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康熙立廢太子

清康熙帝玄燁,八歲登極,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歲。廟號聖祖,諡號仁皇帝。康熙皇帝是中國曆史上自秦始皇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大帝革除舊製,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統一台灣,禦敵入侵,綏服外蒙,安定西藏,山河一統,治河重農,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康熙帝“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開創出“康乾之治”的大局麵。康熙帝二十二歲就立了皇太子,五十七歲廢皇太子,六十歲又立皇太子,六十二歲再廢皇太子,直到他去世前,也沒有明確宣布接班人。太子立了廢,廢了立,立了再廢,兩立兩廢,從而成為他晚年最為糾結的一個政治難題。

一、立儲難題

康熙帝在位時間長,兒子多,重視皇子教育,同時兒子間的爭鬥也格外激烈。

皇子命名。在這裏交代一下康熙帝皇子們的名字。康熙帝有三十五個兒子,其中排序的有二十四位。前九個皇子起名,主要是采納了孝莊太皇太後的意見,老大叫承瑞、老二叫承祜、老三叫承慶、老四叫賽音察渾、老五叫保清、老六叫長華、老七叫保成、老八叫長生、老九叫萬黼。這種現象反映了清初滿漢文化的交融。

康熙二十年(1681 年)以後,康熙帝按“胤”字排行,為皇子命名。如老五保清排序皇長子,改名胤禔(zhī);老七保成為皇太子,改名胤礽(réng);老八排序皇四子,改名胤禛(zhēn)。

到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保留“胤”字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胤”字而改為“允”字排行。而皇十四弟胤禎名字的兩個字都改了,名為允禵(tí)。

這樣,康熙帝的皇子們有的先後有兩個名字,有的則有三個名字。

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中,排序的隻有二十四位,除去夭折三人、出繼一人,還有二十人;康熙帝臨終前未滿十六歲的有六人,可以考慮皇位繼承的隻有十四人。在這些皇子中怎樣立儲呢?下麵分別敘述。

立儲原因。康熙帝為什麽要在二十二歲時,就立兩歲的胤礽為皇太子呢?

主要原因有五:

第一,滿洲曆史傳統。康熙帝的曾祖父努爾哈赤、祖父皇太極臨死之前都沒有公開確定並宣布皇位的繼承人,死後由八旗貴族公推新君。努爾哈赤曾經先後試圖立褚英、代善為皇太子,均遭失敗。皇太極生前沒有立儲,身後的皇位繼承,是由實力較強的七位親王、郡王議立的。這兩次皇位繼承,都幾乎兵戎相見,幾使皇室瀕於分裂。而康熙帝繼位,則是由順治帝指定的,在孝莊太後和八大臣的輔佐下,避免了一場宮廷危機。所以,按照滿洲曆史傳統,並沒有立太子的成功例子。

第二,皇權旗權矛盾。皇權是指皇帝的權力,旗權是指八旗貴族的權力。

二者有統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繼承,旗權占主導地位。順治朝由諸王議立新君的製度開始發生變化。順治皇帝在臨死前,不遵祖製,想以兄弟為繼承人。但順治帝的願望沒有實現,繼而由他本人與孝莊太後等商量,決定由皇三子玄燁來繼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鼇拜(鑲黃旗)輔政,皇權與旗權取得了折中。康熙帝立皇太子,想強化皇權,削弱旗權。

第三,漢族皇位繼承。康熙帝學習並接受漢族儒家經典,研究中國曆朝統治經驗,深悉預立儲君有利於皇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是鞏固清朝統治的頭等政治大事。他吸取曆代皇位繼承的經驗,特別是明朝的嫡長製即由正妻長子繼承皇位的曆史傳統。

第四,平定叛亂所需。當時發生“三藩之亂”,吳三桂偽托“朱三太子”

蠱惑人心,虛作號召,煽動叛亂,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殺掉吳三桂唯一的兒子、在北京做人質的額駙吳應熊,這對吳三桂來說,喪其誌,絕其望;同時,自己也立皇太子,以為身後做準備,並有壯大聲勢、穩定人心、加強皇權、鞏固統治的作用。

第五,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後赫舍裏氏。她出身顯赫,爺爺索尼是輔政大臣、一等公,父親噶布喇是康熙朝的領侍衛內大臣,叔叔索額圖官至大學士。赫舍裏氏十二歲嫁給玄燁,兩人恩愛,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時難產而死,年僅二十一歲。康熙帝特別懷念這位早逝的皇後。

舉個例子: 康熙十三年(1674 年)五月初五日,赫舍裏氏去世後的第三天,梓宮遷於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幾乎每天都去舉哀。後來他親自將梓宮送往昌平鞏華城,從六月到十二月,他去鞏華城三十四次;第二年又去了二十四次;第三年去了十五次。有學者統計,從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八十次。這四年裏,每逢臘月二十九日,他都去鞏華城陪伴亡靈。母因子死,子以母貴。康熙帝對皇後赫舍裏氏生的這位嫡長子格外關愛,第一次打破清朝原有的皇位繼承製度,而預立儲君。

二十二歲的康熙帝預立太子,說明他決定改變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的皇位繼承製度,實行皇位嫡長繼承製。

二、兩立兩廢

第一,首立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 年)十二月十三日,隻有二十二歲的康熙帝親臨太和殿,參照漢族的“嫡長製”,冊立剛滿周歲的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帝說:“帝王紹基垂統,長治久安,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清聖祖實錄》卷五六)於是告祭天地太廟,舉行隆重盛典,並設立詹事府滿、漢詹事。詹事府是一個中央機關,主官為詹事,滿、漢各一人,正三品(相當於副部級),主要為太子服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後,詹事湯斌等為皇太子老師、上書房(又作尚書房)師傅。

太子教育 康熙帝特別關心對皇太子胤礽的培養和教育,傾注了很多心血。太子幼小時候,康熙帝就開始親自為他授課,“上在宮中親為東宮講授‘四書’‘五經’, 每日禦門之前,必令將前一日所授書背誦、覆講一過,務精熟貫通乃已。”

(章乃煒《清宮述聞》)太子稍長,康熙帝向他傳授治國之道,教導皇太子以祖宗為楷模,守成基業,學習用兵,又傳授經史,借鑒曆史經驗,體察人心向背,並帶他外出視察。

皇太子六歲拜師入學,先後有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名儒任皇太子的老師。皇太子十三歲時,康熙帝仿照明朝教育東宮的做法,正式讓皇太子出閣讀書,多次在文華殿為滿、漢大臣疏講儒家經典。

皇太子天資聰穎,學業進步很快。史載:皇太子“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上行幸,賡詠斐然。”(《清史稿· 允礽傳》卷二二○)而且身體健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愛。

委以重任 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三十六年(1697 年),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先後有十多個月不在京城,他命二十三歲的皇太子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代行郊祀禮;各部院奏章,聽太子處理;事重要,諸大臣議定,啟皇太子。”(《清史稿· 允礽傳》卷二二○)由於皇太子不負眾望,克盡厥職,“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康熙帝也很滿意,他給皇太子的朱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閑,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惇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宮中檔康熙朝奏折》第八輯《滿文諭折》)這時皇太子已經進入青年期,康熙帝開始在實踐中鍛煉皇太子,對皇太子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

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三月,康熙帝分別冊封諸成年皇子為郡王、貝勒,其中:封皇長子胤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受封諸子參與國家政務,並分撥佐領,各有屬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對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對皇太子來說是又一考驗。同時,諸年長皇子有權有勢以後,加劇了諸皇子與皇太子的矛盾,他們共同的打擊目標,就是皇太子及皇太子黨。於是,皇帝與儲君、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日益加劇。特別表現於索額圖黨。

索額圖黨 康熙帝立胤礽為皇太子後,朝中就出現了擁 護皇太子與反對皇太子的兩大暗藏政治勢力。皇太子黨首腦人物索額圖,是康熙帝幼年時首席輔政大臣索尼之子、孝誠 仁皇後的叔父、皇太子的舅姥爺、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曾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對小時候沒有母親的侄外孫皇太子胤礽格外疼愛和關懷。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索額圖任中俄議定邊界談判清方首席代表,主張尼布楚、雅克薩兩地當歸清朝,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索額圖後來陷入了康熙帝與皇太子之間矛盾的旋渦。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五月,康熙帝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將其拘禁,索額圖不久死於幽所;又命逮捕其諸子,交索額圖弟弟心裕、法保拘禁,並命:“若別生事端,心裕、法保當族誅!”大臣麻爾圖、額庫禮、溫代、邵甘、佟寶等,也以黨附索額圖之罪,並被禁錮,其“諸臣同祖子孫在部院者,皆奪官。江潢以家有索額圖私書,下刑部論死”。(《清史稿· 索額圖傳》卷二六九)對索額圖進行如此嚴懲的原因,直到五年以後廢皇太子時,康熙帝才做了明確解釋:“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就是說索額圖之罪在於結皇太子黨,驕縱皇太子,圖謀篡奪皇位。所以康熙帝嚴懲索額圖,打擊並削弱外戚勢力,而給皇太子敲了警鍾。

矛盾激化 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皇十八子隨駕。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事,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

第一件事,反對皇太子的胤禔等皇子在康熙帝身邊奏報了許多皇太子的不良表現。比如,說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還有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其奶媽丈夫、內務府總管淩普敲詐勒索屬下等。皇太子種種不仁的表現,都令康熙帝非常不滿。

這些奏報,有些是不實之辭,但康熙帝深信不疑。最重要的,他不僅為皇太子的暴戾言行所氣惱,而且為皇太子越位處事所不滿。他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豈知大權所在,何得分毫假人!”(《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三)第二件事,在康熙帝巡幸途中,剛滿七歲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病,康熙帝十分焦慮,而皇太子卻似乎無動於衷。康熙帝一方麵疼愛年幼的皇十八子,一方麵又回想起十多年來耿耿於懷的一樁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七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帝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與皇三子馳驛前迎。胤礽到行宮給皇父請安,看到天顏消瘦,竟沒有憂戚之意,也沒有良言寬慰。康熙帝認為這位皇太子“絕無忠愛君父之念”,心中不滿,就讓他先回北京。(《清聖祖實錄》卷一四七)當時隻有十六歲的胤礽,一向被人照顧,不會體貼別人,可能沒有察覺到皇父的不滿,但是康熙帝認為皇太子不仁不孝,不堪重用。後來康熙帝在廢皇太子時說已包容了近二十年,就是把這件事作為起點,可見這件事給康熙帝留下了多麽深刻的印象。想到當年自己生病,皇太子漠不關心,現在幼弟生病,皇太子還是這般冷漠,康熙帝就責備皇太子:“伊係親兄,毫無友愛之意。”但是皇太子不僅不接受批評,而且還“忿然發怒”。(《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這讓康熙帝感到傷心和寒心。所以在胤祄病死的當天,康熙帝就下令拘執胤礽。

第三件事,在返京途中,康熙帝發現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裏麵窺視,便立即懷疑皇太子可能要“弑逆”。這件事也刺激康熙帝下決心,立即廢掉皇太子。

第二,首廢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返回時,途經布爾哈蘇台,召集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於行宮前,垂淚宣布皇太子胤礽的罪狀:其一,專擅威權,肆惡虐眾,對諸王、貝勒、大臣、官員恣行捶撻;其二,窮奢極欲,吃穿所用遠過皇帝,猶不以為足,恣取國帑,遣使邀截外藩入貢之人,將進禦馬匹任意攘取;其三,對親兄弟無情無義,有將諸皇子不遺噍類之勢;其四,鳩聚黨羽,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竊視;其五,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胤礽欲為索額圖複仇,結成黨羽。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羅列罪狀之後,康熙帝說:不能讓這不孝不仁的人為君。

康熙帝“且諭且泣,至於仆地”。諭畢,命將胤礽即行拘執。

同日,康熙帝為了打擊皇太子集團的勢力,下令將索額圖的兩個兒子格爾芬、阿爾吉善及胤礽左右二格、蘇爾特、哈什太、薩爾邦阿等人“立行正法”。

就在同一天,皇十八子胤祄死。對康熙帝來說禍不單行,感情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康熙帝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廢斥皇太子。但廢斥之後,又很難過,憤恨、失望、惋惜、憐愛,複雜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一連六日“未嚐安寢”,對諸臣談起此事,猶“涕泣不已”。(《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命在皇帝養馬的上駟院旁設氈帷,給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胤禛與皇長子胤禔共同看守。當天,康熙帝召集諸王、貝勒、副都統以上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官員等於午門內,宣諭拘執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帝親撰告祭文,於十八日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將廢皇太子幽禁鹹安宮,二十四日,頒詔天下。

皇太子從康熙十四年(1675 年)初立,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初廢,長達三十三年之久。這時康熙帝五十五歲,皇太子三十五歲。為了培養皇太子,康熙帝可謂竭盡心力,費盡心血。廢皇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悲憤疊加,格外痛心,心力交瘁。這時,康熙帝已經進入老年,而接班人卻變得渺茫。他哀求皇子們說:在同一時間裏發生皇十八子死和廢皇太子兩件事,心傷不已,你們仰體朕心,不要再生事了。

康熙帝的兒子太多,他在位時間又長,“夜長夢多”,皇子們結黨自固,逐漸形成了幾個集團。他們所爭奪的,不是房子、銀子、妃子,而是未來的皇位。

皇太子胤礽被廢後,儲位空缺,諸皇子極力爭奪儲位。皇子們之間的爭鬥,由表及裏,由隱到顯,由緩到急,由溫到烈,演變為殘酷的宮廷鬥爭和政治鬥爭。

皇長子胤禔 皇長子胤禔謀取皇儲。他的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朝廷權臣明珠是其外舅父;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其表現是:其一,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

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九月初四日,宣布拘執胤礽的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允禔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其二,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皇八子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如若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他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其三,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自己關係密切的皇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

其四,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麵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麵人張明德曾相允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麵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麵之事,而且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其五,鎮魘(yǎn)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帝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出身微賤,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並將其所屬包衣佐領及人口,均分給皇十四子胤禵及皇八子胤禩之子弘旺。康熙帝此舉,實際上是警惕以明珠為首的另一支外戚勢力的增長。

皇八子胤禩 胤禩精明能幹,在朝中有威望,黨羽多,聲勢大。康熙帝從相麵、對張明德等謀刺皇太子事知情不舉等事發現他有野心,又發現胤禩署內務府總管時,到處拉攏,妄圖虛名,將皇帝所賜恩澤的功勞歸於自己。特別是他與皇長子胤禔“黨羽早相要結”,而他們的背後,是明珠黨。

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九月,康熙帝痛斥胤禩道:“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誌,黨羽相結,謀害允礽。今其事皆敗露,即鎖係,交議政處審理。”皇九子胤禟告訴皇十四弟胤禵,胤禵進入,營救胤禩。康熙帝大怒,拔出佩刀,將誅胤禵。善良敦厚的皇五子胤祺上前,跪抱勸止,康熙帝憤怒稍解。這件事情鬧得宮廷沸沸揚揚。(《清史稿· 允禩傳》卷二二○)這件事情表明:索額圖勢力受到了打壓,而明珠勢力膨脹,並在皇子中結黨。而康熙帝深惡皇子結黨,他廢掉太子的重要原因就是要打掉太子身後的索額圖黨。但是,他發現皇長子、皇八子和皇十四子有結黨的嫌疑,他們內外勾結,上下串聯,蓄謀大位。他說:“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廢太子後,在皇長子胤禔、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等加緊活動時,皇四子胤禛卻不露聲色,韜光養晦,觀察窺測,等待時機。

既然皇長子、皇八子皆不可立,康熙帝便考慮重新再立胤礽為皇太子。

第三,再立太子。自廢皇太子後,康熙帝就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康熙帝逐漸重新認識了胤礽的罪名原多不實。當初,他最懷疑胤礽企圖謀殺他,皇太子申訴說:“皇父若說我別樣的不是,事事都有,隻弑逆的事,我實無此心。”康熙帝聽了,不但未斥責皇太子,反而認為說得對,令將胤礽項上的鎖鏈取下。(《文獻叢編》第三輯《允禩允禟案》)康熙帝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昏”,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太皇太後,遠坐不言,顏色殊不樂,與平時不同;皇後亦以皇太子被冤見夢。(《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十月十九日,康熙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將召見胤礽事諭告臣下,謂:“自此以後,不複再提往事。”(《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此後經常召見廢太子,每“召見一次,胸中疏快一次”。

於是,康熙帝找李光地,詢問廢皇太子的病情:“如何醫治,方可痊好?”

試圖啟發臣下,複立胤礽。很明顯,胤礽的病由廢皇太子引起,所以對症下藥,隻有複立。但是李光地答:“徐徐調治,天下之福。”顯然他沒有理解康熙帝的本意。

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滿漢文武大臣齊集暢春園,令從諸皇子(皇長子除外)中舉奏一位堪任皇太子之人,說:“眾議誰屬,朕即從之。”在此之前,李光地未向任何人透露康熙帝之前詢問如何醫治太子病疾之事,以致推舉時,諸臣並沒有推舉胤礽,而是將胤禩推舉出來。

這次推舉過程:“集議日,馬齊先至,張玉書後入,問:‘眾意誰屬?’馬齊言眾有欲舉八阿哥者。俄,上命馬齊毋預議,馬齊避去。阿靈阿等書‘八’字密示諸大臣,諸大臣遂以允禩名上,上不懌。”(《清史稿· 馬齊傳》卷二八七)時馬齊為大學士、阿靈阿為領侍衛內大臣兼理藩院尚書。

針對上述結果,康熙帝指出:皇八子未曾辦理過政事,近又罹罪,家母出身微賤,故不宜立為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康熙帝傳諭李光地,提醒說:“前召爾入內,曾有陳奏,今日何無一言?”這時諸臣才恍然大悟。

儲位空缺,諸子紛爭,愈演愈烈。這使康熙帝認識到有必要把這個缺位補上,以堵塞諸子爭儲之路。鑒於朝中保奏胤禩的勢力大、呼聲高,康熙帝考慮唯有用嫡長子抵製一途可行。後來他說:“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允礽放出。”(《清聖祖實錄》卷二六一)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十一月十五日,在諸大臣保奏皇八子的次日,康熙帝召科爾沁達爾漢親王額駙班第、領侍衛內大臣、都統、護軍統領、滿大學士、尚書等人入宮,親自向他們宣布:“皇太子前因魘魅,以至本性汩沒耳。因召至左右,加意調治,今已痊矣。”命人將禦筆朱書,當眾宣讀。諭旨內容為:前執允礽時,朕初未嚐謀之於人。因理所應行,遂執而拘係之,舉國皆以朕所行為是。今每念前事,不釋於心,一一細加體察,有相符合者,有全無風影者。況所感心疾,已有漸愈之象,不但諸臣惜之,朕亦惜之。今得漸愈,朕之福也,亦諸臣之福也。朕嚐令人護視,仍時加訓誨,俾不離朕躬。今朕且不遽立允礽為皇太子,但令爾諸大臣知之而已。允礽斷不抱複仇怨,朕可以力保之也。(《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這是一份為廢太子平反昭雪的文書,意向已極明白,將要複立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帝召廢皇太子、諸皇子、諸王、大臣、都統、護軍統領等進一步澄清事實,說胤礽“雖曾有暴怒捶撻傷人事,並未致人於死,亦未幹預國政”“胤禔所播揚諸事,其中多屬虛誣”。

接著,當眾將胤礽釋放。胤礽表示:“皇父諭旨,至聖至明。凡事俱我不善,人始從而陷之、殺之。若念人之仇,不改諸惡,天亦不容。”(《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三月初九日,康熙因複立皇太子胤礽,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次日,分別將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晉封為親王,七子胤祐、十一子胤(é)晉封為郡王,九子胤禟、十二子胤祹、十四子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在此前已複為貝勒。康熙帝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之間的團結。然而,事與願違,皇儲爭奪,愈演愈烈。

嚴懲托合齊 這次的犧牲品是索額圖黨的步軍統領托合齊和刑部尚書齊世武。皇太子複立,但原有的皇帝與儲君的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鬥爭。這次抓的是步軍統領托合齊。托合齊出身卑微,原為安親王家人,後轉為內務府包衣,曾任廣善庫司庫。以其為定嬪之兄、皇十二子胤祹之舅,故受到康熙帝的信任,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六月任步軍統領。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二十日,康熙以托合齊有病為由,將其解職;同時任命隆科多為步軍統領。托合齊被解職七天後,即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在暢春園大西門內箭廳召見諸王、貝勒、文武大臣等,宣稱:“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將何為也?”於是當場逐個質問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等,眾人矢口否認結黨。康熙帝令鎖拿候審。(《清聖祖實錄》卷二四八)另外,他將已經解職的步軍統領托合齊拘禁於宗人府。

至次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經刑訊取供:刑部尚書齊世武受賄三千兩,步軍統領托合齊受賄兩千四百兩,兵部尚書耿額受賄一千兩。這在貪汙大案中不算太大的數字,但因有皇太子黨一事,處罰特重。這三個人與主犯沈天生、伊爾賽等一樣,俱擬絞監候,秋後處決。命將尚書齊世武“以鐵釘釘其五體於壁而死”。另據《滿洲名臣傳· 齊世武列傳》記載:齊被判絞刑之後,又改發遣伯都納,雍正二年(1724 年)卒。十月二十九日,議托合齊將其“即行淩遲處死”,不久於監所病故,命將其“挫屍揚灰,不準收葬”,就是將托合齊的屍體挖出來剁了、燒了、揚了。其罪主要是:胤礽潛通信息,求托合齊等人借助手中之權勢,“保奏”他盡早即帝位。(《清聖祖實錄》卷二五○)這就是說,皇太子在策劃逼皇父盡早讓位。可見,康熙帝對皇太子黨恨之入骨。

第四,再廢太子。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帝決定再廢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在巡視塞外回京當天,即向諸皇子宣布:皇太子允礽,自複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斷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聞皇太後,著將允礽拘執看守。(《清聖祖實錄》卷二五一)十月初一,以禦筆朱書向諸王、貝勒、大臣等宣諭重新廢黜胤礽的理由,主要是:其一,從釋放之日起,乖戾之心,即行顯露;其二,數年以來,狂易之疾,仍然未除;其三,是非莫辨,大失人心;其四,秉性凶殘,與惡劣小人結黨。

到第二次廢皇太子時,康熙帝更明確地說皇太子問題的根子在索額圖:“驕縱之漸,實由於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清聖祖實錄》卷二五三)就是說索額圖之罪在於結皇太子黨,驕縱皇太子,圖謀篡奪皇位。

康熙帝要求諸臣:“各當絕念,傾心向主,共享太平。後若有奏請皇太子已經改過從善,應當釋放者,朕即誅之。”(《清聖祖實錄》卷二五一)十一月十六日,將廢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雖然並非如他自己所說的“毫不介意,談笑處之”,但確實不像第一次時那麽痛苦。因為他發現,立皇太子就難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康熙帝數月之後,針對有的官員奏請冊立皇太子事,說: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並未預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預立皇太子。漢唐以來,太子幼衝,尚保無事;若太子年長,其左右群小結黨營私,鮮有能無事者……今眾皇子學問、見識不後於人,但年俱長成,已經分封,其所屬人員未有不各庇護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將來無事乎?”(《清聖祖實錄》卷二五三)皇十四子胤禵 皇十四子胤禵在幾位阿哥接連受挫後,積極活動,欲謀取儲位。他討好大臣,禮賢下士。曆史給他提供了一個或吉或凶的機遇。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征討策旺阿拉布坦。行前,康熙帝親往堂子行祭告禮,親禦太和殿授印,胤禵乘馬出天安門,諸王、二品以上文武官員都到德勝門外軍營送行。胤禵稱“大將軍王”,用正黃旗纛。胤禟對胤禵說:“早成大功,得立為皇太子。”可見胤禵、胤禟等將這次出征立功視為爭取皇儲的機會。但是,康熙帝病故時,胤禵恰巧不在宮廷,胞兄胤禛得以繼位。所以胤禵掛大將軍印出征,給他的命運帶來的不是吉兆,而是凶訊。

三、曆史經驗

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康熙帝再廢皇太子後,已屆花甲之年,體弱多病,經常思慮身後之事。廢太子如何處理?如果禁錮在鹹安宮,新君會如何處置他?胤礽雖被廢掉太子之位,但父子情深,難以忘懷。由子及母,康熙帝經常思念、眷戀先皇後赫舍裏氏。於是,更加可憐幼年喪母的胤礽。康熙帝想:胤礽雖然不能做天子,究竟沒有叛逆之罪!應當讓這個既可氣又可憐的孩子,優衣優食,平安度過此生,也算是盡了一個皇父應該盡到的責任。

由是,康熙帝秘密作出一個決定:打破王府不出內城的規矩,在北京昌平溫榆河南岸,瀕臨今小湯山溫泉的地方(過去名馬場,今名鄭各莊),建立行宮和王府,營築城池宮殿。但是他並沒有明確這處王府是為廢太子胤礽建造的。這項工程,不經工部,而由內務府鳩工督建,工程之費用也由內務府奏銷。這項工程,自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興工,到康熙六十年(1721 年)十月工程告竣。其興工滿文檔案珍藏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其竣工滿文檔案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昌平鄭各莊的康熙行宮和王府的兩份檔案,工程設計、竣工結果,完全符合;檔案記載、現存遺跡,完全吻合。其城牆遺跡的尺寸,護城河長寬數據,也與檔案記載完全相合。可參見筆者拙著《清鄭各莊行宮、王府、城池與兵營考》和《雍正理王府址考》兩文。這個鄭家莊(即鄭各莊),《清史稿· 允礽傳》誤載為:“雍正元年(1723 年),詔於祁縣鄭家莊修蓋房屋,駐紮兵丁,將移允礽往居之。”(《清史稿· 允礽傳》卷二二○)其時間與地址記載錯簡,完全失實。

雍正帝繼位後,考慮廢太子胤礽及其眷屬的安置難題。他想:先考修建王府,是預備給宗室王居住的,胤礽雖被廢太子,但也沒有諭旨不按王來安排,如按王來安排,先考也未曾明示……雍正帝用智慧處理了這個棘手的難題——先封胤礽之子弘皙為理郡王,命他從皇宮遷到王府新址居住,並舉行隆重的喬遷禮儀。雍正二年(1724 年),廢太子胤礽死,年五十一,其遺體被運到昌平鄭各莊理郡王府舉行停靈祭奠,然後葬之;並被追諡為“理密親王”。雍正六年(1728 年),弘皙晉封為理親王。理親王府城高池深,駐軍嚴守,理親王出門,旨準而後行。一年隻許正旦進宮朝拜一次,還要準許方可。

這時廢太子已死,其家眷跟隨弘皙也名正言順,同時解決了“鹹安宮囚禁廢太子”這個皇父遺留的問題。

乾隆時,有一次乾隆帝過生日,理親王弘皙進獻“鵝黃肩輿一乘”。此禮物,乾隆帝既可以接納,也可以不接納;如果乾隆帝不接受,那麽弘皙把它供起來也無妨,並不意味著非違僭越。但乾隆帝借題發揮,對弘皙嚴加處分。

先是嚴厲譴責,繼是降爵施罰,又是景山圈禁,複是遷到城內,再是夷為平地——下令將理親王府拆毀,消滅痕跡。其駐守官兵,借八旗換防之名,攜家搬到福州永久駐防。這是福州清代八旗駐防後裔至今仍說北京話的一個曆史原因。

清康熙帝從康熙十四年(1675 年)十二月十三日,冊立胤礽為皇太子,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九月三十日,第二次廢太子,事情發展起伏跌宕,近近四十年。事實證明:康熙大帝英明一世,卻糊塗一時——兩立兩廢皇太子,成為康熙帝的一大政治缺憾。

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十一月

二十一日,康熙帝發布上諭稱:“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後康熙帝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躬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

(《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這個典故,說的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故事。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黨爭立。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屍體上,屍體在**六十七日而未入殮,以致蛆蟲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康熙帝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的糾葛,大傷元氣,鬱結成疾,病情日重,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 年12 月20 日)抱憾而死。

為什麽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均遭到失敗?從中可以吸取什麽曆史經驗呢?

第一,皇帝與太子的矛盾。當時處於由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向中央集權過渡的時期,預立儲君,皇帝、滿洲貴族和儲君本人都一時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情況。比如,實行儲君製度,就應當堅持儲君不禦政。皇太子禦政,必然引發皇太子與皇帝的權力衝突。皇太子禦政,必然從中植成黨羽,與皇權相爭。康熙帝一方麵改革前代的皇位繼承製度,建立儲君;另一方麵又讓太子領兵從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參與各種軍政事務,其本意是鍛煉和培養皇子,讓他們為國家建功立業。但皇太子權勢的增長侵犯和威脅了皇權。無形中朝廷裏似乎要出現兩個中心,至高無上的皇權受到了侵犯。康熙帝事與願違,陷入旋渦,遭到失敗。

第二,太子與皇子的矛盾。明朝諸王“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清朝諸王“內襄政本、外領師幹”,這樣太子與皇子便產生了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養教育皇子,但這種培養卻使他們增長了對權力與財富的欲望。這不以康熙帝的意誌為轉移,也不由皇太子的主觀意誌所決定。諸皇子成人之後,賜封世爵,分撥人口,建立府第,設置官署,對內臨政,對外領兵。各自所屬人員又“各庇護其主”,甚至背靠外戚,糾集黨羽。如果設立皇太子,其地位高於諸王,近於皇帝,又必然為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趨複雜。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既是皇帝與儲君的矛盾,也是太子與皇子的矛盾,更是外戚與皇權的矛盾尖銳化的集中表現。

第三,太子日久貪婪驕奢。胤礽兩歲時被立為皇太子,從此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事事、時時、處處與眾不同。身邊充滿了優越、榮耀、奉迎、吹捧、欲望和權力的刺激,天長日久,目空一切,妄自尊大,驕奢暴戾。康熙帝在位時間又過長,皇太子與幼帝有所不同——皇太子有榮譽地位,而無重擔在身;有權力欲望,而無責任在肩,容易驕奢不仁。後來雍正帝秘密建儲,既是為了防止太子驕奢**逸,也是為了避免皇子彼此廝殺。

第四,皇位繼承製度的死結。清朝的皇位繼承,無論是采用漢族嫡長繼承製,還是滿洲貴族公推製,從本質上來說都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是沒有跳出“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家天下的窠臼。隻有推翻帝製,實行共和,曆史才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清代立儲製,為康熙帝所創,雖思之久遠,卻事與願違。這不是康熙帝無能,而是皇位繼承製結下的苦果。所以,終清世不複立太子。後來雍正的“秘密建儲製”、慈禧的“懿旨立儲製”,依然不能解開皇位繼承製度的死結。六歲的同治、四歲的光緒、三歲的宣統繼承皇位,說明大清皇朝已經走進“家天下”的死胡同。以民主共和製取代封建君主製,才是曆史之趨勢、世界之潮流、時代之必然、民眾之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