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輔世子楊弘濟徙民 謀嫡位朱高煦設計

八月初五,翰林院編修楊溥和兵科給事中胡瀅奉聖命前往北京輔世子,早朝後到奉天門左室行了陛辭,楊溥帶著楊沐,胡瀅帶著書童便乘驛傳前往北京。

剛到北京不久,永樂皇帝又趕來了一道詔書,命世子——這時候雖然永樂皇帝登了基做了皇帝,但尚未立皇太子、未封親王,那朱高熾現在的身份還是燕王府世子——朱高熾徙民建屯,充實順天府周邊州縣,富強北京。並命楊溥為欽差大臣先往山西,組織遷徙無田百姓到北京墾殖,要求務將此事辦好。於是,楊溥辭別世子朱高熾,帶著楊沐趕往山西去了。

過了一個多月,楊溥風塵仆仆地從山西趕了回來,朱高熾聽說後喜之不勝,立刻召見。楊溥走進燕王府大堂,隻見行部尚書郭資、工部右侍郎金忠、行在按察僉事呂震、戶科給事中胡瀅、行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平安和都督僉事陳珪等人都在那裏。

“楊大人辛苦了!”朱高熾坐在居中正位上,他雖然年輕,但發福過早,體形有點胖。見楊溥回來,他親切地說道,“真是湊巧,我正要派人六百裏加急請你回府議事,不想你回來了,我們正好把幾件事議一議,下麵請行部尚書郭大人先說。”

什麽叫行部?原來永樂皇帝宣布改北平為北京,同時宣布稱北京為“行在”,意思是除京師之外的行都,又稱行部。原北平布政使司所轄府、州、縣以及萬全都指揮使司、北平都指揮使司所轄的衛、所全部隸屬北京行部管轄,在這輔佐朱高熾居守的統稱行部官員。郭資是輔佐朱高熾居守北京最大的文官。他本是洪武十八年進士,累官北平左布政使,永樂皇帝尚未發動靖難之時,他就私下裏投順了永樂皇帝,等到靖難兵起,他與按察司僉事呂震等人率先降順,山呼萬歲,永樂皇帝十分高興,命輔佐世子居守北京。在靖難之役轉戰三年中,郭資主持籌給軍餉,功勞甚大。永樂皇帝一即位,即刻封郭資為戶部尚書,執掌北平布政司。現在北平改建北京,郭資隨之改稱行部尚書,統管行部吏、戶、禮、兵、刑、工六曹事務,是除世子外的最高長官,行部所有行政事務都得經他報世子裁決,所以朱高熾一開口便要郭資先說。

“昨日接到京師戶部文函,催問山西徙民之事。”郭資看了一眼在座的幾位官員,聲音洪亮地說道,“陛下十分關注北京徙民建屯之事,命我行部速將徙民建屯進展情況具表奏聞,幸好楊大人趕了回來,那就請楊大人說說吧。”

“好,下官就先說說。”楊溥應了一聲,從夾袋中拿出一遝字紙來,“下官奉旨先趕到了山西布政使司,山西左布政關義大人早已接到諭旨,已將山西無田農民情況基本摸清。下官到後大家一商量,定了個一告示,二勸導,三登記,四督促的方法,關義大人立即派參政、經曆分赴各地,責令各府、州、縣有司盡快落實。現在各地對願意遷徙北京的民戶已經登記造冊。”

“這辦法好。”朱高熾點頭笑道,“首先廣告周知,再一戶一戶登記造冊,對既無田又舍不得遠徙的百姓進行勸導,最後派員督察,難怪僅個把月時間就把遷徙民戶冊造就了。這些民戶都是哪裏人?總共有多少?”

“這些無田戶大多是太原府、平陽府和大同府一帶的民戶。”楊溥抽出一本花名冊回答道,“太原府是因為那裏大戶多,貧窮小戶的田地逐漸被大戶吞並而失地;大同府是因為地近塞北,經常受到韃靼、瓦剌騷擾、搶劫,有田不敢種,逃荒外地而成流民;那平陽府是上述兩種情況兼而有之。此外,還有一些丁多田少的農戶,他們願意分丁立家隨遷北京。現已登記在冊的徙民共有一萬二千八百五十餘戶,六萬四千二百餘人,其中太原府三千一百餘戶,平陽府五千六百餘戶,大同府二千五百餘戶,其他一千六百餘戶。其中以平陽府的洪洞縣為最多,僅縣內大槐樹一地即有二千餘戶報名應詔。雖然花名冊是造了,但同意遷徙充實的民戶不少還有疑慮呢!”

朱高熾不解地問道:“他們還有哪些疑慮?”

“他們的疑惑各種各樣,主要有四嫌。”楊溥說道,“一嫌少了,二嫌多了,三嫌有了,四嫌無了。”

一聽楊溥這話,在座的眾人不由笑了起來。行在工部右侍郎金忠笑道:“既然嫌多,就不嫌少;既然嫌有,就不嫌無。這些遷徙戶真是特別,一會兒多一會兒少,一會兒有一會兒無的,楊大人說來聽聽。”

“諸位大人別笑。”楊溥認真地說道,“這話聽起來覺得別扭,但隻要深入一問,這話倒是十分實在呢!”

朱高熾也笑道:“怎麽個實在法,楊大人請道其詳。”

“開始的時候,我也是有些疑惑,但我跑了一些地方,問了不少無田民戶,才真正體會到他們說的四嫌不無道理。比如我到洪洞縣訪問了無田戶麻二和連四,他們二人就說得很實在呢。”

頓了一下,見大家都在等聽下文,楊溥接著說道:“麻二和連四說,官府告示上講凡是願意遷徙充實北京的,每人賜鈔五貫,給田十畝,免租三年,這些優惠看起來較多,實際遠遠不夠,他們嫌少了。他們二人算了一筆賬,如果今冬遷徙到北京墾荒,至少要到明年四五月才能接到春收,這半年的日子每人口糧就得一石糧食。官價糧食每石二貫五百文,但市場糧價卻是每石五貫,也就是說官府賜鈔五貫,僅能買一石糧食糊口,那建房的錢、穿衣的錢從何而來?這是不是少了呢?再就是每人給田十畝,北京的好田都已有主,要我們遷徙去的地方都是土瘠地荒的,有的甚至寸草不生,一畝地種下來一年能收個百十來斤糧食就算不錯了,人均十畝是不是太少?我們遷徙戶是一根扁擔兩隻筐,其他一無所有,頭二年開荒,第三年田土未熟肯定收益不多,第四年氣都還未喘過來就要依科納租,哪能受得了,這免租的年限是不是太少了?”

說到這裏,在座的幾位官員連連點頭道:“說的有道理,這賜鈔、給田、免租是少了點。”

郭資點頭說道:“這人均賜鈔五貫、給田十畝、免租三年是戶部參照江南徙民舊例製定的,看來是少了點。”

“官府衙門就是不到民間去,習慣照搬現成!”朱高熾不禁皺眉道,“江南與北京地距數千裏,年代不同、民情不同,怎麽能一味照搬呢?前些年是二貫五百文可買一石的糧食,而今卻漲到了五貫一石,還按那舊例怎麽能行?還有,江南人多田少,開國那時候無田戶是人均給田二十畝,而北京是人少田多,反而每戶隻給十畝,這是何道理?江南氣候溫暖濕潤,農桑易植,三年後起科征賦那是可行的,而北京氣候幹燥寒冷,不利作物,三年後納租交稅就行不通了。看來,戶部所擬的優惠方案不切實際,得改一改。楊大人,你與民戶接觸多,了解實情,你以為如何改好?”

“這事臣琢磨多日,有個想法。”楊溥不慌不忙說道,“根據實情,臣建議能否將賜鈔增加一些,人均十貫,除四貫買口糧外,餘下六貫用於建房。以平均一家五口計算,一戶人家有三十貫,大致可建三間小房,安家棲身是沒有問題了,有了安身之地,才可穩得住遷徙之民。田土既不仿江南之例,也不遵戶部之規,以人平給田十五畝為宜。留下一些田土,待來年徙民時分配。免租三年是少了一些,不怕徙民富了,隻有富裕了才能讓徙民永久定居,臣以為免租五年為好。”

楊溥說完,胡瀅忍不住叫好,他首先說道:“楊大人這個增加額度的方案好,下官認為可行。”

金忠、呂震也說道:“不多給些優惠,難把徙民留住,好不容易將他們遷來,安置不好再流走就更麻煩了。”

在座的平安和陳珪是武將,他們二人不懂民事不便說話。隻有郭資辦事一向穩重,他想了想,說道:“楊大人的辦法好是好,但不知徙民還有哪些疑慮,待楊大人說完,再一起議一議。”

朱高熾點頭道:“郭大人言之有理,楊大人還是把情況說完後大家再議吧。”

“是,殿下。”楊溥應了一聲,繼續說道,“麻二和連四說,他們第二就是嫌要錢的地方多了,怕應付不了,朝廷給的鈔用不到他們身上,他們要求官家明令禁止各種要錢行為。他們第三就是嫌遷入地有富豪大戶,他們窮家小戶惹不起,等徙民們三五年把田種熟了,那些富豪大戶便千方百計吞並田土,窮家小戶又要變成無田民戶,他們希望不要把他們遷徙到富豪大戶附近安置。他們第四就是擔心明年春天無耕牛、無種子,無法耕種,他們要求官家能否想些辦法,幫助徙民解決這些困難。臣以為他們這些要求有根有據,合情合理,應該全部答應。”

楊溥說完了,大堂上一片沉默。大家都在思考,楊溥說的句句都是實情,條條皆須解決。

朱高熾為人一向和善,很注意傾聽輔臣意見。他想了想說道:“請諸位大人議一議吧。”

坐在一旁的呂震,年紀僅次於郭資,雖然他非進士出身,但他在洪武十九年以太學生出查兩浙貢賦,辦事幹練,太祖皇帝大加讚賞,事畢後被派到山東按察司試僉事,不久便擢拔為戶部主事,再調北平按察司僉事。靖難兵起,他降順燕王,受命輔佐世子朱高熾居守北京,資曆也是不淺。特別是他記性好,甚至過目不忘,令人稱奇。不過,這人有些毛病,城府頗深,用心不測,難以坦誠相處;現在見世子對楊溥所持主張含笑點頭,意在首肯,再加上徙民所求之事入情入理不辦不行,他便首先發言道:“殿下,楊大人所說徙民要求在情理之中,如不妥善解決,實難安定徙民之心。臣還想這徙民充實北京的舉措,洪武年間太祖皇帝曾多次實施過,實在原因是北京所轄之地人少田多,特別是城郊之地多有拋荒,是以太祖皇帝徙民充實北京。今皇帝陛下即位伊始,便下詔徙民,臣估計今後可能還會有多次充實北京之舉。倘若這次辦得不好,不但要受皇上責罰,還會影響今後徙民,臣以為應全部滿足徙民要求為宜。”

“殿下,臣也主張答應徙民要求。”胡瀅與楊溥是同年進士,又是一同被派到北京來輔佐世子後,今見楊溥陳說徙民之政有條有理,政見卓異,也覺得臉上有光,再加上他也有個隨聲附和的毛病,便迫不及待地搶著說道,“臣不擔心別的,官府不想辦法解決徙民的困難,這事辦砸了如何向皇上交代?”

金忠也對楊溥所言徙民之情以及所持之論深以為然,他想了想道:“殿下,臣以為楊大人所說主張,符合實情,切中民意,臣都讚成。不過,臣覺得還有兩點需要加強。一是對那些家大口闊或是有老弱病殘之戶不易遷徙的,要派車輛運送,以免遷徙中出現意外。當年太祖皇帝移徙蘇、鬆、嘉、湖、杭民之無田者四千餘戶往耕臨濠時,就是給牛、給種、給車、給舟、給糧,一切以便民移徙為是,今日移徙無田之民充實北京,給以車輛未嚐不可。二是給徙民口糧錢並不算多,讓他們到市場上去買糧充饑,買得到買不到尚且不說,隻就那高糧價徙民就承受不了,臣以為應打開北京官倉,以略低於時價四貫一石賣給徙民,以免奸商乘機抬高糧價盤剝徙民。至於官倉空倉之數,待明年收成之後糴糧還庫。”

“這個辦法好!”楊溥喜道,“下官畢竟缺乏經驗,考慮不及金大人周到。”

“辦法好是好,隻怕難以實施。”郭資皺著眉頭說道,“諸位大人說的增加徙民的賜鈔、給田、延長免租年限、給車、給牛、給種子等等,都需要向朝廷稟報,皇上不批諭旨,誰敢擅自行動?特別是動用官倉一項,涉及北京官吏、衛所將士的供給,不經請旨,擅自動用,那是要殺頭的,誰有膽量去做?殿下,為了穩妥起見,臣看還是先具表奏聞,待陛下朱批後再辦吧!”

郭資說得不無道理。在座的眾人,尤其是朱高熾深知父皇英武睿智,剛毅果敢,最忌諱的是臣下不遵詔另搞一套,如果是不經請旨,擅自作為,那肯定雷霆大怒,定斬不饒。但現在是時不我待,怎麽辦呢?

“郭大人說的是。”一旁的武將平安和陳珪也說道,“皇上眼睛裏容不得沙子,受不得半點欺蒙,還是謹慎辦事的好。”

胡瀅急了,搓手頓足,望著世子說道:“現在具表奏聞,一來一往最快也得四五十天,等到朱批送來已是歲盡年末了,寒冬臘月,民戶怎麽遷徙?”

“胡大人說的是。”金忠也皺眉道,“今年底把民戶遷不到屯,那明年春種就是問題,徙民不種春收吃什麽?這事不早早定下來,待皇上諭旨下來,恐怕今冬就遷徙不成了。”

這下可把朱高熾難住了!不解決徙民戶的實際困難吧,他們不願徙;不請旨吧,不敢徙;請旨吧,時間遲了徙不成。他焦急地連連自語道:“這該如何是好呢?”

楊溥想了想說道:“殿下,臣倒有個主意,不知行不行?”

一聽楊溥有主意,大家的眼光立刻集中過來。朱高熾忙問道:“楊大人有何高見,請道其詳!”

楊溥說道:“現今氣候日寒,風雪漸大,徙民之務人多事雜,時不我待,臣以為當邊請旨邊徙民,二事同時進行為宜。”

“二事同時進行?”郭資搖頭道,“皇上同意我等所議方案好說,倘若陛下不同意,堅持按戶部原條款執行,那怎麽辦?”

“殿下,這事也好處理。”楊溥想了想,胸有成竹地說道,“我等將徙民的登記情況、存在的難處、徙民的要求、時令的緊迫和我們的主張等情由詳細稟奏,臣想皇上英明,一定會體諒實情,同意我等方案。如果是這樣,等到諭旨下達到北京時,我們的徙民差不多都已到達遷入地點了。如果皇上不同意,也不會是全部不讚成。因為給田十畝改成十五畝,北京城周邊州縣荒田多的是,皇上肯定不會反對;免租三年改成免租五年,讓百姓漸漸充裕了再納賦,也是穩定徙民的長久之策,皇上也會樂意。現在唯一有可能遭到皇上反對的是賜鈔,由每人五貫改為十貫,總數由三十五萬貫增到七十萬貫,這是要動用國庫的,這事得想個辦法,做些應對之策才行。”

楊溥話音一落,郭資便接話道:“不管你十條有九條可行,僅此一條皇上反對,整個事情就會廢了!”

“先讓楊大人說完。”朱高熾平靜地說道,“楊大人,你有何應對之策?”

“我們現在向徙民宣示,還是要說每人賜鈔十貫。”楊溥回答道,“但是每人先發四貫,用於購買口糧。其餘的六貫用於建房,待到達遷入地後再發。等到那時,不論皇上同不同意,都有了結果,我們也好辦了。”

朱高熾還是不放心,盯著楊溥問道:“如果父皇不同意發十貫,那怎麽辦?”

“那樣也有辦法。”楊溥不慌不忙地說道,“臣剛才所言每人先發四貫也並非發錢,而是發糧食。”

“發糧食?”郭資疑惑地回道,“哪來的那麽多糧食?六萬多人,得六萬多石呢!”

朱高熾也為難道:“是啊,六萬多石糧食不是個小數目呢!”

“殿下不用發愁。”楊溥微微笑道,“臣前幾天到山西去的時候,在良鄉縣碰見了被錦衣衛鎖拿歸案的原知縣朱寧。您知道,靖難那時原北平布政使司有許多府州縣的知府、知州、知縣及其屬官不願降順而棄官逃走了,而今錦衣衛將他們一一緝拿歸了案。這些人也不在少數,恐怕均已關入大牢。臣想這些像朱寧一樣棄官而逃者依律不是死罪,大多都是流徙之罪。現在把他們關在大牢也不是辦法,不如令他們依《大明律》納糧贖罪,所贖錢鈔及糧粟,專用於實邊、足儲、振荒、頒給等事,今徙山西民之無田者充實北京,屬於實邊範疇,是贖糧正用之處。殿下依此拿來徙民,無可非議。有了這批糧食,可用來先發徙民口糧,而不必動用國庫,還可解決倉糧儲不足。如果皇上一旦朱批不同意增發賜鈔,則未動之國庫錢鈔可用來發放建房之鈔;如果皇上同意增發賜鈔,則贖罪之糧可入國倉用作儲糧,這樣殿下豈不是進退自如麽?”

“好主意,好主意!”聽罷楊溥這番話,在座的幾位大臣,就連郭資也不禁一起讚揚起來,“這樣做既可及時遷徙民戶,又不致違反皇上諭旨,可行!”

聽了眾人的議論,朱高熾沉吟不語,顯然他還有顧慮,還在猶豫不決。

楊溥知道,世子對皇上的性格是了如指掌。皇上多疑,做兒臣的不能有半點大意。一旦讓皇上覺得你超越職權,擅作主張的時候,不論你是兒子還是臣下,那輕則貶斥,重則下獄論罪,甚至殺頭處斬。尤其是朱高熾已經是世子了,稍微不慎,皇上便會疑心他迫不及待要擅權篡位,那就糟了!想到這一層,楊溥拱手說道:“殿下勿憂,朱寧等人輸糧贖罪,那是寬刑仁政;為徙民增加優惠,那是愛民德政。殿下將詳情上奏請旨,那是誠孝以敬父皇。殿下此舉,是以誠孝事君父,以仁德治庶政,陛下高興還來不及,怎麽會責怪殿下呢?”

“楊大人言之有理!”楊溥的這番剖析終於消除了朱高熾的疑慮,他讚許地點了點頭,說道:“昨日郭大人對我說,靖難時棄官避兵的朱寧等二百一十九人已經全部歸案,請示怎麽處置,我還正在思考怎麽辦呢。今日聽楊大人一說,茅塞頓開,這個主意好!那朱寧等人按流罪贖糧,依律每人四千貫,二百一十九人那就是八十七萬六千貫,以時價五貫一石折算,可收贖糧七萬五千多石,而徙民隻需六萬石,綽綽有餘了!”

說到這裏,他毅然作了決斷:“這徙民和輸糧贖罪之事就按楊大人所言去辦,上奏表章請郭大人草擬,明日派六百裏加急上奏父皇吧!”

郭資和楊溥連忙拱手說道:“臣等謹遵鈞命!”

“請金大人和胡大人辦件事。”朱高熾看了看金忠和胡瀅道,“楊溥大人繼續前往山西組織徙民東遷,這順天府幾個州縣也要早早劃出建屯地盤,組織建房器材,徙民所需耕牛、種子等等,許多事情都要提前做好準備,徙民一到便可建房定居,禦寒過冬,開年即要謀劃墾荒春耕,這一切都需要有人去管。請金大人到良鄉、固安、永清等地,請胡大人到東安、香河、通州等地去督辦。務必要在年底前將徙民全部安置妥當。大家看這樣行麽?”

這朱高熾端重沉靜,待人寬厚,作了決斷還要客氣地說一聲“大家看這樣行麽”,在座的幾位大臣十分感動,連忙一起拱手說道:“臣等遵命!”

說完了徙民建屯之事,朱高熾正要安排別的事情,忽見內侍黃儼進來稟道:“啟稟世子爺,遼東兀良哈使者阿者滿求見。”

聽說兀良哈派來了使者,朱高熾大惑不解,他來做什麽?沉思片刻,他吩咐道:“叫他進來吧。”

黃儼走出去了。少頃,隻見一個蒙古漢子走了進來。

那人走進大堂,行了跪拜禮,自報家門說道:“臣朵顏衛指揮僉事阿者滿參見世子殿下!”

“免禮,”朱高熾和善地說道,“你一路辛苦,起來說話吧。”

阿者滿謝了一聲站起來,朱高熾問道:“朵顏衛的脫兒火察都督僉事還好麽?”

阿者滿連忙拱手回答道:“謝世子爺顧念,臣兄很好呢!”

“原來阿者滿將軍是都督僉事之弟,失敬、失敬!”朱高熾一邊命人給阿者滿奉茶,一邊笑問道,“不知將軍前來有何貴幹?”

原來兀良哈是個地名,指黑龍江以南,漁陽塞即薊州以北的廣大地區。元朝滅亡後,蒙古部落一分為三:北京、山西正北麵的一部叫韃靼,韃靼以西的叫瓦剌,韃靼以東的叫兀良哈。兀良哈之地的蒙古部落又分為三支:自大寧至喜峰口、靠近北京宣府的叫朵顏,朵顏之北自錦州、義州至遼河的叫泰寧,泰寧之北自黃泥窪經沈陽、鐵嶺至開原的叫福餘。這三支部落獨有朵顏地險而強,又近宣府,是對北京最有威脅的心腹大患。明初,朵顏、泰寧和福餘三部歸順了明朝。為了安撫其眾,洪武二十二年太祖皇帝在此設置了朵顏、泰寧、福餘三衛,封其頭目為指揮使。三衛兵將驍勇善戰,永樂皇帝在靖難兵起的時候,重賄朵顏頭目脫兒火察,脫兒火察是兀良哈蒙古三支部落的領袖,泰寧頭目安出、福餘頭目忽剌班胡唯脫兒火察馬首是瞻。這兀良哈三衛還為永樂皇帝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聽說阿者滿是脫兒火察的弟弟,朱高熾立刻重視起來。

阿者滿拱手回答道:“臣兄說,現今天氣漸寒,北京日冷,命臣給世子爺送些紫貂皮、麂皮來,供世子爺禦寒;臣還送來一千匹好馬,世子爺親軍正好用得著,兵強也還要馬壯,那才是天下無敵呢!”說罷,他從懷中掏出一封文書,雙手呈上來,“殿下,這是臣兄寫給您的一封書信。”

無緣無故地送此厚禮,那脫兒火察肯定有事相求。這事可不能大意,所托之事能辦麽?朱高熾想了想,不動聲色地問道:“脫兒火察乃太祖皇帝親封的朝廷將軍,用不著信函往來,既然你已經來了,有什麽事你就直說吧!”

“這……”阿者滿朝堂上的眾位官員看了看,囁嚅著不肯開口,顯然他有些話不好直說。

朱高熾明白阿者滿的意思,他好言安慰道:“將軍放心,在座的都是我的輔弼之臣,有什麽話你隻管講。”

“是,殿下。”阿者滿說道,“當今皇帝起兵時,曾在大寧與臣兄脫兒火察以及安出、忽剌班胡有約,說如果得有天下之後,定將給地三衛,讓臣等南移。今皇帝陛下定鼎天下,已登大寶,臣兄及安出、忽剌班胡商議,要求皇帝履行前約,將大寧之地給父皇三衛,所以特命臣前來晉見世子爺,以申所求,望殿下轉呈皇帝陛下。”

原來是來要土地的!聽罷阿者滿的要求,朱高熾馬上想起了洪武三十二年十月父皇率兵奔襲大寧的那件事。當時寧王朱權鎮守大寧衛,正在北京的東北方向,前往遼東的要道上。他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兀良哈朵顏三衛騎兵皆是驍勇善戰之卒,決不可小覷。如果靖難之師往南攻擊,朱權率兀良哈三衛從背後攻擊,燕軍就有可能失去北平並陷於絕境。永樂皇帝明白,在往南奪取京師之前,這個後顧之憂必須解除。因此,永樂皇帝在奪取北平周邊州縣後,便派人秘密聯絡兀良哈三衛頭目,重賄脫兒火察等人,並許以事成後將大寧之地給予三衛管轄。脫兒火察等人貪圖大寧之地,便暗地裏歸順了他。收服兀良哈之後,永樂皇帝便率軍日夜兼程奔襲大寧。並派人致信寧王,假稱身陷困境前來求救。朱權邀永樂皇帝單騎入城,兄弟見麵抱頭大哭。永樂皇帝細細訴說被逼無奈迫不得已起兵的緣故,並求寧王代寫表章向建文皇帝謝罪。那寧王朱權竟信以為真,盛情款待永樂皇帝,絲毫未加防備。可是燕軍卻乘機在城外設下伏兵,再派人混入城中,秘密與脫兒火察等人定下計謀。住了幾天永樂皇帝辭行回營,朱權在城外長亭設宴送行。他剛剛舉杯,突然伏兵四起。永樂皇帝登高一呼,脫兒火察率兀良哈三衛兵卒一齊響應,兵不血刃奪下了大寧城,並得到了兀良哈數萬精兵。當時父皇是否許諾將大寧之地給予兀良哈,朱高熾不得而知,不過今日脫兒火察既然派阿者滿前來要地,想必這事是真的了。

想罷,他不緊不慢地問道:“既是脫兒火察將軍請履前約,想必具有表章吧?”

“正是,正是。”阿者滿連忙從懷中掏出一份文函呈上道,“這是臣兄上奏皇帝的表章,請殿下轉呈。”

內侍桂複將表章接過來遞給了世子,他看了看封麵便放在了案上又問道:“將軍還有事麽?”

阿者滿阿諛地說道:“臣兄還命臣致意殿下,兀良哈三衛永遠忠於殿下,隻要殿下需要,兀良哈三衛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朱高熾一聽,皺了皺眉道:“不是忠於我,而是忠於殿下。我代皇帝陛下謝謝你們了。如果沒有別的事,將軍就回館驛歇息去吧。”

“謝殿下。”阿者滿應了一聲,隨內侍剛要離去,忽然他又止步回身對朱高熾說道,“殿下,臣還帶來了一匹寶馬,是特意獻給您的,請您明兒去試騎一下好麽?”

朱高熾點頭道:“好的,明日我就去館驛看你。”

阿者滿又謝了一聲,隨黃儼走了。

見到朵顏使者,身為武將的陳珪特別敏感。待阿者滿一走,他便向朱高熾說道:“殿下,大寧衛是北京的屏障,距離喜峰口關僅有三百餘裏,喜峰口距北京還要近,隻有二百餘裏。他們要求將大寧之地給兀良哈,也就是說北京不僅失去了屏障,而且把朵顏請到了家門口,一旦兀良哈三衛圖謀不軌,那北京怎麽辦?殿下,此事事關重大,且把他們表章拆開瞧一瞧,看他們究竟說些什麽?”

胡瀅畢竟年輕,連忙附和道:“對,先拆開看看再說!”

“不能拆!”隻聽楊溥道,“殿下,您還記得去年臣奉命來給您下書麽?”

楊溥一句話提醒了朱高熾,他連連點頭道:“謝謝楊大人提醒,我知道該怎麽辦了。”

永樂皇帝雖然英雄蓋世,但處在那個危機四伏的年代,他養成了疑心太重的毛病,雖然楊溥未將意思挑明,但大家一聽便恍然大悟了。

“殿下,臣有件事情正要向您稟告呢。”隻聽行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平安說道,“昨天夜裏,泰寧頭目忽剌班胡的弟弟別裏赤和福餘頭目安出的弟弟安木達二人也來到了臣的府裏,給臣送了好些禮物,還帶來了兀良哈三衛頭目的一封信,說要臣今後多多關照他們,他們將每年給臣送禮。臣不敢隱瞞,已將他們所送禮物全部封存,他們所帶信件未曾拆封,聽候殿下處理。”

說罷,平安將信呈了上來。

這平安原來是洪武初年赫赫有名的戰將,又是太祖皇帝的養子,驍勇善戰,他屢立戰功,升至右軍都督僉事。建文元年討伐燕王,李景隆為帥,他是先鋒。白溝河一役,平安揮軍力戰,大敗燕軍,幾乎將永樂皇帝擒住。後來,他又在單家橋之戰、滹沱河之戰中大敗燕軍。他與盛庸二人是靖難之役中作戰最為得力、創傷燕軍最重的將領。去年四月靈璧一戰,永樂皇帝用計大敗宮軍,生擒平安。當時燕軍將領紛紛請殺平安,但永樂皇帝惜其材勇,將其送往北平並命朱高熾善待他。這樣,平安終於降了。前不久永樂皇帝即位,他不計前嫌,任命平安為北平都指揮使,過了幾日又擢升他為行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這平安可謂禍盡福來了。但滹沱河之戰時,平安命弓箭手萬箭齊發,將燕王旗射得像刺蝟毛一樣。當時燕王使人將旗送到北平,叫世子謹藏以示後世,平安每想到這事就渾身一緊,如坐針氈,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出錯招來殺身之禍。今日兀良哈派人送禮、送信,意在拉攏他,如果處置不當,豈不令人疑心麽?

聽平安這麽一說,朱高熾更是不敢大意。這朵顏三衛私下裏結交大臣,特別是勾結邊鎮武將,那是犯了大忌,父皇一旦知道那還得了?他忖了忖說道:“平都督將信留下,待我一並呈報父皇。至於兀良哈請地之事事關重大,我們且將利害說明,待父皇聖斷吧。”

說完,朱高熾又轉頭對陳珪說道:“這北京城連年戰火,城牆多有損壞,請陳老將軍負責修繕。還有這北京宮殿地狹房窄,已不適用,遲早是要重修的,請陳都督及早謀劃,一旦父皇有旨光建,我們不是早有準備麽?”

陳珪拱手應道:“臣遵命!”

第二天,朱高熾便帶著內侍桂複、姚成、馬琦、黃儼前往館驛慰勞阿者滿等人。

一見世子來了,阿者滿連忙命隨從兀忽從馬廄裏牽出一匹馬來。朱高熾一看,隻見那馬個兒雖不算高大,但肌肉緊湊,四腿健壯。再看那馬的毛色,渾身上下一片雪白,連一根雜毛都沒有。那馬頭尾一綹長鬃披撒下來,宛如那少女的劉海,特別嫵媚,一雙眼珠滴溜溜地轉動,顯得特別敏銳。

這朱高熾今年剛剛二十五歲,雖然端重沉靜,但青春年少,血氣方剛,也不乏**衝動。再加上他自幼也曾習武學射,對馬也有一種特別的喜愛。今日一見這匹寶馬,他十分喜歡,細細地端詳起來。那馬靈性極高,見世子爺相貌堂堂,便搖頭擺尾輕嘶起來。朱高熾見這寶馬體健貌美,又善解人意,更加喜愛了。

“殿下,這馬的來曆可不一般呢!”見世子爺高興,阿者滿乘機說道,“它產自西域大宛國,快捷如風,日行千裏,跑起路來,兩邊肩膀處小孔中滲出汗來,其色如血,是臣兄從瓦剌那兒花重金購來送給世子爺的呢!”

“呀,這就是聞名天下的汗血寶馬!”朱高熾驚喜地叫了起來,“《漢書》記載,太初四年,漢武帝得到汗血寶馬,作《西極天馬歌》,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阿者滿連忙伸手一讓,說道:“殿下何不騎上去,試試腳力?”

朱高熾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連連說道:“好,試一試!”

“兀忽,快給殿下把馬牽好!”阿者滿對身旁的侍從吩咐了一聲,單膝一跪,做了個上馬墊背的姿勢道,“殿下,請上馬吧!”

朱高熾喜之不勝,連忙將阿者滿扶了起來道:“將軍貴為使者,不可為此事。”

說罷,他踏著馬蹬一縱上了馬背,那兀忽牽著馬在院子裏遛了起來。那馬兒昂首低嘶,蹄聲嘚嘚,喜得世子爺連聲稱好,院子裏一片歡騰!

遛罷寶馬,朱高熾喜氣洋洋道:“這寶馬本王收下了,請將軍回去後向脫兒火察都督代為致意!”

收下寶馬,第二天朱高熾即命郭資草擬奏章,派人星夜呈報京師。楊溥、金忠、胡瀅等人分頭去辦理徙民建屯之事,隻待皇上朱批諭旨一到,便可發放建房賜鈔了。

過了一些日子,朱高熾的二弟、高陽王朱高煦帶著隨從,懷著滿腹怨恨,趕到了塞外漠北的開平衛。一到開平衛,他在將軍府中就大發雷霆。

“這陛下也是的,都是他的兒子,怎麽厚一個薄一個?”王府審理枚青坐在一旁埋怨道,“大兒子是心頭肉,讓他坐在北京城裏錦衣玉食;二兒子就是遮眼草,派到這風沙蔽日的荒涼地吹風受凍。真是……”

“別說了!說起他就心煩!”朱高煦狂怒地拍了一下桌子,“他真是老糊塗了!手掌是肉,手背就不是肉麽?開平這鬼地方連一個千戶長、百戶長都不願駐守,卻偏偏把本王派來,這不是在故意貶斥本王麽?像這等不公平,還當什麽皇帝!”

原來這開平衛是洪武二年為了防禦蒙古南侵而設置的,是一個軍政合一的單位。其所轄地域寬廣,南抵獨石堡,距北京三百裏,北至韃靼之地,東與大寧衛相鄰,西與宣府衛接壤,治所在開平城,是北京的重要屏障。開平衛駐有守軍五千六百餘人,是保衛北京城的重要軍事力量。永樂皇帝即位不久,擔心韃靼乘機攻略,就把最為看重的第二個兒子朱高煦派到這裏加強兵備,顯然是對其寄予厚望,不料他恃功驕恣,無法無天,認為父皇貶斥自己,在這將軍府中將滿腔怨恨盡情地發泄出來,連“父皇”都不稱呼,直接罵起了“老糊塗”。

“這口氣實在咽不下!”坐在一旁的王府紀善朱恒與枚青一樣,都不是良善之輩,不但不勸解朱高煦,反而火上澆油。他吐了口唾沫,氣鼓鼓地說道,“胖子朱高熾在北京安享清福,卻讓我們到這雁不生子燕不抱兒的鬼地方吹北風吃沙子,太不公平了!”

“不公平算什麽?”朱高煦越想越氣,他紅著眼,咬牙切齒道,“老糊塗不講信用,說話不算話,比這更惱人!”

朱恒不解地問道:“皇上怎麽說話不算話了?該不是給王爺許諾什麽沒履約麽?”

“誰說不是!”朱高煦氣憤地說道,“靖難時,哪一仗不是本王從萬軍之中把老糊塗救出來的?沒有我朱高煦,老糊塗奪得了天下,做得了皇帝?當年老糊塗曾親口對本王許諾,說得天下後立刻立本王為太子,可是——”

說到立太子,朱高煦突然想起了什麽,忽地一怔,住口不說了。

“立太子?”枚青賊心多,聽到說立太子,他也立刻想起了一些事來。他沉思片刻,對朱高煦說道,“王爺,臣看這立太子的事兒不妙,我們不可大意!”

朱高煦也覺得有些不對,卻怎麽也理不清頭緒,現在枚青一說,他連忙問道:“怎麽個不妙?快說說看!”

“皇上即位即立太子,這是常規。”枚青想了想道,“太祖皇帝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即位,當天就下詔立馬氏為皇後,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就是那建文皇帝也是即位後就立妃馬氏為皇後,立皇長子朱文奎為皇太子。”

“關係可大著呢!”枚青說道,“當今皇帝即位已經三四個月,前幾天已經下詔立了徐皇後,可是皇太子卻沒有立,這正常麽?”

“對呀,是有問題!”枚青一句話提醒了朱高煦,他敲了敲頭說道,“老糊塗要是準備立本王為太子,不就下詔宣布了?隻立皇後,不立太子,那就說明本王沒了希望!”

說罷,他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癟了下去,身子往後一仰靠在了椅背上。

“不,王爺不一定沒希望!”枚青蠻有把握地說道,“王爺您想,要是您沒希望的話,那皇上不就在立徐皇後那天立那胖子做了太子麽?既然那天沒立他做太子,這說明皇上還在猶豫。您再想想,皇上在猶豫什麽?三王子朱高燧年紀還小,又無戰功,皇上不可能想到他。現在隻有王爺您和胖子是太子的人選,皇上正考慮在你們二人中選一人立太子呢!”

“枚大人分析得對。”一旁的朱恒附和道,“現在的情勢,就看王爺和胖子誰能捷足先登了!”

“有道理,”聽罷枚青和朱恒之言,朱高煦來了精神,他立刻欠身問道,“照這樣子看來,怎麽辦的好?”

“現在王爺和胖子是旗鼓相當,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枚青邊想邊說道,“這好比是一座天平,一頭是王爺,一頭是胖子。如果誰要是想法增加點重量,讓天平傾向自己,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朱高煦急了,連忙問道:“這便如何是好?”

“想增加重量勝過對方不大現實。”枚青繼續說道,“王爺請想,假如把天平的那一頭拿掉,那天平不就全傾到您這頭了麽?”

朱高煦一下子沒有聽懂,他疑惑地問道:“什麽意思,他一個世子爺,我們怎麽拿得掉?”

“王爺想偏了。”枚青笑道,“我們拿不掉世子,可是皇上卻有這個本事。隻要我們想點辦法,做點手腳,讓皇上廢棄世子,那不就幫我們拿走了麽?”

“好主意!好主意!”朱恒也連忙補充道,“要想法子讓皇上發怒,那他就什麽都不顧了,還不是一張聖旨就把胖子廢了?”

朱高煦喜之不勝,連連點頭道:“枚青的主意不錯,主意不錯!”可是,他忽然又覺得不妥,皺著眉頭問道,“要是皇上不廢他,那我們不是白忙活了?那又該怎麽辦呢?”

“那也好辦。”枚青陰險地笑道,“如果真的皇上不廢他,那我們就——”說到這裏,枚青右手往下一劈,做了個動作。

一聽要殺掉胞兄,朱高煦嚇了一跳。旁邊的朱恒緊接著說道:“王爺還猶豫什麽?李世民不就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來做了唐太宗的麽?”

這太子夢朱高煦不知做了多少回了。利令智昏,聽罷枚青和朱恒的蠱惑,他那腦海裏的權欲立刻膨脹起來。他眼露凶光,把牙一咬,狠狠地說道:“好,就照你們說的辦!將來本王要是得了天下,你們就是開國元勳,自有你們的好處!”

“當務之急是找到朱高熾的漏洞。”枚青說道,“我們要派人日夜偵伺北京的情況,一有機會我們便告那胖子一狀,不信扳不倒他!”

說到偵伺北京的情況,朱高煦想起了黃儼和王斌,他問道:“王斌到北京去會黃儼怎麽還沒回來?”

他話音未落,隻聽一人邊走邊說道:“回來了,回來了!”

原來朱高煦奉命到開平備邊,因為怨恨氣惱,連北京都不駐足,直接走通州到了開平,但路過北京的時候,他卻讓王斌去秘密聯絡他安在燕王府的內線黃儼。這不,王斌回來了。

一見王斌回來了,朱高煦便急著問道:“黃儼那邊有什麽消息麽?”

“有,有,消息好得很呢!”王斌接過朱恒遞過來的茶水,趁熱喝了幾口,“黃儼告訴臣三件事:一是世子爺——”

“什麽世子爺,叫胖子!”不等王斌說下去,朱高煦眉一皺眼一橫,粗暴地打斷了他的話,“本王不承認他是什麽世子,今後叫他胖子就是!”

“是,王爺。”王斌躬身應了一聲道,“黃儼密報了三件事:一是胖子擅改徙民詔令,將賜鈔由五貫提高到十貫,將免租三年延長到五年,還準備擅自動用北京倉糧;二是不經請旨,私命原北平棄官避兵的朱寧等二百一十九人納糧贖罪;三是私結兀良哈三衛,暗地收受汗血寶馬,還準備奏請皇上將大寧衛地賜給兀良哈,陰謀擴張勢力。黃儼請王爺放心,他將把北京的一舉一動不斷密報,供王爺謀事!”

“夠了,有此三條足以置胖子於死地!”王斌一說完,枚青便拍手笑道,“這三條換了別人,哪一條都是死罪,即使是那胖子,也難逃廢黜的厄運。王爺,機會來了!”

朱高煦是個魯莽凶悍的年輕人,戰場上打殺拚鬥倒是一員猛將,可他自幼便不愛讀書,胸無點墨,哪裏有什麽頭腦?聽罷枚青之言,他一時轉不過彎來,眨了眨眼問道:“這話什麽意思,怎麽三條都是死罪?”

“千真萬確,沒有一條不是殺頭的罪!”枚青一邊笑著,一邊扳起手指頭說道,“這第一條私自提高賜鈔標準,且不說篡改旨意,單說那增加的賜鈔數量就不是個小數目。胖子為什麽要增加?無非是想從中撈一把,貪墨徙民建屯經費。王爺知道,自太祖皇帝到當今皇上,最為痛恨的是貪官汙吏,皇上知道了能放過那胖子麽?第二條擅自命朱寧等納糧贖罪,那不是擅權麽?皇上剛剛即位,最忌諱的是擅權用事,皇上能不雷霆震怒麽?第三條私結兀良哈,還想把大寧衛地給三衛,那不是勾結外敵麽?皇上最擔心的是蒙古三部,現在胖子暗地裏與蒙古勾勾搭搭,皇上能放過胖子麽?王爺,天賜良機,我們下手吧!”

“這事還得周密謀劃一下。”朱恒頭腦冷靜些,他想了想道,“黃儼密報的情況很重要,但臣想那胖子也不是等閑之輩,我們能想到的,他能不想到?臣看這事還得等幾天,細細地再訪查一下,拿到真憑實據再告禦狀。隻有擊中胖子的要害,才可能一擊成功!”

“黃儼說的還能有假?”王斌不以為然,他吐了口唾沫道,“黃儼說,當時大堂議事,是由胖子和好幾個文武大臣議了好一陣才定下來的,他在門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不會有誤。”

說起楊溥,枚青一把無名火燒了起來。他眼露凶光,咬著牙齒,恨恨地說道:“朱大人、王大人難道忘了建文二年二月會試,京師文德橋頭之辱麽?這楊溥來得正好,我們連他一齊整,以報那文德橋頭一箭之仇!”

說到文德橋頭之辱,朱恒和王斌立刻想起了令人顏麵掃盡的那一幕。他們一拍即合,立即一齊說道:“好,這次連楊溥一齊整,整垮他以泄心頭之恨!”

可是朱高煦卻有了一些擔憂,他想了想說道:“你們還是派人跟蹤胖子秘密偵伺,拿到證據的好。比如說胖子貪墨徙民建屯經費,在哪裏貪墨的?貪墨了多少?誰能作證?都要弄得有根有據,本王再參那胖子一本。還有,你們還得想想,倘若這禦狀告不準,害他不成,下一步用什麽辦法除掉他,也是先有個準備才好。不然到時候手足無措,怕誤了大事!”

“王爺放心,證人和辦法都有了!”朱高煦話音一落,隻見王斌哈哈一笑,說道,“還真是機會來了,臣這次到北京秘訪,在黃儼家裏碰見了朵顏使者阿者滿的隨從兀忽,阿者滿回朵顏時將兀忽留在北京打探消息,臣將他帶到開平來了。”

朱高煦一聽,還是不大放心,問道:“那兀忽現在哪裏?”

王斌笑道:“現在府外,王爺要不要見他?”

朱高煦連忙說道:“快叫他進來,本王親自問問!”

“是!”王斌答應一聲就出去了,不一會兒,一個中年蒙古人走了進來。

那蒙古人走到朱高煦麵前,行禮道:“小人兀忽參見殿下!”

朱高煦看了看問道:“是你隨朵顏使者向北京送禮行賄要求大寧之地的麽?”

兀忽拱手回道:“是,殿下。”

“那你把當時情況說給本王聽聽。”

“是,王爺。”兀忽應了一聲,便把此事詳詳細細地說了一遍。末了,他誇耀道,“王爺不瞞您說,小人這次隨阿者滿將軍到北京可是風光得很呢!那世子爺對那匹汗血寶馬愛不釋手,騎著寶馬在院子裏遛了好一會呢!王爺您是不知道,那汗血寶馬就是小人精心飼養的,那寶馬可聽小人的話了,要它停它就停,要它跑它就跑,要它……”

“能!”兀忽蠻有把握地說道,“小人飼養它的時候,經常訓練,什麽臥倒翻滾、飛蹄騰空、前撲後踢、直立長嘯等等,隻要小人一個呼哨,那寶馬就……”

“我且問你。”不等兀忽說完,枚青又打斷了他的話問道,“你能留在王爺身邊事做麽?”

“這……”兀忽一時難住了。他想了想,伸出右手食指、拇指做了個動作說道:“小的跟隨阿者滿將軍也隻是養馬,離開他也沒什麽打緊。隻要王爺肯給這個,小人就留下來了。”

“好說,好說。”枚青笑道,“隻要你能忠心為王爺辦事,每月的俸祿自然優厚,事成之後,王爺還要重重賞你。你快下去歇著,以後聽王大人的安排吧!”

“是,大人!” 兀忽見此應了一聲,出去了。

眾人一頭霧水,不知枚青葫蘆裏賣的什麽藥。朱高煦疑惑地問道:“老枚搞什麽名堂,你把他留下來做什麽?”

“王爺,這兀忽的作用可大呢!”枚青陰陰地笑道,“您不是要證人麽?兀忽就是。您不是要除掉那胖子的辦法麽?這兀忽一來辦法就有了!”

說到這兒,枚青便把如何除掉朱高熾的計謀說了一遍。末了,他說道:“這些小人見錢眼開,王爺您隻管多給些銀錢攏住這兀忽,事成之後再把他這個——”說到這裏,枚青揮手一劈,做了個殺頭的手勢,“那不是神不知鬼不覺,絲毫不露痕跡麽?”

“好計!”朱高煦一聽,立刻笑逐顏開大聲叫起好來,“這事就照老枚說的辦,你們大家抓緊點,爭取早日把太子之位奪到手!還有那北京的黃儼,王斌你給他多送些銀兩去,把那家夥喂飽了,他就會乖乖地為本王做事,這個耳目太重要了,要不惜血本!”

枚青、朱恒、王斌一齊說道:“王爺英明,臣等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