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清帝先祖譜係

雖說英雄不問出處,但不能不明其身世。翻開“二十四史”,從秦朝始皇帝嬴政,到清朝太祖努爾哈赤,皇帝數以百計。要論身世,追溯譜係,故事最為奇特、具有傳奇色彩的,當算是秦始皇嬴政和清太祖努爾哈赤。

秦始皇嬴政出身於秦王世家,自繆公以來,至於秦始皇,二十餘君王,常為諸侯雄,家族顯赫,記載詳明。然而,關於秦始皇嬴政的身世,司馬遷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寫道: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這裏說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子楚,作為人質,住在趙國。子楚看到呂不韋的愛姬很漂亮,又很喜歡,便娶之為妻,生下秦始皇。太史公在上文用了“隱筆”,就是沒有將秦始皇的父親是呂不韋這件事挑明,筆藏著隱意。怎麽知道呢?《史記· 秦始皇本紀》的《索隱》按雲,“不韋傳雲:不韋,陽翟大賈也。

其姬邯鄲豪家女,善歌舞,有娠而獻於子楚。”子楚,就是秦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前文的《索隱》提供線索,按圖索驥,再看《史記· 呂不韋列傳》的記載: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

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史記· 呂不韋列傳》卷八五)這個故事說的是,秦始皇的祖父安國君(即孝文王)有子二十餘人,他的正夫人——華陽夫人很受寵愛但沒有兒子,而安國君的兒子子楚在眾兄弟中排行居中,其母夏姬也不受寵愛。子楚作為秦的質子常住趙國。因秦國發兵攻打趙國,子楚在趙,不受待見;他又因經濟拮據,頗不得意。呂不韋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商人,他以豪商的視角,認為子楚是個“奇貨可居”的人。呂不韋先送錢給子楚,讓他疏通上麵關係,結交賓客;同時花錢買通華陽夫人的姐姐,說服華陽夫人,求得安國君同意,立子楚為嗣子。呂不韋再施計,將自己已經懷有身孕的、姿色豔美而又能歌善舞的愛姬送給子楚。後來安國君嗣立為秦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安國君死,子楚繼承王位,這就是莊襄王。莊襄王即位三年而薨,太子嬴政立為王,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呂不韋被尊為相國,號稱“仲父”。上麵講的那位趙國豔美姬妾,所懷的身孕到底是呂不韋的兒子,還是子楚即莊襄王的兒子?當時沒有,也不可能做DNA 基因檢測,且此事外人根本不可能得知真情。所以秦始皇的生身父親是誰,這是一個永遠不能被破解的曆史之謎。

清朝的開國皇帝清太祖努爾哈

赤,他的身世、譜係,文獻記載,稗官野史,雜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成為又一團曆史之謎。

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這個時候,

還沒有創製滿文,所以也就沒有留下完整的文字記錄。同時,漢文雖留下雪泥鴻爪似的記載,但既籠統,又殘缺,所以漢文資料也解不開這個曆史之謎。因此,中外研究這方麵問題的曆史學家,從女真-滿洲人的傳說、口碑,女真文和滿文文獻,朝鮮人的零碎記載,漢文的散見史料等入手,試圖揭開這個曆史之謎。

一、始祖顯赫

努爾哈赤的直係祖先,史料最早的記載是元末明初的猛哥帖木兒。朝鮮《李朝實錄· 燕山君日記》記載:“斡朵裏乃大金支裔也。”可見猛哥帖木兒乃是大金的後裔。

元朝在後世稱為建州女真的地區,設置五個萬戶府,任命五個萬戶。猛哥帖木兒曾是這五個萬戶中的一個。萬戶的官職是世代相襲的。猛哥帖木兒的祖輩世襲為斡朵裏萬戶府的萬戶,統領所屬女真軍民,為元朝政府耕獵納貢,鎮撫北邊。猛哥帖木兒駐地的斡朵裏城,曾是遼、金、元三朝的北方重鎮。這個地區,自然條件較好,居住人口較少。

到元末明初,斡朵裏萬戶是誰呢?朝鮮的《龍飛禦天歌》作了已知最早的記載:如女真,則斡朵裏、豆漫、夾溫· 猛哥帖木兒,火兒阿、豆漫、古論· 阿哈出,托溫、豆漫、高· 卜兒閼。朵,都果切;斡朵裏,地名,在海西江之東,火兒阿江之西。火兒阿,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東,蓋因江為名也。托溫,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下,二江皆自西而北流,三城相次沿江。夾溫,姓也;哥,居何切,猛哥帖木兒,名也。古論,姓也;阿哈出,名也。高,姓也;閼,阿葛切,卜兒閼,名也。(權踶等《龍飛禦天歌》)上引文字,斡朵裏、火兒阿、托溫,是地名,分別是三座城;豆漫的漢譯是萬戶,依蘭豆漫漢譯是三個萬戶;夾溫、古論、高分別是姓;猛哥帖木兒、阿哈出、卜兒閼分別是人名,就是三個萬戶,分領其地,分統其眾。前引斡朵裏萬戶夾溫· 猛哥帖木兒,火兒阿萬戶古論· 阿哈出,托溫萬戶高· 卜兒閼,他們的所在地——斡朵裏猛哥帖木兒部,駐地在牡丹江入鬆花江的江口以西;火兒阿即胡裏改阿哈出部,駐地在牡丹江入鬆花江的江口以東;托溫部駐地在二江合流以下。三地因江而名,三個萬戶,彼此為鄰。兩江都自西向北流,斡朵裏、火兒阿(胡裏改)、托溫三城,相次沿江,相互聯係。

以上是說元朝末期,在牡丹江匯入鬆花江的地域,居住著女真三個萬戶,他們是斡朵裏部的猛哥帖木兒,火兒阿即胡裏改部的阿哈出,托溫部的卜兒閼。我們這裏重點說斡朵裏部猛哥帖木兒,兼及胡裏改部阿哈出。

明洪武四年(1371 年),設置定遼都衛指揮使司。洪武八年(1375 年)十月,明改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後管轄遼東地區,再後達到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在洪武朝,猛哥帖木兒仍任斡朵裏萬戶府的萬戶。於明洪武五年(1372 年)前後,猛哥帖木兒率領斡朵裏女真部民,溯牡丹江而上,避亂遷徙,幾經輾轉,飽曆艱辛,先移居鳳州(今吉林省海龍縣境),又南遷到琿春河流域居住。約在洪武九年(1376 年)到十七年(1384 年)之間,猛哥帖木兒率部眾,離開琿春河畔,南渡圖們江,進入朝鮮東北部慶源、鏡城一帶居住。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再南移到圖們江下遊斡木河(今朝鮮會寧)一帶地方居住。

明初,女真分為四大部,這就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龍江女真和東海女真。永樂七年(1409 年)閏四月,明朝設置奴兒幹都指揮使司,任命康旺為都指揮同知,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治所在遼、金奴兒幹城舊址, 即黑龍江下遊亨滾河口對岸附近特林地方, 亦即廟街(尼古拉耶夫斯克)地方。奴兒幹都司是明朝的地方軍政機構, 轄三百八十四衛、二十四所、七站、一寨;外衛世官“凡襲替、升授、優給、優養及屬所軍政,掌印、僉書報都指揮使司,達所隸都督府,移兵部”。其轄境東起鄂霍茨克海,西到大興安嶺,西北迄鄂嫩河,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奴兒幹都司的設置,加強了明廷對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四大部女真以及吉烈速、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族群的轄治。後來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努爾哈赤興起,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的經營,女真各部統一,就囊括了明奴兒幹都司轄下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龍江女真和東海女真等各部。

明代女真地區的官員,包括都

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仍照舊俗,各統其屬,按期朝貢,奏報朝廷,“給與印信”。其官職世襲,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須由明廷諭準。

先是,約於洪武初,元朝三萬戶之一的阿哈出溯牡丹江南遷,到圖們江地帶居住。朱棣為燕王時,曾北征故元勢力,兵至斡朵裏城地帶。據朝鮮史書記載,朱棣曾娶阿哈出的女兒為王妃。永樂元年(1403 年)十一月,阿哈出到應天(南京)朝貢。明廷在胡裏改部詔設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命阿哈出為指揮使。並為千百戶所鎮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這是明朝始設建州衛,並任命阿哈出為建州衛指揮使。第二年,明廷正式建置建州衛。

永樂四年(1406 年),阿哈出因兀狄哈侵擾,與朝鮮關係不諧,又率部眾由圖們江地帶西遷到輝發河上遊的鳳州居住。在這裏交代一下:阿哈出於永樂九年(1411 年)逝世,由其子釋加奴襲官。釋加奴約在永樂十八年(1420 年)去世,由其子李滿住承襲官職,統轄建州衛。李滿住是建州衛的重要人物,受到努爾哈赤等的仰慕,後麵還要述及。

明成祖朱棣設置建州衛後,繼續招撫女真各部。永樂二年(1404 年),派遼東千戶王可仁前往圖們江等地,安撫建州女真。明成祖在阿哈出來朝貢時,了解到了猛哥帖木兒的情況,於是派欽差千戶王教化等持諭前往斡木河,招撫猛哥帖木兒:前者阿哈出來朝,言爾聰明,識達天道,已遣使齎敕諭爾。使者回複,言爾能恭敬朕命,歸心朝廷,朕甚嘉之。今再遣千戶王教化等,賜爾等彩段表裏,爾可親自來朝,與爾名分、賞賜,令爾撫安軍民,打圍牧放,從便生理。

猛哥帖木兒受諭後,隨欽差千戶王教化等,於永樂三年(1405 年)底到南京入朝。明成祖“授猛哥帖木(兒)建州衛都指揮使,賜印信、花金帶,賜其妻襆卓、衣服、金銀、綺帛”。

猛哥帖木兒有一個大的家族。他的父親揮厚,為元末萬戶;母親,為也吾巨。揮厚去世後,其母改嫁揮厚異母弟包奇,又生同母弟於虛裏、凡察等。

猛哥帖木兒受明廷敕封,威望大增,更加提高了他在家族及部中的地位。猛哥帖木兒有正軍一千名的精強隊伍,分作中軍、左軍、右軍三軍,自率中軍,其同母異父之弟凡察領左軍,其子權豆(阿穀或作阿古)領右軍。三軍平時耕牧圍獵,戰時馳驅出征。

永樂九年(1411 年)四月,猛哥帖木兒因與朝鮮關係不好,加之蒙古兀狄哈侵襲,便率部眾前往鳳州,與建州衛阿哈出同住一地。猛哥帖木兒遷到鳳州後,更加密切了同明廷的關係。永樂十年(1412 年),猛哥帖木兒入京朝貢述職,明廷考慮到他和阿哈出原皆為元朝的萬戶,便增設建州左衛,命猛哥帖木兒領其衛,任指揮使。這樣,原來的建州衛就分成兩個衛——建州衛和建州左衛。

永樂二十一年(1423 年), 猛哥帖木兒“率正軍一千名, 婦人小兒共六千二百五十名”,分批返回斡木河“舊居耕農”。他遷住斡木河之後,仍同明朝政府保持密切的臣屬關係,並為明廷悉心任事。如在永樂十一年(1413 年)到十五年(1417 年)的五年之間,猛哥帖木兒曾三次到北京朝貢。

明永樂二十年(1422 年),建州衛李滿住也向明廷請求遷往別處安居。翌年初,明廷諭準李滿住遷往婆豬江多回坪等處居住。永樂二十二年(1424 年)四月,李滿住率部眾到達婆豬江西岸兀敕山南麓甕村一帶居住。這裏,現在是遼寧省撫順市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地帶。

明宣德期間,建州女真發生重大事件,就是斡木河事件。先是在宣德元年(1426 年)正月朝貢時,猛哥帖木兒受到朝廷封賜:命建州左衛指揮僉事猛哥帖木兒為都督僉事,賜冠帶。

猛哥帖木兒被封為都督僉事。《明史· 職官誌五》記載:都督僉事,武職,正二品。宣德八年(1433 年)二月朝貢時,猛哥帖木兒又被封為右都督、都指揮僉事。《明史· 職官誌五》記載:左、右都督,武職,正一品。在這次朝貢之後,猛哥帖木兒和弟凡察、長子權豆,並隨同明遼東都指揮僉事裴俊等一起返回斡木河,協助明廷管束楊木答兀的人馬。楊木答兀為遼東女真豪族,在開原任千戶。他在不受管束、屠城剽掠後,“挈家逃竄”至斡木河。不久,發生斡木河之變。

宣德八年(1433 年)六月, 明遼東都指揮同知裴俊奉旨, 率領官軍一百六十一名,齎敕前往斡木河,收取楊木答兀所掠人口。裴俊一行於八月二十七日,到斡木河地帶下營。猛哥帖木兒率弟凡察、子權豆及兵馬往會裴俊一行。閏八月十五日,楊木答兀夥同古州女真部阿答兀等三百餘人馬,群騎衝突,前來搶殺。猛哥帖木兒及弟都指揮凡察、子指揮權豆等,奮力保衛裴俊一行。經過激戰,楊木答兀等勢絀力窮,奪路而逃。但是,凡察、權豆及明軍四人受傷,所載齎賜物品及馬二十八匹被楊木答兀搶去。猛哥帖木兒同裴俊追趕楊木答兀至河的北岸。後來,楊木答兀糾合八百餘人馬,披掛明甲,氣焰洶洶,到猛哥帖木兒、凡察、權豆等住家和裴俊營寨,攻破柵牆,包圍房舍,放火焚燒,肆行搶掠,致猛哥帖木兒及長子權豆等男子俱被殺死,婦女盡行搶去。猛哥帖木兒次子董山(童倉)被擄走,弟凡察負傷出逃。建州左衛受到了重創,寨破人亡,劫難空前。斡木河之變及由此引發的建州左衛女真舉部遷徙遼東,成為女真- 滿洲崛興的曆史起點。

努爾哈赤的先祖建州左衛指揮使猛哥帖木兒,在斡木河之變中忠於朝廷,身死部破。猛哥帖木兒生前曾受明廷封賜印信、衣襲、綺帛、金帶,並曾先後多次到京朝貢,“歸心朝廷”,這對他包括努爾哈赤在內的後裔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先祖危艱

猛哥帖木兒戰死,兒子董山被兀狄哈擄去。明廷升猛哥帖木兒異父同母弟、建州左衛都指揮僉事凡察為都督僉事,執掌建州左衛事務。凡察深感在斡木河實難久居,於正統五年(1440 年)九月率部到達蘇子河(蘇克素滸河),與李滿住會合。明廷得知這一信息後,將凡察所領的建州左衛部眾,安置在以蘇子河上遊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為中心,包括今海龍縣以南、桓仁縣以西的丘陵河穀地帶居住。董山被擄後不久,被毛憐衛指揮哈兒禿贖回,家寨破敗,難以生存,便投靠叔父凡察。

建州女真經過半個世紀的離合輾轉,又重新聚集在一處。這片群山環繞的蘇子河穀地,為後來努爾哈赤崛起提供了重要條件。

前述在斡木河之變中,建州左衛的衛印“失落”,朝廷重新頒發建州左衛新印。於是,凡察繼猛哥帖木兒之後,成為建州左衛的掌印首領。而歸來的董山是猛哥帖木兒的次子,手中有明廷給其父猛哥帖木兒的舊印。董山遷往蘇子河時二十二歲,體格魁偉,儀表威嚴,所屬部眾,心多傾附。一衛新舊兩印,叔侄紛爭不已。

明正統六年(1441 年)八月,明遼東總兵官、都督僉事曹義親到開原,同兩方協調,宣諭法製,曉以利害。看其民意,偏向董山,凡察雖勉強同意交出新印,但情緒怏怏,如果強行去做,恐難長治久安。為此,曹義請設置建州右衛,安置凡察,以消爭釁,安靖邊陲。

正統七年(1442 年)二月,凡察和董山到京朝貢,朝廷作出解決“叔侄爭印”的新決策。這就是:明廷分建州左衛為二,增設建州右衛,董山領建州左衛事,並升建州左衛指揮使、都督同知;凡察掌建州右衛事,升為都督同知。

從此,建州女真就分為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史稱“建州三衛”。時掌建州衛印的李滿住,娶權豆(董山之兄)的孀婦為妻;掌建州左衛印的董山,又求娶李滿住之女為妻。因此,雖有“建州三衛”之名,實際上他們卻居住一處,同族聯姻,都是明政府轄治下的建州女真部。“建州三衛”後來成為滿洲形成的核心,也是努爾哈赤崛起的基地。

董山遷往蘇子河三衛合住後,官至右都督,勢力重新大振。他乘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年邁之機,起而兼管三衛,頗有統一建州女真之勢。董山等女真貴族借口反對明朝政府的壓迫,不時出兵遼東地區“犯搶”,掠奪耕牛、馬匹、衣物、糧食和人口,給遼東人民帶來災難。明朝中期,國力強盛,明廷在加強對女真等族管轄的同時,又實行民族分裂和民族歧視的政策。就是使其“各有雄長,不使歸一”,彼此掣肘,爾爭我殺。這種“分其枝,離其勢,互令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的政策,是明朝統治者對女真族的傳統政策。同時,明遼東鎮守太監、總兵官等,常對女真撫安無方,橫加勒索,濫殺貢使,啟釁冒功,這就激起了女真首領的不滿,以“寇掠”相報複。明廷則派兵攻殺,朝鮮也相呼應。僅建州女真遷居遼東的半個世紀間,先後受到朝鮮三次(其中一次與明朝合軍)、明軍三次襲創。其中最為慘重的是成化年間董山再度蒙難。

成化三年(1467 年), 建

州左衛都督同知董山入京朝貢,

在返程中被執,羈之廣寧(今

遼寧省北鎮市)。同年九月,

明軍會合朝鮮軍,合攻建州,

董山被殺於廣寧羈所。據明軍

左哨和右哨的奏報,兩哨共斬

首六百八十一人,擒獲九十四

人,俘獲一百五十一人,奪回

被擄男婦一千一百六十五人,

總計兩千零九十一人。斬李滿住及其子古納哈等。

建州女真受到明軍和朝鮮軍的夾擊攻剿,柵舍被焚燒,部民被殺俘,糧食遭燒掠,首領遭斬殺,焚**殆盡,部落殘破,罹難空前,無法統一。

明成化十五年(1479 年)十月丁亥(初五日),明廷命太監汪直監督軍務,撫寧侯朱永佩靖虜將軍印、為總兵官,後命陳鉞以巡撫遼東、右副都禦史參讚軍務,統帥大軍,再次征剿建州,攻其不備,搗其巢穴;又命朝鮮國王李娎出兵,配合明軍,夾擊建州。

這場征討建州女真之役,自十月初五日命將出征,中經閏十月,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其結局,《明憲宗實錄》載撫寧侯朱永等奏報:謂建州賊巢,在萬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險狹。臣等分為五路,出撫順關,半月抵其境。賊據險迎敵,官軍四麵夾攻,且發輕騎,焚其巢穴,賊大敗,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千餘,盔甲軍器無算。

建州女真三部,遭受三次重擊,從此之後,衰落百年。

董山有三子:長妥羅(脫羅),次妥義謨,次錫寶齊篇古。董山於成化三年(1467 年)“丁亥之難”死後,妥羅繼父為建州左衛都指揮同知,任職於建州左衛,主要在成化和弘治兩朝。在成化朝,查《明憲宗實錄》,有九處記載妥羅之事,其中記載妥羅七次到北京朝貢。在弘治朝,查《明孝宗實錄》,妥羅曾五次入京朝貢。弘治中,妥羅晉為一品都督。妥羅執掌建州左衛印時,因其部受明軍“獲其部屬頭畜,焚其廬舍積聚”,遭到慘烈重創,元氣一時難複。

他又軟弱柔順,建州女真仍處於分裂狀態。明正德元年(1506 年),妥羅死去。

明廷以妥羅之子脫原保襲其父職,為都指揮使。

建州左衛指揮使脫原保,在明正德朝,查《明武宗實錄》記載,曾先後六次入京朝貢。他曾於嘉靖二年(1523 年),最後一次進京朝貢,仍同明朝保持密切的關係。

三、父祖忠明

建州左衛都督妥羅的三弟錫寶齊篇古,其事跡不詳於文獻記載。錫寶齊篇古隻有一子,名福滿。他就是努爾哈赤的曾祖。福滿有六子:長子德世庫,居覺爾察地;次子劉闡,居阿哈河洛地;三子索長阿,居河洛噶善地;四子覺昌安(叫場),居赫圖阿拉地;五子包朗阿,居尼麻喇地;六子寶實,居章甲地。六人各築城分居。《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六子六處,各立城池,稱為六王,乃六祖也。”福滿六子,環衛而居,彼此護衛,聲息相通,成為建州女真中的一個大宗族,蘇子河地域一個稍有勢力的大宗族。

努爾哈赤的祖父是覺昌安。覺昌安繼承先業,居住在赫圖阿拉。

滿語hetu 的對音,意為橫;“阿拉”是滿語ala 的對音,意為崗。赫圖阿拉意為橫崗,在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

覺昌安是建州女真蘇子河部的一個小部的首領。覺昌安有才智,在族中享有威望,與明遼東總兵官李成梁關係密切。他利用家族的優勢,逐步擴大勢力範圍。其時,近地部落有碩色納和加虎兩個強族,覺昌安率領寧古塔兄弟及子侄,前往征戰碩色納和加虎:破碩色納子九人,滅加虎子七人,盡收五嶺迤東,蘇子河迤西,二百裏內諸部,由此強盛。

覺昌安族盛勢眾,頗孚眾望。他有五子:長禮敦、次額爾袞、三界堪、四塔克世(他失)、五塔察篇古。覺昌安的第四子塔克世是努爾哈赤之父,後被清朝尊為顯祖宣皇帝。

綜上,努爾哈赤的先世,從猛哥帖木兒,中經董山、錫寶齊篇古、福滿、覺昌安,至塔克世,凡六代,曆時二百年;由斡朵裏,經斡木河,到鳳州,再到斡木河,又遷婆豬江,複遷於蘇子河穀,屢經周折,曆盡艱難,亦分亦合,幾盛幾衰,最後定居在赫圖阿拉。這裏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比海西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居住的地區更為優越。

建州女真在女真四大部中,

“居中雄長,地最要害”。它毗

鄰撫順,接近漢族聚居地區,

便於和漢族互市通商,輸進鐵

製農具、耕牛和先進生產技術,

加快了本部經濟發展的步伐。

女真社會經濟發展,“貢市”和

“馬市”貿易擴大,各部經濟聯

係加強,到十六世紀末和十七

世紀上半葉,出現各部統一與

社會變革的趨勢。建州女真由

於曆史與地理、經濟與文化、

軍事與政治、社會與民族、首

領與部民的條件,並巧借明朝衰落、蒙古分裂、朝鮮勢弱,以及海西女真諸部爭雄而未能形成合力的時機,就成為女真各部統一與社會改革的核心。建州左衛指揮使世家出身的努爾哈赤,憑借時代機遇,得益於地理優勢,組織部民力量,運用巧妙策略,施展個人魅力,跨入女真各部統一與社會改革的曆史之門,而成為大清帝國的奠基人和開創者。

努爾哈赤先祖譜係,清人《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明人《明實錄》、朝鮮人《李朝實錄》的記載,有矛盾、有重疊、有交叉,清史研究者也有不同見解。

我據以上“三實錄”,排出努爾哈赤先世的譜係(參考)是:(一)一世祖猛哥帖木兒(布庫裏雍順);(二)二世祖董山(童倉),即充善;(三)三世祖錫寶齊篇古(不顯貴);(四)四世祖福滿(興祖);(五)五世祖覺昌安,即叫場(景祖);(六)六世祖塔克世,即他失(顯祖)。

建州女真的始祖猛哥帖木兒(布庫裏雍順),受永樂帝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二世祖董山受封為右都督,掌建州左衛印;三世伯祖妥羅、四世伯祖脫原保,先後執掌建州左衛,多次進京入朝;而五世祖父覺昌安、六世父親塔克世,同時與遼東總兵李成梁關係密切,後來死於兵火。努爾哈赤因此接受“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複給都督敕書”,被明朝封為都督僉事、建州衛指揮使和龍虎將軍等。在建州女真中,具有如此家世條件者,努爾哈赤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