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1860 卷一 驚天變02
次日辰初(早上七點多),文祥就坐著轎子到了,隨行的還有軍機章京朱學勤。桂良說:“博川,你這又起了個大早。”
文祥說:“不瞞中堂,寅正我就起了。一堆事處理完,就趕過來了。我知道這邊肯定也是火上房了。”
桂良吩咐上早點,與文祥邊吃邊談。恭親王不同意釋回巴夏禮,這是沒法逼他改變的,能商討的,就是回複夷人的理由。文祥問:“恒祺去勸巴夏禮,有無結果?”
桂良搖頭說:“昨天恒祺還送來信,說是巴夏禮態度有些變軟,但還是不肯給額爾金寫信。”
文祥沉默良久,說:“老中堂,我看不如這樣,就說巴夏禮精通英文,這些天一直在與恒祺商討條約的細節。不如建議夷人,就在京城開議,一旦議妥,就可訂定和約。所以夷人要求釋回巴夏禮,就是多此一舉。”
桂良拍案叫好,立即將此意照會英法。雙方近在咫尺,英法的聯合照會次日午飯前就由僧格林沁派騎兵送過來了。照會要求送回被俘所有人員,聯軍將立即退到通州,雙方在通州議和。同時要求允許巴夏禮寫一封親筆信,報告近況。
桂良覺得機會難得,不如趕緊釋放巴夏禮,雙方到通州去談,總比兵臨城下來得從容。恭親王卻從這個照會中,看出夷人是在虛聲恫嚇。
“他們又是造雲梯,又是運大炮,絡繹不絕,可是數天來不敢攻城,可見是顧慮巴夏禮等人的安全。所以,巴夏禮在手的確是一大籌碼,與和局大有關係,更不可輕易釋放。”恭親王仍然堅持,聯軍退回天津,巴夏禮在京與中方詳議換約細節。
桂良寄希望巴夏禮能寫一封親筆信,同意他在京談判,那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但巴夏禮固執的很,表示隻有同意釋放他和同伴,他才會寫信給額爾金。恒祺軟磨硬泡,最後巴夏禮終於肯動筆,寫了一封短信。但他是用英文寫的,大家都不認識。恭親王問:“這蛤蟆蝌蚪樣的文字,是什麽意思?你們誰能看明白?”
恒祺說:“這不要緊,我已經讓巴夏禮把意思翻譯給我聽了,我都記下來了。”
恒祺遞上一頁紙,是巴夏禮用中文翻譯的他的信件:
現在中國官員以禮相待,聞得是恭親王令其如此。據雲,恭親王人甚明白,能作主意。既能如此,伏諒暫可免戰議和。
恭親王並不滿意,說:“夷軍退回通州,巴夏禮留京議和的意思並沒有說清楚。”
桂良說:“這就不錯了,先停戰,解除了京城危機,一切都好說。”
於是決定將回複的照會連同這封信派專差交給聯軍,同時將附件一並上奏朝廷。上奏朝廷的時候大家起了爭執,是將巴夏禮的“蝌蚪”文信件照抄一份,還是將翻譯的中文信附上?“蝌蚪”文行在並無人認識,附也是白附。可是,如果隻把漢文的附上,上麵問一句,這意思準確嗎?又該如何回答?
恭親王問恒祺:“你能保證,這意思與巴夏禮的蝌蚪文是一個意思嗎?”
恒祺說:“我覺得沒問題。我和巴夏禮這幾天混下來,已經十分熟悉了。這個意思是他按我的建議寫成的夷文。”
恭親王說:“這不行,你覺得沒問題就一定沒問題?”
恒祺這下啞巴了。
“如果巴夏禮是鼓動額爾金動兵迫和呢?”恭親王說,“巴夏禮十分傲慢,他也許覺察了我們急於求和,是借機向額爾金通風報信呢?”
桂良覺得可能性不大,但他也不識夷文!
恭親王問:“馬上找人看一看,巴夏禮到底寫的什麽?如果弄不準,不能把信交給額爾金。”
在京城,要找個識夷文的人太難了!恭親王讓恒祺到理藩院找找看。理藩院是朝廷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等地事務的機構,後來與俄羅斯交涉事務多了,又加了俄羅斯事務。其下設有內館、外館、蒙古學、唐古特學、托忒(衛拉特)學、俄羅斯學、木蘭圍場、喇嘛印務處機構,自然不乏蒙文、藏文、俄文的人才。但有沒有通英吉利文、法蘭西文的就難說了。恭親王說:“你趕緊去一趟,也許俄文與英吉利文差不了多少,反正都是蝌蚪文。”
恒祺策馬回城,一直到了次日辰正(早晨八點)才趕回圓明園,桂良等人早就等在那裏。
“怎麽樣,有人認識嗎?”
“沒有。”恒祺說,“我先去理藩院,蒙回藏俄唐古拉語他們都有人精通,可是英吉利、法蘭西文無人看懂。”
桂良還懷一線希望問:“俄文也是蝌蚪文,他們也一點看不懂?”
“兩回事。”恒祺說,“俄文與英、法文八杆子打不著。我又找欽天監、翰林院,反正能找的人都找人,沒人懂巴夏禮寫的是什麽意思。”
桂良親自去朗潤園,把消息告訴恭親王。恭親王斟酌再三,說:“讓恒祺再回城找巴夏禮,讓他無論如何用漢文再寫一封信。”
這樣一去一回,到了下午恒祺才回來,把巴夏禮親筆的漢文信交差:“巴夏禮開始不肯寫,我費盡了口舌他才答應了。他說我們是自作聰明,額爾金見到漢文信,反而會懷疑。”
恭親王指著下麵的一行蝌蚪文問:“這幾行蝌蚪文是什麽意思?”
恒祺說:“我問過,是巴夏禮的簽名和時間,這樣才能表示以上漢文的確是他寫的。”
恭親王斟酌良久,說:“好,盡快發給英法兩使。”
這時順天府尹董恂來了,他帶來的消息很不妙,據說夷軍四處騷擾,搶奪牛羊,籌辦給養,從天津源源不斷運來軍火,說不日要發動攻城。他給桂良獻了一計:“中堂,王爺有王爺的打算,我們要有自己的打算。僧王找到我,想募一批牛羊雞鴨,送到夷營去,和夷人緩和一下關係。這件事我看可行,到時候我就說是奉六爺的鈞令趕辦,如果收效好,記在六爺頭上;如果弄巧成拙,那就是我自做主張,完全與六爺不相幹。”
桂良連忙拱手說:“多謝忱甫為六爺打算。我很讚同與夷人套套近乎,這件事你安排再好不過。忱甫的苦心,將來我一定轉致王爺。”
董恂說:“老中堂同意我就去辦,但暫不必告訴六爺,萬一六爺顧忌麵子就不好辦了。我已經與同仁堂和恒利木廠打過招呼,他們兩家的生意,從宮裏沾光不少,他們也樂意此時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