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努爾哈赤殺子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有一出京劇叫《戚繼光斬子》。後來有學者考證,曆史上沒有這件事,所謂“戚繼光斬子”是藝術創作。那麽,清太祖努爾哈赤斬子,真有其事嗎?努爾哈赤又怎麽會狠心下如此毒手,命令殺死親生長子褚英呢?因為這種舉動違背常理,為清朝皇家所忌諱,所以“正史”缺乏記載,成為清宮的一大疑案。下分三個題目,進行簡要敘述。

一、褚英其人

努爾哈赤先後娶有十六位妻子,共生育十六個兒子和八個女兒。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努爾哈赤十九歲結婚分家,娶了一位女真女子佟佳氏· 哈哈納紮青(又叫詹泰)。第二年,他們生下一女,即東果格格。後來佟佳氏又生下兩個男孩:長子叫褚英(1580—1615),次子叫代善(1583—1648)。佟佳氏在生下代善後不久就去世了。

褚英,萬曆八年(1580 年)生,這年努爾哈赤二十二歲。努爾哈赤起兵時,長子褚英才四歲,次子代善才一歲。當時努爾哈赤帶兵打仗,主要將領是他的胞弟舒爾哈齊和五大臣——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禮、安費揚古、扈爾漢。

概括來講,褚英的一生有“三幸”和“三不幸”。這“三幸”和“三不幸”,既成就了他,也毀滅了他。

褚英的“三幸”是:其一,出生在努爾哈赤家,父親後來成為大清國的開創者;其二,從小在父輩和費英東、額亦都等傑出將領那裏學習軍事技藝和知識,長於弓馬,武藝高強;其三,身臨烏碣岩等大戰,受到鍛煉,得到汗父的信任和重用。

褚英的“三不幸”是:其一,母親死得較早,父親在危難中起兵,戰馬匆匆,忙於征戰,他很少享受家庭的溫暖;其二,家庭時時遇風險,處處遭劫難,所以他很小就開始了馬背生涯,在刀光劍影、動**不安的環境裏成長;其三,那時女真沒有文字,他沒有上過學,也沒有受過正規係統的教育,缺乏文化涵養,也少心智韜略。

褚英十九歲的時候,首次帶兵打仗。《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萬曆二十六年(1598 年)褚英率兵征東海女真安楚拉庫路,收取二十多個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賜號“洪巴圖魯”(漢語意為“旺盛的英雄”)。

褚英真正受到父親努爾哈赤的重視,是因為他在烏碣岩之戰中的出色表現。萬曆三十五年(1607 年)正月,努爾哈赤派胞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次子代善率領部分軍隊,去接應東海女真斐優城五百戶女真歸降部民到建州。在回來的路上,烏拉部貝勒布占泰派大將博克多,率一萬兵馬,在半路橫行攔截。於是雙方在圖們江畔的烏碣岩(今朝鮮鍾城境內)進行了一場大戰。

在烏碣岩大戰中,舒爾哈齊顧及和烏拉貝勒的姻親關係,便同部將常書和納齊布率兵停在山下,畏葸不前,觀戰不動。建州扈爾漢、揚古利則在山上立柵紮營,派兵守護帶來的五百戶人馬,並率二百人同烏拉軍前鋒格鬥。隨後褚英與代善各率兵五百,分兩路夾擊烏拉軍。褚英率先衝入敵陣,當時天寒雪飛,烏拉兵大敗。代善擒斬烏拉大將博克多。這一仗,建州兵斬殺烏拉兵三千級,獲馬五千匹、甲三千副,烏拉兵敗兵逃竄,“如天崩地裂”。

烏碣岩大戰後,舒爾哈齊被削奪兵權,而褚英的地位迅速上升。《無圈點老檔》即《舊滿洲檔》《老滿文原檔》開篇記載:萬曆三十五年(1607 年),褚英二十八歲,在烏碣岩之戰中,立下大功,被賜號阿爾哈圖土門,漢語為“廣略”之意,也就是“大智勇”的意思。第二年,褚英偕貝勒等率軍進攻烏拉,攻克宜罕山城。接著,因為他身為長子,又屢有軍功,被授命執掌國政。這年他二十九歲。

“福兮禍之所伏”。褚英執掌國政,對這位年輕貝勒來說,是福還是禍?

二、殺子始末

褚英柄政之後,因年紀輕,資曆較淺,心胸褊狹,操之過急,受到“四大貝勒”和“五大臣”內外兩方麵的反對。

“四大貝勒”就是努爾哈赤“愛如心肝”的四個子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代善是褚英的胞弟,比褚英小三歲;阿敏是褚英的堂弟、舒爾哈齊第二子,父親死後被努爾哈赤收養;莽古爾泰是褚英的五弟,作戰驍勇、騎**通,母親是富察氏,名袞代;皇太極是褚英的八弟,聰睿精明、武藝高強,母親是葉赫那拉氏(又作葉赫納喇氏),名孟古哲哲。他們有地位、立戰功、擁權勢、統軍隊、厚財帛、領部民,甚至還有外家勢力依靠。他們四人,以德、以功、以長、以才、以能,於天命元年(1616年)被授為和碩貝勒。建州女真沒有立嫡以長的傳統,諸弟們不滿於褚英當嗣子、主國政的地位。但是“四大貝勒”如果直接上告長兄褚英,似有爭嗣之嫌。於是他們同“五大臣”聯合,傾軋褚英。

“五大臣”就是努爾哈赤“信用恩養、同甘共苦”的“開國五大臣”——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禮、安費揚古、扈爾漢。他們早年跟隨努爾哈赤,威望高、權勢重;曆戰陣、建殊勳。在他們跟隨努爾哈赤起兵攻克圖倫城時,褚英尚在繈褓之中。所以他們自然也不滿於褚英專軍機、裁政事的地位。但是,如果“五大臣”首告儲嗣褚英,似有二心之嫌,於是便力求同“四大貝勒”結合。

褚英麵對這些建州的“柱石”和“元勳”,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既缺乏謙恭的態度,又沒有籠絡的智術。他想趁汗父努爾哈赤在世時,逐漸削奪這些人的財富和權力,以便鞏固自己的儲位。這促使“四大貝勒”與“五大臣”人人自危,進而采取內外夾擊的策略,共同對付褚英。

隨著矛盾的激化,努爾哈赤在權衡長子褚英與“四大貝勒”“五大臣”兩方的力量之後,最終決定疏遠褚英。爾後兩次進攻烏拉,努爾哈赤都沒有派褚英出征,讓他在家留守。褚英沒有從中汲取教訓,反躬自省;相反,褚英卻寫詛咒出征的汗父、弟弟們和五大臣們的咒語,對天地焚燒,後來幾個參與者見勢不妙,便一起向努爾哈赤坦白告發。這就表明,褚英覬覦努爾哈赤的大汗之權和大汗之位。由是,褚英引來殺身之禍。

努爾哈赤震怒了。於此,《清史稿· 褚英傳》記載“褚英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訴,乃坐咀咒”之罪。萬曆四十一年(1613 年)三月二十六日,努爾哈赤命將長子褚英幽禁在高牆之內,就是加以軟禁。

“四大貝勒”和“五大臣”經過密議之後,借機聯合向努爾哈赤告發褚英。

努爾哈赤讓他們每人寫一份文書呈送。他們各寫文書、聯合控告,《滿文老檔·太祖》癸醜年即萬曆四十一年(1613 年)記載他們控告褚英的“罪狀”是:第一,褚英挑撥離間,使“四大貝勒”“五大臣”彼此不和;第二,聲稱要索取諸弟貝勒的財物、馬匹,引起諸弟不滿;第三,曾言:“我即位後,將誅殺與我為惡的諸弟、諸大臣。”

曆史上,幾乎所有朝代皇位的繼承人,總要麵臨這樣或那樣的危險。當時褚英作為努爾哈赤的長子,也就是當時的汗位繼承人,肯定是汗權覬覦者們攻擊的目標,沒事兒也得給他找出點事兒來,何況他還有把柄在他人手裏!於是,褚英成了後金汗位之爭的犧牲品。

萬曆四十三年(1615 年)八月二十二日,褚英死,年僅三十六歲。後葬在清東京陵(今遼寧省遼陽市)。

關於褚英的死,《清史列傳· 褚英》《清史稿· 褚英傳》記載:“乙卯閏八月(《無圈點老檔》記作“八月”),死於禁所。”這個簡略的記載,沒有交代褚英的死因。《滿文老檔》記載褚英事跡也很簡略,並且諱言其被努爾哈赤下令處死的史實。所以,褚英是病死,是幽禁死,還是被處死,這是褚英死後三百多年未解的一個曆史之謎。

褚英死因之謎是怎樣被揭開的呢?事情是這樣的:研究人員於1962 年在中國台灣地區台中市霧峰北溝故宮博物院地庫裏,看到了《滿文老檔》,後廣祿、李學智先生以《老滿文原檔》為書名加以介紹。1969 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加以影印出版,以《舊滿洲檔》作書名,陳捷先教授撰寫了長文論述。1998 年我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看到當年乾隆對這份“老檔”的整理與重抄的檔案。

當年官員從大內滿本堂(收藏滿文檔案房)借還書以及呈送時都用《無圈點老檔》這個名字,於是稱它作《無圈點老檔》,並且對其七部重抄本也分別定了名稱。2006 年《老滿文原檔》(1 冊—10 冊),由馮明珠主編,沉香亭企業社影印,在台北出版。因此,這部原始滿文檔案,有《滿文老檔》《舊滿洲檔》《老滿文原檔》《無圈點老檔》等書名。《無圈點老檔》中對褚英之死作了記載,從而解開了褚英死因之謎。

聰睿恭敬汗以其長子阿爾哈圖圖們,心術不善,不認己錯,深恐日後敗壞治生之道,故令將其囚居於高牆內。經過二年多之深思,慮及長子若生存,必會敗壞國家。倘憐惜一子,則將危及眾子侄、諸大臣和國民。遂於乙卯年聰睿恭敬汗五十七歲,長子三十六歲,八月二十二日,始下決斷,處死長子。

上麵引文,自“經過”以下,至“長子”以上,在《無圈點老檔》即《舊滿洲檔》《老滿文原檔》中被圈畫刪掉,為《滿文老檔》乾隆朝各種重抄本所諱闕。現看到《無圈點老檔》六種抄本——《無圈點字檔》(草本)和《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內閣本)和《加圈點字檔》(內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謨閣本)和《加圈點字檔》(崇謨閣本),都沒有記載上述文字。乾隆皇帝在命臣工重抄《無圈點老檔》時,諭旨圈畫刪掉努爾哈赤命殺死長子褚英這段重要史料,是為親者、尊者、貴者、賢者諱,不讓創建龍興大業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留下自家殘殺的曆史痕跡。

在這裏我說一下,滿洲宗室有個傳統,父親獲罪死後,兒子仍可以任用。

舒爾哈齊死後,子阿敏後位列“四大貝勒”,子濟爾哈朗爵鄭親王、官至攝政王;褚英被殺,身後有三個兒子,長子杜度後為貝勒,三子尼堪後為親王,都受到了重用。

三、情理衝突

舒爾哈齊和褚英是後金曆史上影響很大的人物,他們對於努爾哈赤大業的完成,對於後金國家的建立,都曾起過重要的作用。由於種種原因,他們與努爾哈赤產生了利益的衝突,矛盾最終不可調和,被努爾哈赤所殺。那麽,除了骨肉相殘,難道這種情理衝突就沒有辦法調和嗎?

其實,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詢:努爾哈赤究竟為什麽要做出這麽違背常理的事情,在短短幾年時間裏,幽死胞弟,殺死親子,骨肉相殘,原因何在?

有人試圖從努爾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認為:“奴酋為人猜厲威暴,雖其妻子及素親者,少有所忤,即加殺害,是以人莫不畏懼。”

也有人從利益上找原因,認為努爾哈赤是要保住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還有人從戀情上找原因,說他們父子為了爭奪一個女人。這毫無根據,當屬於戲說。

然而,努爾哈赤也是一個有手足情、父子情的人。事情過後,特別是到了晚年,努爾哈赤回顧幽弟、殺子的事情,心懷慚德,久不平靜。應當說努爾哈赤一生最後悔的事就是囚殺了長子褚英。他年事漸高,不願子孫們重演骨肉相殘的悲劇,而希望他們不咎既往,惟鑒將來,子孫環護,長治久安。天命六年即明天啟元年(1621 年)正月十二日,天命汗召集諸子侄孫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嶽讬等,對天地神祇,焚香設誓:今禱上下神祇:吾子孫中縱有不善者,天可滅之,勿令刑傷,以開殺戮之端。如有殘忍之人,不待人(按:高錄作天)誅,遽興操戈之念,天地豈不知之?若此者,亦當奪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亂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壞(懷)禮義之心,以化導其愚頑。似此者,天地祐之,俾子孫百世延長。所禱者此也。

自此之後,伏願神祇,不咎既往,惟鑒將來。(《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三)後金執政集團內部的鬥爭,不會因努爾哈赤率領眾子侄等對神祇設誓而化解或消失。同樣,“壞禮義之心”的諸王貝勒,對於覬覦汗位者,也不能“化導其愚頑”。有汗位,必有爭奪;有爭奪,必有廝殺。滿洲宗室貴族為爭奪皇位而骨肉相殘的宮廷悲劇後來一再重演。

清太祖努爾哈赤從萬曆十一年(1583 年)起兵,到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啟六年(1626 年)逝世,共四十三年。其間,滿洲宗室內部先後發生過三次大的衝突,第一次是努爾哈赤與胞弟舒爾哈齊的衝突,第二次是努爾哈赤與長子褚英的衝突,第三次是努爾哈赤與次子代善的衝突。應當說,雖然滿洲宗室在四十三年間發生了三場大的衝突,但努爾哈赤的高明之處在於,始終堅持一個“合”字,使這三場衝突都迅速得到處理,化風浪為平靜,化凶險為平夷,沒有釀成大的裂變;相反,每衝突一次,滿洲宗室內部不是分裂而是整合,不是衰弱而是堅強。

在清朝最初的年代裏,宮廷鬥爭錯綜複雜,血刃相見,無情廝殺,但為何清王朝不僅沒有走向分裂,反倒日漸強大呢?既然努爾哈赤事業成功的一大法寶就是堅持“合”字,那麽父親把兒子殺了,哥哥把弟弟殺了,應該是分,怎麽能合呢?

努爾哈赤一生打過十二次大勝仗,留下十大曆史功績,是一位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政治家。他的人生軌跡可以說是光彩奪目。但是,他當時力量還很弱小,他需要一支強有力的骨幹隊伍,同心同德,共同奮鬥。當這其中出現不和諧的音符時,他就要去調整。當正常手段無法協調時,萬不得已,他隻能采取非常手段,來求得整體的和諧。這支骨幹隊伍主要是兩個集團:一個是宗室貴族集團,如舒爾哈齊、褚英、代善、阿敏、濟爾哈朗、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另一個是軍功貴族集團,如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禮、安費揚古、扈爾漢等。這兩個集團矛盾的焦點,先是胞弟舒爾哈齊,後是長子褚英。努爾哈赤不處理褚英,就會出現三個不合:宗室貴族不合、軍功貴族不合、宗室貴族與軍功貴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後,既使宗室貴族合,又使軍功貴族合,更促使宗室貴族與軍功貴族大合。

清初宮廷經過舒爾哈齊、褚英、代善三大事件後,出現了三次政治飛躍:創建八旗製度、建立後金政權、進入遼沈地區,從而為清朝事業奠定了基礎。

由上可以看出,所謂“合”不是沒有矛盾,沒有差異,沒有鬥爭,沒有衝突;而是妥善處理,恰當整合,化險為夷,聚分為合。就是說“合—分—合”

的過程,本來是合,雖然有分,不是分裂,而是疏理,聚分為合,出現新合。

以小分,促大合;以舊分,成新合。這就是“努爾哈赤殺子”故事給後人的曆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