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 / 我如何成為打鬼子專業戶
1.
如果說戚繼光是一位專業抗日的大神,應該不為過。
倭患曾是明帝國永遠的傷口,朱元璋通過造反當上皇帝後,主動與日本眉來眼去,但因為該國政權混亂,外交上的努力收效甚微。
明朝末年,戚繼光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克服重重困難,將囂張的日本浪人趕出了東南沿海。
要知道,由於害怕唐朝的藩鎮割據重演,有明一代都是重文輕武。
熟讀八股文的文職幹部們坐在辦公室,一杯茶一袋煙,一張邸報看半天,到點都能提拔。
而在前線拚死奮戰的武將卻很少得到重用,真是“流血流汗又流淚”。
文官們認為,在戰場上打打殺殺隻不過是匹夫之勇,要建設國家,還要靠老祖宗傳下來的孔孟中庸之道。
於是,一個武將,即使他打贏了對帝國來說重要的一仗,其意義未必比得過文官熬夜寫出的一篇千字文章。
軍事人才的仕途終點,不過一地總兵,相當於省軍區司令員,這大大壓抑了將士們建功立業的熱情。
戚繼光一生都在與這種官場潮流作鬥爭,其報國之誌、堅決果敢和嚴密細致,無不令人驚訝。
他是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而且看起來對生活也充滿熱情,這就死氣沉沉的明朝官場來說尤為可貴。
除了“民族英雄”這個最知名的頭銜,他還是書法家、詩人、兵器專家和人民工程師。
他之所以令人矚目,首先因為他是一個幸運兒,特別是跟另一位勇冠三軍卻很不走運的大將俞大猷相比。
這個後麵會詳細寫到。
戚繼光畫像
2.
所謂倭寇,是一個曆史的產物,專指14—16世紀劫掠中國和朝鮮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
倭指“身材矮小的人”,雖然現代日本人。平均身高有了很大改善,但曆史上他們的身材確實是被嘲笑的對象。
說他們是海盜,並不完全準確,因為他們的目標不是船隻,而是陸地上的城市。
我們先分析一下,好好的百姓不做,日本人為什麽要當強盜。
14世紀,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戰火連天。
地區狹小、資源貧乏、工作崗位偏少,老百姓三天兩頭集體上街散步,要求公平、正義和尊嚴。
不少日本人實在活不下去,開始從事人類最古老的職業:搶劫,而且是跨國搶劫。
這夥半軍事化的劫匪,尤以九州一帶的漁民最為凶悍,因為那地方最窮。
他們劃著小船來到中國東南沿海,象征性地幹了幾票,發現特別順利,幾乎沒有遇到什麽抵抗。
他們高興地向國內同夥發出強烈信號:此地錢多,人傻,速來!
3.
當時的大明朝正是嘉靖皇帝執政,他上台第二年(公元1523年)就發生了著名的“爭貢之役”。
那一年,日本兩派政治力量先後派出宗設、瑞佐與明朝做生意,瑞佐雖然到得遲,但他雇傭了一個中國人,宋素卿。
其父朱漆匠,由於跟日本人做生意失敗,隻能以兒子抵押,宋素卿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後加入對華貿易公司。宋以黃金千兩賄賂寧波市舶太監賴恩,得以在酒席坐在上座,而且其貨船也率先受檢。
宗設氣性大,一怒之下,殺死瑞佐,將其船隻燒得精光,聞訊趕來維持治安的明將劉錦、張鏜戰死。
隨後,緊張的明朝廷取消浙江和福建市舶司,隻保留廣東一處機構,並實行嚴厲的海禁。明朝和日本的官方貿易關係正式結束,這對本不平靜的東南沿海來說,無異於火上澆油。
由於正常的貿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下,日本一些遊民與江浙一帶的不法商人勾結,在沿海搶劫,其中為害最盛的地區是浙江和南直隸(南京、蘇州和安徽一帶)。
……
客觀地說,作為一個工齡很長的皇帝(在位44年),初期嘉靖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還經常加班加點,帝國麵貌為之一新。正當朝堂上下對他充滿期待的時候,他卻開始研究超自然力量,其中一項就是癡迷長生不老。
中國曆史上的皇帝們都有點封建迷信,但嘉靖不僅迷信,還非常虔誠地實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官方民間都知道,皇帝做夢都想搞到一樣東西,那就是長生不老藥。自從他的興趣曝光後,一些道士開始走紅。公元1542年,在登基21年後,他幹脆搬到西苑,一心修仙,不問朝政。
嘉靖皇帝像
4.
皇上不想上班,給帝國帶來的影響是嚴重的。
當時的首輔嚴嵩得以專權,全國吏治敗壞,而且他還把黑手伸向軍隊,肆意吞沒軍餉,導致軍隊龐大卻軍餉不足。
在戰場上,士兵們甚至隻能幾人共用一把刀,你砍累了,我接過刀再砍。
這樣的軍隊怎能不敗?
在這樣的國防守備之下,一股幾十人的倭寇居然能長途奔襲中國內地,一路燒殺搶掠幾千人,最後明軍完全靠人海戰術,才把倭寇活活耗死。
在戚繼光隆重登場之前,有兩個人不得不說。
一個是時任直浙總督的胡宗憲,以前在海端文章裏曾提及過,他是嚴嵩的利益代言人之一。
對於胡這個人,曆史上一直有爭議。
赴任之前,他說了很多豪言壯語,大意是:我這次去,一定平定倭寇,殺掉某某和某某,不辱使命,否則絕不回京。
事實上,他也為抗日做了很多實際工作,即使他後來被彈劾,憂憤而死,也掩蓋不了這個事實。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先行者是朱紈。
在戚繼光20歲的時候,朝廷派朱紈任浙江巡撫兼提督福建軍務,他封鎖海麵,處斬通倭寇的李光頭等近百人。
由於他動了某些人的奶酪,不法商人對他恨之入骨,鼓動在朝官員攻擊朱紈草菅人命,最終強硬的朱自殺。
此後,朝中朝外,對海禁之事噤若寒蟬,客觀上助長了倭寇的囂張氣焰。
5·
中華帝國不可欺,一位英雄勇敢地站了出來。這個人就是戚繼光。
一個在部隊大院裏長大的軍事天才。
他的父親戚景通原是義烏“南塘”外戚寧之子,後過繼給伯父戚宣(時任登州指揮僉事,四品官)。
因原配張氏不育,後娶王氏,公元1528年生下兒子戚繼光,繼光呱呱墜地的時候,戚景通已經56歲高齡。
戚景通雖然沒有特別大的成就,但他通過“世蔭”的方式繼承登州指揮僉事後,為官清廉,政聲頗佳。
史書評價他“剛毅好學,聰明正直”,而且他為人孝順,屢立戰功。
最重要的是,他對倭患有切膚之痛,平日裏更是遍覽群書,尋找克倭之良策,據說留下了幾百張文稿。
曆史的囚徒相信,對於老父親的這些文稿,戚繼光一定不陌生。
也就是說,從他剛認識字開始,他就開始思考怎麽打小日本的事情。
隻有結合他的成長經曆,才能充分理解,為什麽後來麵對日本人的時候,曆八十餘仗,他能屢戰屢勝。
可以說,不管在戰術上還是在精神上,他一直占據著製高點。
而他克敵致勝的法寶,是因為他訓練出了一支令倭人聞風喪膽、紀律嚴明、戰鬥力滿格的新型軍隊——戚家軍。
他是典型的少帥,開始招兵訓練的時間是公元1548年,那年,他才20歲。
6.
戚繼光很不容易,之前說過,明代的大潮流是重文輕武。
就跟如今學校重理輕文一樣,學文科的同學,一般是數理化方麵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
要在考試排名表上找到這些同學的名字,隻能從後麵找起。分文理科的時候,他們隻能在大家同情的目光中,流著眼淚,收拾書包,灰溜溜地來到文科班。
……
戚繼光雕塑
明代的重文輕武,不是一般的嚴重。
應該說,中國曆史上武將的社會地位在那個時期到了最低點,一個普通士兵轉業即意味著失業。
所以,當時凡參加相親的女青年,聽到對方是當兵的或當過兵,一般扭頭就走。
相應地,文官的社會地位達到了中華帝國曆史上的最高點。這個時候,戚繼光選擇學武,是很需要勇氣的。
當其他小朋友搖頭晃腦讀經書的時候,他卻在沙盤上研究攻防之術。他最愛的書是孫武寫的,書名叫《孫子兵法》。
他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除了士氣和戰術,武器也很重要,所以他親自鑽研,成了一個武器專家。
如果那個時候有職稱,他應該是教授級高工。因為他的發明既充滿奇想又貼合實際,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
一切都是為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7.
戚繼光沒有其他選擇,他的祖上幾代都擔任武將,現在光耀門楣的希望落到了他身上。
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戚繼光因祖蔭繼承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當時他不過16歲。
這個四品官位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禦批的長期飯票,批準有戰功的戚家世襲罔替。
和150年間的數次接任一樣,這次任命很平靜,廟堂上下,幾乎沒人關注到這宗地方人事變動。
世代根紅苗正,沒什麽可懷疑的,組織部門也隻是簡單做了一下考察就公示了。
戚繼光這個名字,最初大家都實在太陌生。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對明帝國來說,這次任命意義極其重大。
從此,戚繼光成為一名職業軍人,並以自己的天賦和努力,為明朝軍人贏得巨大的榮耀。
那榮耀,照亮了明朝官場的黑暗,為陰鷙的帝國注入了一股陽剛之氣。
他在日記裏寫道,人生為一大事而來,我的大事就是打鬼子。
對倭寇的恨,他從小就種在心裏,現在已長成了參天大樹。
8.
少年將軍戚繼光上任第三年,即公元1546年,一夥倭寇猛烈襲擊了山東沿海一帶,沿途燒殺搶掠。
就像不時到來的火災和水災一樣,群眾對倭患也習以為常,他們本來沒多少值錢的家當。
倭寇流動作案,隻為圖財,百姓以“躲”為主,等倭寇過境,再回去重建家園。
不過這次倭寇來得迅疾突然,又有漢奸帶路,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戚繼光聞訊追擊倭人,目睹父老鄉親慘狀,他寫下了千古名句: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作為一個戰地詩人,最後兩句是他的代表作,體現了他崇高的誌向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此後人生40年,他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
明朝《倭寇圖卷》
9.
公元1553年,戚繼光迎來了他的命運轉折點,可以說,沒有這個轉折點,他無法實現他的抱負。
這一年,他認識了一個人,名字叫張居正。
這有點矛盾,在明代,武將曆來為文臣所不齒,連下套使絆子都唯恐不及,還談什麽幫忙。
但命運就是這麽奇特,張居正與小自己3歲的戚繼光成了最好的朋友,而且是一輩子。
張居正此人,是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模樣也長得俊,正因為此,他後來跟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後屢傳緋聞。
明朝牛哄哄的大臣不少,但像張居正這樣,皇帝太後全搞定的,僅此一例。
所以當時的各種自媒體像瘋了一樣,抓住這個皇家八卦題材猛炒,管都管不住。
年輕的時候張居正就很知名了,他的履曆可以亮瞎人的眼,5歲上小學,7歲熟讀詩書,12歲考中秀才。
13歲那年他參加鄉試,文章寫得極其漂亮,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認為他是奇才,為增長其曆練,特別吩咐下屬,此人不得錄取。
但張居正實在太厲害了,3年後參加考試,順利考中舉人。
如此低齡中舉,簡直是奇跡。大家知道,範進中舉那年是五十多歲,其實那也是很多人中舉的年齡。
由於張居正太優秀太傳奇,忍不住在這裏多說了幾句。
公元1553年,張居正還在官場爬坡,他隻是一名不得誌的翰林院普通官員,屢遭嚴蒿、徐階等人排擠,不得不回家鄉荊州休假三年。
能在芸芸武將中一眼看中戚繼光,肯定是有機緣的,隻是現在還是個謎。
受張居正的推薦,戚得以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專職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5年他又被調往浙江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10.
岑港之戰是戚繼光的成名戰。
公元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倭寇進犯浙江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遙遠,等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日本人早跑得一幹二淨。
由於張居正幫著說話,朝廷並沒有治戚繼光的罪。
在這段困難時期,戚繼光認識了他一生的戰友俞大猷,俞大他24歲,同樣誌向遠大、武藝高超,但運氣跟戚繼光相比,不是一般的差。
他們在岑港共同攻擊漢奸海盜汪直的餘黨,倭寇見勢不妙,準備連夜逃走。
收到消息後,俞大猷和戚繼光發動進攻,打得倭寇抱頭逃竄。
此戰後,倭寇們記住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戚繼光,連做夢都恨得牙癢癢。
戚繼光總結這次戰鬥後發現,士兵不會打仗,貪生怕死,出工不出力,是最大的短板。
在山東他就發現,明軍將驕兵惰、紀律鬆弛,業務不熟,毫無戰鬥力。
到浙江赴任後,他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尤其善於械鬥,打群架,不打贏不罷休。
他眼前一亮,這正是優秀士兵的基因啊。
他在當地招募了3000貧困農民,並不斷訓練他們,最終煉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
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製定陣法,戚將軍又給這支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聞名天下。
從公元1559年開始,戚家軍戰無不勝。
——僅僅在接下來的7年,就取得13場大型戰役的勝利,每次全殲敵人,而自己損傷無幾,創造了戰場上的奇跡。
當時京城已經有樂隊創作《倭賊的惡夢》《嫁人就嫁戚將軍那樣的人》等歌曲,傳唱廣泛。
公元1565年的大明春晚,戚繼光還帶他最出色的將士出現在晚會現場,表演了**氣回腸的《鴛鴦陣》和《盾牌舞》。
◎囚粉說
一帆:戚家的家教很好呀。人性易於同奢避苦,容易順從於安樂清逸的現狀。小小年紀便得誌卻不被世俗的榮利蒙蔽的典範,世界觀很正派,能跟張居正心意相連的武人,非草莽武夫之流,一定是受過智慧教化的能士,不能將戚繼光單純的看成一個軍人。
Mass:曆史是一通打亂的拚圖,就像霧中尋蹤貓眼看人。要跟古人混得熟,就看曆史的囚徒。
旅途:所有的錯誤都出在自以為是的朝貢貿易上,讓老百姓貧困交加,還要搭上性命去與敵人作戰,這種朝廷不要也罷。希望作者能從人類文明的角度去講述曆史。
煙雨流年:戚繼光真的是一個天才,自創的“三才陣”,在當時幾無敵手。
血白雪紅:嘉靖皇帝雖然幾十年不上朝,但一直牢牢把持帝國的財政和人事大權,加之有內閣的存在,明帝國仍然正常運轉。
趙夏:戚繼光是嘉萬時期先進軍事生產力的代表,也是和中樞搞好文武先進關係的代表。
元圓:我認為戚繼光最牛的一件事是情商極高。
遠行客:縱觀整個明史,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張叔大一人。有過初為翰林的甚微,有處江湖之遠的擔憂,有居廟堂之高擔任萬曆朝內閣首輔的變法禦國。同朝處事者有嚴嵩、夏言、徐階、高拱、戚繼光、譚綸等。那個時代是如此的浩瀚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