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陳都院逞威查禦案 朱高熾奉召回京師

二十四節氣的大雪已過,連日的北風刮得呼呼直叫,人們穿起了厚厚的棉衣。京師紫禁城奉天門左室內,永樂皇帝命人升起了炭火,他一邊嗬著手,一邊在批閱奏章。

隻見馬雲進來稟道:“陛下,通政司李大人送來了緊急奏章,正在殿外候著呢!”

永樂皇帝頭也沒抬,繼續看他的奏章,淡淡地吩咐道:“宣他進來吧。”

馬雲悄沒聲息地走出去了。少頃,通政使李至剛走了進來。

“陛下,世子爺報來了奏章。”李至剛小心地說道,“來人說事情很急,世子爺等著諭旨辦事呢!”

聽說是北京世子朱高熾報來的奏章,永樂皇帝放下朱筆將一摞奏章接了過來,隻見那奏章泥封好好的,原封未動,特別是其中那份兀良哈三衛的奏章,除了泥封外還加蓋了朵顏衛的印章,顯然沒有人拆閱過。

“叫來人先回去。”看了看表章的封皮,永樂皇帝說道,“朕這幾日正忙著批閱各地巡按禦史報來的奏疏,顧不上別的。這幾份奏章等內閣票擬後朕朱批了再派人送往北京吧!”

“是,陛下。”李至剛應了一聲便走了。

永樂皇帝又把幾份奏章看了看,把平安的那份奏章留下,指著其餘的對馬雲說道:“你把這幾份奏章送到內閣,叫解縉等人將奏章的主要意思摘錄出來,怎麽處理好,先要他們擬個票來吧。”

“是,陛下。”馬雲答應一聲,拿著朱高煦報來的奏章往內閣去了。

第二天午朝過後,奉天門左室裏,永樂皇帝看了內閣送來的關於北京奏章的票擬後,皺了皺眉頭,對身旁的馬雲吩咐道:“去把解縉、楊榮、楊士奇叫來,把北京奏章當麵議一議吧。”

馬雲奉命去了。少頃,內閣大臣解縉、楊榮、楊士奇三人應召來了。

“你們的北京奏章票擬朕看了,”永樂皇帝不緊不慢地說道,“你們說說理由吧。”

“是,陛下。”解縉現在是內閣排名第一的大臣,永樂皇帝一說完話他就發言了,“世子殿下報來奏章的要旨有兩條:一條是徙民建屯,一條是轉呈兀良哈請地。從世子殿下所述情況看來,要求將賜鈔每人提高到十貫,將免租期限延長到五年,臣以為切合實際,順乎民意,是以票擬準予施行。一旦準予施行,那麽就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增加的賜鈔從哪裏來?徙民的口糧從哪裏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世子殿下提議允許朱寧等二百一十九人納糧贖罪,臣以為此法是一舉多得,既解決了當前徙民急需的錢鈔和糧食,又體現了陛下的寬宥仁德,還安定了徙民之心,完成了徙民之務。世子殿下可謂高瞻遠矚,處置得法呢!”

解縉說完,楊士奇見楊榮不急於說話,便說道:“世子殿下在奏章中將徙民建屯的戶數、人數、方法、措施、問題及對策都說得清清楚楚,特別是一邊呈報一邊實施,陛下朱批可否均有對策,無礙徙民大局,那方案周密妥帖,進退有方,實乃高明之極,顯示出世子殿下處置政務的非凡之能,臣以為可行。”

“可是那高熾先斬後奏,涉及擅權用事!”聽罷解縉和楊士奇的解釋,永樂皇帝皺著眉頭不悅地說道,“這事不加製止,今後有人仿效,如之奈何?”

“陛下盡管放心!”解縉連忙說道,“世子殿下雖然未經朱批就先行施行,但他在奏章中將前因後果說得清清楚楚,準行就這樣辦,不準行即遵旨辦,臣以為這與隱瞞事實獨作獨為,或者矯旨枉法、擅權用事完全不同,請陛下不必計較。反之,他這樣做既請了旨,又不誤事,臣以為這是智慧聰明之舉,應當褒獎呢!”

聽解縉這麽一說,永樂皇帝也覺得有道理,心裏舒坦了許多,點頭說道:“解愛卿言之有理,這徙民建屯的事就照你們的票擬準予施行吧,不過——”說到這裏,永樂皇帝想了想道,“不過那朱寧等二百一十九人納糧贖罪,死罪是免了,但活罪不能饒恕,命他們納完糧解到興州戍邊去吧!”

解縉連忙應道:“殿下這樣處置好,既納了糧,又懲了罪,極為公允!”

說完了第一件事,永樂皇帝又問道:“解愛卿,你把第二件事說說看。”

“這第二件事,臣可是外行。”解縉笑道,“兀良哈請地之事是邊鎮大事,還是請楊大人說說理由吧。”

在座的有楊榮和楊士奇兩人,解縉並未說明是哪個楊大人,楊榮和楊士奇也不知解縉指的是誰,一時都不好說話。見此情狀,永樂皇帝不禁笑道:“內閣裏有楊榮、楊士奇,翰林院還有個楊溥,三楊在一起常常不明稱呼讓你們尷尬,不好。聽說此前你們翰林院不是有個‘西楊、東楊、南楊’的稱呼麽?朕看今後你們三楊就以住地稱呼以示區別吧!”

“是,陛下!”楊榮和楊士奇連忙點頭應承。

“兀良哈請地屬於邊事不假。朕看上次議政的時候,東楊對邊鎮、兵事很是熟悉,這事就由東楊說說吧。”

“是,陛下。”楊榮應了一聲,“兀良哈三衛地處漠北,苦寒艱難屬實,多年來他們就想南遷,靠近地暖糧豐的中原,但太祖皇帝擔心他們侵擾邊地,所以在洪武二年特設置大寧衛以阻其南下。而今兀良哈提出將大寧之地給予他們,此事事關重大,臣查了有關資料,那大寧之地麵積有數縣之廣,如果將地給朵顏管轄,那也就是說防禦北京的邊鎮後退了三百餘裏,一旦兀良哈三衛發兵南侵突破喜峰口,隻要兩天時間便可兵臨北京城下!因此臣以為此事切不可答應他們,內閣票擬是駁回奏章,責令謝罪,安守原地,以養其民。”

解縉和楊士奇也接著說道:“陛下,東楊大人言之有理,不可予地!”

不料永樂皇帝卻語出驚人:“朕已決定將大寧之地給予兀良哈,你等無須多言!”

解縉、楊榮、楊士奇三人驚愕地問道:“什麽,陛下決定了?”

“對,朕決定了。”永樂皇帝若無其事地說道,“靖難之役,兀良哈三衛出力不小,為定鼎天下立下赫赫功勞。朕起兵之初曾答應過朵顏脫兒火察等人,許諾即位後即將大寧之地給予兀良哈。今日朕已登大寶,豈可食言?朕料定兀良哈三衛互相猜疑,唯利是圖,難成氣候,不足為慮。”

原來皇上給地兀良哈是為了履行承諾,這沒話可說了。但是防線後撤,北京安危令人揪心。楊榮忍不住,壯著膽子進言道:“陛下,雖說目前兀良哈臣服於我,但難保他今後不叛;雖說陛下春秋正富兀良哈不敢滋事,難保他後世不滋事。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臣以為還是適當限製的好。能否隻將大寧之地給他們,但隻能放牧,不準耕種;大寧城不準居住,讓它虛著,兀良哈三衛隻能去大寧城塞外二百裏居住。您看如何?”

“好!”一聽楊榮此言,永樂皇帝立刻稱讚起來,“這樣限製好,既給了地,履了約,朕言而有信,又能保持大寧無兵無卒,一旦有事,官軍一日之內便可據守大寧城。”說罷,他對身旁的馬雲吩咐道,“待解大人、東楊大人、西楊大人重新寫好票擬,送朕朱批吧!”

“臣等遵旨!”解縉、楊榮、楊士奇和馬雲應了一聲,各忙各的去了。

臘月初,永樂皇帝關於徙民建屯、前官納糧贖罪和將大寧之地給予兀良哈放牧的朱批諭旨,派人送到了北京。朱高熾喜之不勝,立即招集郭資、呂震、平安、陳珪,還把正在各地徙民的楊溥、金忠和胡瀅一並招來,在燕王府宣諭了聖旨,重新部署了徙民之務。大家十分興奮,有了皇上的朱批,就可以放手大幹了,楊溥、金忠、胡瀅表示,盡快將建房款發放給徙民,力爭讓徙民建起新房過新年。

部署完一係列的政務,朱高熾說道:“諸位大人盡力去辦,趁今年冬天天氣好,雨雪不多,把幾項事都做好。我和郭大人、平都督還要到各地去巡視徙民建屯呢!”

“糊塗!真是老糊塗!”永樂皇帝禦批世子徙民建屯方案、同意朱寧等二百一十九人納糧贖罪和準予將大寧之地給兀良哈三衛的事傳到開平衛,朱高煦狂怒地罵了起來。大堂上的炭火燒得旺旺的,朱高煦的臉被烤得通紅,加上這極端的惱怒,他更加煩躁了。端起茶杯呷了一口,不想被那熱茶燙了一下,他揚起手臂往下一摔,咣啷一聲茶杯便粉碎了,茶水濺了枚青一身。朱高煦看也不看,咬著牙道:“這老糊塗辦了件大糊塗事,打破了我們的計劃,這可怎麽辦?”

“王爺息怒,”枚青陰笑著勸道,“告那胖子擅權用事增加徙民建屯經費和私自勾結兀良哈圖謀不軌是不行了,可是他們還有一條致命的把柄捏在我們手裏呢!”

“什麽把柄?”一聽事情還有轉機,朱高煦怒火息了一些,“胖子還有什麽漏洞被你們拿住了?快說來聽聽!”

枚青指著王斌說道:“這事是老王的功勞,還是讓他說吧。”

“好,”王斌接話道,“這一向臣都在北京等地偵伺胖子等人的行動,他們做事謹慎,還真找不出毛病來。不過,前幾天臣準備回開平向王爺複命,路過通州的時候,見人們議論紛紛,一打聽原來是崗子屯的民戶在起哄。那崗子屯是新建的徙民屯子,住戶全是從平陽府洪洞縣遷來的無田民戶。臣找到屯子裏一個叫麻二的徙民問了一下,他說官府說話不算話,告示上說的每個徙民賜鈔十貫,四貫給糧,六貫建房。現在糧是給了,但建房的款子卻隻給了人均三貫,還有三貫說是修路、挖渠什麽的用光了,建房款不足的要徙民自己湊。徙民們人生地不熟的,到哪裏籌款去?大家隻好挖個簡易的土洞棲身,寒冬臘月難過極了。臣聽了麻二的訴說,怕是不屬實,又到屯子裏找了個叫連四的問了問,他說的與麻二一模一樣,那官府克扣徙民建房款肯定屬實了。”

聽了半天,朱高煦還是沒聽懂王斌話裏的意思,他問道:“朝廷撥給徙民們的那三貫建房款被誰克扣了?”

“王爺問得好,是誰膽大包天,竟把皇上的賜鈔克扣了?”王斌繼續說道,“臣到通州一打聽,州衙管徙民建屯的同知說,是上邊人均隻給了三貫,另外三貫被上邊克扣了。”

朱高煦還是不明白,又問道:“那上邊是誰?”

“上邊還有誰?”旁邊的朱恒插言道,“還不是那胖子和楊溥他們一夥!”

“原來是胖子他們克扣了建房款。”朱高照聽明白了,他又問道,“他們克扣建房款幹什麽去了?”

“能幹什麽?”枚青笑道,“貪墨了唄!王爺,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我們這也不告,那也不告,就告胖子和楊溥貪墨建房款!”

“對,就告胖子貪墨!”朱恒和王斌齊聲道:“皇上最恨的是貪墨,這禦狀一告就準,一定叫胖子從寶座上倒下來!”

朱高煦頓時眉頭舒展喜了起來,他把大腿一拍,大聲吩咐道:“事不宜遲,老枚快些具表上告吧!”

“臣等遵命!”枚青、朱恒、王斌說完便興衝衝地走了。

永樂元年的正月初一,永樂皇帝登上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和朝鮮、安南、琉球等屬國使者朝賀,並在奉天門賜宴。正月初七,祭祀太廟。十三,又大祀天地於南郊。接著,又是元宵燈會,京師裏為了慶賀新皇即位、基業再肇,著實熱鬧了好幾天,一直鬧到十八元宵節過完,正月十九日六直到部九衙門才正式理事。

正月二十日早朝散罷,永樂皇帝在奉天門左室召見解縉、黃淮以及剛剛升任的都察院都禦史陳瑛。隻見通政使李至剛匆匆走了進來啟奏道:“陛下,剛剛接到高陽王從開平衛送來的本章,臣不敢怠慢,特地呈送禦覽。”

永樂皇帝接過本章看了起來,他還沒看完就將本章往禦案上一拍,勃然大怒道:“真是膽大包天,竟敢貪墨徙民建屯賜鈔,不怕朕嚴懲不貸麽?你們幾人都看看,先把這事處理了再議他事!”說罷,他拿起本章扔給解縉。

解縉接過本章一看,原來是高陽王參劾世子貪墨徙民建屯賜鈔,致使徙民無錢建房,至今風餐露宿凍餒在外,已有不少徙民建屯土崩瓦解等等,還特別列舉了通州崗子屯徙民麻二、連四的情況,言之鑿鑿。

解縉看罷,又將本章轉給黃淮和陳瑛看了一遍。

解縉和黃淮心裏明白,這是高陽王為了爭奪太子之位而發難,可皇上不發問,誰敢擅自進言?

可是那陳瑛不同。他本是洪武年中的太學生員,因為開國之初人才匱乏,沒等他太學肄業便被擢為禦史,出為山東按察使,建文元年調北平按察僉事。永樂皇帝起兵之前,他曾多次將朝廷消息密報永樂皇帝,深得信任。不久有人參劾他私通燕王,建文帝將他逮捕發配廣西。燕王做了皇帝後,立即將他從廣西調回京師,擢拔為左副都禦史,署院事。他天性殘忍,專以揭發為能,僅僅上任幾個月,便拘捕了建文舊臣數十人,先後殘殺了陳迪、練子寧、景昭、侯泰等數十人,並將已經自盡的黃觀、王叔英等人的家小抄沒,以此取悅皇上。後來永樂皇帝便升他為左都禦史,成了都察院一手遮天的人物。此人雖說毒辣,但他卻善於察言觀色,他見皇上遲遲不立朱高熾為太子,心想這必是皇上不喜歡朱高熾。今日又見看了朱高煦參劾朱高熾的本章雷霆大怒,他估計皇上會廢掉朱高熾而立朱高煦為太子。想到這一層,陳瑛說道:“陛下,您不必生氣,命錦衣衛前往北京將一幹人犯鎖拿回京勘問便是!”

永樂皇帝正在氣頭上,一聽陳瑛此言便準備下旨拿人。見勢不妙,解縉連忙拱手說道:“陛下且慢!那北京徙民建屯,涉及多個州縣,僅憑參本上所舉通州的事例,怕有以偏概全之嫌,何況那麻二、連四之言是否屬實,也是一麵之詞。臣以為還是先派大臣核實後再定的好。”

那陳瑛是出了名的刻薄狠毒之人,如果這案件一落到他手裏,不知又有多少無辜之人遭到株連。黃淮也連忙奏道:“陛下,解大人言之有理,還是先查實後定罪再拿人的妥當。如果世子殿下真的有過,那命大臣核查也不妥,臣以為應派親王前往核查為宜。”

聽解縉和黃淮這麽一說,永樂皇帝冷靜下來。他想了想道:“解愛卿、黃愛卿顧全大局,適時進諫,糾偏防激,很是得體。朕一時氣惱,險些鑄成大錯。這樣吧,命宗人府掌府事穀王朱橞和陳瑛一同前往北京徹查此事吧!”

陳瑛得意地應道:“臣領旨!”

三月初的北京已是桃紅柳綠,春意盎然。順天府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等地的徙民早已開始墾荒耕種,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唯有那通州徙民因建房款太少,心生怨氣,部分尚未安定下來,墾荒耕種自然也就慢了一步。幸好楊溥發現了此事,立即向朱高熾稟報,朱高熾十分震怒,命人將通州知州呼旦和同知接利找來,今日正在查問呢!

忽然,內侍桂複慌慌張張地從外麵跑了進來,附在朱高熾耳邊說了幾句話,朱高熾心裏陡然一驚,連忙對在場的郭資、金忠、呂震、楊溥、胡瀅說道:“十九叔穀王爺到了,大家快隨我去迎接吧!”

眾人連忙隨著朱高熾來到大門外,隻見穀王朱橞和都察院左都禦史陳瑛帶著隨從來到了王府門前。

朱高熾連忙帶著眾人行禮道:“不知十九叔駕到,侄兒有失遠迎,望王叔恕罪!”

朱橞伸手將朱高熾扶了起來,說道:“殿下免禮,起來說話吧!”

朱高熾站了起來,又將郭資等人一一向朱橞作了介紹。眾人又一一向穀王爺問安,與陳瑛寒暄。朱橞倒是笑容可掬,言語隨和,可是那陳瑛卻寒霜滿麵,一言不發。大家隱隱感到,這陳瑛恐怕是來者不善了。

朱高熾把穀王和陳瑛迎到大堂之上,隻聽穀王對陳瑛點了點頭道:“請陳都院頒旨吧。”

“是,王爺!”陳瑛應了一聲,大步上前站定後大聲說道,“朱高熾及眾臣接旨!”

一聽有聖旨,朱高熾和眾人吃了一驚,連忙整衣伏地道:“臣等恭聽聖旨!”

陳瑛高聲宣道:“皇上口諭:著宗人府掌府事穀王朱橞、左都禦史陳瑛即刻前往北京,查辦貪墨徙民建屯賜鈔一案。如情況屬實,即將一幹人犯鎖拿回京聽勘。欽此!”

一聽這道諭旨,朱高熾及在場的幾位大臣驚疑不已。但事出突然大家來不及多想,隻好齊聲謝恩道:“臣等遵旨!”

謝過恩,大家站了起來,尚未落座,隻見陳瑛臉色一變大聲喝道:“來人,將楊溥拿下!”

話音未了,隻見幾個錦衣衛一擁上前,將楊溥雙手扭住了。

堂上的朱高熾、郭資、呂震、胡瀅全都驚呆了!朱高熾到底是世子,身份高貴處變不驚。這陳瑛不說情由,不打招呼,當著自己的麵公然擅捕大臣,他十分厭惡。他定了定神,出於保護大臣的本能,立即伸手一攔高喝道:“且慢!”

世子的這一聲斷喝,鎮住了幾個錦衣衛,他們剛剛掏出的鐵索隻好放下了。

朱高熾回過身來,板著臉向陳瑛問道:“陳大人,楊溥乃徙民建屯的欽差大臣,兢兢業業,並無過錯,不知大人所為何事不問青紅皂白就將他鎖拿,能說說原因麽?”

這一下倒把陳瑛問住了!他這次前來北京查案,雖說自己是左都禦史,專管查辦文武百官,但同行的還有穀王,他再怎麽著也不能越過這十九王爺直接發號施令,再說麵前的這位爺,可是世子殿下,他也不能無視世子的存在,在他麵前耀武揚威。他本應該請穀王先說,然後稟過世子再動手逮捕楊溥,可是他仗著皇上的寵任,無所顧忌,不假思索便捕人了,這可犯了大忌!想到這裏,不由得蔫了下來,囁嚅了幾句,紅著臉拱手向朱高熾賠罪道:“臣做事孟浪,請世子殿下恕罪。臣這次陪穀王爺到北京,是奉命查辦侵吞徙民建屯款項一事的,現已查明楊溥等人克扣徙民建房經費三萬二千餘貫,臣奉旨將楊溥鎖拿回京究問,請殿下海涵!”

“既是皇差,誰也不敢阻攔。”朱高熾想了想道,“但聽陳大人這麽說,楊溥貪墨徙民建房款項之事屬實了。既然證據確鑿,那就請陳大人將證據拿出來吧!”

“證據在這裏!”陳瑛從袖子裏摸出一遝字紙來,“這是通州崗子屯徙民麻二和連四的證詞,請世子殿下過目。”

朱高熾接過來翻了翻,果真是麻二和連四的證詞,上麵有他們的畫押。證詞說他們從山西洪洞縣遷徙到通州後,人均領到了口糧一石,建房款三貫。因建房款太少,至今還住在土洞之中,雲雲。

看了證詞,朱高熾又想了想問道:“除了這兩份證詞外,陳大人還有其他證據麽?”

陳瑛平時捕風捉影慣了,哪在乎什麽人證物證,現在見朱高熾追問還有沒有其他證據,他語塞了,吞吞吐吐地說道:“有了這不就夠了麽?”

朱高熾抑住怒火又問道:“那楊溥等人貪墨三萬二千餘貫,陳大人又是怎麽算出來的呢?”

陳瑛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張口結舌了半天才擠出幾個字:“這……這……”

朱高熾又緊追著問道:“徙民建屯涉及許多官員,陳大人又是如何認定是楊溥貪墨呢?”

陳瑛無法回答,他望著穀王,希望他能出麵解圍。可朱橞也怪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也裝著沒看見的一樣閉口不言。陳瑛理屈了,隻好慢慢地低下了頭。

“王爺、世子殿下,讓臣來替陳大人說說。”隻見楊溥冷笑道,“臣想那徙民從山西到北京的路費都沒有,不可能千裏迢迢上京告禦狀,一定是有人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奏了一本,皇上震怒,命陳大人陪同王爺前來查辦。陳大人又急於邀功,不先到北京告知有司,便慫恿王爺微服私訪,打算先拿到證據,再出其不意捕人,一舉破案,回去好討封請賞。臣說得對麽,王爺?”

朱橞不由得點頭道:“是這麽回事。”

“那參劾本章上肯定是以通州崗子屯麻二、連四為例,所以陳大人別的地方不去便直奔通州崗子屯,找到了麻二和連四,將他們一問,證詞完全與參劾本章上所說一模一樣,全通州徙民一萬餘人,人均三貫,於是陳大人就認定貪墨三萬二千餘貫屬實,證據確鑿了。是誰貪墨了徙民建房款?麻二和連四並不知情,隻知道是官府每人克扣了三貫,這徙民建屯是臣一手經辦,於是陳大人又推定臣將徙民建房款裝進了腰包,這才到北京興師問罪。是這樣的麽,陳大人?”

陳瑛並不在乎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他橫眉冷笑道:“是又怎麽樣?”

“下官並不能把你怎麽樣。”楊溥抑製著憤怒繼續說道,“可是你想過沒有,那參劾本章上所說的是否屬實?比如說貪墨三萬二千餘貫是否真有那麽多?是否所有的徙民建房款都被克扣了?我還知道,那參劾本章肯定不是衝著我來的,不然皇上不會派王爺前來。王爺,臣說得對麽?”

聽罷楊溥這番推理,朱橞不禁睜大眼睛看著楊溥驚異地說道:“楊大人真是神了,似乎就在現場一樣,說的一點沒錯!”

本來穀王來北京查案,朱高熾就有些懷疑,查辦一件貪墨案,怎麽派十九叔來了?現在經楊溥這麽一點,他立刻明白了,這事是衝著自己來的。是誰有那麽大膽,敢參劾世子?那肯定沒有別人,隻有自己的兄弟才有那膽量。兩個兄弟中,三弟尚小,又住在京師,對北京徙民建屯一無所知,根本不可能參劾自己,那能參劾自己的就隻有二弟了。朱高熾這麽一想就立刻明白了,那個時刻覬覦太子之位的二弟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參劾貪墨是假,謀奪立嫡是真!想到這一層,他反而心裏安定了,暗暗歎道:真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了!

朱高熾正要說話,隻見陳瑛揚頭斜眼看了楊溥一眼,說道:“楊大人再會推理也是枉然,現在證據確鑿,你難逃幹係!”

“證據確鑿?”一聽陳瑛這話,朱高熾剛剛平靜下來的心一下子又激動起來,他怒容滿麵地說道:“陳大人身為朝廷大臣,司掌國家風憲大權,竟然如此不識大體,僅憑附會臆測、自以為是辦案,不知你冤枉了多少好人!你那是確鑿證據麽?”

說到這裏,他頓了一下,從桌子上拿起本賬簿和一本筆錄,義正詞嚴地對陳瑛說道:“這才是真正的證據,你拿去看吧!”說罷,朱高熾將那遝賬簿和筆錄扔給了陳瑛,他慌忙接住低頭翻了起來。

“郭大人!”朱高熾見穀王還是迷惑不解,便對郭資說道,“徙民建屯的賜鈔和賬目都是你經手的,請你向王爺稟報吧!”

“是,殿下!”郭資應了一聲,便轉頭向穀王爺說道,“啟稟王爺,北京徙民建屯的賜鈔都是臣經手發放的,順天府的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六個州縣徙民的人平一石口糧、人均六貫建房款,臣都如數發放到了州縣,現有各州縣知州、知縣和經辦的同知、縣丞簽字畫押的賬簿在此,請王爺驗看。戶部下撥的每人十貫的徙民建屯款,北京行部不但沒有克扣一分一厘,反而還貼進去了六萬多貫——糧食時價是五貫一石,徙民口糧款卻隻有四貫,行部給每人貼了一貫,才買到了一石糧食。”

這話說得十分清楚,北京行部包括楊溥在內的所有官員都沒有貪墨徙民款項,所謂“貪墨三萬二千餘貫的事”純屬子虛烏有!

朱橞聽罷,想了想問道:“本王看通州崗子屯的麻二、連四老實巴交,不像說謊之人,行部無人貪墨,是不是州縣貪墨了呢?”

“王爺這話問得好。”郭資回答道,“今春臣等發現通州崗子屯一帶出現問題,世子殿下命我等全麵清查,結果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都無偏差,現有徙民戶簽字畫押的領糧、領款花名冊為證。唯有通州出了一些問題,但也不是全州都有問題,隻有北鄉、東鄉兩地的確克扣了徙民建房款。這不,今兒世子殿下把通州知州呼旦和同知接利叫來審問呢!”

“原來隻有通州北鄉、東鄉有克扣現象!”朱橞聽罷問道,“審問結果如何呢?”

這時,朱高熾接話道:“審理是呂大人辦的,請呂大人將審理情況向王爺稟報吧。”

“是,殿下!”呂震應了一聲道,“呼旦和接利膽大包天,借口州衙經費不足,私自將徙民建房款人均克扣了三貫,一共克扣了一萬二千餘貫,其中三分之一貼補了州縣經費,三分之二被他二人貪墨了。今日已經結案,現有他倆供詞、州衙往來賬目、經辦的衙役等人的旁證以及起獲的贓款等等都在這裏,請王爺過目。”

“原來如此!”朱橞聽罷才恍然大悟。他拿起郭資和呂震所說的賬簿、供錄翻了一會兒,問道,“那呼旦和接利現在哪裏?”

朱高熾指著畏縮在牆邊已經摘掉了官帽的兩個人叫道:“呼旦、接利還不來參見王爺!”

呼旦、接利戰戰兢兢地走到穀王麵前跪下道:“罪臣呼旦(接利)見過王爺!”

朱橞看了看二人問道:“通州徙民建房款是你們二人裝進了腰包麽?”

呼旦、接利同聲道:“罪臣一時糊塗,貪墨了建房款,罪該萬死!”

朱橞又問道:“那你們把如何貪墨,貪墨了多少,如實說給本王聽聽。”

“是,王爺!”呼旦應了一聲,便把貪墨之事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末了,他求饒道:“罪臣句句屬實,不敢有半點虛假,望乞王爺恕罪!”

聽罷了呼旦的供認,朱橞想了想,指著那份供狀又問道:“這畫押是你們自願的麽?”

呼旦、接利連忙叩頭道:“是的,臣等甘願認罪!”

“事情果真這樣,險些誣了好人!”朱橞不禁歎道,“要不是本王親自見到貪墨之人,還真不敢相信世子殿下、楊大人被誣呢!這樣吧,你們將這兩個貪官交給本王帶回京師聽候皇上發落吧,殿下應盡快派人去將崗子屯等地徙民建房款補齊!”

“實在慚愧!”站在一旁一直未曾說話的胡瀅拱手道,“那通州徙民是臣負責的,臣一時疏忽,被呼旦領著查看核對了南鄉、西鄉徙民糧款發放的情況,便信以為真,東鄉、北鄉臣就未去查看,不想竟被蒙哄,鑄成了大錯,請王爺治罪。”

“臣也有錯。”旁邊的金忠也自責道,“當時臣和胡大人都在現場,北鄉、東鄉臣本來是堅持要查的,但那呼旦和接利幾句好話一哄,臣也不再堅持了,不想問題出在了北鄉、東鄉,請王爺治罪。”

“好了,好了。”朱高熾揮了揮手道,“這事出在北京行部,誰也不怪,要怪就怪我,我將具表自罪,請王叔代為奏上。”

朱橞點頭道:“好,事情就到此為止吧,你們該怎麽幹還是怎麽幹吧。”

一聽穀王說這事到此為止,陳瑛連忙阻止道:“這怎麽行?呼旦、接利膽敢貪贓枉法,他們上邊肯定有主使,此案還須徹查呢!”

“這怎麽不行?”聽陳瑛公然反對,朱橞不禁發怒了,他緊盯著陳瑛說道:“本王說了都還不行,你還要滋生事端,株連九族麽?”

別看陳瑛在文武百官麵前刻薄狠毒,可在皇親國戚麵前卻不敢逞強做大。那穀王是什麽人?去年燕軍兵臨城下,燕王正愁城牆難攻時,是他打開了金川門,燕王攻下京師可是頭功呢!一見穀王發怒,陳瑛無可奈何地低下頭來。

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就這樣化解了。

這消息很快被朱高煦知曉了,又一次算計失敗使他暴跳如雷。他拍著桌子大罵道:“陳瑛那個不中用的東西,幾句話就被胖子噎住了,這不是便宜了他麽?”

“王爺息怒。”一旁的枚青勸道,“這招不行,還有那招。隻要王爺同意,臣等馬上這樣——”

說罷,枚青做了個殺頭的手勢。朱高煦、朱恒和王斌都明白,枚青的意思是要謀害朱高熾,除掉立嫡道上的障礙。

“對,臣等馬上行動。”一旁的朱恒和王斌齊聲鼓動道,“這次臣等親自動手,不怕那胖子會逃到天上去。”

“好,馬上動手!”朱高煦正在氣頭上,他咬牙切齒地說道,“你們給我聽著,這次務必要精心準備,一舉將那胖子除掉!”

“是,王爺。”枚青、朱恒和王斌應了一聲,便匆匆走了。

送走了穀王和陳瑛,朱高熾馬上帶著郭資、楊溥和胡瀅,由平安護衛前往通州實地督辦補發徙民建房款。

那天起早動身,朱高熾一行數騎來到通州的時候還不到巳時正刻。他們在通州州衙問了情況,又由通州判官匡正帶路趕到了北鄉。

來到崗子屯,匡正找到了麻二和連四。朱高熾和藹地問道:“二位大哥,你們家克扣的建房款官府補發了沒有?”

麻二和連四隻知道是官府老爺找他們,但並不知道站在他們麵前問話的就是當今皇帝的大兒子、北京世子朱高熾,隻是覺得此人護衛眾多,還有幾位年長的官老爺隨從,他們猜測此人一定是個大老爺。不過,大老爺說話隨和,平易近人,倒有一些親切,麻二便大著膽子回道:“有勞老爺關心,去冬被克扣的建房款已經補發了。”

朱高熾又問道:“那請麻大哥說說看,一共領到了多少?”

“小人家是六口人。”麻二說道,“去冬官府發了十八貫,可後來我們到別的州縣一打聽,別的州縣一家五六口人,全家領到三十多貫,蓋個三間房屋基本夠用,可我們少了一半,做三間房屋可就不行了,因此我們屯,還有北鄉以及東鄉的徙民屯,房子基本上沒有做起來,全都在土洞裏過了一冬,幾乎凍死了!前不久,州衙老爺,又給我們每人補發了三貫,要我們盡快把房子建起,先安身,後墾荒。這不,小人們正在日夜趕做房子,就這幾天要竣工了。”

問罷麻二,朱高熾向連四問道:“連大哥的房子做得怎麽樣了?”

“謝老爺掛念。”連四回答道:“小人家親戚朋友多,小人家房子已經建起了,這幾日小人正在幫妻弟家建房呢!”

朱高熾想了想,又問道:“那你們屯有沒有開始墾田的呢?”

“有,”麻二說道,“前些日子錢不夠不敢建房,小人也不能幹等,開春以後小人就開始了墾荒,幸好官府給了耕牛、種子,一般的家庭都開墾了五六畝地,種上了一些高粱和黍子,到秋收,小人就不愁了。”

“小人還多開了一些,已經有了七八畝了。”連四接著說道,“小人家分的地有高有低,準備稻、粱、菽、麥、黍、稷六穀都種一點試一試,哪一種適合這裏的土壤、氣候,明年就選哪種作物多種。現在已經種了幾畝菽,過些時日氣溫適合了,就種稻子呢!”

聽罷麻二和連四的說話,朱高熾不由舒了一口氣,他高興地對郭資、平安、楊溥、胡瀅說道:“看來崗子屯徙民建房款已經補發齊了,我們再到東鄉去看看吧!”

說罷,朱高熾跨上馬,叫匡正帶路,眾人騎馬隨後一行向東鄉走去。

就在朱高熾訪問麻二和連四的時候,周圍聚了不少看熱鬧的人,那枚青、朱恒、王斌還有那個蒙古人兀忽就喬裝打扮混在人群之中伺機發難。現在見朱高熾騎上那匹汗血寶馬向東鄉走去,枚青等人不由大喜,連忙緊走幾步跟在了馬隊的後麵。

剛剛築成的屯中土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那不愧是汗血寶馬,走得平平穩穩,朱高熾滿心歡喜,輕輕鬆鬆地觀看著路兩邊不遠處的房屋,有的已經建起,有的正在搭建,徙民們正在忙碌著。遠處剛開墾過來的田野上,人們正在播種,有些田塊還露出了青色。

突然,一聲長長的呼哨從後麵傳來,那馬陡地一驚便站住了。它豎起雙耳,似乎在等待著主人的指令。

正在人們驚疑不定的時候,一短一長的兩聲呼哨,又突然從後麵響起,那像是得到了主人口令,猛地把頭往下一紮,打了一個響鼻,渾身一抖,將後蹄高高地踢了出來,很顯然,這畜生是想將騎在它背上的人掀下來。在場的平安是行伍出身,懂得馬語,他心裏大吃一驚,連叫不好,有人要指揮那馬謀害世子呢!

幸好朱高熾年輕力壯,反應敏捷,他見馬渾身亂抖,便用腿緊緊夾住了馬鞍,伏下身來用雙手緊緊抓住馬鬃,才沒被掀下來。

還沒等眾人想明白,忽然後麵又傳來了兩聲長長的呼哨。隻見那馬“嘶”的長嘯一聲,兩隻前腿一縮,馬身一挺,馬頭一昂,竟然直地立了起來!

危險極了!平安知道,這是那馬要狂奔了,那背上的世子殿下不被摔死才怪呢!危急關頭,那五十開外的平安,英雄不減當年,隻見他從馬背上飛身一躍,縱手抓住了汗血寶馬項下的馬轡頭,用盡了平生力氣。那汗血寶馬拚命掙紮,硬是掙不脫馬轡,圍著平安轉了幾圈,隻好乖乖地馴服了!

平安將馬韁交給了桂複,立即對隨行衛卒道:“有人想謀害世子,快快捉拿那吹呼哨之人!”

“算了,”朱高熾平靜下來,出言阻攔道,“我想那居心不良之人早已走了,還是不要擾民,算了吧!”

朱高熾沒有說錯,見汗血寶馬沒有把朱高熾掀下來,枚青、朱恒和王斌趕忙帶著兀忽乘亂從人群中溜走了。不過,他們害人之心仍然不死,回開平的路上,王斌將兀忽殺死拋在沙漠裏喂狼去了,朱高煦謀害胞兄爭奪太子之位的陰謀又一次被挫敗了。

“駕!駕!”在六合至長江北岸浦口的官道上,四騎馬疾馳而來,馬蹄踏起的泥漿四處飛濺,道旁樹木上的鳥兒驚惶地向空中飛去。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可這四人竟無一絲畏難,心急火燎地奔向京師。

“駕!駕!”馳在最前麵的那人不斷地夾緊兩腿趕著坐騎,他不時回過頭來向後麵的三人吆喝道:“跟上,跟上!”

後麵的三人氣喘籲籲地回應道:“是,王爺!”

前麵的這位王爺不是別人,正是永樂皇帝的第二個兒子朱高煦。緊跟著他馬後的是心腹枚青、朱恒和王斌。

未時時分,他們一行來到了浦口的大江邊。隔江望去,煙雨蒙蒙,霧靄沉沉,南京城靜靜地矗立在虛無縹緲之中,六朝古都真是神秘莫測!

“總算又回來了!”朱高煦勒馬駐足,遙望江南岸的南京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又喃喃地重複了一句,“總算又回來了!”

旁邊立馬的枚青立刻諂笑道:“這次回到南京,隻怕王爺再想離開也離不開了!”

“那是,那是。”朱恒也接著奉承道,“這次皇上急召王爺進京,十有八九要立您做皇太子了!”

“早該如此!”王斌似乎心懷不平,他指著霧蒙蒙的南京道,“若不是王爺的赫赫戰功,皇上能有天下?”

三個人的話,說得朱高煦心裏美滋滋的,但是他望著這浩浩東去的大江,不禁心潮起伏,一時難以平靜。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正是在這京師西北部的金川門下,自己和朱能一道攻進了金陵城,六月十七日,父王即位做了皇帝。這父皇得有天下,自己可以說是頭功,本以為論功行賞自己會被立為皇太子,不料立嗣之事卻遲遲未見動議,而在永樂元年的二月二十七日,父皇竟突然下詔命自己前往北方邊地開平衛守備邊防,這一走就是整整一年!這一年自己天天都在盼著回到京師,好不容易熬到了頭,今天總算是回來了!

想到這裏,朱高煦不禁把頭上的鬥篷向腦後一掀,雙臂一伸,舒坦地長長吸了一口江邊潮濕的空氣,心情愉快地向朱恒問道:“有一首詞寫大江東去的是怎麽說來著?”

“對,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說起這千古名句,朱高煦也不禁感同身受,他豪情滿懷地說道,“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本王朱高煦出來了!”

突然,他似乎想到了什麽,望著那江麵上霧裏正在遊走的一葉扁舟,臉色“刷”地沉了下來。

雖說這次父皇急召自己進京,可能與立嗣有關,但能不能被立為皇太子,自己並無十分的把握。不是還有個世子朱高熾麽?他算什麽東西?隻知享福,隻不過是早出生了三年,這太祖皇爺爺真是糊塗,怎麽就把他封為燕世子呢?說什麽“立嫡以長”,製定這禮法的人就是混賬,應該是誰能打仗就當世子!皇爺爺和父皇不是能打仗能有天下麽?想到這裏,朱高煦內心一陣憤懣,一股無名怒火在胸膛裏燒了起來。他“呸”地吐了一口唾沫,憤憤地自語道:“連走路都走不贏,還想當皇太子呢!”

站在一旁的枚青、朱恒和王斌都知道朱高煦在為什麽生氣,任何勸解也無濟於事,隻有幫他奪得皇太子才是最好的安慰。可是眼下,誰也料不定回京後將會發生什麽,三人隻好都不作聲。

生了一會悶氣,朱高煦怎麽也揮不去他兄長的陰影,他憂鬱地自言自語道:“也不知那胖子到了哪裏?”

聞言,枚青連忙回話道:“以他們磨磨蹭蹭的速度看,最快也隻是到了揚州,他們怎麽也不會比我們早到京師。”

“那不一定。”朱恒一旁插話道,“皇上召王爺和胖子回京的詔書是正月二十七日發出的,詔書到達北京的時間是二月十一日,到達開平的日子是二月十三日,王爺接詔比胖子遲了兩日,開平比北京又遠了三百多裏,這樣一算前後有四天的時間,即使胖子再慢,也恐怕過大江了。”

“那也不一定。”王斌也插話道,“聽說胖子走的是北京——滄州——濟南——沂州——揚州一線,而我們走的是開平——宣府——真定——徐州——六合一線,路程比他們近,又比他們走得快,我看他們說不定連揚州都沒有到呢!”

“王斌說得有道理。”朱高煦不假思索地肯定了王斌的說法,“不過我們也不能大意,一定要比他們早到,不要讓他們占了先機!”

“那是,”枚青連忙附和道,“現在朝廷情勢不明,我們有必要先摸摸底再說。臣看入朝麵聖之前,先會會淇國公丘福和駙馬都尉王寧的好!”

“枚青想得周到!”朱高煦高興地笑了起來。他把頭上的鬥篷一戴,馬鞭一揮,決然地對三人道,“事不宜遲,過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