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明爭暗鬥三王奪嫡 訪德問賢永樂立儲

三月初四,是甲申科廷試之後皇帝欽點新狀的日子。往年都是三月初一這天把廷試、欽點、張榜都辦完的,可是這一科中式者有四百七十二人,隻好推遲到三月初四。為什麽這次會試中式者會有四百七十二人?原來這一科科考是永樂皇帝即位後的第一科,對於彰顯文治、籠絡士子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他特別重視特命內閣大臣解縉和黃淮擔任會試主考官和廷試讀卷官。解縉別出心裁,他仿照太祖皇帝洪武十八年乙醜科的範例,這一科也取四百七十二人,說是彰顯天下太平文翰之盛。永樂皇帝自然十分高興。加上再肇之初,急需選拔人才,來打破現今全部是建文舊臣治國的格局,永樂皇帝也讚成多取一些進士。再加上開科舉、選人才是籠絡天下讀書人最為有效的辦法,永樂皇帝當然要好好利用。不過,原本決定自本科起錄取副榜的,考慮到取錄人數已多,永樂皇帝決定本科副榜就不錄了。夜漏未盡七刻,永樂皇帝便上朝接受百官朝賀。接著宣召四百七十二名中式者進殿,宣讀皇上欽點的狀元、榜眼、探花三甲和二甲、三甲第一名傳臚者名單。這一科,憑借一篇長達萬言的《治國平天下》廷試策論,江西永豐人曾棨被永樂帝欽點為狀元,江西吉水人周述和他的從弟周孟簡為榜眼、探花,楊相和章敞分別為第二甲和第三甲傳臚。永樂皇帝還特別頒恩,命解縉推薦,選擇了曾棨、周述、周孟簡以及二甲、三甲文學優長者楊相等五十一人和善書湯流等十人共六十一人俱為翰林院庶吉士,還命曾棨、周述、周孟簡、楊相、王訓、王直、吾紳、劉子欽、彭汝器、章樸、熊直、王道、盧翰、柴廣進、餘學夔、洪順、段民、沈升、羅汝敬、王英、湯流、餘鼎、章敞、倪維哲、李時勉、陳敬宗、袁添祿和楊勉二十八名庶吉士進文淵閣讀書,以期將來大用,他還格外恩準了進士中年紀最小的江西吉水人周忱毛遂自薦加入到庶吉士中去文淵閣讀書。這一係列的事辦完便是午後了。

散朝後,永樂皇帝把解縉召到謹身殿。他對身旁的馬雲和黃儼道:“馬雲到後宮去問皇後,今日新科狀元三鼎甲要不要傳見?黃儼到殿外候著,朕和解學士說會話。”

馬雲和黃儼答應一聲便返了出去。永樂皇帝對解縉道:“解愛卿把凳子挪到近來些,朕有話問你。”

解縉把凳子挪到皇上的近旁,微微含笑地說道:“陛下,您有何旨意?”

“朕有一難事,想請學士解惑。”永樂皇帝忖了一下道,“朕想近日立儲,學士以為立誰為太子的好?”

這解縉是何等聰明的人物?見世子和高陽王都被召回了京,今又見皇上把隨侍的中官都支使開了,定是有重大機密要商議。現在皇上開門見山問到立誰為太子,解縉胸有成竹平靜地說道:“陛下能早日確定儲位,對國家那是莫大的幸事,陛下聖明!至於立誰為太子,臣以為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可當大任!”

聽見解縉推薦皇長子朱高熾,永樂皇帝沉默著半天沒有出聲。雖然他是想傾聽臣下的看法來幫助自己決策,但由於喜愛二兒子,所以他總是希望聽到的是別人推薦朱高煦。今見解縉推薦的是大兒子,他心裏多少有些失望。

解縉明白,他的建議皇上並不滿意,他也沉默了一會兒,便不慌不忙地起身跪下叩首道:“皇上,您還有個好聖孫呢!”

他指的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他今年已經七歲。而朱高煦的兒子朱瞻坦早已夭折,朱高燧還沒有兒子。這一句話似乎觸動了永樂皇帝,他回過頭來看著解縉又重複了一遍:“還有個好聖孫?”

永樂皇帝又沉默了,過了一會,他淡淡地對解縉說道:“今日辛苦了,回去歇息去吧。禁中之語,慎勿外傳也!”

“臣遵旨!”解縉行禮告辭,轉身回去了。

回到乾清宮,永樂皇帝乏極了。用過晚膳他本想躺下好好休息一下,可是解縉那“好聖孫”的話始終縈回腦際,怎麽也排遣不開。這朱瞻基出生在洪武三十一年,麵目圓潤,天庭飽滿,十分可愛。尤其是他聰慧靈敏,異乎常兒。三歲開始識字,五歲便能背誦數百首唐詩宋詞,今年七歲便能吟詩作文了。同時,這孩子目前還是唯一的孫子,將來的孫子比他至少要小七歲以上。如果立下高熾為太子,萬一有個為君不明或者人生無測,那還有朱瞻基頂上,可保江山至少兩代無慮,這又何樂而不為呢?聖孫是滿意的了,但這朱高熾為政到底怎樣,駕馭文武臣僚的能力如何,他心裏一直無底,還是放心不下!這事該如何是好?突然,永樂皇帝想到了楊溥。楊溥這人忠厚質樸,識見卓異,又在高熾藩邸辦事一年有餘,何不召他來問問呢?想到這裏,他有了主意。

第二天早朝散罷,永樂皇帝把楊溥召進了謹身殿。

“一晃眼,朕離開北京已經兩年多了。”永樂皇帝一反平日的威嚴,和顏悅色地對楊溥說道,“朕難得有今日的閑暇,楊愛卿你撿些趣聞說來聽聽。”

這皇上國事繁忙日理萬機,今日怎麽有閑情逸致聽北京的趣事?肯定是在選太子。昨日午後皇上召見解縉,估計他已經說了朱瞻基的事情,那皇上現在詢問北京的趣事,那肯定是在考察大皇子朱高熾的政績。想明白了這事兒,楊溥心裏有底了。他望著永樂皇帝笑著道:“陛下還別說,這北京的趣事還真不少呢!”

“說來聽聽,”永樂皇帝連連催促道,“別趕時間,慢慢說。”

“去年三月農桑要播種了,世子殿下關心民生,要臣帶他到民屯去看看。”楊溥不慌不忙地講起了故事,“那一天,我們來到了宛平縣盧溝橋一帶。看見一位老農正在地裏犁田。殿下走上前去對老農說:‘老人家,您辛苦了,歇歇氣兒,我來幫您耕吧!’那老農笑著說:‘您是哪家的王孫公子,豈會犁田?算了算了,還是別把我家的犁弄折了!’殿下說:‘老人家,您別小看我,不然咱們打個賭,如果我把犁弄折了,我把這錦衣賠給您;要是我會犁田,您說個好字就行了!’那老農也很爽快:‘要得,要得,如果我輸了,家裏那隻老母雞就歸您了!’”

楊溥說得繪聲繪色,可說到這兒他突然打住了。

“到底犁沒犁田?”永樂皇帝也來了興趣。見楊溥突然把話打住,他笑著催促道:“楊愛卿別賣關子了,快說他們誰贏了?”

“犁了。”楊溥笑著道,“殿下挽起袖子,卷起褲管,從老農手中接過犁。那耕牛怕是欺生,聽到牛鞭一揚一聲吆喝,拖起冒出地麵的木犁跑了。”

聽到耕牛跑了,永樂皇帝心裏一緊,趕忙關切地問道:“熾兒沒傷著吧?”

“人到沒有傷著,”楊溥一本正經地說道,“不過那犁隻是在地麵上劃了一道印痕,耕冒了。”

“真是亂彈琴!”永樂皇帝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熾兒自小在王府長大,哪能會農活?”

“陛下可別這麽說。”楊溥接著道,“誰知道這犁冒了一段,等那牛一慢下來,殿下把犁尾一抬。”

“怎麽著?”見楊溥突然停下了,永樂皇帝緊張地問道。

“您猜怎麽著?”楊溥故意賣了個關子,“那犁尖哧的一聲入泥了,那犁溝平平整整,那犁新土是筆筆直直,真是漂亮極了!殿下一口氣耕了三圈。見此情形,那老農丟下我們突然跑了!”

聽說那老農突然跑了,永樂皇帝疑惑地問道,“那老農怎麽啦?往哪裏跑了?”

“老農回家去把老母雞捉來了!”

“有意思,有意思,這熾兒也懂得以民為本了!哈哈哈……”永樂皇帝開心地笑了起來。

“後來臣問過殿下為什麽會犁田。”楊溥道,“殿下回答說這幾年的春天和秋天,都下鄉勸農,每次都向老農學犁田。這事一回兩回就會了。”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賜茶!賜茶!”永樂皇帝高興地繼續說道,“楊愛卿把凳子挪到近前來,朕還想聽呢!”

內侍黃儼應聲把一杯香茗端到了麵前,楊溥把凳子挪了挪,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繼續道:“臣給陛下講一個更有趣的事兒。洪武三十三年十一月,張玉將軍破滄州,生擒守將徐凱。與徐凱被擒的還有一名偏將叫李堅,他冥頑不化,十分頑固。被囚三年來一直叫罵不絕,口口聲聲與朝廷誓不兩立,始終不肯低頭認罪。”

“這家夥怎麽這麽頑固?”永樂皇帝氣憤地道,“建文時的文武大臣除了齊、黃、方、練、陳、黃等少數奸黨以外,哪一個不在朝廷任事?這賊子怎麽這麽不識時務?”

“誰說不是呢!”楊溥繼續道,“去年九月,李堅八十歲的老母在滄州病逝,他聞訊悲痛欲絕,恨高牆森嚴,無緣盡孝,幾次都想一死了之。正在這時候,世子殿下來到監獄對他說:‘李堅,你老母不幸病逝,身為人子臨終不能盡孝,實為一大憾事!我今放你回家送終,辦完喪事再來歸監吧!’”

“怎麽,熾兒要把那李堅放了?”永樂皇帝吃驚地道,“他要是不回來了怎麽辦?”

“正是。殿下要放李堅回去,臣等也是十分擔心。那李堅聽說世子要放他回去盡孝,怎麽也不敢相信。他驚疑地問道:‘你放心讓我回去?不派人押送?’殿下哈哈一笑說:‘我怎麽不放心?我看你聽到母親噩耗便痛不欲生,必定是個孝子。有大孝之情的人,必有大忠之心。我放你回去盡孝,你必定按時回來盡忠。你自個兒回去吧,我放心得很呢!’”

“李堅果然回去了?”永樂皇帝疑惑地問,“後來他回來沒有?”

“李堅回去了。”楊溥回答道,“可是去了一個月沒有回來,去了兩個月也沒有回來,去了三個月還是沒有回來。”

“他不會回來了!”永樂皇帝歎息道,“這婦人之仁,有時難免是可笑之舉!”

“過了三個月,陛下您猜怎麽著?”楊溥笑問道。

“他肯定早就逃亡了。這李堅既然那麽頑固不化,好不容易出了監獄,哪有再自投羅網的道理?”

“可是李堅回來了。”楊溥出人意料地道,“不過他不是走回來的,而是鄉鄰們把他抬來的。”

“怎麽是抬回來的?”永樂皇帝吃驚地道,“是不是他要逃亡,左鄰右舍把他綁來了?”

“不是,”楊溥連忙解釋道,“原來這李堅回去,由於悲戚過甚又偶感風寒,竟然一病不起。原想等好了再投監的,不料遷延了時日,他隻好央求鄰裏鄉親將他抬來了。”

聽了楊溥的述說,永樂皇帝點頭道:“這李堅倒還是條漢子。”

“這李堅回到北京,即刻求見世子殿下說:‘您如此仁德,真是天恩浩**!隻怪臣李堅鼠目寸光,真是罪該萬死!自此以往,臣願效忠朝廷,肝腦塗地,萬死不辭!’這李堅竟然真心誠意地歸順朝廷了!”

“好好好!”永樂皇帝十分興奮,竟一連說了三個好字,“看來這熾兒懂得以仁為政了!”

說罷,他又望著楊溥,等待他繼續說下去。可這楊溥卻隻顧呷茶,似乎沒的說了。

等楊溥喝了幾口茶,永樂皇帝便耐不住催了起來:“楊愛卿,還說個趣事聽聽。有用兵打仗的事嗎?”

“有!”皇上要聽用兵打仗的故事,這正中楊溥下懷。他知道皇上之所以遲遲不立朱高熾為太子,很大的因素就是怕他不會用兵打仗。他又呷了一口茶,抬頭說道:“打仗的故事多著呢,比如說洪武三十二年十月世子殿下守北平,以一萬兵士堅守城池二十天,擊退了李景隆五十萬大軍,這事百姓們傳得可玄了。”

“怎麽個玄法?”永樂皇帝笑著道。

“那一年,陛下您率領大軍奔襲大寧,收編朵顏三衛,遠在數千裏之外。乘這機會,李景隆率兵五十萬圍了北平城。”楊溥像市井茶坊說書匠一樣,說起了評話,“當時世子居守北平,兵士僅有不到萬名。形勢十分嚴峻。李景隆從十月十五日圍城,一直圍到十一月初,城中幾乎矢盡糧絕了!”

“當時確實危急。”永樂皇帝也感歎道,“那時朕正在大寧,等著福餘、朵顏和泰寧三衛的十萬兵馬,一時無法還援,真是急煞人了!”

“冬月初三,南軍都督僉事瞿能父子率精騎千餘猛攻彰義門,敵軍已經爬到了城垛上,世子殿下聞訊率親兵趕到,拚死廝殺才把南軍打敗,保住了北平城。”

“好險,好險!”永樂皇帝聽到此處,也不禁心驚肉跳。

“城池是暫時保住了,可南軍繼續攻城怎麽辦?”楊溥接著道,“這時候,世子殿下使了三招。”

“哪三招?當年戰事緊迫,朕還真不知道這些細節呢!”

“世子殿下這三招可絕了。”楊溥道,“第一招,世子殿下把王府的存糧盡數運了出來分撥給守城士兵,並親自帶著烙餅上城送給守城士兵充饑,還親自為負傷士兵包紮。守城將士萬分感動,士氣大振。”

“做得好!”永樂皇帝連連點頭道,“善撫將士,危難用命,那才是治軍之道。”

“第二招是激勵將校士民妻子登城拒守。”楊溥繼續說道,“聽說當時城中除了將士外,年輕力壯的老百姓均已參戰,城中再無兵可用了。世子殿下當機立斷,立即進府麵稟王妃娘娘。徐娘娘二話不說,即刻召集城中所有將校夫人女眷及豪戶家室,備說大義,激勵大家上陣守城。徐娘娘還把王府宮婢派到四下勸說士民妻子禦敵。這樣,滿城女眷都手執棍棒刀叉一齊登上城樓,那真可謂滿城皆兵萬眾一心,守城將士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大家都是抱定一個決心,拚死守衛北平城!”

“那真是令人感動!熾兒的這一招,也真叫作奇兵突出背水一戰!”

“可不是嘛,”楊溥笑道,“老百姓說是世子的忠誠感動了上蒼,天上的王母娘娘顯聖,一夜之間派出了數千天兵天將呢!”

“那不僅是天兵天將,還是女兵女將呢!”永樂皇帝也不禁笑道,“那朕的徐皇後也就成了王母娘娘了。”

“王母娘娘,徐皇後就是王母娘娘!”楊溥乘勢奉承了一句,“守城兵士是增加了不少,但李景隆攻城也越來越急,北平城情勢也越發危急了!”

“那可怎麽辦呢?”永樂皇帝也不禁擔心起來。

“正在萬分危急的時候,世子使出了第三招。”

“熾兒有什麽高招?”

“冬月初四那天晚上。風平樹靜,夜色灰暗。突然世子爺下令全城守禦將士,無論男女老少,都去汲水澆潑城牆。將士們個個納悶,這一天戰到黑不讓人休息,晚上摸黑還要往城牆上澆水,這是幹什麽?要洗城牆嗎?可是軍令難違,大家隻好肩挑手提,兩個時辰把整個城池外牆澆了個透濕。不料時到夜半,那老天竟然寒風怒號,天亮時分竟把個北平城牆冰住了,牆麵凍得像銅鏡似的光滑。南軍攻城,哪裏還能爬得上來?敵軍爬到半腰,雲梯一滑,一個個就像滾醃鴨蛋一樣的滾到護城河裏去了!”

“妙極了,妙極了!”永樂皇帝高興得擊起掌來,“熾兒怎麽就想出了這麽一條妙計!”

“這一招使南軍徹底受挫。當天下午,陛下您率領的朵顏三衛十萬將士,張玉、丘福、朱能三位將軍的數十萬馳援大軍趕到了,鄭村壩一戰,把李景隆打得大敗,他隻好丟盔卸甲逃往德州。”

“痛快,痛快!”永樂皇帝開懷地笑了起來,“那一仗把李景隆打得從此一蹶不振。守衛北平城,熾兒可是立了大功!”

“北平城老百姓說:‘哎呀,可不得了了!世子爺爺洪福齊天驚動了天上,玉皇大帝托夢給世子爺要他澆城,又派北方真武大帝送來寒風,這才把北平城凍住,打敗了李景隆。’北平的百姓們有的說看見了一道金光,是玉皇大帝親降藩王府;有的說看見無數天兵天將,從東海挑水澆城;還有的說真武大帝鼓著腮巴吹寒氣,把嘴皮子都吹出血了,等等,將這事說得神乎其神。市井坊間的說書匠們還把這些事編成了評書,題目叫作‘燕世子三招定北平’呢!”

“燕世子三招定北平?”永樂皇帝聽得津津有味,他思索著重複了一遍,“熾兒的這三招叫作以智為兵啊!”

見皇上十分高興,楊溥心思一轉見好就收。他端起茶杯呷了幾口又稟道:“陛下,臣愚鈍不敏,講了些不成故事的趣事,有瀆聖聽了!”

“講得好,講得好!”永樂皇帝笑著連連說道,“楊愛卿不與民接觸,豈能知道這些趣事?日後還望愛卿發揚光大呢!”

“謝皇上誇獎。”謝過恩,楊溥辭別皇上回府去了。臨出謹身殿門的時候,站在門旁的黃儼似笑非笑地對楊溥道,“楊大人,一路走好啊!”

聽了楊溥關於朱高熾的問農、釋囚、智兵的一席話,永樂皇帝立儲的主意基本定了,但他還想再親自測試一下三個兒子。

三月初七早朝散朝的時候,他當眾宣布明日清晨,派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前往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閱兵,閱後即刻複命。

第二天辰時時分,到三千營閱武的朱高煦和到神機營閱武的朱高燧先後回來複命了,隻有到五軍營閱武的朱高熾到了巳時末刻才回朝複旨。

一見朱高熾複命來遲,永樂皇帝十分不悅,他板著麵孔冷冷地問朱高熾道:“你怎麽這時候才回來?”

看見父皇生氣,朱高熾連忙跪下回答道:“啟奏父皇,兒臣辦事不力,閱武回遲,乞求父皇恕罪。”

“怎麽複命來遲的?”永樂皇帝怒火越來越大,“快把原因講出來!不然朕決不輕饒!”

早已回來的朱高煦、朱高燧站在一旁幸災樂禍地暗笑著。

“父皇容稟。”朱高熾跪在地下頭也不敢抬,“兒臣今日視察的五軍營兵士,是剛從山東新調來的輪守官軍,他們今日寅時方才到達。兒臣卯時點軍,見將士們一個個人困馬乏,於心不忍,便乃命其埋鍋造飯,吃過早飯後才列陣操練,是以遲回來了一個時辰。”

原來如此!聽罷朱高熾的陳述,永樂皇帝向隨來的京營都督張輔問道,“情況是這樣的嗎?”

“千真萬確!”張輔連忙跪下啟稟道,“世子殿下愛兵如子,將士們萬分感佩呢!”

“好,這事做得對!”永樂皇帝一聽立刻高興起來,“平時將愛兵,戰時兵用命,熾兒深得治軍良法,何愁軍威不振!”

“謝父皇!”朱高熾連忙叩頭謝恩。站在一旁的朱高煦和朱高燧臉上布滿了嚴霜,眼睛裏噴射著無可名狀的妒火。

第二天早朝時候,永樂皇帝又將內閣呈上來的一摞奏章分成三份,吩咐三個兒子道:“這裏有三遝奏章,都是各地上報的要事,你們各拿一遝到文華殿去批閱,晚朝時回奏,分頭去辦吧。”

這批閱奏章可是朱高熾的家常便飯,不到兩個時辰他便把奏章批閱完了。而朱高煦不喜讀書,僅是粗通文墨;朱高燧紈絝子弟,也是略識書禮,哪裏是批閱奏章處理政事的材料?他們二人抓耳撓腮,弄得滿頭是汗,到了酉時初刻才將奏章閱完。

朱高熾早就把奏章批閱完畢,本可以早些上殿交卷,但他一直等到朱高煦和朱高燧把奏章閱完收起來的時候,才同二人一道回到華蓋殿複命。

三人來到殿上一同跪下稟道:“啟奏父皇,奏章批閱完畢,兒臣前來複命。”

永樂皇帝一聽哈哈一笑道:“批閱完了?拿上來瞧瞧。”

馬雲把三人批閱的奏章呈了上去,永樂皇帝逐一翻了一遍。看著看著,他的臉色陰沉下來,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立刻緊張起來。

永樂皇帝又把奏章翻檢了一遍,沉下臉來冷冷地對朱高熾問道:“朕給你的奏章是十份,你呈上來的是六份,還有四份哪裏去了?”

“啟奏父皇,那四份奏章沒有弄丟,在這裏呢。”朱高熾連忙從袖筒中摸出一卷奏章呈上道,“這四份奏章兒臣都批閱了,都是些請封遺老、請建寺院的事情。兒臣以為這些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兒,由內閣照例處理即可,不必浪費父皇的精力和時間,是以未能呈上,望父皇恕罪。”

永樂皇帝一聽,立刻把先呈上來的六份奏章仔細看了一遍,果然全部是關切軍隊、民生的大事,他臉上漸漸露出了笑容。可是過了不一會兒,他的眉頭緊鎖,臉上又冷峻起來。他突然拿起一份奏章,手指點著幾處責備道:“高熾你真是粗心大意,這篇篇奏章上的錯別字都沒改正過來,似你這等疏忽,辦起事來會出大錯!”

“父皇教訓的是!”朱高熾連忙躬身低頭道,“兒臣原以為父皇日理萬機,刻漏寶貴,似這等走筆之誤不想有瀆天聽,是以文字謬誤未曾改正。不想父皇睿哲玄覽,洞見隱微,一眼就看出來了,兒臣真是慚愧無地,兒臣知錯了!”

“原來如此,”聽了朱高熾的回答,永樂皇帝一下子明白了。他知道,這大兒子的做法是對的。作為人君應當是以大事要事為主,豈可事無巨細不分主次?想到這裏,他微笑點頭道,“熾兒說得很有道理,凡事都要分清大小主次輕重緩急,把握分寸恰到好處才是!”

“父皇教訓的是!”朱高熾連忙謝了一聲。

看著這三個兒子的奏章,這優劣等次已經清楚了,已經無須再行考察。可永樂皇帝還不罷休。他想了想抬頭對三個兒子道:“還有一個疑問,朕想問問你們,你們想到什麽就回答什麽。”

“請父皇明示。”朱高熾三人齊聲道。

“唐堯、成湯之時時有水旱之災,那些黎民百姓靠什麽生活?”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還用思索麽?年紀最輕的朱高燧等皇上話音一落,便搶先回答道:“他們靠野菜水果、捕魚狩獵為生!”

朱高燧說完了,永樂皇帝隻是靜靜地聽著,不置可否。那朱高煦腦子轉了一轉,便高聲回答道:“百姓們靠官家賑濟為生!”

朱高煦說完了,永樂皇帝還是默不作聲,既不說對,也不說錯。見小兒子、二兒子都說了,大兒子還不開口回答,他便指著朱高熾道:“你怎麽不說話呢?堯、湯之時水旱,百姓依靠什麽?”

“啟奏父皇,堯、湯之時水旱,黎民百姓靠的不是菜果漁獵,也不是賑災救濟。”朱高熾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那些辦法,隻能解一時之急,無濟於天下蒼生。兒臣以為要使百姓溫飽安樂,天下太平,靠的是——”

朱高熾看了看殿上的文武大臣,又望了望禦座上的父皇,然後一字一頓慎重地回答道:“靠的是聖天子的恤民之政!”

朱高熾的這句回答不啻春雷,滿座皆驚,大殿上鴉雀無聲,人人都在思索著這“聖天子恤民之政”的含義。永樂皇帝也半晌沒有作聲,過了一會,他問道:“此話怎講?”

“父皇今年新科殿試策問的題目是‘治國平天下’。何為天下?天下者百姓也!無百姓,也就失去了天下!所以聖天子應當以民為本,一切以愛民惜民便民利民興民富民為是,此所謂聖天子恤民之政也!自堯、湯至今,古往今來數千年,水旱之災時有發生,那是時也天也,不足為怪。但平日不問民之疾苦,災禍降臨僅靠菜果漁獵賑濟救助,活命而已,無濟於國家之本。隻有聖天子時時以民為念,興利除弊,治河浚江,扶助農桑,百姓富,天下足,百姓樂,天下安。是以兒臣以為國家根本大計,是聖天子恤民之政,水旱之虐,何足道哉!”

“殿下所說極是!”聽了朱高熾的宏論,殿上的文武百官眾口一詞齊聲讚揚。隻有那朱高煦和朱高燧十分不滿,心裏狠狠地罵道:“你這胖子有什麽了不起,嘩眾取寵!”

見眾大臣一片頌詞,永樂皇帝內心十分興奮。這大兒子平時質樸敦厚看不出有什麽能耐,想不到關鍵時刻他竟有人君之識,好!他咳嗽一聲,示意大家靜下來。然後他禁不住高興地對殿上的文武百官道:“今日時候不早了,大家回去歇息吧,皇後還等著朕禦花園賞月品茶呢!”

此後將近一個月裏,為爭太子之位,朱高煦恃功邀賞、朱高燧倚寵謀立,分別使盡了渾身解數,但都無濟於事,永樂皇帝認定了的事兒,誰也別想扭過來。徐皇後也是深明大義,三個兒子的品德她是了如指掌。盡管她嬌寵小兒子朱高燧,但立太子關係到千秋基業,她不能兒戲。立誰為太子,她不想過多幹預,讓皇上去獨立思考。她對永樂皇帝隻是說高煦和高燧性情不順,宜選拔一些學識淵博、德行純正的廷臣去輔弼,以期匡扶。所以這一段時間,永樂皇帝經過深思熟慮,認為立儲的時機到了!

永樂二年四月初四,夜漏未盡七刻,在三嚴鼓聲和悠揚的銅鍾聲中,永樂皇帝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龍袍,腰束革質佩玉帶,腳穿白襪鞋,在內侍簇擁下從奉天殿內簾中款款走了出來。

鍾鼓樂止,靜鞭四響。中官太監馬雲走上階陛前高聲唱道:“皇上升座,百官上朝!”階陛前的文武百官“刷”的一聲齊齊跪下,山呼萬歲!

“眾卿平身!”永樂皇帝眼望殿上和殿前的數百名文臣武將,從容地把手托了托。隨著馬雲和殿外侍衛的傳唱,“皇上有旨,眾卿平身”從殿內傳到了殿外。

“謝皇上!”文武大臣們謝過恩,站了起來。

文武大臣們一站起來,立刻納悶了。今天是常朝,按照禮製應在奉天門舉行,可是不知怎麽改在了隻有舉行大典的奉天殿,還有按照禮製皇上應穿皮弁服,今天怎麽穿起通天冠服上朝了?這通天冠服隻有在朝廷有重大禮儀,如郊廟、冊封、諸王冠婚時才穿,莫非今日有大事麽?

待奉天殿上靜了下來,永樂皇帝莊重地對百官說道:“眾位愛卿,皇家立儲,乃國家根本,朝廷大事,關乎千秋基業,是以朕慎之又慎。經數年來的考察,現已確定儲位,朕今日將向天下鄭重宣告!”

說罷,他把手揮了揮,捧著數卷詔書的中官馬雲向禦座前的丹陛走去。

聽見皇上說今日要立儲,滿殿文武都愣住了。這三個皇子皇上會立哪個?丘福、王寧朝朱高煦望了望,心想肯定會立高陽王為太子;欽天監官王射成、護衛指揮孟賢等把目光投向了朱高燧,心想這皇上皇後嬌寵小兒子,這太子非朱高燧莫屬;而多數朝臣都希望皇上能立朱高熾為太子,他仁厚愛民,那是天下之福。那站在丹陛之下的朱高煦和朱高燧睜大眼睛望著禦座上,巴望著將要宣布的太子是自己;隻有朱高熾不動聲色,兩眼望著殿梁上的彩繪無動於衷。不過,此時這奉天殿上是鴉雀無聲,數百人屏聲靜息,等待著這一重要的時刻。

馬雲走到禦座前丹陛前,緩緩地打開第一卷黃色絹布詔書,朗聲宣讀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家東宮,乃國之儲君。身係國家,職掌重焉。今嫡長子高熾仁厚質樸,誠孝愛民,勤勉宵旰,恭謹端肅,堪為國本。朕茲立為皇太子。勉副命詞,務臻殊效。欽此!

讀罷,馬雲對丹陛之下的朱高熾道:“太子爺,快謝恩吧!”

陡然聽到被立為太子,朱高熾猛然一驚。這個結果似乎有些出乎意料,畢竟那兩個弟弟並非良善之輩。他二人幾年前就覬覦世子之位,這兩年更是明爭暗鬥爭奪太子。為了不傷兄弟之情,他自己本想後退一步,本本分分做一個藩王算了,誰想這太子名位今日竟真的落到了自己頭上,不想做都不成了!聽到馬雲在呼喚,朱高熾趕忙往前一步跪在丹陛之下高呼道:“謝父皇恩典,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接著馬雲打開第二份詔書念道:“茲冊封皇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冊封皇三子朱高燧為趙王。欽此。漢王、趙王謝恩吧!”

聽見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大失所望,渾身上下像虛脫了一樣,站都站不住了。接著他們又聽到被冊封為漢王、趙王,雖然滿腹怨恨,但多少得到了一絲安慰。二人知道,依父皇的脾氣,這時候如果抗爭,那父皇一怒,說不定連身家性命都難保了!聽馬雲催謝恩,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隻好出班跪下道:“謝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然後馬雲又打開第三份詔書念道:“茲命太子宮屬如下:

解縉,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

李貫,左春坊左中允

黃淮,左庶子兼侍讀

胡廣,右春坊右庶子

金幼孜,翰林侍講兼右庶子

胡儼,侍講兼左庶子

楊士奇,左中允兼侍講

楊榮,右諭德兼侍講

楊溥,洗馬兼編修

芮善,校書

王愷,校書

金問,正字

茲選李默為漢王府長史;顧晟為趙王府長史。

欽此!

宣讀完畢,解縉、楊溥等人一齊出班跪下道:“臣等謹遵欽命!”

看見詔書宣讀完畢,諸人都謝恩領命,永樂皇帝滿意地點了點頭。他望著殿上的百官臣僚朗聲說道:“今日朕已立太子、冊封二王,相應事項宜盡快就緒。戶部尚書夏原吉和工部尚書宋禮自即日起修繕東宮和營建漢王府、趙王府,好讓太子和二王早日搬進新居;從速打掃文華殿,三日後太子上殿視事。”

夏原吉、宋禮二人連忙出班道:“臣等遵旨!”

“漢王高煦封地雲南,不日即啟程就藩;趙王高燧封地彰德,暫居京師,容後就藩。太子今日受封,眾愛卿殿上參駕吧!”

聽罷皇上的吩咐,馬雲走下丹陛把朱高熾拉到丹陛之前正中南向而立,那奉天殿內殿外的數百名文武大臣一齊跪下參見道:“參見太子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文武百官的朝參之聲響徹大殿內外,隻有那朱高煦聽說要就藩雲南,滿腹的怨恨和無名的頹喪使他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癱坐在地上,嘴裏恨恨地自語道:“我何罪,斥萬裏?”

見太子之爭塵埃落定,站在文臣班隊中的楊溥、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人相顧頷首,不由得眉頭舒展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