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蒙古一後四妃

清太宗皇太極的“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人,都姓博爾濟吉特,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在中國曆代皇帝後妃史上,一位皇帝娶異民族同姓氏的“一後四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的宮廷秘密何在?皇太極蒙古後妃之謎的起點,在於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因為清朝皇帝娶蒙古後妃的傳統,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娶蒙古科爾沁部明安貝勒之女開始,後來滿蒙聯姻成為清朝的重要國策。

一、滿蒙聯姻

努爾哈赤的妻子,據《星源吉慶》與《清史稿· 後妃傳》記載,共有十六位。這十六位福晉,從其部屬來看:建州女真十人,海西女真葉赫部二人,哈達部一人,烏拉部一人,蒙古科爾沁部二人。科爾沁部駐牧於嫩江流域,東臨葉赫,西界紮魯特,南接喀爾喀,北臨嫩江上遊地區。科爾沁部為了不被蒙古察哈爾林丹汗兼並,便與海西女真的葉赫、烏拉結盟。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葉赫、哈達、輝發、烏拉、蒙古科爾沁等九部聯軍發動“古勒山之戰”,進攻建州,結果大敗。

科爾沁部明安貝勒在戰鬥中馬陷於陣,“騎驏(意為騎馬不加鞍轡)馬”

倉皇奪命,尷尬逃出。第二年,明安貝勒遣使建州,請求講和,從此之後,通使不絕。萬曆四十年(1612 年),努爾哈赤聽說明安貝勒的女兒“頗有豐姿”,便遣使求婚。明安“絕先許之婿,送其女來”,讓女兒與努爾哈赤成婚。這是後金大汗與蒙古貝勒的第一次聯姻。萬曆四十二年(1614 年),明安之兄莽古思也以其女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妻。萬曆四十三年(1615 年),明安之弟孔果爾(又作洪果爾),又以其女送給努爾哈赤為妻。這位博爾濟吉特氏福晉,到康熙四年(1665 年)才故去,是努爾哈赤後妃中最高壽的一位。天命元年即萬曆四十四年(1616 年),努爾哈赤黃衣稱朕,科爾沁貝勒翁果岱之子奧巴(又作鄂巴)與努爾哈赤結盟。不久,奧巴親謁努爾哈赤,受封土謝圖汗,娶努爾哈赤養女、舒爾哈齊第四子圖倫之第二女為妻。又努爾哈赤養女、舒爾哈齊第四女,嫁蒙古喀爾喀巴嶽特部台吉恩格德爾。至此,蒙古科爾沁各部等,全都歸附後金。

上述努爾哈赤的滿蒙聯姻,正如乾隆帝後來在詩中所說:“塞牧雖稱遠,姻盟向最親。”這對於清太宗皇太極娶蒙古後妃有著原生性的影響。

二、蒙古後妃

皇太極究竟有多少位後妃,目前尚無確切資料,不能精確統計出來。不過為他生過子女而又能夠查考的,共有十五人。她們都各有名號,應是沒有問題的。根據清代官方資料,皇太極的後妃及其名號記述如下:(一)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封為中宮皇後,生育三女:長女封為固倫溫莊長公主,名馬喀塔,下嫁林丹汗之子額哲;次女封固倫端靖長公主,名字不詳;第八女封固倫端貞長公主,名字不詳,下嫁土謝圖汗巴達禮之子巴雅思護朗。

(二)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萬曆四十一年(1613 年)生, 天命十年(1625 年)嫁給皇太極,後封為永福宮莊妃,生女二人,名雅圖、阿圖;生一子,名福臨,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三)敏惠恭和元妃, 博爾濟吉特氏, 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萬曆三十七年(1609 年)生,比莊妃年長五歲,後封為關雎宮宸妃,生一子,未命名,早殤。

(四)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阿魯阿霸垓部額齊克諾顏之女,後封麟趾宮貴妃,生子博穆博果爾,生女一人(名字不詳)。

(五)康惠淑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阿魯阿霸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祜爾之女,後封衍慶宮淑妃,生女一人(名字不詳)。

(六)元妃,鈕祜祿氏,滿洲人,清開國大臣額亦都之女,生子洛博會。

(七)繼妃,烏拉那拉氏,滿洲人,博克鐸貝勒之女,生子豪格、洛格二人;女一人(名字不詳)。

(八)側妃,葉赫那拉氏,滿洲人,阿納布貝勒之女,生子碩塞。

(九)側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紮魯特部巴雅爾圖戴青之女,天聰六年(1632 年)嫁給皇太極,生女二人(名字不詳)。

(十)庶妃,那拉氏,滿洲人,英格布之女,生子高塞、女二人(名字不詳)。

(十一)庶妃,奇壘氏,蒙古察哈爾部額爾濟圖固英寨桑之女,生女一人(名字不詳)。

(十二)庶妃,顏紮氏,滿洲人,布顏之女,生子葉布舒。

(十三)庶妃,伊爾根覺羅氏,滿洲人,安塔錫之女,生子常舒。

(十四)庶妃(不知氏族),拜祜之女,生子韜塞。

(十五)庶妃(不知氏族),其父名不詳,生女一人(名字不詳)。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

第一,皇太極後妃中,能夠確指其民族成分的有十三人,而蒙古族為七人,占其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三點八,且占據後宮核心主導地位。崇德元年(1636 年)四月,皇太極登極稱帝,冊封“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人,也都姓博爾濟吉特。

第二,皇太極後妃中,沒有純漢族籍的女子,這可能與當時滿洲執政者要保持滿洲血統,不讓漢族危及其政權有關。滿漢語言不通,也是因素之一。

第三,蒙古重視世譜姓氏,博爾濟吉特氏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直接後裔,蒙古阿魯阿霸垓部、蒙古察哈爾部,也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這是皇太極多次與其聯姻的政治原因。

第四,滿蒙有共同的文化基礎。滿族與蒙古族在生活、習俗、語言、宗教等方麵,有共同性或相似性。譬如語言,滿語和蒙古語都屬於阿爾泰語係,滿語中有大量蒙古語借詞,滿洲人聽蒙古語大體可以聽懂,如在一起生活,很快可以語言交流。又如宗教,滿洲和蒙古都信奉薩滿教。這些都為滿蒙聯姻提供了方便條件。

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極冊封“一後四妃”:中宮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哲哲與東宮關雎宮宸妃海蘭珠、西宮麟趾宮貴妃娜木鍾、東次宮衍慶宮淑妃巴特瑪· 璪、西次宮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這“一後四妃”,全部來自科爾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

皇太極的蒙古博爾濟吉特氏“一後四妃”,說明他繼承了父汗努爾哈赤同蒙古聯姻的遺策,繼續同蒙古聯姻。皇太極的蒙古博爾濟吉特氏“一後四妃”,內關宮壼,外係社稷,下麵著重加以介紹與分析。

皇太極的“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後裔。她們的身世,值得一述:(一)孝端文皇後: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萬曆二十七年(1599 年)生,四十二年(1614 年)與皇太極成婚,時年十六歲。天聰元年(1627 年),因皇太極繼承大汗之位,她被封為大福晉。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極任大清國皇帝,她被冊封為中宮皇後,居盛京清寧宮。順治帝即皇位後,尊其為皇太後。入關後居住在紫禁城。順治六年(1649 年)病逝,享年五十一歲,後與皇太極合葬於昭陵(沈陽北陵)。

(二)孝莊文皇後: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孝端文皇後的侄女,關雎宮宸妃的妹妹。萬曆四十一年(1613 年)生,天命十年(1625 年)與皇太極成婚,時年十三歲。崇德元年(1636 年)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1638 年)她為皇太極生了皇九子福臨,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布木布泰長得秀美,人很聰明,又知禮數,是皇太極後妃中最著名的,也是關係到清朝早期興起與強盛的一位關鍵人物。莊妃在當時似乎不太得寵,皇太極特別衷愛的是關雎宮宸妃海蘭珠。布木布泰在皇太極死後的政爭中,發揮了調和矛盾、安定局勢的作用。她在康熙帝繼承大位以及扳倒鼇拜集團的鬥爭中,為清朝作出了守成兼創業的貢獻。她的曆史地位是受到後人肯定的。當然這位女性名人的傳聞很多,如下嫁多爾袞、溫情說服洪承疇降清等,這些事的真實性不大,不過倒是充分反映了她的聰明與智慧、美麗與善良。布木布泰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享年七十六歲。

(三)關雎宮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是皇太極最富有戲劇性的一位妃子。她是孝端文皇後的親侄女、孝莊文皇後的親姐姐。據說她以知書、文靜、美麗、睿智而出名,皇太極因此要娶她為妻。她嫁給皇太極時已經二十六歲。崇德元年(1636 年),她居住的宮殿名為“關雎宮”,取《詩經·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典故,表示出皇太極對她的深厚愛情。她曾為皇太極生過一子,不幸早夭。她痛苦過甚、悲傷至極,不久患病。皇太極當時正在明清生死交關的鬆山大戰前線,聞訊後竟不顧一切地從戰場趕回沈陽宮中,可惜為時已晚,宸妃先一日死亡。

皇太極悲痛萬分,“涕泣不止”,飲食不思,夜不成寐,甚至昏厥。這種真摯愛情發生於帝王身上,還是不多見的。

海蘭珠與皇太極的婚姻生活隻有七年,死時年僅三十三歲。他們生前恩愛異常,皇太極連死後永眠地下也要傍近宸妃墓地,兩人情義深濃,可謂無以複加。

(四)衍慶宮淑妃:名巴特瑪· 璪,曾是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竇土門福晉,在林丹汗死後,於天聰八年(1634 年)閏八月二十八日,率眾投降後金。第二天,大貝勒代善等舉行盛宴歡迎歸附諸大臣。第三天,大貝勒代善與眾和碩貝勒等上奏,請皇太極娶竇土門福晉為妃。《清太宗實錄》裏記載了這件事。最初,皇太極不從。代善等認為竇土門福晉“委身順運,異地來歸,其作合實由於天,上若不納,得毋拂天意耶?……伏念皇上修德行義,允符天道,故天於皇上,特加眷佑”,皇上恩澤娶她,群庶無不歡欣。皇太極猶豫三天,想到“行師時,駐營納裏特河,曾有文雉,飛入禦幄之祥。今福金來歸,顯係天意,於是意始定。”命希福、達雅齊前往迎娶。衛送巴特瑪· 璪來的蒙古人聞訊後,都高興地說:“皇上納之,則新附諸國與我等,皆不勝踴躍歡慶之至矣!”可見皇太極娶林丹汗的遺孀竇土門福晉,有著極大的政治意味。《清史稿· 後妃傳》記載,淑妃“撫蒙古女”,此女當是她同林丹汗所生。皇太極後命十四弟多爾袞納娶此女為妻。順治九年(1652 年)加封為康惠淑妃。

(五)麟趾宮貴妃:名娜木鍾,原是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囊囊福晉。在皇太極娶了林丹汗的竇土門福晉巴特瑪· 璪一年後,林丹汗的囊囊福晉娜木鍾,於天聰九年(1635 年)五月二十七日,前來投降後金。

當娜木鍾來降時,貝勒阿巴泰等多人因為她是“察哈爾汗多羅大福晉”,請皇太極“納之”為妻。皇太極以“先已納一福晉,今又納之,於理不宜”,而婉然拒之。皇太極命兄長大貝勒代善娶她為妻,大貝勒因“其貧而不娶”。

這個“貧”字,可能不是理由,而是另有隱情。諸貝勒再三堅請,認為這是“天賜”,不是“強娶”,皇太極這才同意。皇太極隨即於同年七月將娜木鍾納入後宮。後順治加封她為懿靖大貴妃。康熙十三年(1674)病死。她的兒子博穆博果爾在順治朝留下一段故事。《清史稿· 後妃傳》記載她還有一個“撫蒙古女”,可能是同林丹汗所生,帶到宮中撫養成人的。

皇太極一生的婚姻多為政治婚姻,與蒙古的關係特別重要,這從盛京皇宮的五宮後妃都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一事可以證明。皇太極的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後妃,除三位來自蒙古科爾沁部外,有兩位曾是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囊囊福晉和竇土門福晉,且她們都同林丹汗生育過女兒,皇太極將她們收留在宮中加以撫養。皇太極的蒙古博爾濟吉特氏“一後四妃”,對滿洲史、蒙古史、清朝史產生了什麽影響?

三、百年影響

從努爾哈赤開始,由皇太極繼承並發展的滿蒙聯姻,對清朝前期,乃至整個清朝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天命朝,努爾哈赤要對付明朝,光靠自身女真- 滿洲的力量是不夠的。

他首先要同蒙古聯盟。努爾哈赤剛興起的時候,蒙古各部首領視之為仇敵。科爾沁貝勒明安出兵參加九部聯軍之戰,就是一個例證。此戰之後,雙方態度都有轉變。先是通婚,繼是通使,再是結盟,複是設旗,後是重教等。蒙古科爾沁部,由原來建州的敵人而成為滿洲的朋友。努爾哈赤通過與蒙古科爾沁部的聯姻,在蒙古各部整體鏈條上,打開了一個化敵為友的缺口。

在天聰朝,皇太極繼續其父同蒙古聯姻的政策。天命十年(1625 年),努爾哈赤為皇太極娶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為福晉。她生下福臨,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蒙古的外孫福臨成了大清的皇帝,這就極大地加強並鞏固了滿蒙聯盟。

這個時期,皇太極的妻子不僅有科爾沁部人,還有察哈爾部人。自稱全蒙古大汗的林丹汗,他的遺孀囊囊福晉、竇土門福晉卻成了皇太極的妃子,其蘇泰福晉也成了鄭親王、後任攝政王濟爾哈朗的福晉。這表明漠南蒙古同滿洲結成了政治- 軍事的聯盟。此外,皇太極的兩個幼弟:多爾袞娶蒙古科爾沁部莽古思之妹為妻,多鐸娶莽古思之女為妻。

在崇德朝,皇太極通過冊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一後四妃”,使得滿蒙聯姻達到清朝史、中華史的頂峰。林丹汗的遺孀蘇泰太後及其子額哲,向皇太極投降。林丹汗之子額哲則娶了中宮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長女固倫溫莊長公主馬喀塔做妻子。在皇太極就任清朝皇帝的登極大典上,額哲用蒙古文宣讀表文,承認皇太極不僅是滿洲人的皇帝,而且是蒙古人的皇帝。後來睿親王、攝政王多爾袞成為衍慶宮淑妃即竇土門福晉的姑爺。此外,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極分封國舅巴達禮為和碩土謝圖親王,國舅吳克善為和碩卓禮克圖親王,固倫額駙額哲為和碩親王,布塔齊為多羅紮薩克圖郡王,滿珠習禮為多羅巴圖魯郡王等。翌年又封莽古思為和碩福親王,莽古思大福晉為和碩福妃。清朝蒙古後妃於椒房之盛,蓋莫過於此。

在順治朝,順治帝的十九位後妃中,竟有六位蒙古後妃。其中先後兩位皇後都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

在康熙朝,康熙帝的四十位後妃中,有宣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和慧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二人。但是,康熙帝先後有四位皇後(包括後來追封的),沒有一位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

爾後,雍正帝的九位後妃中,沒有蒙古後妃;乾隆帝的二十九位後妃中,隻有一位豫妃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嘉慶帝的十五位後妃中沒有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後妃;道光帝的二十位後妃中,隻有一位孝靜成皇後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均沒有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後妃。

據杜家驥教授《清朝滿蒙聯姻研究》一書統計:清朝二百九十六年間,滿蒙宗室聯姻八十六次。我初步統計,清帝蒙古後妃:太祖朝二人、太宗朝七人、順治朝六人、康熙朝二人、道光朝一人,共計十八人,且清太宗二後三妃、順治帝二後四妃,均出自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一門。上述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乾隆、道光七朝中,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共有皇後五人、皇妃十三人,其中主要出自科爾沁。有清一代帝王多從蒙古科爾沁部納娶後妃,清室公主也多有嫁給科爾沁王公的。在所有來自科爾沁的清初後妃中,以清太宗皇太極的孝莊文皇後最為傑出,她曆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對清朝興起與強盛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滿洲同蒙古聯姻,加強了滿蒙聯盟。舉四個例子。

其一,科爾沁部。明安貝勒的四子桑格爾齋台吉、長子伊格都齊台吉、次子哈坦巴圖魯台吉、五子巴特瑪台吉,都先後到建州“叩頭謁見”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也回贈他們大量盔甲、緞布,做到賓主兩歡。明安貝勒本人也在天命二年,即萬曆四十五年(1617 年)來“朝貢”,努爾哈赤對這位老丈人特別禮遇,郊迎百裏之外,行馬上抱見禮,“每日小宴,越日大宴”,留住一月,厚禮送回。明安在天命七年即天啟二年(1622 年),帶領十六位貝勒及喀爾喀部的一些台吉,“各率所屬軍民三千餘戶,並驅其畜產”,從科爾沁前來歸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為他們別立“蒙古一旗”,是為後來八旗蒙古的基礎。天命十年即天啟五年(1625 年),察哈爾林丹汗將出兵攻打科爾沁部,科爾沁右翼奧巴台吉向努爾哈赤求援。努爾哈赤命第八子皇太極率兵五千往援,逼走了林丹汗的大軍。事後努爾哈赤又把族孫女嫁給奧巴,並與他殺白馬、烏牛,祭告天地,盟誓結好。

其二,內喀爾喀部。分為五部,時合時爭,自身實力大為削弱。其中,喀爾喀五部中的紮魯特部、巴嶽特部都對努爾哈赤示好。紮魯特部早就派使臣去佛阿拉,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莽古爾泰、德格類都娶了紮魯特部貝勒之女為妻,雙方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內喀爾喀五部中最重要的兩個首領是介賽(又作宰賽)與炒花(又作炒哈或卓禮克圖)。明朝很重視介賽,不惜重金加以收買,利用他對付建州。介賽同明朝三次立盟,與努爾哈赤為敵,並囚係建州的使者。天命四年(1619 年)七月,努爾哈赤率兵攻打鐵嶺時,介賽為協助明兵而前來參戰,戰敗被擒。努爾哈赤沒有殺他,而幽禁他作為人質。後喀爾喀部以牲畜萬頭贖介賽,努爾哈赤與他盟誓,並命代善娶介賽之女,結為姻盟,將他釋回。

其三,喀爾喀巴嶽特部。該部達爾漢貝勒之子恩格德爾,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 年),引領喀爾喀五部使臣到建州,“進駝馬來謁,尊太祖為昆都侖(昆都侖,謙恭之意)汗”。天命二年即萬曆四十五年(1617 年),努爾哈赤將養女(胞弟舒爾哈齊之女)嫁給恩格德爾,恩格德爾便成為後金的“額駙”。

天命九年(1624 年),恩格德爾來後金賀正旦時,朝拜次序竟名列第二,排在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諸大貝勒之前。不久恩格德爾在後金定居,努爾哈赤還特別賜給他莊田、奴仆,授為總兵官。他的子孫有的在順治朝任領侍衛大臣,爵至一等公。

其四,由努爾哈赤、皇太極創製的滿蒙聯盟國策,在清定都北京後,得到貫徹。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也。”(《清聖祖實錄》卷一五一)此話並不為過。在康雍乾時期,滿蒙聯盟國策得到全麵的貫徹和執行。出現了內蒙古(漠南蒙古)、外蒙古(喀爾喀蒙古)、西蒙古(厄魯特蒙古)和北蒙古(布裏亞特蒙古)全部歸入清朝版圖的局麵。這是自秦始皇以降,帝製時代從未出現的大局麵。

總之,皇太極繼承並發揚努爾哈赤滿蒙聯姻的政策,通過滿蒙聯姻——血緣與宗族的紐帶,加強滿蒙聯盟——政治與軍事的聯盟。這是清朝興起與強盛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也是皇太極“一後四妃”皆為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宮廷之謎的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