢主。有這樣的主人,什麽事情辦不下來呢?”
早晨濃霧散去,現出一個朗朗晴天。
宋金剛領軍從晉州撤退到介州駐防,隔了一日,尋相就帶領敗軍奔來。宋金剛沒有想到李世民的動作如此迅捷,就將一腔火潑在尋相頭上,罵他是個十足的笨蛋。其時為了防備唐軍北犯,他已經利用雀鼠穀的地形設伏兵來遲滯唐軍的腳步,哪知到了這天晚上,又一撥敗軍回來,稟報李世民親自帶軍殺敗所有伏兵,已經打通雀鼠穀,直奔介州而來。
宋金剛聞報既怒且懼,說道:“這李世民又不是三頭六臂,待本王去會會他。”介州城內共有兵士三萬,他令尉遲敬德、尋相率領八千人守城,自己帶領兩萬兩千兵馬出城迎戰。第二天早晨,他出介州城向雀鼠穀行去,剛剛離開城池十裏,就與李世民率領的唐兵遭遇。宋金剛立在一處高坡上觀察,看見對方人馬不足四千,大喜,令手下分成左、中、右三隊,呈扇形向李世民包抄過去。他趾高氣揚地對左右說道:“都說李世民善於用兵,我看不然,其乘勝孤軍深入,就犯了軍將驕敗的大忌。今天,我們要力擒李世民,這樣,河東等地不費吹灰之力又可奪回。”說罷,他揮動令旗招呼兵馬加快速度。
看到宋金剛的隊伍包圍過來,程咬金對正在思考的李世民說道:“秦王,我看宋金剛的來頭不小。我們不如找一合適地形布陣,暫避其鋒。”
秦叔寶抬頭看了看太陽,說道:“李世勣步騎各半,行動不如我們迅速,依我的估計,他最快也要到日落時趕到。”
李世民咬牙道:“如此,我們就不要指望李世勣到來了。待會兒,我先以言語威懾宋金剛,我們三人再各率一隊馬軍衝入敵陣,能將他們嚇退最好。”
李世民令眾將士緊密成團,然後獨自一人驅動“特勒驃”衝出隊列,揚刀喝道:“我是秦王李世民,宋金剛,你出來,我有話要說。”
宋金剛不理會李世民的碴兒,揮旗指揮手下向前猛攻。秦叔寶見狀,飛馬奔到李世民馬前,著急地說道:“秦王,看宋金剛的架勢,是想來包圍我們!我意不再分兵,全體人緊密成團,直搗宋金剛中軍。”
李世民眼望敵陣,說道:“我們隻好如此了,叔寶兄,你和咬金兄一起隨我身後,我們三人直殺往宋金剛帥旗處。若能建功最好,然我軍畢竟不足四千,以此來對付他們的數萬兵馬,勝算不大,若我軍損失太大,就想法突圍吧。”
秦叔寶將手向後一揮,程咬金招呼兵馬圍上前來。兩人同聲道:“謹隨秦王馬後。”
兩軍霎時間衝殺到一起,李世民三人帶領二百騎直奔宋金剛的帥旗處。李世民打頭,一柄青偃回龍大砍刀向前猛劈;左側的秦叔寶揮舞一對金裝鐧,一上一下直擊敵手;右邊的程咬金手持馬槊橫挑直刺;身後的二百騎個個驍勇,他們緊跟主帥,寸步不離。他們如汪洋中的一條小船,在波濤中翻翻滾滾,如旋風般忽東忽西。過了半個時辰,三人身上戰袍又染上了一層血汙,身後的兵士也傷亡百餘。宋金剛在帥字旗下顯然發現了李世民的意圖,招呼手下密密地圍了上來。李世民邊打邊衝,越來越感到前方的壓力太大,他來不及細想,向秦叔寶、程咬金喊道:“兩位兄長,我們先退回去吧。”兩人答應了一聲,急忙抽身出來。他們瞅準左邊的敵軍較稀,一勒馬頭衝殺過去,以圖返回己陣。
李世民帶領來的這數千騎手確實是人中之傑,他們看到主帥居前衝鋒,就自動保持隊形不亂,漸漸形成了一個既能攻又能守的圓圈。他們身上都帶有三樣兵器:一把馬刀,一杆鉤鐮槍,一副弓箭。一開初他們隊列迎向宋金剛攻來之軍的時候,圓圈還緩緩前移,到了敵軍逐漸增多,前進壓力加大的時候,他們馬上變換隊形,外層兵士下馬手執鉤鐮槍,專鉤奔來馬蹄;另有人手持馬刀,將跌下馬來的騎手一刀結果。居中的都尉手執紅旗,指揮內層兵士放箭,專揀敵軍稠密處放箭。宋金剛的兵士畢竟是烏合之眾,從未見過如此陣勢,他們頓如潮水般向後退去。
他們安排好殿後之軍,準備退卻。那邊的宋金剛已經重新組織了攻勢,令手下穩紮穩打逐步蠶食唐軍的陣地,一場惡戰馬上就要開始。其時,李世民帶來的兵士已經傷折千餘,若不撤退,很難逃過此劫。
就在這個時候,隻聽後麵的穀裏喊殺聲起,一彪人馬漫山遍野冒了出來,大呼小叫向這邊殺過來。這讓李世民和宋金剛都驚呆了,不知道來者何人,更不知道又要發生什麽變故。
轉眼間,來軍前鋒已奔到麵前,後麵,還有人在源源不斷地奔過來。來軍前鋒到了陣前,直衝入宋金剛的陣中砍殺起來。程咬金驚喜地喊道:“好啊,是李世勣他們,秦王,我們的援軍到了。”這時他們都已看清楚,來軍打有唐軍旗幟,領頭的兩名將軍正是段誌玄和侯君集。
李世民想不通李世勣用了什麽法子如此迅速趕來,直若天降神兵!他急忙止住退兵,大聲道:“我們的援軍到了,眾將士,大家抖擻精神,隨本王專攻敵營中軍。”說罷,他一抖韁繩,“特勒驃”長嘶一聲,蹄聲嘚嘚飛奔向前。
李世勣此舉徹底改變了戰場態勢。剛才宋金剛仰仗人多,還想打一勝仗。哪兒知道李世勣的援軍直若無窮無盡,宋金剛的人數又居於劣勢。較之唐軍,就是一對一也不是人家的對手,何況人家的人多。宋金剛聲嘶力竭號令抵抗,這群烏合之眾勉強抵擋了小半個時辰,眼見前方同伴一個個中刀倒地,再也承受不下去了,紛紛棄刀逃命。
宋金剛看到大勢已去,長歎一聲,真正體會到了兵敗如山倒的滋味。他率領一百餘騎退出戰陣,馬鞭一揚,直向正北逃去,他和劉武周一樣,始終把東突厥當成自己的庇護之地。
很快,宋金剛的兩萬餘軍死的死,散的散,唐軍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其時夕陽如金,李世民勒馬立在高坡上眼望戰場,秦叔寶和程咬金站在他的身後。李世勣帶領侯君集、長孫無忌、段誌玄來到李世民麵前,李世民向迎麵而來的李世勣拱手道:“世勣兄,不意你們來得如此迅速,敢有神助嗎?”
李世勣道:“那天我們到了呂州,聞聽秦王率兵兼程追擊,我怕殿下孤軍深入難以持久,就令兩人同乘一匹馬,抄直路馬不停蹄追趕。總算沒有耽誤時間,要說神助,還是天佑大唐啊。”
李世民道:“好,劉武周之事今日可定矣。眾將軍,現在宋金剛已經逃竄,介州那裏由尉遲敬德和尋相帶領八千人馬駐守。事不宜遲,我們留下一些人打掃戰場,其他人立刻兵發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