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 知曉並在乎古人的奮鬥
透過濃厚的夜幕,我歎了一口氣,思緒不由得回到古代,
濃妝的唐,悲壯的宋,折騰的明,妖蠻的清……
無數人在眼前閃過,他們真實地存在過,暢快過,苦逼過,作為一個物質表現形式,最後無奈地離開,他們一定在想:後人會知道、在乎我們的奮鬥嗎?
會的。
本書就是一個答案。
全書終了,想再說一下“古人訪談錄”這種題材。
這是我今年初忽然萌發的一個念頭——古人風流,精彩無限,但很少有人能有效地還原他們的內心,曆史由此變得冰涼而無趣。
3月初,我嚐試著寫了第一篇“古人訪談錄”,主角是張獻忠,當時他的沉船財寶引人無限遐想。沒想到文章發表後,短時間內閱讀量破萬,要知道,當時我開通公號不久,粉絲還很少。
這說明,嚐試是有效的。
在我看來,將古人從墳墓裏請出來,通過模擬現場訪談的方式,跟他(她)交流甚至交鋒,很是刺激。你要訪談他,必須是提前做足了功課,對他的一生了如指掌。你還得試著理解他,提出的問題精準而獨到。最好還帶點幽默感,因為,古人的幽默感,是讓他們迅速複活的最有效方式。
……
後來,又陸續與10多位古人進行了對談。
這種寫作方式生動活潑,所需時間很短,最快時隻需要半小時。因為平常工作忙,它成了我最偏愛的題材。
這種題材,未來我還會開掘下去,合適的時候,可能還會讓古人跨越時空,評點時事。
“古人訪談錄”的生命力,無限;對幽默的創造亦無限。
這本書能順利出版,要感謝一眾古人,還要感謝看到這些文字的你。
曆史的囚徒 2017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