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高陽王丘府探消息 燕世子皇宮陳國是

正當高陽王朱高煦過江的時候,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已經由鎮江經句容、孝陵衛進了裏城東華門。

走進東華門,那寬闊的街道,精巧的樓閣和繁華的市麵使朱高熾驚歎不已,他不禁放鬆了馬轡,腳步慢了下來。

離開京師已經近五年了。雖說自己洪武十一年出生在這裏,但洪武十三年父皇就藩北平,自己便離開了京師。後來雖然也來過幾次京師,但都是短暫駐留而已。上次來京師還是在建文元年四月,那次是因為太祖皇爺爺的周年忌期,自己奉父王之命帶領兩個弟弟前來哭祭。也隻過了幾天,便被建文帝匆匆遣送回了北平。以後靖難兵起,自己奉命留守北平,就連父皇登基也未能前來祝賀。這五年來京師的變化可真是大,尤其是父皇登基的這一年多以來,京師百姓安居樂業,人煙輻輳,市井繁華已經超過了洪武季年,而且這京師也在父皇即位後不久,被下詔隨著北平改為北京,也相應地被改為南京了。

“天下亡於民,天下興於民!”看見這南京城裏的興旺景象,朱高熾不由得慨歎道,“曾幾何時,這京師累遭兵燹,破敗不堪,可這老百姓平平安安地過了不到兩年,便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氣象,可見這百姓安居樂業是何等的重要!”

跟隨在朱高熾馬後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翰林院編修楊溥,另一個是內侍金英,那楊沐已經提前兩天回京了。聽了朱高熾的感歎,楊溥也感慨地應道:“《尚書》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那是至理名言。隻有百姓安寧了,國家才能安定;隻有百姓富裕了,國家才能強大啊!”

“民為邦本,民為邦本。”聽了楊溥的感歎,朱高熾喃喃自語道,“這是曆代為君者不可不慎的道理啊!”

近旁的金英抬頭望了望灰雲蒙蒙的天空,對朱高熾說道:“殿下,這天色不早了,我們還是快走吧。”

“不忙。”朱高熾似乎心情很好,見金英催促便微笑著道,“你看這清明時節細雲蒙蒙,新枝垂柳迎風搖曳,這江南美景多年未曾見到了,慢慢品嚐才是。”

見朱高熾不急不忙,楊溥一旁提醒道:“殿下,今日已是二月三十了,明日就是三月初一,那可是皇上廷試天下貢士的日子,您回朝麵聖,隻有今兒晚朝了。”

“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呢!”金英接話道,“聽說那高陽王走的是西線近路,說不定他們已經早到了京城呢!這次殿下還京可不比平常,說不定是皇上要立儲,殿下可別讓高陽王搶了先機啊!”

聽金英說起立儲,朱高熾心裏**起一陣波瀾。父皇雖時值壯年,但長年征戰,喜好兵武,不戀女色,而且對母後徐氏情深意篤,所以後宮除母後外也僅有賢妃王氏一人,以致人到中年膝下僅有四子五女。這四子中最小的高燨從小夭折,餘下的三弟兄自己年長,二弟朱高煦、三弟朱高燧都是徐皇後一母所生,年齡也僅差三歲。這次父皇急召自己和二弟進京,恐怕也就是為了立儲之事。如果說洪武二十八年太祖皇爺爺把自己立為燕世子,而把高煦立為高陽王,除了太祖皇爺爺因為自己勤奮好學,知書識禮,喜歡自己,而厭惡高煦頑劣無賴,言動輕佻外,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是長子,得遵行“立嫡以長”的禮法。而這次父皇立儲,情況並非如此了。有了建文帝這一事,父皇對“立嫡以長”的禮數是深惡痛絕,必定是在嫡子中“立嫡以賢”,而自己三弟兄都是嫡子,且均已成年,三人都有可能被立為皇太子,那就要看誰“賢”了。同胞三弟兄中,自己雖然秉性仁厚,恪守本分,但父皇自幼習兵,長年征戰,並以武力奪得天下,看重的是威猛驍勇能征善戰,而二弟卻完全符合父皇的標準。他從小就喜武厭文,長年隨軍廝混,熟悉軍旅。建文元年七月父皇起兵靖難,他即自告奮勇充當先鋒,東**西掃,南征北戰,為父皇奪得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勞,據說父皇曾在軍中許諾,一旦奪得了江山便立他為皇太子,雖說父皇即位一年多了遲遲不見立儲,但依據父皇的性情和高煦的軍功看來,這次如果立儲,那一定會立高煦為太子!這三弟雖說年輕,但倚著父母的寵愛也野心不小,必定會纏著父皇和母後要當太子,說不定父皇認為自己正值年壯春秋尚富,選最小最年輕的兒子將來繼承大統也未可知呢!如果是這樣,自己倒落得做個清閑的藩王,也是一番樂事!想到這裏,他心裏一鬆,怡然自得地笑道:“讓高陽王先去麵聖,隨他去吧!”

朱高熾一句“隨他去吧”說得倒是輕鬆,可在楊溥聽來卻重似千鈞。他知道此番進京必定是與立儲有關。果真如此,憑著朱高煦的凶悍、朱高燧的狡詐,他們三弟兄必有一番鉤心鬥角。而圍繞著這立儲,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也必定是暗流洶湧。好在皇上威嚴雄武,乾綱獨斷,不會輕易為左右所惑,必有英明之決。他不可能不懂得“馬背上可以打天下,馬背上不可能治天下”的道理,何況這“創業難,守業更難”是人所共知的事兒。最崇拜的是父親洪武皇帝,他夢寐以求的是像太祖皇帝“武定禍亂,文致太平”那樣,得天下,治天下,所以他一定會選一個既能威震天下,臣民懾服,又能仁孝愛民,勤政務實的人來承繼基業,顯然世子朱高熾令皇上不大滿意,要不太子早就定了。帝意叵測,旦夕可變,誰會被選為太子,這就靠爭了。誰能討得皇上歡心,誰就能奪得太子之位。可是,看這殿下的表情,聽他的話語似乎對立儲缺乏信心,似乎無意去爭,我們這些世子身邊的輔臣該怎麽辦?這可不是什麽簡單的各為其主,是關係到大明江山能否永遠、黎民百姓能否安寧的千秋大事,我們可是責無旁貸,必須盡力謀劃,為朱高熾奪得太子之位啊!楊溥頓感責任重大。可是怎麽謀劃?世子有文治,高陽王有武功,那是一對一,不足以壓倒朱高煦。還有什麽優勢?突然眼睛一亮:世子不是有一個絕頂聰慧、皇上又十分喜愛的好兒子朱瞻基麽?對,得趕緊想辦法讓皇帝重視這個條件!想到這裏,楊溥催馬緊走幾步跟上朱高熾,緩緩地說道:“殿下,臣知道您仁慈忠孝,無意名位,更不會為此兄弟鬩牆,但您不為社稷想,也要為天下百姓想。君明臣賢天下安!建文皇帝前車之鑒不可不慎,儲君之位非您莫屬,您不可不爭,四海百姓需要安居樂業啊!”

聽了楊溥的一番話,朱高熾不由得勒住馬韁停了下來。他望著遠處的紅牆黃瓦,靜靜地沉思著。

“殿下,成大事者不可有婦人之仁。成敗在此一搏,請殿下勿負天下臣民之望!”

聽了楊溥此言,朱高熾心定了。他頭一揚,對楊溥和金英二人道:“我們入朝麵聖吧!”

朱高煦從浦口過得江來,已是酉時了。他們一行策馬經儀鳳門來到了清涼山下。在那山腰上的一處門第,朱高煦勒住了馬韁,轉身指著那房子對枚青、朱恒、王斌道:“那就是丘福的宅第。朱恒、王斌先回王府,本王和枚青去會會這淇國公。”

朱高煦和枚青來到丘府前,早有門丁認得是高陽王來了,慌忙進去通報。不一會兒,隻見丘府大門開,丘福哈哈大笑著一瘸一拐地迎了出來。

“高陽王大駕光臨,老臣三生有幸,歡迎歡迎!”丘福一邊哈哈笑著,一邊拱手把朱高煦和枚青讓進了客廳。

朱高煦坐定,接過侍女奉來的香茗,大大地吸了一口,高聲問道:“老國公近來可好?”

“托殿下洪福,老臣身體硬朗著呢!”丘福拱了拱手回答道,“隻是前年渡淮之戰與盛庸血戰傷了右腿,至今還在發作。這不一遇這陰雨天氣,右腿便不聽使喚了。”

“老國公真是勞苦功高!”朱高煦雖然粗獷,但也頗有心計,見丘福述說傷痛便不失時機地奉承幾句,“像您這樣的靖難首功之臣,除了僧人道衍外還有誰能與您敢比?就是成國公朱能,論功也隻是擺在第二!”

“淇國公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站在朱高煦身後的枚青乘勢也給丘福戴上了高帽子,“誰不知道您在朝中是一言九鼎,國家棟梁!”

這丘福本是鳳陽一個農民,後來跟隨太祖起兵成了一員大將。大明開國後,他被派往燕王府當了燕山中護衛千戶。永樂皇帝起兵靖難,他與張玉、朱能首奪九門,成功控製了北平城。接著跟隨永樂皇帝東**西掃,真定、白溝河、夾河、滄州、靈璧諸次大戰,他都是擔任軍鋒,尤其是搶渡淮河時,盛庸率兵扼守淮河,戰艦數千艘駐蔽淮岸,燕軍一時難下。急切之中,他與朱能率領數百人西行二十裏,自上遊偷渡淮河,再突襲宮軍,把盛庸打得狼狽逃竄,所以永樂皇帝登基後論功封賞時因張玉戰歿,他被評為武將裏的頭功,封為淇國公。可是他隻會打仗,凡事憑著自己的喜好。這朱高煦天不怕地不怕,在戰場上也是一員敢拚敢殺的虎將,丘福就特喜歡他這種剽悍勇猛的性格,逢人便誇耀朱高煦的戰功,時常在永樂皇帝麵前說他的好話。這樣軍中日久,兩人竟成了忘年交。不過,這丘福性情耿直不會玩弄權術,他到處讚揚朱高煦倒不是投機鑽營,而是個人喜好而已。聽了朱高煦和枚青的幾句奉承話,這丘福樂得嘴都合不上了。他喜滋滋地說道:“不瞞二位說,承皇上的天恩浩**,在朝中臣是說話算話的!”

說完,丘福瞟見枚青站在朱高煦的身後,他大大咧咧地說道:“怎麽枚大人沒有落座?快看座!枚大人也是朝廷命官嘛!”

枚青道一聲謝坐了下來,他拐彎抹角地向丘福問道:“淇國公是當今皇上的近臣,一定參與了朝廷機務,這次皇上急召高陽王回京,不知所為何事?”

丘福是一介武夫,除了朝廷兵戰外,其他一概不大關心。不過皇上立儲之事他倒十分關注,但這次皇上急召朱高煦弟兄他並不知道,因此他詫異地反問道:“高陽王是皇上急召回京的?幾時到的南京?”

聽了丘福的回答,朱高煦和枚青心裏陡然蒙上了一層陰影。聽丘福的意思,他並不知道皇上急召兩個王子還京這件事,可見皇上辦事十分機密,那皇上到底是何用心呢?想到這裏,朱高煦頹喪地回答道:“本王是二月十三日接詔,十五日動身,今日申時過的江,本王第一站就到你這兒拜訪,現時還未回府呢!”

“淇國公可知朝廷最近議論過立儲之事麽?”見丘福缺少心計,枚青便直截了當地問道,“高陽王此次回京是否與立皇太子有關?”

“對呀!”見枚青提到立皇太子,丘福如夢初醒。他高興地擊了一下掌,毫無顧忌地笑道,“怪不得近來皇上多次向臣詢問高陽王的情況呢。看來這次皇上急召還京,肯定與立皇太子有關,那老臣就預先恭喜了!”

“別忙,”見丘福說父皇曾多次詢問自己的情況,朱高煦精神一振,立刻追問道:“老國公說說看,父皇問本王什麽了?”

“皇上還能問什麽?還不是詢問王爺過去的戰功。”丘福樂嗬嗬地笑道,“說起白溝河之戰、東昌之役和浦子口擊敗徐輝祖的戰事,皇上就讚不絕口,高興得很呢!”

丘福說的這三大戰役都是由於朱高煦的拚死奮戰,永樂皇帝才轉敗為勝的,那是朱高煦的赫赫戰功。聽說父皇高興得很,朱高煦迫不及待地緊問道:“那父皇怎麽說呢?”

丘福摸著頷下的胡須哈哈大笑道:“皇上能怎麽說?皇上說‘此兒類朕也’!”

聽了丘福的話,朱高煦立刻喜形於色,高興地站了起來大聲叫道:“國公爺,這茶喝得不過癮,快拿酒來!”

“快拿酒來!”丘福連忙吩咐家丁拿酒。朱高煦連飲了三杯,臉上漸漸泛起了一層紅潮。

“國公爺,這朝廷裏的大臣們對立儲都怎麽說?”待朱高煦高興了一陣穩定下來,枚青繼續探問道,“有沒有說高陽王壞話的呢?”

“那立皇太子是何等機密的大事,能在朝廷裏胡亂議論?”丘福正色回答道,“皇上從來不言立儲之事,朝廷大臣也不敢妄言。皇上今年還隻有四十五歲,正是春秋旺盛之際,皇上自己不說,誰還敢說立儲?”

“那倒也是。”枚青傾著身子繼續道,“皇上對高陽王是讚譽有加,您看這太子之位——”

“太子之位是高陽王的!”不等枚青說完,丘福一口肯定道,“高陽王驍勇善戰,屢立奇功。皇上十分喜愛,這次立儲不立高陽王立誰?”

丘福的一番話讓朱高煦聽得十分舒服,他想了想道:“話是這麽說,但未必朝中就沒有人異議?”

“朝中大臣倒沒有聽說有異議。”丘福想了想回答道,“不過,皇上對高陽王的有些行為倒頗有微詞。”

朱高煦聽了立刻渾身一緊,追問道:“是哪些事?”

“事倒不是很大。”丘福若無其事地道,“比如年少時不肯讀書呀,洪武三十二年入監盜馬呀,馳歸途中枉殺民吏呀,涿州打死驛丞呀,靖難後恃功驕恣多行不法呀等等,殿下今後還是收斂點的好。”

聽丘福說的這些事,朱高煦不禁鬆了一口氣,這些都是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了,沒什麽了不起的。他對丘福道:“國公爺,您是朝中功臣元老,又最為父皇信任,這立儲之事,還請老國公在父皇麵前多多美言,事成之後,本王定當加官晉爵呢!”

丘福直率地道:“高陽王靖難功高,立為太子那是理所當然。在皇上麵前推賢舉能,那是老臣的職責,老臣一定會盡力。不過,殿下還要去懷慶公主和駙馬都尉王寧那兒說說。太祖皇帝十六個公主之中,懷慶公主最為皇上親密,駙馬都尉王寧在建文中掌後軍都督府事,曾多次將朝中機密偷泄於燕軍,有功於當今朝廷。殿下可請他出麵說話,他的話肯定會奏效。”

“是是是,”朱高煦連忙說道,“今夜本王就去駙馬府拜會他們。好,事不宜遲,我們告辭了!”

說完,朱高煦帶著枚青走出了丘府,直奔駙馬府去了。

“皇上有旨,宣皇長子朱高熾、翰林院編修楊溥進殿!”馬雲站在華蓋殿門外高聲宣旨。朱高熾和楊溥正了正衣冠,微躬著身軀走進了午門。

當他們走進華蓋殿的時候,已是銀燈高照了。

行罷朝見禮,朱高熾和楊溥依次坐了下來。

看著這已經三年不見的兒子,永樂皇帝心裏著實有些高興。他打量著又見發福的兒子微笑著打趣道:“怎麽這北京的麵條養人,皇兒比三年前胖了許多呢!”

“啟奏父皇,”朱高熾慌忙躬身說道,“自父皇即位以來,聖恩浩**,天下治平,百姓安居樂業,北京政事漸簡,兒臣稍覺寬裕,所以就不知不覺間胖了起來。”

“心寬體自胖,”永樂皇帝笑道,“不過,北京的政務皇兒可別懈怠啊!”

朱高熾連忙道:“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楊愛卿,你也辛苦了。”永樂皇帝抬頭對楊溥道,“你離京也有一年多了吧?”

“啟奏陛下,臣離京已經一年又五個月了。”楊溥躬身回答道,“臣是前年九月奉旨到北京輔佐世子殿下的,接著又奉旨徙山西無田者充實北京,去年八月份遷流罪以下到北京墾田、徙江南富民充實北京,這接二連三一直到前不久才告一段落。恰好殿下詔書到,臣就隨世子殿下回來了。”

“遷徙農民,安置百姓是個複雜的差事,楊愛卿真是辛苦了!”永樂皇帝不無感慨地說道。寒暄完畢,永樂皇帝向朱高熾問道:“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行部、國子監和改北平為順天府的事兒辦得如何了?”

“這些事兒臣都按照父皇的詔書辦妥了。”朱高熾回稟道,“去年正月,朝廷改北平為北京,改京師為南京,兒臣當即廣貼告示,周知百姓了;去年二月,詔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行部、國子監和設順天府諸事,均已全部就位。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左都督成陽侯張武和右都督泰寧侯陳珪還分別巡視了北京各衛軍營呢!”

“很好,”永樂皇帝一邊傾聽一邊頷首,待朱高熾說完,他便接著問道,“這行後軍都督府和順天府之設,還有什麽需要改善之處麽?”

“這行後軍都督府和順天府設後,北京各衛司和各州、縣統轄分明,政令暢通多了,但也還有一些值得改善之處。”說起這北京的政務,朱高熾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一是去年三月改北平行都司為大寧都司並徙移保定,大寧地區給予兀良哈,則我北部邊防也相應後撤了百裏,一旦北方蒙古鬼力赤可汗發難,則北京極易受到攻擊,此事不可不防。兒臣以為朝廷宜敕令宣府鎮守武安侯鄭亨早日加強宣府防衛,不可一日鬆懈;二是順天府轄地太廣,五州二十二縣,需要能吏幹才治理,若幹州、縣守牧傷民害政難堪其任者要及時更換,不可延誤;三是北京所轄之地,尤其是順天府連年兵燹,民多逃亡,地廣人稀,雖經皇爺爺和父皇一再充實徙民但仍有不少荒地無人開墾,實為可惜!兒臣以為朝廷似可再從他省遷徙些無地之民到北京墾田,既可安民,又可富國;四是順天、永平和保定三府去年遭災,農桑歉收,百姓貧乏,兒臣請求父皇再施皇恩,免順天、永平、保定三府田租一年!”

朱高熾這一番奏稟涉及軍事、政治、民事,說得頭頭是道,足見他政務之嫻熟,見地之深刻,愛民之殷切。永樂皇帝聽了,不由得心中暗喜:這小兒懂得治國了!可是他表麵上並不顯露,隻是時不時點頭讚許。待朱高熾說完,他微笑著道:“皇兒說得有理,你回去後將此四事寫一奏折呈上來,待朕下到內閣辦理。”

“謝父皇!”朱高熾連忙起身跪下叩頭謝恩。

待朱高熾起來坐定,永樂皇帝向楊溥問道:“楊愛卿,你的差事辦得如何,說來朕聽聽。“

“是,陛下。”楊溥立即站起來躬身答道:“臣此次前往北平——”

“坐下說話,”永樂皇帝不等楊溥往下說,笑著打斷了他的話,“不要慌,慢慢把你的安置之事說詳細一點。”

“謝陛下。”楊溥謝過恩坐了下來。他調整了一下呼吸,平靜地說道,“臣此次前往北京,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前年九月到山西編徙了一萬二千八百五十餘戶無田農民到順天府的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以及通州等地建屯一百三十餘個,現已墾田一千九百二十七頃;第二件事是去年八月接收流罪以下犯人二千五百六十人,全部安置在永平府盧龍、遷安、撫寧、昌黎和灤州等地,置流墾場十二個,已墾田七十八頃;第三件事是去年九月,選徙直隸蘇州、揚州、鬆江、常州、鎮江等十郡和浙江、福建、江西、湖廣等九省富裕農民三千戶充實北京,全部安置在順天府的宛平和大興二縣當廂長,現已全部就位履職。臣臨返京前還遵殿下之命去巡視了一遍,這三千名廂長基本安心了。”

“很好!”聽了楊溥的述職,永樂皇帝十分滿意,尤其聽他所說的情況,事實清楚,數字準確,來龍去脈,簡明扼要,不是精明幹才,豈能做到如此之善?永樂皇帝不禁一陣喜悅。古人說得好:士別三日,自當刮目相看。想不到這楊溥年紀輕輕一介書生,竟然如此能幹,看來這是一個大用之材!不過,他還要試一試,看這楊溥觀察事物是不是更有眼光。想到這裏,永樂皇帝笑眯眯地問道:“楊愛卿差辦得不錯,朕十分滿意。可是聽你剛才所言,隻說了辦事的情況,那徙民充實北京的措施利弊如何,愛卿還沒有說呢!”

“說到這徙民充實北京之事,實在是利國利民的大政。”楊溥認真地回答道,“徙山後之民於內地,尤其是實北京,一可使北邊遊散之民集中管理,有司可牧,使邊疆安寧,可收靖邊之效;二可使大量無地之民有田可耕,安居樂業,可收富民之利;三可使北京眾人丁、廣城郭、繁市場、增賦稅,可收強國之功,此是惠民、富庫之德政,天下百姓無不稱頌!不過——”

說到這裏,楊溥突然打住了。他意識到當著皇上的麵品評朝廷為政之失似乎不妥,他臉上發熱不好意思地閉口不言了。

看見楊溥的困窘,永樂皇帝出人意料地和藹,他微笑著對楊溥道:“不過什麽?楊愛卿大膽地說吧!”

“請陛下恕罪,”楊溥頓了一下,望著永樂皇帝小心地繼續道,“徙山後之民、沙漠之民、山西無地之民充實北京那是好事,徙民自然樂而從之。不過那徙直隸蘇州十郡和浙江九省的富民三千戶充當宛平、大興二縣的廂長,條規似乎欠妥。按照朝廷規定,這些富民到宛平、大興後附籍北京,但仍然還要在原籍服徭役,這些富戶頗有怨言,認為朝廷立法不公,是殺富濟貧。臣以為朝廷立此富戶充實南北兩京之法,其用意本為以富帶貧,是一種均貧富的古法,期望以此促進兩京的發展與繁榮,其用心甚遠,也不失為一件治民良策。照理說,富戶既然已離開本籍附籍兩京,那麽富戶在原籍的徭役應該勾除,可現在他們既要在兩京服徭役,又要在原籍服徭役,這不明擺著是加重了富戶的負擔麽?長此以往,供給日久,富戶在附籍地經營得好倒也罷了,如果一旦經營失利或是遇上天災人禍,身陷貧乏,他們就會逃亡!所以臣以為朝廷要勾除這些富戶原籍的徭役,減輕他們的負擔,使其安心在附籍地耕種經營,扶助本廂貧民,這樣就可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了。”

聽了楊溥的議論,永樂皇帝陷入了深思。這徙富民充實京師的民政自洪武初年即已施行,這是太祖皇帝鑒於元末豪強欺侮貧弱,因此立法多扶貧抑富。以此來抑製豪強,扶助貧困。這民政自施行至今已有近三十年,從來沒有人言其有弊,而麵前這入仕不久的年輕人竟然把個中的利弊說得清清楚楚,而且還能當麵陳說利害,這不能不令人佩服,看來這民政是得改改了,這楊溥也該重用了。想到這些,永樂皇帝點了點頭說道:“楊愛卿說得很有道理,這些老做法是該清理了。這樣吧,下去後把你的想法寫個奏章呈上來,朕批到內閣議議吧。”

“臣領旨。”楊溥連忙應了一聲,頓了頓又接著奏道,“臣還有一事想奏明陛下。”

見楊溥還有事要奏,永樂皇帝和藹地說道:“楊愛卿還有何事?”

“這些充實北京的無田農民,生活極其艱苦,生產也有很大困難,需要官家扶助。臣等前年在北京徙民建屯時所上奏疏中,請求將徙民的賦役從免除三年延長到免除五年,已獲陛下恩準。從那時至今還不到兩年,但臣聽說戶部最近有議,說要將北京徙民免除賦役時間縮短為三年,此事不知是否屬實?臣請陛下從長計議,仍然堅持免除他們五年的賦役,讓這些徙民休養生息早日富起來,以便鞏固充實北京的成果。此議不知妥否,請陛下明察。”

聽了楊溥的建議,永樂皇帝沉思了一會。這北京今後還要充實,先前的徙民不能安居樂業富實起來,那後來的徙民能安定得了麽?這楊溥是從民間的實情出發提出的建議,是個好主意。他點了點頭說道:“關於北京徙民免除賦役的時間從五年縮短為三年,戶部確有此議,不過朕尚未批示。難得你這番細心,處處為國家著想,你把這建議也寫進奏章一並呈上來吧。”

“臣領旨!”楊溥高興地又應了一聲。

“今天就到此為止吧。”永樂皇帝伸了伸腰,打了個哈欠,“明日朕要舉行新科廷試,還要緊忙幾天。你們一路勞累,也好生休息休息,過幾天再召你們吧。”

“謝父皇(皇上)!”朱高熾和楊溥謝過恩,便退了出來。朱高熾由山壽引導去了內宮;楊溥則出了承天門,被楊沐接著回府去了。

三月初一,永樂二年甲申科舉行廷試,由於會試中式者多達四百七十二人,永樂皇帝足足忙了一整天,還把宣榜之日推至三月初四才算將廷試之事告一段落,等到回到謹身殿的時候,已是華燈初上了。

他正準備去歇息歇息,忽見馬雲進來稟道:“陛下,高陽王還京了,現在殿外候著,您見是不見?”

“怎麽煦兒到京了?快些叫他進來!”聽說朱高煦已經還京,永樂皇帝精神一振,立刻興奮地吩咐道,“朕已經一年多沒有見到了!”

對於這個兒子,永樂皇帝有說不清的感受。這兒子身長七尺,剽悍勇猛,能征善戰,靖難軍中幾次瀕危都是這兒子拚死相救,才化險為夷。想起這些,他是充滿喜愛。但這兒子自小頑劣,少識禮義,膽大驕狂,常常無法無天,想起這些,他又不得不感到厭惡。正是這些的緣故,永樂皇帝對這個兒子的感情十分複雜。不過,這兒子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且幾次救過自己的命,盡管有些討厭,但終究是喜歡壓倒了厭惡。

看見朱高煦從殿外走了進來,永樂皇帝下意識地站了起來走下禦座,迎了上去。

“參見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見父皇親自下座相迎,朱高煦受寵若驚,渾身熱血一湧,“撲通”一聲跪了下來,接連磕了三個響頭。

“快起來,快起來!讓朕好好看看,瘦了沒有?”永樂皇帝伸手把朱高煦扶了起來,上上下下地看了許久,然後放心地笑了起來,“瘦倒沒瘦,隻是黑壯了許多,好!這不是上朝,你一路辛苦就不必多禮了,賜座,上茶!”

“謝父皇!”朱高煦謝恩坐了下來。他接過內侍遞過來的茶盅喝了一口,望著父皇像小孩子一樣傻傻地笑著,調皮地說道:“父皇,兒臣看您又胖了許多,那山珍海味您吃不完,賜給臣兒一些,您看我像瘦猴了!”

“好好,”永樂皇帝也疼愛地笑道,“讓你吃胖了,好去撒野呢!”

朱高煦不好意思道:“兒臣不敢!”

說過了幾句閑話,永樂皇帝問道:“煦兒是幾時返京的?怎麽沒和熾兒一道?他昨天傍晚已經來過了。”

聽說朱高熾昨晚已經見了駕,朱高煦心頭一震,立時冷靜了許多。自己本打算先入為主的,不想這次又被他搶了先機,這胖子真是神秘莫測!朱高煦倒抽了一口冷氣,小心地回答道:“兒臣是二月十三日接的詔,十五日從開平動身,走的是宣府、徐州、六合一線,昨日晚間到的南京。見時候太晚怕驚擾您休息,今日又是廷試,所以一直等到您來到殿後才來晉見。兒臣見駕來遲,請父皇恕罪!”

“一路辛苦!”永樂皇帝撫慰道,“自去年二月離京備邊,你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了。這開平衛的邊防辦得如何,說來聽聽!”

見問到邊境防守,朱高煦心裏一下慌了。他去開平守邊,本身就帶著怨氣,再加上他驕狂粗野的性格,根本沒把守邊放在心上,再說他也不懂治邊之道,隻知衝鋒打仗。所以他一到開平便終日帶人到處亂跑,名曰巡邊,實為遊獵,至於軍務、防務則全交給衛指揮使去辦,所以他對守禦之事隻是略知一二。可是在這他不能說不知道,他知道父皇的脾氣,那是要痛加責罰甚至要下監獄的。沉默片刻,他說話了。

“這開平衛堅固得很呢!”朱高煦不假思索地誇口道,“這一年兒臣把西起宣府,東至大寧一線的衛所看了兩遍,還到泰寧衛去察看了一次,韃靼的迤都之南兒臣也去觀察了一次。開平一線防守嚴密,邊境安寧,父皇盡可放心。”

一聽朱高煦這話,永樂皇帝就明白了。這兒子衝鋒陷陣那是一員猛將,至於禦軍治邊那便是一竅不通了。這不一開口便露餡了:派你守衛開平,你到兀良哈的泰寧衛去幹什麽?那裏是數千裏之遙!守邊親王,擅離職所,一旦韃靼來犯,那怎麽得了?更有甚者,你深入韃靼腹地做什麽去了?這韃靼不甘心失敗,屢屢挑釁,是我中朝心腹大患,現今天下初定尚無力剿滅,你深入敵方境地,一旦挑起爭端,那又如何是好?不過,這兒子也有他的長處,勇猛剛強,禦敵上將,這文治本是他的短處,休要怪他!想到這裏,永樂皇帝不動聲色,依然含笑問道:“開平衛的駐軍除了防守外,操練和屯田辦得怎樣呢?”

“操練那是天天搞,抓得很緊。”朱高煦知道開平守將李遠忠於職守,精於謀劃,這開平的練軍確實搞得緊張,所以他應對得很有底氣。至於屯田之事他就不清楚了,因此他頓了一下,囁嚅道:“屯田嘛,這屯田也搞得有聲有色。”

“有幾成兵士在屯田呢?”永樂皇帝不緊不慢地繼續問道。

有幾成?這一下把朱高煦問住了。他從來不關心屯田的事,也根本不知道軍營裏有多少兵士守禦,有多少兵士屯田。他忖了一下,想當然地回道:“有一半兵士屯田。”

永樂皇帝臉上掠過了一絲不快,不過他沒有責備朱高煦,隻是略帶教訓的口氣說道:“朝廷規定,‘臨邊險要之地,守多於屯;地僻處及輸糧艱者,屯多於守。’你開平衛地處北方險要邊塞,是北京屏障,以十分之六七操守,十分之二三屯田為宜。凡事皆應有利於大局!”

“父皇教訓的是,兒臣謹記在心了。”朱高煦驚得出了一身冷汗。不過見連連說錯了幾件事父皇都沒有責備的意思,他膽子漸漸大了起來。看見父皇心情很好,他直截了當地問道:“父皇這次召兒臣回來,是不是要立太子了?”

一聽朱高煦單刀直入說到立儲之事,永樂皇帝立刻警覺起來。這立儲是國家大事,極為機密,他是怎麽知道的?不過這兒子的直率倒使他覺得有些可愛。他又不動聲色地反問道:“你怎麽知道要立太子了?”

“兒臣是猜的。”朱高煦帶著嬌氣道,“父皇,您在白溝河、東昌、浦子口先後三次許諾,一旦得了天下,就立兒臣為太子。您金口玉言,現在該兌現了吧?”

“誰說現在要立太子?”永樂皇帝也不動怒,看著朱高煦繼續道,“這當太子也不是輕鬆的事,天下安危,百姓冷暖,都要常念在心,還要駕馭百官眾臣,料理五湖四海,那是容易的事兒?你還要多曆練曆練才行!”

“兒臣立為太子了,不是更好曆練了麽?”朱高煦撒嬌道,“兒臣天天跟隨在父皇身邊,進步不是更快麽?學著您的樣子治理國家,不是更像您麽?再說這天下並不太平,北方的蒙古三部、南方的交阯四蠻還未安寧,還要長時間用兵打仗,那正是兒臣的長處啊!不管怎麽說,這次立太子您可不能食言!”

看見朱高煦耍起了無賴,永樂皇帝內心湧起一陣不屑。但朱高煦的“不是更像您麽”、“用兵打仗那可是兒臣的擅長”和“您可不能食言”幾句話倒打動了他,他確實很看重這個兒子。沉默了一會兒,他耐著性子吩咐道:“立儲之事無比重大,此後不許輕言!朕要你們弟兄此次回來,正是要好好曆練你們。你隻要認真讀書,好好辦事,日後自有你的好處。你還是先回去歇息去吧!”

聽說“日後自有你的好處”,朱高煦放下心來。他還想說點什麽,見父皇頗顯疲倦,隻好跪下謝恩出去了。

目送著這二兒子走出謹身殿,永樂皇帝不覺點了點頭,又輕輕地歎了口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三月初三早朝散罷,淇國公丘福沒有離去,他來到皇上朝罷的歇息之所謹身殿。

“皇上,淇國公求見。”馬雲啟稟道,“您看——”

丘福來幹什麽?永樂皇帝忖了一下,揮手對馬雲說道:“讓他進來吧。”

馬雲答應了一聲出殿宣旨。隨後,丘福走了進來。

“丘愛卿還有何事要對朕說?”等丘福行過禮,永樂皇帝又說道,“愛卿年紀大了,坐下說話吧。”

“謝陛下。”丘福坐了下來。他是一介武夫,不會轉彎抹角,望著永樂皇帝啟奏道,“臣今日早朝見高陽王還京了,心裏著實高興。想不到這一年未見,高陽王竟越發英武了!”

聽丘福一開口便提到二兒子朱高煦,永樂皇帝一下子便想起了駙馬都尉王寧的事來。昨晚送走了朱高煦之後,六長公主懷慶和駙馬都尉王寧入宮,公主說是看望徐皇後,王寧則來見駕。談起高陽王,王寧則稱讚不已,說他作戰神勇,功勞很大,說三個皇子中唯有他最有能力統禦天下。今天丘福一來又說高陽王如何如何,莫非他們是串通好了來做說客的麽?不管怎樣,先聽聽再說。

“看見高陽王,便想到當年的征戰。”見皇上沒有吱聲,丘福繼續說道,“洪武三十三年四月,陛下與李景隆戰於白溝河,血戰兩天兩夜,南軍都督瞿能幾乎犯您。正在危急之時,是高陽王率精騎數千衝入敵陣,親手斬了瞿能父子,您才轉危為安。”

說起當年的往事,尤其是靖難之役,永樂皇帝常常引以為豪。丘福說到白溝河之戰勾起了他的難忘回憶,他不由得興奮起來,感慨地歎了一口氣說道:“白溝河一戰,那真是危險至極。那時候朕命你擔任中鋒,朕衝其左。不想李景隆帶兵繞到朕的後麵把朕圍住了。那時大戰良久,飛矢如雨。朕的坐騎被箭射中,接連換了三匹馬。朕的箭用光了,隻好揮劍斬殺。不料劍也折了,隻好敗走登堤,那瞿能恰好就在堤後。要不是煦兒及時趕到,朕幾乎被瞿能截獲了。”

“那真是危險極了,現在想起來都還有些後怕。”丘福也感慨地直歎息,“那一仗高陽王真是功勞至大。”

“煦兒不僅救了朕,還有更大的功勞呢!”永樂皇帝越說越興奮,“白溝河一仗,正是煦兒殺了瞿能父子,斬了俞通淵、騰聚等人,我軍才轉敗為勝,大敗南軍,南軍才由是不振呢!”

說到這些戰例,永樂皇帝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潤了潤嗓子,繼續回憶道:“白溝河那一仗險是險,可不是最險的一次。最險的那一仗是東昌之役。”

“那一仗真是驚心動魄。”永樂皇帝動情地說道,“盛庸把朕圍了數重,特別是他們的火炮真厲害,我軍受到重創。苦戰了三天三夜,朕左衝右突,剛剛衝出重圍,恰遇南將張倫,那家夥窮追不舍,連朕身上的戰袍都被他抓住了。朕見勢不妙,慌忙扯掉袍帶,一個金蟬脫殼,才掙脫了賊手。恰好煦兒引軍殺出,截住了張倫,殺退了南軍,朕方得以脫險。說句好笑的話,那一次張倫追得急,朕不僅棄了戰袍,連頭盔都跑丟了!”

說到有趣的地方,永樂皇帝不禁哈哈笑了起來。

“東昌之役也虧得高陽王,陛下方能轉危為安。”丘福也興奮起來,“這一仗,高陽王可說是功勞蓋世!”

“不僅東昌之役,還有浦子口大捷煦兒也是功勞不小。”說起這些功勞,永樂皇帝似乎十分喜愛朱高煦。

“那是,那是。”丘福一旁接話道,“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徐輝祖率兵駐屯浦子口,企圖阻我大軍渡江。陛下身先士卒衝入敵陣,無奈南軍拚死抵抗,陛下久戰不下。正在力疲將敗的時候,高陽王率領數千騎趕到了,他們奮勇力戰才打敗了南軍,逼得徐輝祖退保京師,為陛下奪得金陵城又立下了一功。”

“煦兒的功勞之大是無人可比。”永樂皇帝點頭道,“幾次危難之際,都是煦兒救了朕,可以說無此子即無朕與天下了。”

見皇上內心十分喜悅,丘福乘機進言道:“陛下膝下三個皇子,唯有高陽王最像您,您何不將高陽王立為太子,將來繼承大統呢?”

聽丘福進言立朱高煦為太子,永樂皇帝正在興頭上,他揮了揮手對丘福道:“丘愛卿言之有理,煦兒確實最像朕,是朕的愛子,立儲之時,他當是首選!”

“陛下聖明,高陽王成為太子,那是當之無愧!”說罷,丘福辭了聖駕出殿回府去了。

送走了丘福,永樂皇帝冷靜下來。他知道,這六長公主懷慶、駙馬都尉王寧和丘福都是來為朱高煦做說客的。不過他們所說的一些功勞,那是事實並非誇大其辭。這二兒子他也確實十分喜愛,自從登基以來,曾有好幾次他都動過立高煦為太子的念頭,這次急召二子還京,他的確是想在三個兒子中選擇一個立為太子,把這頭等大事定了算了,免得朝廷上下又起一番爭鬥。這事除了他自己,誰也沒有透露過,就連徐皇後也不知情,可是不知怎麽還是在朝廷中掀起了波瀾。這事如果不早日定下來,這朝廷內外暗潮湧動,誰也料不定會鬧出什麽亂子。可是每次他一想到高煦的粗暴驕狂和有勇無謀,便按捺下內心的衝動而作罷。現在已經是永樂二年三月,距自己登基已將近兩年了。雖然沒有人在朝會上公開提出立儲的動議,但幾個最為寵信的文臣私下裏有意無意地都影射過此事,看來這是立太子的時候了。眼下這三個兒子都已成人,都具備做太子的基本條件,可是該立誰呢?這事他一直在考慮,但一直沒有拿定主意。二兒子高煦又有靖難大功,如果要立太子,那當然首先考慮的是他。可是他不通文墨,缺少謀略,性情殘暴,將來要他繼承大統治理天下,實在令人不敢放心!大兒子高熾,按照曆代“立嫡以長”的禮教,自然是應立為太子,可是這“立嫡以長”的傳統不是什麽好東西,朕不就是因為這而被排斥在繼承人之外的麽?立繼承人還是“立嗣以賢”的好!這高熾放下“嫡長子”的條件不論,也還有許多人說他忠孝誠謹、仁厚愛民、端重沉靜、好學勤政,朝野上下仁聞大著,可是他質樸憨厚,不擅戰征,如果立為太子,將來治理國家說不定倒可做個太平天子,但北方邊患和南方蠻爭一旦鬧起來,他如此弱懦又如何鎮得住江山?看來他也不是理想的後嗣之選。這三兒子高燧雖說今年已有二十一歲了,但他還像個小孩子,整天隻知道撒嬌玩耍,盡管有些心計,可是都用在小聰明上。如果立他為太子,那更是讓人放心不下。這三個兒子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立誰都不滿意。想到這個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永樂皇帝就頭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