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闖王 / 我為什麽要火燒紫禁城

“點火!”李闖王(李自成)騎著他的烏駁馬,沿著宮牆跑了一個來回,大聲向親兵命令道。

火苗騰空而起,映照著大順軍們毫無表情的臉。

劉宗敏、牛金星等眾將領跟在闖王身後,默默地看著火舌像無數遊動的蛇,向四方飛竄。

那是公元1644年4月29日的傍晚,血紅的夕陽下,紫禁城朱紅色的宮牆似乎是被天空點燃了一樣。百裏外,吳三桂和多爾袞軍隊的馬蹄聲已清晰可聞。

義軍麵臨絕境。

紫禁城

1.這些年

入城這一個月以來,紅色一直是北京的主色調。

火燒紫禁城,似乎很矛盾,因為當天早上,闖王的登基大典剛在紫禁城武英殿舉行。

但老天似乎寫了一個無情的劇本來作弄他。剛剛登基,便要撤退。努力打下的江山,就要這樣送人了嗎?

……

紫禁城內的幾個火點慢慢合圍,火勢根本沒有消停的跡象,整個北京城上空飄著灰燼和焦糊的味道,住在皇城附近的人都感覺到了灼人的熱浪。一道立柱失去支撐,在大火中轟然滾落,烏駁馬嘶鳴了一聲,前蹄騰空,後退了幾步。

38歲的闖王摸了一下馬兒的腦袋,低頭說了一句話。

他沒有下馬,陷入了沉思。

他是一個天生的革命家,悟性很高。早年為明朝廷做驛卒,騎著馬到處送公文的經曆,穿梭在各種地理環境,鍛煉了他良好的騎術,似乎是為他造反所作的準備。參加起義不久,他就學會了在馬上射箭,幾乎練到百發百中。

他還是一個非常樸素的人,在長達十多年的戰鬥歲月中,他做到了不好色、不飲酒、不貪財。估計曆朝曆代那些造反的人,也會自歎弗如。

他的裝束也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史書描寫他衝進北京城的時候,“氈笠縹衣,乘烏駁馬”;在京殿上接見百官時,“戴尖頂白氈帽,藍布上馬衣”,打仗的時候,“戴絨帽,穿藍布箭衣”。

保持本色、堅守紀律是這支農民起義軍戰鬥力的來源,很多理想化的年輕人,滿懷革命的**加入這支隊伍,很快匯起百萬之眾。

這支隊伍的戰鬥力不用置疑,京城裏的說書人,在他們進城之前就偷偷開始了創作,打算用最美的語言來歌頌闖王和他的軍隊。

“萬金之賞莫能購,十道之師莫能征。”其中一個人寫道。

2.李岩

陷入回憶的闖王,想起了李岩。

那是一個智慧全能型人物,闖王對他一見如故,作為農民和一介武夫,第一次感覺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李岩告訴他,要少殺人,多收買人心,李自成立即向全軍發布命令,“屠戮為減”。他還將掠奪來的財物賑濟饑民,“民受餉者,不辨岩、自成也,雜呼曰:'李公子活我。’”

李岩很有組織工作的經驗,幫他物色了不少人才,比如牛金星那樣的將領。

可貴的是,李岩還是一個宣傳人才,他簡明地提出6個字的口號,“迎闖王,不納糧”,請軍人和遊民們四處傳唱,連麵黃饑瘦的孩子都成了他們的義務宣傳員。

宣傳機器開始運轉後,一日不停(包括事實的和虛擬的宣傳)。

在人們仰慕和崇拜的目光中,李自成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流寇頭子”,而是一個真正的、人民盼望的領袖。

那種感覺真的很好。

可是,他居然輕信牛金星,冤殺了李岩這位曠世奇才。

那是他錯誤的開始。

在那十多年的革命歲月裏,闖王一直以劉邦和朱元璋為偶像,步步小心,可是事實證明,他達不到劉朱的高度。他隻能學習項羽,臨走前,燒了那些華麗的宮殿。有形的、巍峨的宮殿被付之一炬,至少說明我李自成來過了。曆史上會有我濃重的一筆。

革命就像一場夢,不過現在,這場夢就要結束了。

他歎了一口氣。

3.造反

和秦末陳勝、元末朱元璋一樣,李自成開始並不想造反,因為成本實在太高了。

隻是那個時代根本不讓人活命,太監專權到彼時,已經變本加厲——魏忠賢專攬朝政、排除異己,到處搜刮欺壓百姓。

在李自成(當時叫黃來兒,母親生他時,夢見一黃衣人)所在的陝北農村,盡管連年饑荒,官府還是沒有放鬆苛捐雜稅,公差們的吆喝和怒吼,成了普通百姓的噩夢。

最初,李自成給地主家放羊,他常常躺在山坡上看藍天——我這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嗎,很多次他問自己。他雖然沒有什麽文化,但經常聽村裏的老人講古代的故事,每當講到那些官逼民反的傳說,他總是聽得特別入神。

終於,公元1627年,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現了,他叫王二,是陝北白水縣農民,李自成的老鄉——他率領數百名憤怒的農民衝到縣衙門,砍死了知縣張鬥耀。

也許及早處置這一事件,會將火星控製住。可惜當時的陝北巡撫得報後,怕被朝廷怪罪,對上級隱瞞了這一事件。剛剛登基的崇禎要是知道這件事情對於帝國的重要意義,一定會調集軍隊進行瘋狂地鎮壓。

這次暴動影響並不太大,但它啟發了李自成的革命理想。

4.變故

那時候的李自成,父親剛剛去世,生存很是艱難。

他隨著難民流浪到米脂城內,正好遇到公家招聘傳遞公文的驛卒,他因顴高目深,身高偉壯,矯捷善走而入選。

如果不算放羊,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每月隻要完成工作任務,他能得到二十多個小銅錢,他感覺自己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白天,他不避風寒烈日,騎馬傳遞各種公文,晚上住在馬棚旁邊的瓦房裏,那是一個快樂勤勉的基層公務員形象。

但是不久,他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故。

首先,他失業了,且欠下了很重的外債。

明朝末年的驛站製度有很多弊端,公元1628年(崇禎元年),帝國對驛站進行改革,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員,失業回家的他,隻得舉債生活。

同年冬季,因為還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告到縣衙。

縣令晏子賓沒有做錯,他像往常處理相似的糾紛一樣,將李自成綁起來遊街示眾(“械而遊於市”),這個過程,持續了好幾天。

其次,他殺人了。

艾詔很過分,一天幾次上門催債,李自成忍無可忍,一次爭吵,“誤殺之”。

人命在身,被官府抓住必死無疑。

1629年(崇禎二年),春節剛過,李自成帶著侄兒李過到甘肅甘州投軍。

5.公元1644年,四個皇帝的彷徨與掙紮

1644年,中國有四個皇帝。

第一個是大明王朝的崇禎,這一年他禦宇已17年,是最正統、擁有最大國土的皇帝,但已老氣橫秋,行將就木。

下麵三位同誌都是公元1644年上台的。

大順政權李自成,隻是皇位的匆匆過客,屁股還沒暖熱就從紫禁城戰略轉移。

清世祖順治,他繼承了皇太極的位置,愛新覺羅王朝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方向,即將取代大明成為全國性政權。

大西政權(成都)張獻忠,他是李自成的陝西老鄉,雖然沒打到北京,也過了一把皇帝癮,建立了一個地方小政權(該同誌也是大西王朝唯一的一任皇帝)

天下還能更亂一點嗎!

崇禎像

6.崇禎的絕望

跟列祖列宗相比,崇禎無疑是一個勤勉的皇帝,他一天要工作16個小時,自從政權被嚴重威脅後,他主動節省宮廷開支,過起了簡樸的生活。

他不怎麽穿龍袍,總是一襲青衣,有時候上麵還有幾個破洞(雖然馬上由皇後打上了補丁),大臣們都不好意思直視。

有一年冬天大雪,因為看公文太專注,他的青衣還被烤火爐燒了一個洞。

工作這麽拚,如果各地來的公文有好消息也行啊,可是他看到的,不是這裏造反了,就是那裏遭災了。

作為大明的最高領導,他往各地派過一些巡視組,但也隻能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

怪隻怪,前幾任皇帝給他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嚴重的腐敗已使帝國寸步難行。他登基之初,借東林黨人之手,毫不猶豫地查處了臭名昭著的九千歲、閹黨魏忠賢,一時廟堂民間一片點讚。可是查處那個人妖頭子後,朝堂也不見得清靜了多少。那些幹部,該上班的繼續上班,想腐敗的繼續腐敗,根本沒把崇禎放在眼裏。

曆史給了他時間,畢竟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17年。

但現在看來,崇禎的執著是有問題的。正確的執著是通往成功的階梯,而錯誤的執著隻會走向死胡同。崇禎就像一個陷入泥潭的人,越掙紮,陷得越深。

明朝的皇帝都得了一種怪病,就是十分倚重太監,崇禎雖然幹掉了魏忠賢,但也沒能擺脫這個怪圈。新出來的人妖,有點成氣候的,主要是張彝憲、曹化淳、王相堯等人。一色的勢力眼和狗奴才。崇禎心裏也曾掙紮過,不想重複宦官專權的悲劇,可是他最終還是決定重用那些不完整的男人,讓他們到各地處理政事,甚至負責城防。

隻有一個原因,文官集團之中,幾乎無人可用,他們不僅不為朝廷做貢獻,還渾身都是知識分子的臭脾氣。

宦官和文官之爭,一天都沒有停止過,崇禎隻能暗中和稀泥。

那些高級幹部們,其實內心早就沒了朝廷,他們一個勁往自己兜裏撈錢,在他們看來,那才是王道。

崇禎早就看透了這一切,他變得有些憤世嫉俗,但要把祖先的事業繼續下去,總不能把那些人都清洗了吧。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眼看大明朝一天比一天病重,卻還得擺出力挽狂瀾的姿勢。這個姿勢一點都不帥,這個事業也很令人絕望。

7.亡國

1644年2月23日,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占真定(今河北正定縣),距京城僅300裏,大明王朝“寂然無言者”。

過了好幾天,陝西的餘應桂才傳來奏疏,大意是李自成號稱百萬之軍,應該調集天下兵馬全力圍剿。

誰都明白,這道奏疏是一紙空文,情勢危急,大廈將傾,即使有尚方寶劍與公侯之賞,也已回天無力。

由於先前誤殺了袁崇煥,崇禎在軍隊裏的威望急劇下降。掰著手指頭數一數,可用的武將少得可憐,像唐通、吳三桂等人,已經叛國或將叛國,還有幾個,像左良玉、史可法,遠在江南,鞭長莫及。

帝國的首都,從朱棣開始,苦心布局經營那麽多年,最後居然變成了一座孤島。

接下來的故事,就順理成章了。

3月2日,闖王的軍隊迫近北京,崇禎召群臣商討對策,這時候的商議有點形式主義,因為參加會議的人都知道,京城武備鬆弛,國庫早已無糧。

崇禎不甘心,第二天繼續開會,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一個人再說話。崇禎看著大殿裏那些熟悉的臉,忽然覺得無比陌生,不由得悲從中來,他坐在龍椅上,以手掩麵,居然開始抽泣。

男兒有淚不輕彈,更何況是九五之尊。但崇禎顧不了那麽多了,他決定最後搏一把,當晚的詔書中,他要求大臣們捐款救國。

但是收上來的銀兩少得可憐,皇親大臣、巨賈富豪紛紛裝窮賣傻。

比如,周皇後的父親周奎說沒錢,隻捐了1萬兩白銀,但是顯然他留了一手,因為後來起義軍從他住處就搜出了52萬兩;太監首富王之心也隻捐了1萬兩,大順軍又幫他找出來15萬兩,還發現他家有無數金銀珠寶。

說起周奎這個人,其所作所為絕對令人發指。他不僅對國不忠,還沒有一點親情可言——義軍攻入紫禁城後,混亂中太子朱慈娘(他的親外孫)來敲門避難,他聽到是太子的聲音,居然拒門不納。

這位15歲的太子很早熟,在崇禎吊死煤山、周皇後懸梁自盡後,他不久也被義軍逮捕,並見到了闖王。

“我有三個請求,”他說,“第一,厚葬我父皇:第二,不要擾我百姓;第三,估計會有上千大臣投降。”

“替我殺了他們。”他注視著闖王,頓了頓說。

闖王看著這個倔強的少年,點了點頭。

闖王是一個老江湖,他答應朱慈娘的事,一件也沒做到。

崇禎的屍體被放在一個柳木棺材裏,先是在東華門停放三日示眾。後來在昌平十三陵刨開田貴妃的墓,將崇禎的棺材胡亂塞進去了事。

明朝的十多位萬歲爺,加起來足足有十多萬歲,但實際上這個朝代隻延續了兩百多年。

萬歲,騙誰呢?

崇禎上吊的歪脖子樹

8.箭射承天門

闖王的軍隊對明朝廷的官員非常了解,為了加快工作進度,他們建立了賄賂基金,以金銀和官位誘之。一時間,投降者隨處可見。

天要明亡,明不得不亡,起義軍隻是壓垮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闖王的檄文先期抵達京師,裏麵說道:“我軍,定於十八日入城……”

全體義軍指戰員都清楚地記得那個激動人心的日子,三月十九日,他們終於攻入北京城。

崇禎生前最信任的人最終都背叛了他。

當天京城“風霾,日色益晦”。正陽門外關神廟旗杆,忽然一斷為二,橫在馬路上。大太監曹化淳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下令打開城門,而後德勝、平則(阜成)二門亦開。

進城之前,北京大街小巷已經開始流傳闖王的故事。

有人說,闖王長像醜陋,見人就殺;還有人說,闖王斯文和善,他是為天下窮人來革朱家的命。

能在3天內順利攻入北京,確實令人意外,曾經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大明王朝,就像一堵破牆,一推就倒。

……

入城的那天早上,闖王試了一把好劍。

“噗”,他將一根頭發放在寶劍上,輕輕吹了一下,頭發斷為兩截。

“好劍!”他不禁叫出聲來。

這是劉宗敏獻給他的一把劍,據說頗有些來厲,是攻打昌平的時候繳獲的戰利品。

闖王沒想到在造反後期,事業進入快車道,這種幸福來得太突然,令他有點暈眩。成功就像一個大巴掌,打在那些曾經看不起他的人臉上,要多響有多響,要多爽有多爽。昨天的經曆,有甘甜也有苦澀,有成功的輝煌,也有失敗的辛酸,有溫馨的慰藉,也有冰冷的失意。

作為一個西北漢子,麵臨沉重的天災人禍,他不得不造反。

要麽去死,要麽精彩地活著。

其實他隻是想活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這個願望過分嗎?

不過分。

但在當時,這是一種奢望。

在革命過程中,他一直想走造反——招安的路線。

他曾非常真誠地讓人帶話給崇禎,希望劃區而治,他回去當“陝西王”,但極好麵子的崇禎拒絕了他。

別無選擇,繼續造反!

這條路很長,很險,很血腥,但也充滿**。

登上皇位的事,如果說李自成沒有想過,是個人都不會相信。

但李自成渴望,又懼怕,這也是事實。

皇位象征著權力和光榮,但也容易遭人非議和譴責。

巍峨宮殿隻存在於他的想象中,當那些亭台樓閣真切地呈現在麵前的時候,他還是掩飾不住內心的狂喜。

他喜歡宮殿的感覺。

他邊走邊欣賞周圍的宮殿,一仰頭,“承天之門”四字赫然在目。

“我應該做一件特別酷的事”,他心裏想。

“我射它一箭,如能射中四字中間,必為天下一主。”他轉身對團隊的幾個創造合夥人說。

他從牛皮箭筒裏拔出一箭。

“嗖”的一聲,箭劃過一道完美的線條,正中“天”字的下半部。李自成咧嘴一笑,縱馬衝入紫禁城。

這是曆史應該凝固的一瞬間。

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這個國家的一大步,他開心地想。

9.闖王的風險

明末,造反成了一種潮流和時髦,除了南方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東北方向的後金軍隊一直耐心地觀望形勢。

現在,這隻大老虎已經露出了它的獠牙。

然而,李自成和他的將士對這種危險明顯預估不足。

這種政治上的幼稚病,導致闖王像個尷尬的男模,來到北京作了一場巨大的秀,迅疾退場。

東北虎要跑到北京咬人,必須經過吳三桂這一關。

這支關寧鐵騎非常不一般,集中了明朝最精銳部隊的十多萬人,是帝國的窗口單位,也是崇禎的底牌,一般不會動用。

帝國其他地方的軍隊可能吃不飽,穿不暖,被拖欠工資,但這支軍隊肯定是要優先保障的。

崇禎自殺前後,吳三桂同誌帶著部分戰士星夜兼程趕往北京,但他遲了一步,闖王攻入北京的速度,比他預料的快得多,打北京又不現實,他隻好回到山海關。

作為這支野戰軍的領導人,吳三桂心裏特別矛盾,一方麵他預料到後金遲早獨霸天下;另一方麵,自己畢竟是漢人將領,投降會在曆史上留下罵名。

其實,他想多了,投降也沒什麽大不了的。看人家張獻忠,一輩子大概投降了十幾次,反了降,降了再反,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還倒賺不少銀兩。

他最擔憂的是,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現在都在北京,成了義軍的人質。

李自成鎏金皇冠

投降,不投降,投降,不投降……入夜,他在行軍**翻來覆去睡不著。

一大早,從北京來的探子報告,闖王隻同意將他的伯爵升為侯爵,家產已被抄,老爹吳襄被暴打。

這讓他很不淡定,另一個壞消息更是讓他暴跳如雷,劉宗敏已將他的愛妾陳圓圓擄走。

“昂!”大賬裏傳來這位戰神的長嘯,那聲音,就跟原始人痛失伴侶一樣。

“我要宰了劉宗敏!”他在帳內煩躁地徘徊,居然流淚不止。

“傳令下去,全軍穿白掛孝,報君父之仇!”吳三桂終於不用在義軍和清軍之間搖擺了。

這正是史書上記載的“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10.桂圓的愛情

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愛情,可以簡稱“桂圓之愛”。

為什麽吳三桂這麽生氣?因為陳圓圓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這個女人的父親是經商的,但生意很小,做貨郎的。最普通的父母卻孕育出了人間極品。

所以普通人不用著急,基因是個很奇妙的東西,有錢有地位人家的孩子,很多時候沒有普通人家的孩子強。

由於圓圓從小漂亮乖巧,“容辭閑雅,額秀頤豐”,家裏送她去學藝。當她上台唱戲的時候,一舉手,一投足,一媚笑,觀眾為之魂斷。

圓圓之美,她的第一個男朋友冒辟疆有過詳細描述,“婦人以資質為主,色次之,碌碌雙鬢,難其選也。慧心紈質,淡秀天然,平生所見,則獨有圓圓爾”。

這段古文的大致意思是,女人的魅力不在於漂亮,而在於端莊優雅。

隻可惜最終冒先生和圓圓沒能走到一起,因為造化弄人,又加上兵荒馬亂,惦記圓圓者眾。

吳三桂像

論巧取豪奪,皇帝身邊的人最厲害。圓圓最終被外戚田弘遇劫奪入京。

因貴妃去世,田弘遇日漸失勢。為找到新的後台,他想到了冉冉升起的新星,少帥吳三桂,並熱情地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參加文藝沙龍。

這次相親非常成功,三桂和圓圓一見鍾情。

由於吳三桂同誌經常“出差”,和圓圓聚少離多。

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也經常寫一些詩來傾訴自己的思念。比如:你在時,你是一切,你不在時,一切是你。

再比如,一個人不孤單,想一個人才孤單。

11.坑爹的劉宗敏

劉宗敏是闖王團隊的高管,但有勇無謀,凡事不過腦子。

義軍都打進紫禁城了,他還是一副土匪作風,有時候在宮殿裏喝酒高興,撥出劍來就砍桌角。

他這人長得比較抱歉,還有些表演性人格,做事咋咋呼呼,做了三分事,總愛說做八分。因為他深知,老板需要你埋頭苦幹,但領導看不見埋頭的人。

李自成是義軍的絕對核心,但他並不跪拜。“我和他同做響馬,何故拜他,”當有人勸告他的時候,他總是這樣回答。

闖王並沒太較真,畢竟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

這樣一來,其他人更不敢監督,於是劉將軍在北京城裏肆無忌憚搞錢,搞地,搞女人。

在他家裏,堆滿了搜刮來的財寶,古玩字畫和華美衣服隨處可見。

不怕神一樣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闖王有這樣的下屬,也是倒了八輩子黴。

劉宗敏一輩子最不該做的一件事,就是明知陳圓圓是吳三桂的最愛,還是控製不住自己的欲念。

沒團隊精神,不講政治,他不配當高管。

12.闖王的謊言

公元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與吳三桂打了一仗,戰鬥進行了整整一天,關寧鐵騎漸漸不支,義軍這廂也累得夠嗆。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事先和吳三桂有約定的多爾袞忽然率軍出現在義軍側翼,義軍頓時大亂,主將劉宗敏受傷,隻得撤退。

4天後,李自成逃回京城,10萬軍隊僅剩3萬餘人,革命形勢急轉直下。

闖王根本不承認失敗,他若無其事地藏在深宮,繼續與他的美人們尋歡作樂。宋獻策曾勸他謀劃局勢,並關切地詢問他在戰爭中所受的劍傷。

“放心,我很好。”闖王說。

據統計,人一生要撒8,8萬個謊,其中最容易脫口而出的便是:沒事,我很好。

別低估了闖王,其實他一直在考慮下一步。

接下來,他做了三件事:第一,在武英殿稱帝;第二,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陳圓圓除外);第三,火燒紫禁城。

他將義軍分成兩路,由山西、河南撤退。

進攻難,撤退更難。從離開北京那一刻開始,隱藏在各個角落的地方武裝,甚至普通百姓開始襲擊義軍。

在北京的42天,如果讓百姓給義軍打分,成績肯定是負分——明朝雖賦稅沉重,但絕不會像義軍這樣燒殺搶掠。

大多數人都想改造世界,卻罕有人願意改造自己。

由於南明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節節敗退,很多之前投降義軍的原明朝將領,又開始出現投降潮。

尤其是吳三桂,就像一條殺紅眼的瘋狗,一路咬著闖王不放。

以前看電視劇的時候,每當有美女被壞蛋擄走,大家就在心裏想,她會失身嗎,她是怎樣失身的呢?

當年,吳三桂的心理陰影麵積也很大,他緊咬闖王的理由也大抵如此。

撤退前,闖王命人將搜刮來的金銀鑄成巨大的金錠,凡數千餅。

為了擺脫這位瘋掉的戰神,大順軍不得不沿途拋棄大量金錠和美女。

可惜吳三桂不要這些,他要的是闖王和劉宗敏的人頭。

公元1644年(順治元年)12月,清軍出擊李自成退守的潼關,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並沒有用盡全力,隻是頻頻騷擾。

次年,紅衣大炮到位,清軍攻破潼關。

13.身死

對於一些曆史上的著名人物,很多讀者不希望他們死,所以捏造了很多謠言,傳來傳去,真假難辨。

比如,有很多人說楊貴妃沒死,她去了日本;張國榮也沒死,有人在五台山上發現了出家的他,有好事者悄悄叫他的名字,那和尚居然流淚了。

以上都是無稽之談,是吃瓜群眾的一廂情願。

曆史總是很殘忍,它不允許一個人淡去、失蹤,他們的結局都是死亡。

讓我們來看一看李自成這位英雄的末路。

人才很重要。比爾蓋茨說,把我們頂尖的20個人挖走,那麽我告訴你,微軟會變成一家無足輕重的公司。

闖王的公司也迅速走向倒閉——在清軍和吳三桂的強大攻勢下,大順軍丞相牛金星投降清軍,重要骨幹劉宗敏、宋獻策被活捉。

吳三桂要活剮了劉宗敏,以解心頭之恨,被阿濟格強行阻止。

倉皇流離中,李自成率領他最後的十餘騎兵逃向湖北通山縣,後與戰士們失散,一人孤獨無助地向九宮山逃亡。

闖王一直都想東山再起,但一個人最可悲的是,40歲的時候還有跟20歲一樣的理想,甚至遠沒有20歲時的瀟灑和不管不顧。

他想起了老領導高迎祥,高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在眾多人中一眼看中李自成。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視野,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

從最輝煌期的百萬之眾,戰至光杆司令,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

在九宮山腳下,他在馬上有點神情恍惚,一不小心連人帶馬誤入泥潭。

九宮山李自成之墓

對於這個闖入者,鄉民們早就注意到了,因為懸賞的告示,貼得到處都是。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一個名叫程九百的鄉勇頭目衝入泥潭,想殺死闖王去領賞。

闖王即使落難,對付這樣的鄉勇也綽綽有餘。

他將程九百按在泥潭之中,想抽劍斬其頭,泥漿卻將寶劍粘在鞘中。

另一名年輕的鄉勇撲上來,用一把鏟子奮力砸向闖王的頭顱,血光一閃,闖王直直地倒在泥潭之中。

一代梟雄,就此別世。沒有哀歌。

◎囚粉說

王小超:放到歐洲就該叫四皇之戰了。

阿神帥帥:雖以劉邦朱元璋為榜樣,卻不能迅速轉型管理大家大業,放火這事一看就是流寇路數,加上自身戰略水平一般,又不會帶團隊,注定隻能在曆史上寫一筆而已。

清泉石上流:時勢造英雄,競使豎子成名。這被時勢造出來的英雄升起來是挺快的,可惜跌下去更快。他可以騎在馬上打天下,適合當個先鋒將軍。幹出殺李岩這樣的事情,說明他不知道這實際上是在殺他自己。殺李岩的結果,隻能令當時天下的才智之士棄他而去。良禽擇木而棲,李岩找這樣的人當主公,隻能說明李岩沒有能力給自己挑個靠譜的高枝,李岩實死於他自己才疏。

搬個月亮爬上來:這一年全球動**彷徨:英國開始工業革命,美國進行獨立戰爭,法國爆發大革命,意大利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俄國廢除農奴製,日本開始明治維新。

衛軍:甲申國難,大明氣數盡矣!大辟疆吏,誅殺忠臣,口惠實不致,官僚極盡行私自保,形式主義和自私麻木是官場和社會的主色調。官逼民反,內憂外困,這位崇禎的中興夢也是個氣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