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荷爾蒙2:古人的熱血與彷徨
第六章 百家爭鳴
“懟神”荀子
反叛的大師
眾所周知,世界上幾大古文明,都很厲害。但是,唯有中華文明未曾間斷,這是因為無論分裂統一,中華文明的魂魄,從來延續無虞。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天生就是個顛覆者,對中國曆史來說意義重大。中華帝國的“大一統”和製度管理,他是設計師,也是祖師爺。
這樣一個偉人,其地位和影響卻一直被低估和忽視。
從史書記載就可以看出來,同是辭賦之祖,偏心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原封不動地收錄了司馬相如8篇文章,卻隻用了192個字來記錄荀子。跟其他傑出人物一樣,他堅持真理卻屢遭打擊,德行高潔卻經常招來非議(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這個表麵愛鬥、內心火熱的人,究竟有著怎樣的一生?
一
那既是一個“爭、亂、窮”的時代,也是一個荷爾蒙泛濫的時代——春秋戰國。
有的人崇尚武力,對冷兵器十分熱情,他們認為,刀劍雖然不會說話,卻能讓所有人閉嘴。有的人勤於思考,偉大思想家頻頻閃現,幾千年來,再沒人能超越他們——
在荀子之前,哲學舞台上已先後有幾位男主角——他們是孔子、孟子、莊子,還有老子(不是我)。似乎老天爺想讓荀子尷尬,生活在前輩的陰影之下。可是,就連老天也沒料到,荀子那麽的不安分。
一切源於他的個性,他這個人博學、固執、不平則鳴。他痛恨那個時代昏庸的政治,無能的君主,還有無處不在裝神弄鬼的神漢,痛恨儒生們的食古不化,莊子的狡猾詭辯。他控製不住自己的一腔怒火,往往見人便懟。
懟,在東北話中的意思是“頂撞、碰撞”,在河南話中的意思是“拚死、對著幹”,在陝西話中的意思是“頂回去”,總之,這是漢語中極有硬度和強度的一個字。荀子的一生,懟得有些離經叛道——曆史上有名氣的人,基本上都被他懟了一遍,包括被神化的孔子和孟子。
不僅懟古人,對同時代的人,他懟起來更帶勁。在那個欲多物寡的年代,他不循常規,懟出了一條新路。幸運的是,他在後半生遇到的幾個君主,相對開明,給了他機會。50歲的時候,他的人生開掛,從此照耀兩千兩百多年人類史。
發光,是因為熱血,他對起得那幾十年光陰,對得起天下。
二
從小,他是一個很聽話的讀書人。但隨著年齡漸長,他個性中叛逆的一麵顯露無遺。
著書立說的時候,他勇敢地對傳統儒學進行革新;生活中,他也變成了一個頗具質疑精神的人,總是用最精煉、最有攻擊性的語言駁倒對方,令人啞口無言。所以,後世尊稱其為“懟神"。
他很長壽,足足活了75歲,折騰而閃光的一生。
我最近對他產生濃厚興趣,很希望找到他的個人傳記,類似《他改變了中國》《勇敢的心》那樣的書,但是一無所獲,他的資料太少了,完全無法跟他的巨大名氣和偉大貢獻相匹配。
那我就來給他打個CALL吧。
兩千多年以來,他的一生以及他豐富博大的內心,正隨著曆史塵煙一起風化,消逝無遺。人們隻能從他有限的文字裏,猜想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悲喜進退。
那幾十年,他都經曆了什麽?
他是趙國人,位置大概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安澤縣一帶。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僅是荀子故裏,也是另一位名人藺相如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完璧歸趙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看過)。故鄉對於很多名人來說,是一個複雜的、難以言說的名詞。有的人一輩子懷念故鄉,寫出了鄉愁名篇,比如餘光中老人。還有些人,在經曆一番奮鬥後走出養育他的那片土地,在各領域成名成家,卻一輩子不曾回到家鄉。交通不便、沒有時間……那都是托詞,實際上是心裏有點小情緒,少兒時期遭受的種種苦難,讓他想永遠遠離那個傷心地。
趙國對荀子而言,就是這樣一片傷心地。他一身才學,在趙國奮鬥了大半輩子,卻始終不為所用,甚至連公務員係統都進不去。深愛祖國的他,直到50歲的時候,才忍痛離開趙國。
這是戰國時期名士“牆裏開花牆外香”的一個縮影。很多有追求的讀書人,去國懷鄉,跟荀子有同樣的命運。
然而,在漫長的歲月中,很多人都沉淪了。而他對學問近乎變態的追求,超過所有同輩之人,直追比他大70歲的孟子(孟軻)。
三
齊國是他老年創業的第一個目的地。
那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國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戰國,雖然差點意思,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然是七雄之一。打個比方吧,齊國跟那個曾經牛氣衝天的、現在卻榮光不再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特別像。
荀子的偶像,是帶領齊國子民打出一片天下的薑子牙。薑子牙之所以創下不世功業,主要是他既懂政治,又深諳經濟——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對各個民族,他的觀點是美美與共,互相欣賞)。在他的領導下,齊國“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由地薄民寡的小國一躍成為經濟富庶、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
後來又有管仲的大力改革,齊威王的勵精圖治,還有戰國時期著名的“火牛陣”,齊國曾一度位居春秋時期“升級打怪能力最強國家”排行榜的首位。
齊國的故事深深激勵著荀子的心,他有一個小目標,用自己的學識和理念,幫助齊國重現輝煌。
之前,荀子到趙國西南部的秦國找過工作,恭維秦國“治之至也”,但秦國的那些人太沒眼光,根本對他不感冒,這讓他上火。不得已,他隻能學習先輩孔子和孟子,出國遊學。他一路繼續往東,翻過秦嶺,再經過數月的艱苦跋涉,他終於穿越中原大地,來到傳說中的齊國。
對他而言,這個國家既是夢中的國度,也是他一輩子最重要的棲息地。
他的思想在這裏大放異彩。
當時著名的孟子老師辭世不久,齊魯大地,儒風盛行,到處可以見到行色匆匆、神情嚴肅穿著複古衣衫的年輕人,每個年輕人都以孔孟的繼承人自居,甚至你不說自己是儒士,都不好意思去相親。
除了這些表麵的東西,齊國還設有“稷下學宮”,那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學術場所,所有的觀點都可以在這裏得到闡述,天下最有名的專家都搶著到這裏講學,哪怕隻有三分鍾,也能吸引頂級流量和無數眼球。每年學宮都會舉辦學術高峰論壇,由學宮主辦發行的《千家爭鳴》雜誌,發行量一度超過百萬份,可謂一紙風行,而學宮甚至在各國設有辦事處呢。
荀子在他們眼裏,既是一個外來客,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異類,因為他的思想和觀點,實在過於大膽出格。
雖然他也奉孔孟為師,自認儒家之後,但他跟傳統儒學“性善論”的觀點不一樣。此前,孔子竭力強調“克己”“修身"“為仁由己",孟子主張“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一言以蔽之,天下之事,不管國家大事、經濟社會管理、社會交往,都要靠個人的素養,要靠自覺。
荀子不同意,他認為孔老夫子、孟大先生都太太太理想主義。荀子更現實,他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認為“人性本惡”——
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必須靠後天的權力和法製來克製。
總之,這個世界靠人為努力,是可以治理好的,不要什麽事都看老天的臉色,或靠個人自覺。基於此,在孔子“仁”、孟子“義”的基礎上,他提出“禮”和“法”。
當時,孟子的地位,直追孔子,被認為是後者最虔誠的繼承人。可是荀子不管,他隻認理,不認師,他堅持做自己,信自己,真是一個偉大的唯物主義者!
在一次學術論壇上,他甚至公開羞辱孟子及其“性善論”,認為自己才是孔子的正宗繼承人(據說那次發言前他喝大了)。
這個來自異國的老頭,簡直狂得沒譜了,做下這等極其叛逆之事,天下所有讀書人,驚得下巴都快掉了。
最可怕的是,荀子的口才出奇的好,在講壇上總是把別人懟得說不出話來,有一位頗負盛名的老學者當場就心髒病發,緊急送到醫院搶救。
可是,當時執政的齊襄王口味獨特,對荀子頗感興趣,認為他有能力對孔子以來的“百家爭鳴”進行曆史性大總結,稱他“最為老師”,也就是在所有專家學者教授中,最牛的那一個。
對於荀子提出的“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理論,齊王更是讚不絕口,差點想拜他為相。
由於各方麵的阻力太大,齊王隻能任命荀子為學宮一把手——“祭酒”,也就是校長,要知道那是齊國,天下知識分子和學術騙子最集中的地方。這項任命可以說是非常驚世駭俗、打破常規了。
但這確實是最適合荀子的崗位。此後的幾年,他與穿梭來往的各類學者頻繁交流,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思想理論。也是在這裏,他培養出了兩個最有出息的學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和李斯,雖然後來這兩個學生反目,脫離同學關係,並在秦國互撕。
完全可以這麽說,如果沒有荀子學說的襄助,嬴政的霸業根本不可能實現。而嬴政的暴政,一直為後世所詬病,很多學者歸罪於荀子,他們猛烈抨擊荀子根本不是儒家的人。
齊襄王剛退位,一幫別有用心的人(主要是當時的儒家大宗)就死命排擠荀子。楚國的春申君(也就是這兩年在影視劇中很火的黃歇)很仰慕荀子,主動向他發出了offer,“來,老頭,到我碗裏來。”
黃歇是一個特別有理想的人,總想造福天下百姓,而荀子跟他見麵時,處於一生中最豐富完滿的境界。他們在一起嘮嗑喝酒的故事,完全可以寫一本500頁的厚書。
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場景,就是兩個知己(無論男女)在一起看世界、看對方。
四
公元前260年,齊國和楚國的邊防檢查站。一個年輕人陪著一個老人,正在辦通關手續。
“名字?”邊防檢查員正在玩楚國明日頭條公司出品的顫音,頭也不抬,聲音慵懶。
“荀況。”老人聲如洪鍾,邊檢員詫異地抬起頭。眼前的老人,長須飄飄,神情篤定,就像一位活著的祖宗,令人肅然起敬。
“春申君不是要求你們微笑服務的嗎?別忘了,你們可是國門和窗口單位喲。”老人仍舊笑著。
“您,您是到我們楚國弄啥哩?”檢查員覺得這個老漢有些來頭,便不再玩手機,反而聲音有些顫抖了。
“聽說楚國工作機會多,來看看。”老人說完,合上護照,頭也不回地走了。
他的行動顯得有些遲緩,畢竟已經53歲了。人生最美不過夕陽紅,他執著又從容。身邊的年輕人是他的助理,名叫毛容易。
在踏上楚國土地的瞬間,荀子情不自禁地回頭望了一眼,眼裏分明有淚花。
“老大,別看了,越看越傷心。"毛容易扯了一下老人的衣袖。
如果世界上的煩心事、動情事,不看就能忘卻,那活著也太容易了。他從內心裏感激齊國,那是他聞名天下之地。之前在趙國,他沒少往趙王身邊蹭;再之前他曾為燕王出過主意(那時他才18歲),可是沒人拿他太當回事。在那些掌權者看來,他跟大多數坑蒙拐騙的江湖術士沒什麽兩樣,都是被生活逼的。
他是著名的直脾氣。對此,很多朋友勸過他:出來混,要學會隱藏自己。畢竟,人生很多時候需要偽裝,需要隱晦。這讓他很難受,改了,還是我自己嗎?
懷才跟懷孕一樣,都是隱藏不了的。但為什麽,到了50歲,自己還是到處碰壁、一事無成?無奈之下,他決定到齊國碰碰運氣,那是他最後的稻草。
在臨淄那座金碧輝煌的大殿,當齊襄王聽過他的一番演講,驚喜地朝他走過來的時候,他知道,這個人已經是自己的粉絲。
齊國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在齊王的支持下,他一掃先前的暗淡,“三為祭酒”(同時任國立大學校長、社科院院長),一時風光無兩。
那是他人生最帶勁的幾年,生活的日常就是不停地跟人辯論。詠春拳宗師葉問在比武的時候從來沒有輸過,同樣,他也成了當時齊國最知名的“辯不倒”。每次辯論,都有數不清的市民觀看,所有網站現場直播,靠著鮮明觀點和新銳思想,他成了網紅,到處是他的信徒。他的粉絲,親切地稱他為“懟神”
他要將自己的質疑精神進行到底,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拯救天下。
五
在他的懟人路線圖裏,孟子是一個重要目標。
那時候,孟子在天下讀書人的眼裏,是僅次於孔子的神。當時距他去世不過70年,很多儒生是見過他的,那些儒生經常接受采訪,回憶孟子的絕世風采,褒獎他的重要貢獻——“嘖嘖,老夫子好帥的。”“嘖嘖,老夫子好有才的。”
荀老師沒有受這些新聞報道的影響,他很冷靜,很獨立。“盲目崇拜隻會進一步將儒學逼進死胡同。”他憂心忡忡地說。
事實上,當時天下人對儒學的態度已經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讀書人繼續奉之為圭臬,但真正有權力的人,開始對實用的墨家、法家理論感興趣。很多儒學中人關注到了這個明顯的分裂現象,但隻有荀子敢當眾提出來。
“儒學現在飄在空中。”在稷下學宮的一次辯論會上,他痛心地說,“現在該想點辦法,讓它回到大地上,真正為社會所用。"
“孟軻老師的“性善論,解決了道德問題,但遠未觸及製度建設,現在必須對儒學進行徹底革新……”
“SHUT UP,荀況同誌,你太狂妄了。”一個年老的儒生敲了敲話筒,“我忍你很久了,你時時、處處針對孟老夫子,對他非常的不尊敬。”
“什麽是真正的尊敬?”荀子捋了一下胡須,質問道,“如果任由你們這幫俗儒、賤儒橫行,儒學就沒有明天了。”
“你……你這是人身攻擊。"老儒生已帶哭腔。
荀子朗聲道:“儒學是天下最好的學問,但不應該是幹巴巴的教條。”
在回家的滴滴馬車上,荀子最親近的學生公孫尼子擔憂地說:“今天懟得那幫老學究啞口無言,這樣會不會跟他們結下梁子?畢竟這是人家的地盤。”
“做學問還分地盤?”荀子生氣地說,“這100多年來儒學沒落,就是因為大家一團和氣,被社會風潮裹挾,不敢對權威說'不’。”
“不管怎麽樣,老師對儒學老師的態度,還不如對墨家、法家的學者客氣。"
“你不覺得墨家和法家很接地氣嗎?”荀子反問道。
一輩子,他都是這樣一個人,隻服真理,不服權威。
孟子的“性善論”,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你天生是好人,這是你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荀子不讚同這種觀點,他認為,“人性本惡,善者,偽也”,即人天生是壞的,必須通過後天約束加以抑製,否則惡的一麵會無限放大(如虎添翼)。
這種後天約束,主要是通過製度建設,把權力關在製度的籠子裏。這是我國學者對權力最早、最經典的闡述。後來他又指點弟子韓非寫出《難勢》一文,對權力和“性惡論”進行探討,製定了一整套理論體係。這正是荀子的最偉大之處。
兩千年後,連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忍不住穿越大半個地球為荀子打CALL——
當人們提到“性善論"的時候,他們說出了一種偉大的思想。
當人們說到“性惡論”的時候,他們說出了一種更加偉大的思想。
六
他懟的第二個大名人,名叫黃歇,即“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
齊襄王崩亡後,荀子在齊國受排擠,根本待不下去,有人說他是學術異端,有人說他為害齊國,還有人攻擊他私生活有問題。總之,有的沒的全來了。個別睚眥必報的人甚至揚言,要在黑市上找殺手要他的命。這時,楚國令尹(首相,擁有最高權力)黃歇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楚國是當時天下最強盛、麵積最大的國家,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與它抗衡。即使是西北方向的秦國,在麵對楚國的時候,也不得不收起它尚顯脆弱的獠牙。
黃大人既不嫌荀子年齡大,也不嫌他的脾氣臭,主動邀請他到楚國工作,崗位已經準備好了——蘭陵令(縣人民政府縣長)。應該說,他應該感激黃大人才對,可事實並非如此。
53歲的荀子上任後,把自己的一套治世理想搬到蘭陵這個小地方,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幹群關係十分融洽,但這也得罪了很多平庸的幹部:荀況,你什麽意思,天下就你能耐?
楚國的某個重臣(名字就不提了),打著“政權穩定”的幌子,不停地在春申君那兒說閑話。大意是,亳那個地方總共才方圓百裏,商湯在那個地方漸漸做大,滅掉了夏朝:周民族在鎬地默默發展,後來又滅掉了商朝。蘭陵土地肥沃,又是軍事要衝,荀子這麽幹下去,不知道是福還是禍呢!
春申君為了平衡朝中關係,不得不將荀子免職,但發給他一筆退休金,讓他回趙國安度晚年。可是,後來又有大臣進言,說這是放虎歸山,勸春申君把荀子弄回來。
楚國出爾反爾,荀子很是生氣。當初是你要分開,分開就分開,現在又想用真心,把我喚回來。所有的使者都無功而返,黃歇不得不親自撥通荀子的手機。
黃歇:回來嘛,楚國需要你,我也需要你。
荀子:很感謝你在我最困難時提供的幫助,我現在在趙國挺好的,你不要太牽掛。
黃歇:你還知道我牽掛你啊?
荀子:主持那麽大一個國家的工作,你也不容易,工作還是那麽忙吧?注意身體。
黃歇:回來幫我吧,雖然平常很少給你寫信,但我很想念老兄。
荀子:你現在挺可憐的,哪像我在鄉下這般自由自在。
黃歇:我可憐,你是在說笑話嗎?
荀子:沒跟你開玩笑,你已經享受了20多年的無妄之福,要隨時當心無妄之災。你聽說過“鬁人憐王”的故事嗎?
黃歇:那是什麽故事?我最喜歡聽故事了,快給我講一講!
荀子: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身上長滿毒瘡的乞丐,他總是跟別人說,自己很同情國王,很多人都笑話他。
黃歇:然後呢?
荀子:然後他說,你別看我現在很慘,但很多國王還沒有我的結局好呢!(囚徒注:中國曆史上,三分之二的皇帝非正常死亡)
黃歇:你想說什麽?
荀子:別看你治楚多年,現在大權在握,如果不多加注意,以後結局怎麽樣,還真不好說。
黃歇:什麽都別說了,是兄弟的話,就快回來。
盛情難卻,荀子隻好又回到了蘭陵(今山東蘭陵縣)。
後來,春申君為小人李園所害,在楚考烈王的葬禮上被一刀砍下頭顱。據說春申君臨死時,無頭的身體一直朝蘭陵的方向爬。
一切都晚了。
七
春申君死後,荀子被火速免職,沒有理由。但他內心是欣慰的。兩次擔任蘭陵令,前後曆時近二十年,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鑽研經濟。在這片昔日魯國實行“初稅畝”的神奇土地上,他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這說明,他不是一個空想家,而是一個身處亂世、心有抱負且熱愛百姓的實幹家。離任時,他憧憬的“一天下,財萬民,長養人民,兼利天下"的和諧景象已在蘭陵初現。進入老年,窮愁潦倒的他還堅持用顫抖的手,將自己的政治理想編成民間小曲(《成相篇》),希望百姓傳唱,有人繼承自己的事業。
第二件事,他在蘭陵廣收弟子,教他們學習人間正道,為百姓謀生存、謀道義、謀幸福(“道守禮義,行應繩墨,安貧賤”),並繼續遠程指導韓非和李斯,讓其在各自的舞台上更加出色。
第三件事,應該是後人最為感激的,他在蘭陵潛心寫作——他最著名的作品《勸學篇》就是在這裏完成的。在這裏,他回憶過往,分析世事,探討“正義的審判”“親情的蠱惑”“智者的悲哀”“誹謗的力量”,寫出了無數金句,比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再比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遍覽其文字作品,最令囚徒感動的,不是他的勇敢和直白,而是他在漫長歲月中的忍耐與堅持。
——故聖者,眾之所積也(聖人也是一步步幹出來的);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他以他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人世間一個至簡的道理——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隻要有穿越順境與逆境的堅持,最終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 囚粉說 ?
? 邊境:我儒學以荀子為宗,細讀《荀子》,發現荀卿最了不起的是在於他肯說實話。縱觀每篇,先有標題,再有開門見山,而後是細細的論述,苦苦的規勸。荀子也許對外很狂、很酷,但他對知識學問的真誠,對百家思想的匯流,是我最崇敬他的地方。荀子有言,學問之事“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已也”,又言“故君子結於一也”得出了“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的方法論。可他就憑這樣的本質,掙脫了舊學問的一切窠臼,硬生生闖出一條路來。偽儒是不需要荀子的。可明明大儒,無一不向往荀子問學之法。後世效仿荀子的儒生,大多沒有好的下場,在曆史上也隻享薄名。“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荀子、黃宗羲這樣具有樸素唯物觀點的儒生,在舊時代注定要被曆史錯過。今天來看,他們才是儒學中真正具有現代價值的。
作者回複:看來你是新時代的儒學正宗了。
? 許太丘:雖不能對荀子產生多大的興趣,但荀子的“跬步"和“駑馬”深深觸動了我,治學不驕不躁,不緊不慢,雖駑必堅,雖遠必至。世上總有溫情的聖人,對著陌生的我們,關懷備至。忽然想起一個標題:謝謝你愛過我。致敬前賢,最好的紀念是不忘。
? 李賢東:對荀子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性本惡”的層麵,這次又拓展了知識麵,敢於懟孟子,又自認儒學正宗也是夠走偏鋒的。
? 荷:偉大的思想家和實幹家,都經曆過靜好的順境和苦痛的逆境吧,且能在逆境中涅槃。作者智慧總結。一如既往地喜歡你的文字,你總是能在千頭萬緒的表象之中,發現事物的本質,那個歌詞用得好!
? 李賢東: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隻要有穿越順境與逆境的堅持,最終就一定會取得成功——不僅是曆史寫得好哦,你這勵誌雞湯也是一級棒。
? 阿神帥帥:荀子的時代,天下四方正在兼並。富國強兵開始流行,注重曆史文化精神的儒家學術大概是不合時代了,也許荀子在孟子的時代也就懟不起來了吧。
? 我懷仁人:也是宿命吧?荀子生前活得不如意,身後也極其淒涼。在垂兩千年“獨尊儒術”的泱泱大國,荀子一直是被摒斥在主流話語體係之外的另類、叛逆。不僅如此,即在“第三期”港台新儒家和大陸新儒家那裏,也隻字不提荀子的貢獻。與墨子一樣,荀子也成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失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