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順治皇帝出家

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 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也是清朝曆史上第一位衝齡繼位的少年天子。他的生命隻有短短的二十三年,卻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疑惑。其中,最為人們所關注的是:順治帝是患天花死的,還是出家了?傳說順治帝升遐之前數月,適為端敬皇後董鄂氏之喪,世祖哀悼過度,由哀悼而厭世,脫離塵世,遁入空門,棄天下如敝履,西入五台為僧,成萬古鍾情天子的佳話。

這是一件重要的清宮疑案。我從福兮禍兮、因苦結佛、患痘而逝三個方麵,進行分析,加以解說。

一、福兮禍兮

順治帝六歲登極,是清代曆史上第一位少年天子。從此,在清代史、滿洲史上開了一個幼童繼承皇位的先例。其後,有八歲的康熙、六歲的同治、四歲的光緒和三歲的宣統繼承皇位。在清入關後十位皇帝中幼帝竟占了五位,其影響可謂至深至遠!幼童繼位,必有攝政。《清史稿· 諸王傳》曰:“以攝政始,以攝政終。”特別是清朝最後的半個世紀,由一位太後連續控製三位兒童皇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來統治西方列強覬覦下的中國,成為一段悲痛的曆史。

順治這個年號:順,意順利;治,意治理。就是“順利治國,華夏一統”

的意思。少年福臨的命運,真和他的名字一樣:“福”從天上降“臨”。為什麽這樣說呢?

第一,父死子繼,皇位從天而降。

崇德八年(1643 年)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逝世,引出了激烈的皇位之爭。在各種力量鬥爭中,年僅六歲的皇九子福臨居然繼承皇位。

第二,遷鼎燕京,機會從天而降。

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軍攻陷燕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大明皇朝滅亡。

清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在吳三桂引領下進入山海關,獲得山海關大捷。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領清軍進入北京城,在武英殿禦政,實現了清太宗皇太極的遺願:“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年方七歲的順治帝,自然采納多爾袞遷都北京的意見。同年十月初一日,順治帝在皇極門(今太和門)舉行大典,頒詔天下,定鼎燕京。祖、父二十八年奮爭未能實現的遷都燕京的願望,七歲的福臨卻實現了。他在多爾袞的輔佐下,“入關定鼎,奄宅區夏”。所以,福臨身後得到的廟號是“世祖”,而他的父親皇太極的廟號僅是“太宗”。

第三,親掌朝綱,權柄從天而降。順治七年(1650 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突然逝世,年僅三十九歲,使順治皇帝很快便得以親政。試想,如果多爾袞活到康熙帝的年齡,還有三十年的時間。那麽,順治帝的政治生涯會是一種什麽樣的局麵,實在難以預料。

福臨六歲時戲劇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並在這個舞台上活動了十八年。

在這十八年中,他做了七年傀儡,其間主要是攝政王多爾袞在發號施令;後十一年才逐步實現乾綱獨斷,當上主角。順治朝的十八年:剃發、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而“六大功績”是:定鼎北京,保護故宮;攻占南京,統一中原;廢除三餉,興利除弊;親善蒙古,治理西藏;懲治貪官,整頓吏治;崇文興教,傾心漢化。曆史學家對順治朝曆史的評價,可謂是亦褒亦貶、毀譽參半。

福臨生在帝王之家,祖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父親是清太宗皇太極,兒子是後來的康熙大帝。可以說,他的人生雖然短暫,但享受到的人世間的幸福和榮譽卻非常豐厚。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確是有福之人。但是,順治帝有喜也有悲。為什麽說他有悲呢?

第一,未受係統全麵的儒家教育。

這裏有一段故事。順治帝曾經把讀過的一些書拿給高僧木陳忞看,說:“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晏駕,皇太後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年至十四, 九王薨,方始親政,閱諸臣章奏,茫然不解。由是發憤讀書,每晨牌至午,理軍國大事外,即讀至晚,然頑心尚在,多不能記。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計前後諸書,讀了九年,曾經嘔血。從老和尚來後,始不苦讀,今唯廣覽而已。”(木陳忞《北遊集》)經過苦學,順治帝完全不同於他的父親皇太極和祖父努爾哈赤,而熟讀經史子集,通略儒釋真諦,而且詩、書、畫、文都好。順治帝的指畫頗具造詣,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順治帝的畫,筆墨清簡,神韻溢彩。

第二,少年即位承受巨大的壓力。

少年福臨承受了太多的責任、期望和壓力。他很少享受到普通人家孩子的快樂和輕鬆。重壓之下,必有反彈。這一點,從他對叔父攝政王多爾袞的報複可以看出。多爾袞是順治帝的親人,因為他是順治帝的皇叔父;多爾袞是順治帝的恩人,因為他幫助順治帝登上皇位、穩定政局,並遷都北京、統一中原。順治帝能當上皇帝,多爾袞起了重大的作用。順治七年(1650 年)十二月,多爾袞死在塞外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順治帝親政。二月,追論多爾袞十大罪狀,籍其家產、削其封典、撤其廟享、誅其黨羽。傳教士衛匡國《韃靼戰紀》載述:多爾袞死後被毀挖墳墓,掘出屍體,用棍子打,以鞭子抽,砍掉腦袋,暴屍示眾。這顯示出順治帝對多爾袞的切齒之恨。

第三,同母後的關係不太協調。福臨甚至可能同太後有衝突:一是,母後管兒讀書過嚴,順治帝幼年貪玩,這是家庭中的常理。二是,母後將自己的侄女許給順治帝做皇後,小皇後出身蒙古科爾沁貴族,從小嬌生慣養,姑母是皇太後、姑奶奶也是皇太後,小兩口經常發生口角。順治帝廢掉了皇後,又立一位科爾沁貝勒的女兒,順治帝還是不喜歡。三是,順治帝寵愛董鄂妃,遭到母後反對。四是,順治帝要出家當和尚,更是受到母後斥責。五是,母後同多爾袞的關係問題,傳言很多,讓他難堪。六是,乳母李氏病死,令他傷心難過,曾寫下動情文字,全文引錄如下:乳母李氏,當朕誕毓之年,入宮撫哺,盡心奉侍,進食必饑飽適宜,尚衣必寒溫應候,啼笑之間,曲意調和,期於中節,言動之際,相機善導,務合規程。諸凡繈褓殷勤,無不周詳懇摯。睿王攝政時,皇太後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後縈懷彌切。乳母竭盡心力,多方保護誘掖,皇太後惓念慈衷,賴以寬慰。即讀書明理者,未必過是。此其賢德,今昔罕聞。乃一旦溘然長逝,深堪憫悼。(《清世祖實錄》卷一四三)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苦。福臨身邊最親近的人:母後與其關係不洽、叔父專權跋扈、皇後兩度廢立,後來還有兄弟矛盾、愛子夭亡、愛妃早逝、乳保去世,等等,實在是煩惱、痛苦的事情。順治帝親政以後,國事煩擾,更使他心力交瘁。雖然他名叫福臨,但是他也有苦惱。怎樣解脫?於是,他找到了一處佛界的清淨之地。

二、因苦結佛

大體說來,順治帝親政後,前七年因耶穌會士湯若望而受基督教影響較大,後四年因親近和尚而受佛教影響較大。我著重說一下順治帝同佛教的關係。

順治帝之所以篤信佛教,有他生活環境的影響。早在他的祖父努爾哈赤時,佛教已經傳到赫圖阿拉。努爾哈赤常手持念珠,尊崇佛教,並在赫圖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極時,處理同蒙古的關係,崇奉喇嘛教,“重教”成為一項重要的國策,所以在盛京(沈陽)興建實勝寺,崇奉瑪哈噶喇佛,藏傳佛教在後金已產生很大影響。順治帝的母後孝莊皇太後是蒙古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輕寡居,以信佛排解內心的孤獨、困惑、悲涼與苦悶。當時後宮裏蒙古後妃很多,

所以慈寧宮裏普遍信奉佛教。

這些,對年幼的順治帝有深刻的影響。

然而,真正促使順治帝與佛門結下很深佛緣的,是他的董鄂妃。那麽,這位董鄂妃到底是何許人也?

《清史稿· 後妃傳》記載順治帝有四後、十四妃,共十八人。《星源吉慶》記載順治帝有三後、十六妃,共十九人。順治帝的後妃中,同他父親皇太極一樣,也有姐妹共侍一夫的,如孝惠章皇後和淑惠妃就是兩姐妹。並有漢女恪妃石氏(冠服用漢式)和庶妃陳氏、唐氏、楊氏等。傳說孝莊太後命在神武門上掛“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旨,顯然在順治後宮就有漢人女子。

順治帝先後冊立或追封四位皇後。

第一位是廢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是他母親的侄女,算是舅表親,聰明而美麗,由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做主訂婚、聘娶。順治八年(1651 年)八月,冊立為皇後。事過兩年,二人性格不合,時常發生口角。一天,順治帝讓大學士馮銓查閱並奏報前朝廢皇後的曆史故事,馮銓等疏諫,順治帝嚴詞拒絕。順治帝大怒道:“皇後無能,所以當廢!”後禮部尚書胡世安等十八人分別具疏力爭。一個叫孔允樾的禮部員外郎奏稱:“皇後正位三年,未聞失德,特以‘無能’二字定廢嫡之案,何以服皇後之心?何以服天下後世之心?君後猶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過,猶涕泣以諫,況不知母過何事,安忍緘口而不為母請命?”這件事被下發諸王大臣會議。會議結論是:皇後仍居中宮。順治帝命再議。順治帝堅持己見,奏報皇太後,並得到懿準,廢掉皇後,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直到順治帝病重,廢後請求見順治帝一麵,也被拒絕了。

第二位是孝惠章皇後,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 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後。她不久即受到順治帝的斥責。皇後能委曲圓通,又有太後嗬護,得以未被廢掉,至康熙五十六年死,壽齡七十七。

第三位是孝康章皇後(追封),姓佟佳氏,都統佟圖賴之女,是康熙帝的生母。順治十一年(1654 年)生玄燁,年十五歲。康熙二年(1663 年)病死,二十四歲,時康熙帝十歲。

第四位是孝獻皇後(追封), 董鄂氏,就是順治帝最寵愛的董鄂妃。《清史稿· 後妃傳》記載:“孝獻皇後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

這位董鄂妃的身世,也是清宮的一樁疑案。她的身世有三說:有人說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清史稿· 後妃傳》則說她姓棟鄂氏。而根據耶穌會士湯若望的回憶錄和學者的考據,她曾經是福臨同父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是福臨奪其十一弟之愛。董鄂氏因聰敏俊麗,明秀婉惠,誦經習書,善解人意,而博得順治帝的寵愛。兩人情意纏綿,火熱愛戀。據載,其事被博穆博果爾發覺,董鄂氏遭到夫君的嚴斥。

董鄂氏受了委屈,找順治帝哭訴。順治帝聞知後,狠狠地打了博穆博果爾一個耳光。博穆博果爾心情痛苦、憤怒,但事情發生於當今皇兄身上,是沒有地方講理的。於是,博穆博果爾隻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忍,二是死——博穆博果爾於順治十三年(1656 年)七月初三日,或是憂憤致死,或是自殺而死。

博穆博果爾死後,順治帝在其二十七日服滿後,將董鄂氏娶進承乾宮。此說,清史學者持是與否兩種看法。

有幾件事可以說明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寵愛逾常。

一是晉升之速、典禮之隆。董鄂氏在順治十三年(1656 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過了三十三天,即九月二十八日就被晉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在曆史上十分罕見。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曆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僅此一例。

二是盡改惡習、專寵一人。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少年福臨“和一切滿洲人一個樣,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別發達”,結婚之後,“人們仍聽得到他在道德方麵的過失”。(魏特《湯若望傳》)可見,福臨確實沾染了滿洲貴族子弟那種好色縱**之習。但順治帝自從遇到董鄂妃後,少年天子變得專一起來。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陽殿裏,八百無雙”,真是六宮無色,專寵一身,董鄂妃受到專寵。

三是榮寵董鄂妃生下的皇四子。順治十四年(1657 年)十月初七日,董鄂氏生下一位皇子。順治帝福臨高興至極,甚至有讓這個兒子繼承皇位的想法。

但事有不巧,小皇子出生三個月,未命名,便夭折。這件事對董鄂妃的打擊實在太大了。自從她嫁給皇上,雖然受到寵愛,但是也招致其他後妃的嫉妒和不滿,特別是孝莊太後的不滿。她最大的期望就是生一位皇子,將來母以子貴,作為晚年的依靠,沒想到兒子還沒有來得及起名字就死了。順治帝也非常悲傷,為了安慰董鄂妃,追封這位早夭的兒子為和碩榮親王,並在薊州黃花山下修建“榮親王園寢”。墓碑刻:和碩榮親王,朕第一子也。本來是皇四子,卻被稱為第一子,說明這位皇子及其生母董鄂妃在順治帝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四是身後隆遇諡典。董鄂妃死後,追諡為皇後。親王以下,滿漢四品官員以上,並公主、王妃以下命婦等,都到皇宮景運門內外齊集哭臨,皇帝輟朝五日,諭旨不用朱批而用藍批,將“三十名太監與宮女悉行賜死”在陰間服侍愛妃,撰寫悼念數千言行狀等。這對於一位亡妃來說,可謂是空前絕後的。

幾乎就在同時,順治帝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同憨璞性聰和尚見麵了。憨璞性聰,福建延平人,十八歲為僧,順治十三年(1656 年)五月住京師海會寺。十四年(1657 年)初, 順治帝駕幸南海子,途經海會寺,召見憨璞性聰,兩人相談甚歡。

十月初四日,又召憨璞性聰進入大內,後在西苑萬善殿與他對話。

順治帝問:“從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傳,日對萬機,不得閑暇,如今好學佛法,從誰而學?”憨璞性聰答:“皇上即是金輪王轉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種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學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憨璞性聰的巧言阿諛,讓順治帝覺得很歡心。憨璞性聰還巴結順治帝身邊的太監,他有贈太監的詩十首,對太監歌頌備至。比如,《贈弗二曹居士》雲:玉柱擎天宰老臣,朝綱德政施仁民;珠璣滿腹飽儒業,心意朗明通教乘。

昔日靈峰親囑咐,今時法社賴維屏;毗耶不二默然旨,猶勝文殊多口生。

(《憨璞性聰語錄》,轉引自《陳垣史學論著選》)憨璞性聰會逢迎皇上,又廣交太監,所以受到順治帝的信賴。順治帝多次召他入宮裏,向他請教佛法,並賜以“明覺禪師”封號,憨璞性聰是一位政治和尚。在憨璞性聰的影響下,順治帝對佛教的信仰,愈信愈虔,愈修愈誠。

影響順治帝最深的是,憨璞性聰推薦了南方來的三位高僧——玉林琇、木陳忞、(áng 或yǎng)溪森。

玉林琇(1614—1675),江蘇江陰人,俗姓楊,出身於名門巨族。他受父親影響從小就虔誠奉佛,十八歲入常州磐山寺,二十三歲任浙江湖州報恩寺住持,道風嚴峻,聲名遠揚,與憨璞之師祖費隱通容是同輩。經憨璞性聰推薦,順治十五年(1658 年)九月,遣使宣詔玉林琇入京說法。玉林琇先是辭謝不應,以示遺民風骨。經順治帝三次邀請,直至十六年(1659 年)正月才姍姍啟程,二月十五日入京見帝。玉林琇施展其奇特之才,闡釋高深禪理,機敏巧妙奏對,甚蒙順治帝推崇。順治帝屢至玉林琇館舍請教佛道,以禪門師長相待,並請他給自己起法名,說:“要用醜些字樣。”玉林琇擬十餘字進覽,“世祖自擇‘癡’字”,取法名‘行癡’、法號‘癡道人’”。

對玉林琇的弟子,“俱以法兄師兄為稱”。玉林琇稱讚順治帝是“佛心天子”。順治帝初賜玉林琇以“大覺禪師”稱號,不久晉“大覺普濟禪師”,後加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玉林琇於順治十六年(1659 年)四月十六日出京,十七年(1660 年)十月十五日再次到京,這正是董鄂妃仙逝、順治帝萬念俱灰的時候。第二年二月十五日,玉林琇南還。順治帝總有剃度出家的念頭。據說玉林琇為人“陰鷙”,平常寡言多思,但野心極大,“陽為忘榮謝寵,而實陰行其沽名釣譽之術”。

他晚年因弟子仗其勢強占地產與鄰近民人爭訟,他的寺廟被焚毀,後自己則“終日危坐”

而死。他著有《大覺普濟玉林國師語錄》等。

木陳忞(1596—1674),廣東茶陽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幼年修行,明崇禎十五年(1642 年)住持寧波天童寺。他編過《新蒲綠》詩文集,不滿清朝統治,後來投靠清廷。有人寫詩諷刺他說:“從今不哭新蒲綠,一任煤山花鳥愁。”

木陳忞是比玉林琇伴帝更久、影響更大的名僧,也是一位政治和尚。順治十六年(1659 年)九月應召入京,第二年五月南還。木陳忞在京八個月,受到順治帝尊崇,下榻於西苑萬善殿,被賜封“弘覺禪師”尊號。順治帝尊稱他為“老和尚”,以師禮事之,自視為弟子。一次順治帝對木陳忞說:“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見僧家窗明幾淨,就不願意再回到宮裏。要不是怕皇太後掛念,那我就要出家了!”兩人除了參禪問佛以外,還道古論今,臧否人物,評議時政,話題廣泛,見解相同,話語投機。木陳忞稱讚順治帝“夙世為八股時文、詩詞書法,以及小說《西廂記》《紅拂記》等”,是和尚轉世來的。順治帝對木陳忞的書法非常讚賞,譽其楷書是“字畫圓勁,筆筆中鋒,不落書家時套”,讚他是“僧中右軍”。順治帝對他講過一些心裏話,如想出家、終宵失眠、身體瘦弱等。雍正皇帝對木陳忞記事文字中有不少漏泄順治宮廷秘事,頗為深惡。木陳忞後來受到打壓,僧門衰落。他有《百城集》《北遊集》等傳世。

?溪森(1603—1667),廣東博羅人,父黎紹爵曾任明朝刑部侍郎。?溪森出家為僧後,作為玉林琇的大弟子,有一年半的時間在京說法,伴帝最久。

?溪森與順治帝相處時間最長,奏對默契,甚得帝寵,順治帝曾多次欲封他為禪師,?溪森因師父玉林琇已獲此號,師徒不便同受封號,竭力奏辭。順治帝親筆大書“敕賜圓照禪寺”的匾額,以示榮寵,命杭州織造恭懸於昔日?溪森住持之浙江仁和縣龍溪庵。

這些和尚宣揚的佛法理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順治帝喪子、喪妃、喪乳保的哀痛,也緩解了他治國的壓力。

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喪子的沉重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 年)八月十九日,二十二歲的董鄂妃在承乾宮病死。順治帝得知噩耗,悲不欲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順治帝輟朝五日,追諡董鄂妃為端敬皇後。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當時溪森正在北京,所以一切火化事宜全由他辦理。?溪森在景山壽皇殿前主持董鄂氏火化儀式。

順治帝親自為董鄂氏收取靈骨(骨灰)。順治帝請學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墮淚”。以順治帝名義親製的《禦製行狀》數千言,極盡才情,極致哀悼,曆數董鄂氏的嘉言懿行,賢品惠德。

順治帝真正下決心遁入空門,是在愛妃董鄂氏死後,他萬念俱灰。有記載統計,在該年九月到十月兩個月中,順治帝曾先後訪問?溪森的館舍三十八次,相訪論禪,徹夜交談,完全沉迷於佛的世界。順治最後命令?溪森為他剃度,決心“披緇山林,孑身修道”,要放棄皇位,身披袈裟,一身修道。?溪森開始勸阻,他不聽,最後就剃成和尚頭了。這一下皇太後著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召回京城。

玉林琇到北京後大怒,令徒弟們

取來柴薪,架起柴堆,要燒死弟子?

溪森。順治帝無奈,隻好讓步,經皇太後與玉林琇的阻止才再蓄發。?溪森得免一死。後來?溪森臨終時作偈語說:“大清國裏度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就是說他同順治帝的特殊關係。?溪森死後,弟子為他編輯語錄,書名《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

這件事過去不久,順治帝又聽從

玉林琇的建議,命選僧一千五百人,在北京阜成門外八裏莊慈壽寺,從玉林琇受菩薩戒,並加封他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

有一次順治帝和玉林琇在西苑萬善殿見麵時,因為一個是光頭皇帝(新發尚未長出),另一個是光頭和尚,所以相視而笑。順治帝問玉林琇:“朕思上古,惟釋迦如來舍王宮而成正覺,達摩亦舍國位而為禪祖,朕欲效之如何?”

就是說,釋迦牟尼,舍去王子的豪華生活,二十九歲出家,六年苦行,未得真諦,在菩提樹下“成道”,成為佛教的始祖;達摩(菩提達摩),南天竺人,舍棄王位,麵壁九年,為禪宗始祖。這說明順治帝想放棄帝位,出家做和尚。玉林琇回答:“若以世法論,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聖母之心,下以樂萬民之業;若以出世法論,皇上宜永作國王帝主,外以護持諸佛正法之輪,內住一切大權菩薩智所住處。”對順治帝出家的念頭加以勸阻。但是,順治帝同玉林琇這次談話兩個月後,皇家辦喪事,噩耗傳天下。

三、患痘而崩

順治十八年(1661 年)正月初七日,順治帝駕崩,年僅二十四歲。實際壽命隻有二十二歲零十一個月。正當青春年華的順治皇帝居然這麽早就去世了,所以他的死因引起人們的種種猜測。正史記載,順治帝是患痘而死,就是患天花而死的。這有什麽根據呢?

第一,《清世祖實錄》的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 年)正月初一日,順治帝沒有視朝,初二日“上不豫”,初四日“上大漸”,初七日“上崩於養心殿”。

第二,當事人的記載。曾為順治帝撰擬董鄂妃祭文的內閣官員張宸記載:“傳諭民間勿炒豆,勿燃燈,勿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十四日,焚大行禦所冠袍、器用、珍玩於宮門外。時百官哭臨未散,遙聞宮中哭聲沸天而出,仰見皇太後黑素袍,禦乾清門台基上,南麵,扶石欄立,哭極哀。諸宮娥數輩俱白帕首、白衣從哭,百官亦跪哭。”(張宸《青琱集· 雜記》)第三,兩位高僧的記載。《玉林國師年譜》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三,中使馬公二次奉旨至萬善殿雲:‘聖躬少安。’師集眾展禮禦賜金字《楞嚴經》,繞持大士名一千,為上保安。初四,李近侍言:‘聖躬不安之甚。’初七亥刻,駕崩。初八日,皇太後慈旨,請師率眾即刻入宮,大行皇帝前說法……二月初二,奉旨到景山,為世祖安位。”玉林琇和尚親臨順治帝的大殯。

《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記載:辛醜(順治十八年)二月初三日,欽差內總督滿洲大人通議鑾儀正堂董定邦奉世祖遺詔到圓照(指杭州圓照寺),召師進京舉火,即日設世祖升遐位……四月十六日,?溪森奉旨至京,表賀康熙皇帝。過了幾天,“詣世祖金棺前秉炬”火化。同書卷二又記:火化時,?溪森在景山壽皇殿“秉炬,曰:‘釋迦涅槃,人天齊悟,先帝火化,更進一步。’顧左右曰:‘大眾會麽,壽皇殿前,官馬大路,遂進炬。’”順治帝臨終前說:“祖製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秉炬法語”雲雲。按照他的遺願,順治帝死後被火化,由?溪森和尚主持。?溪森和尚在景山壽皇殿,為順治帝遺體親自秉炬火化。

第四,《王熙自定年譜》。順治帝病危時,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起草遺詔。

《王熙自定年譜》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 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前往憫忠寺(今法源寺)觀看代他出家的替身吳良輔祝發為僧,回來後“聖躬少安”,就是順治帝突然病倒,病情嚴重。第二天,順治帝召王熙到養心殿,賜坐,賜茶。第三天,召王熙入養心殿說:“聖躬不安之甚。”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王熙在榻前書寫,然後退到乾清門下西圍屏內,根據順治帝的意思撰寫遺詔,寫完一條,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至夜,聖駕賓天,泣血哀慟。遺詔到初七日傍晚撰寫、修改完畢。當夜,順治帝就去世了。

第五,西洋人的記載。《湯若望傳》記載:“順治對於痘症有一種極大的恐懼,因為這在成人差不多也總是要傷命的。在宮中特為奉祀痘神娘娘,是另設有廟壇的。或許是因他對於這種病症的恐懼,而竟使他真正傳染上了這種病症。在這個消息傳出宮外之後,湯若望立即親赴宮中,流著眼淚,請求容許他覲見萬歲……順治病倒三日之後,於一六六一年二月五日到六日之夜間崩駕,享壽還未滿二十三歲。”(魏特《湯若望傳》)第六,還有一條旁證。在考慮繼位者時,順治帝初始考慮由皇弟做繼承人;孝莊太後主張立皇三子玄燁為繼承人;在征詢湯若望意見時,湯若望站在皇太後一邊,勸促立已經出過天花,而不再受這種病傷害的玄燁。(魏特《湯若望傳》)最後順治帝也讚同太後的意見,決定由皇三子玄燁來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由此可見,順治帝因患天花而英年早逝,深深震動了他的母後以及朝廷內外。

但是,因為順治帝去世前頻繁接觸僧人寺院,多次表示想出家的願望,所以人們猜測最多的,就是他沒有死,而是出家了。順治皇帝出家之說,有人舉出三個證據:第一,文字之證——吳偉業《清涼山讚佛詩》。詩雲:“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財洞,未得誇迎鑾”,有人說是指順治皇帝沒有歸天,而“嚐聞穆天子,六飛騁萬裏”,就是指順治帝“西行”到西天出家了。吳偉業,號梅村,江蘇太倉人,曾於順治十年(1653 年)應詔北上,後任秘書院侍講,後升國子監祭酒。但在順治帝繼位以後,以奉母喪為由乞假南歸。當時與後世有不少人認為,吳以見聞入詩,應該可以相信。但實際上順治帝去世時,吳早已南歸,與史實不合。

第二,事實之證——康熙五幸五台山為看望父親。康熙帝一生先後三次東巡,六次南巡,三次西征,六次西巡,二十次去避暑山莊,四十八次去木蘭圍場。他在六次西巡中,五次“幸五台山”。最早的一次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離順治帝死已經過去二十二年。如果康熙是去看他父親,應當早去,何必等二十二年之後才去呢!太皇太後雖幸五台山,卻並沒有登上菩薩頂。

第一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二月甲申(十二日)“上幸五台山菩薩頂”,後登南台、東台、北台、中台、西台。丙申(二十四日)下五台山。

第二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九月己卯(十一日)“上奉太皇太後幸五台山”起行。十九日,康熙帝登上菩薩頂,太皇太後沒有登上菩薩頂。

第三次,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正月癸卯(二十七日)“上巡幸五台山”

起行,二月癸醜(初九日)“上駐菩薩頂”。

第四次,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正月庚戌(二十八日)“上幸五台山”起行,二月辛酉(初九日)康熙帝駐蹕菩薩頂。

第五次,康熙四十九年(1710 年)二月丁酉(初二日)“上巡幸五台山”起行,戊申(十三日)康熙帝駐蹕五台縣射虎川地方,未登菩薩頂。(《清聖祖實錄》卷二四一)以上史料說明:康熙帝在他父親死了二十二年之後才到五台山,六次西巡中有一次未到五台山、一次到五台山但未登菩薩頂;太皇太後隻去五台山一次且未上菩薩頂。這些從側麵說明:康熙帝暨太皇太後去五台山顯然不是為了看望出家在五台山的順治皇帝。

第三,文物之證——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兩宮西狩,道經晉北,供禦器具,地方無從措備,借自五台佛寺,宛然內廷器物,更相信寺中必為帝王所居。所謂宮廷用具,康熙帝先後五次到五台山,可能會留下一些器物,這同順治帝出家沒有必然的聯係。

綜上,官方記載與私人記述,中國人與外國人,朝廷官員與出家和尚,都一致說順治帝死於天花。所以,我認為:順治帝不是出家了,而是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