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立內閣永樂創新製 擢大臣朝廷開大局

八月初一的早朝在奉天門大殿舉行,文武百官山呼萬歲禮畢,永樂皇帝端坐金鑾寶座上,將殿上大臣掃視了一遍,威嚴地說道:“諸位愛卿,朕今日有幾件事要昭告天下,令四海臣民周知。”

說了這一句,永樂皇帝住口不說了,靜靜地望著殿上的文武大臣。見皇上如此慎重,文武百官猜想那一定是國家大事,一時鴉雀無聲,氣氛十分莊嚴。

過了片刻,他鄭重地宣布道:“自古帝王皆有輔弼大臣,以佐天子治理天下,古有伊尹、傅說,近有房杜、姚宋,皆名垂千古,人稱賢相。但丞相之設,其法不善,欺蒙主上,擅權弄奸,曆代屢見不鮮,洪武中丞相胡惟庸謀反,即是明證,是以太祖皇帝罷丞相,廢官署,並嚴令此後不準再設丞相。朕考其因,乃丞相僅一人或二人,容易專權;大權統於丞相一身,致使皇權旁落,是以曆朝屢出奸相,禍國殃民,甚至弑帝篡位,殷車之鑒,不可不慎。”

聽到這裏,站在文班隊列中的楊溥不禁對永樂皇帝佩服不已。這皇上雖然讀書不多,但精明過人,幾句話把設丞相的弊端說得清清楚楚。

“朕既要遵太祖遺訓不設丞相,又要有左右輔弼之臣;既要有賢良之臣參與機務,又要防止擅權弄奸。”永樂皇帝繼續說道,“朕決定自即日起設立一個議政衙署並參與機務,由七人組成,人員在翰林院中選任,辦事地點就設在紫禁城奉天門左之左順門內文淵閣。值閣大臣就在大內授餐,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這機構既然在皇城之內的文淵閣,又在大內授餐、常侍殿閣之下,那就叫內閣吧!”

設立內閣?這可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機構,是個新鮮事兒!殿上的文武大臣一聽說這內閣二字,頓覺耳目一新。這永樂皇帝還真是英睿過人,別具匠心,由七人組成內閣參與機務,那是一個宰輔班子,既有原來丞相的作用,又無丞相的弊端,還避開了丞相之名,好主意!

“內閣職責有十條。”永樂皇帝繼續說道,“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代擬批答;起草詔誥,平允庶政;同知經筵,輔導東宮;纂修史誌,攝行祭事;會試殿試,主考讀卷;九卿科道,裁量可否;請封請諡,擬名呈上;車駕出巡,扈駕隨從;王子冠婚,賓讚納使。”

永樂皇帝一口氣將內閣十大職責說得透透徹徹,殿上的大臣驚歎不已:別看這永樂皇帝戎馬出身,對文治也頗有研究呢!不過,楊溥心細,聽罷這內閣十大職責,他立刻想到這些都是古代秘書監所做之事,僅是為皇帝顧問、代勞之職耳,這內閣差了最重要的一條——行政權。看來皇上把決策、行政大權牢牢地抓在手裏,不肯讓內閣染指絲毫,這內閣名副其實地是一個議政衙門,起的是顧問、秘書的作用!

果然,永樂皇帝接著說道:“內閣之下不設官署,不置下屬,不得專製其他衙門,諸司奏事也不得先向內閣告知。”

殿上大臣一聽才明白內閣不是行政衙門,是一個專為皇帝決策的服務機構,剛才這“四不”限定了內閣職權,明顯是為了防止出現擅權弄奸。看來皇上既需要內閣,又不放心內閣啊!

“有了內閣,行政程序也要重新審定。”永樂皇帝繼續說道,“朝廷行政程序分四:議政、決策、行政、監察。天下軍民申告、四方布政使題奏、朝廷百官表章皆由通政使司收納,呈送朕禦覽,這是第一步。朕禦覽後認為可行或必辦者送內閣,內閣點檢題奏,票擬批答,再送朕簽批,這是第二步。朕簽批後的諭旨由內宮太監謄紅,交吏、戶、禮、兵、刑、工六科,這是第三步。六科接到批紅諭旨後,再到朕這兒複核請旨,朕確認後發六部九衙門,這是第四步。最後一步是六部九衙門得旨後依旨行政,事畢複命。行政中由都察院監督。這程序大家聽清楚了麽?”

殿上的大臣一齊應道:“臣等聽清楚了!”

應答歸應答,可通政司的題奏都送內宮,皇帝的簽批太監還要謄紅,看來這內宮一定還要設個什麽衙門來專門處理此事呢。

楊溥正在想著,隻聽永樂皇帝說道:“外朝的題奏多,朕的簽批多,這收發歸檔、謄紅批朱內廷需要有一個衙門管理。”

說到這裏,他轉身對站在旁邊的馬雲道:“這事就交給你們司禮監,你就當司禮監掌印太監,那批朱的差就由你辦吧。不過,朕給你們約法三章:朕怎麽簽,你就怎麽批朱,一個字不許少,一個字不許多,一個字不許改;六科得旨不複奏,不得發往有司;六部九衙門不見批朱,不得執行。否則以篡改聖旨論處,你聽明白了麽?”

馬雲慌忙躬身應道:“奴才聽明白了!”

好個永樂皇帝,輕描淡寫地就將至關重要的批朱權利交給了司禮監。那司禮監是什麽衙門?原來在太祖皇帝還是吳王的時候,為了便於管理內宮,設了個內史監,洪武三年改為內使監、禦用監,洪武十二年添設尚衣、尚冠、尚履三監,一共五監。洪武十七年更定內宮製度,設內官監、神宮監、尚寶監、尚衣監、尚膳監、司設監、司禮監、禦馬監、直殿監九監。直到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內宮諸監,在上述九監外增加了禦用監和孝陵神宮監,一共為十一監。洪武三十年,再次改定內宮諸監,改孝陵神宮監為印綬監,再增加一個內宮監執法的機構都知監,一共有十二個衙門。司禮監是內宮十二衙門之一,排名第八,是一個專門負責皇帝禮儀的機構。太祖皇帝在時,無論大小朝政題奏批答,都是親自批閱簽紅,從不找人代筆,內宮十二衙門也無一機構管理題奏。而今永樂皇帝別出心裁,將本無關緊要的司禮監一下子拔到了代皇帝簽發題奏的顯要位置,成了內廷第一的樞密機構,儼然是可以與外朝抗衡的內廷宰輔,這令人驚詫不已。而更為重要的是他還約法三章,不僅限製了司禮監批朱的權力,還限製了六部不經皇帝知曉直接行政的權力。很明顯那司禮監是一個製衡機構,目的是製約內閣。再加上六科得旨必須複奏,經皇帝確認無誤後方可發六部九衙門施行這一條,又用六科來製衡司禮監,防止司禮監以權謀私,假傳聖旨。這樣,朝廷行政就有議政機構——內閣、決策者——皇帝、行政機構——六部九衙門、監督機構——都察院、製衡機構——司禮監和六科,一個完整、係統、有製衡、有監督的朝廷體製就出現了!想到這裏,楊溥歎服不已。皇上英武睿智,超卓異常,幾天工夫竟將這朝廷行政體製設計得幾乎完美無缺,這比起他的父皇太祖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內閣、司禮監、行政程序還有沒有不清楚的?”永樂皇帝向殿上巡視了一眼,見大家沒有作聲,便說道,“從即日起,一切政務皆按此規定執行,大家聽明白了沒有?”

“聽明白了。”殿上的大臣們齊齊地應了一聲,“臣等謹遵聖諭!”

這樣,一個由楊溥等人參議提出,經永樂皇帝製定的,前所未有的朝廷行政體製——內閣製誕生了。

內閣機構是有了,但人員還沒有宣布,誰會成為這內閣的首屆大臣呢?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隻聽永樂皇帝朗聲叫道:“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胡儼、金幼孜聽旨!”

解縉、黃淮等七人應聲而出,執笏應道:“臣等恭聽聖旨!”

永樂皇帝從馬雲托著的禮盤中抽出一張紙來——這都是昨夜他親自趕擬的名單——念道:“翰林待詔解縉擢侍讀,中書舍人黃淮擢編修,修撰胡廣擢侍講,編修楊榮,吳王府審理副楊士奇改編修,桐城知縣胡儼遷侍講,戶科給事中金幼孜改檢討,七人俱入內閣當值,參與機務,欽此!”

解縉、黃淮等七人成了首屆內閣大臣,個個喜氣洋洋,他們立即跪拜謝恩:“臣等遵旨!”

前幾天奉天門左室九大臣議政的事兒早已傳遍了朝野,人們都認為解縉等人一定會被皇上重用,可是內閣大臣名單一宣布,大家欣喜之餘不禁產生了疑問,那翰林院中最為出類拔萃的還有楊溥和胡瀅,他們怎麽沒有被選入閣呢?

楊溥和胡瀅對望了一眼,胡瀅茫然地低下了頭,楊溥淡淡地笑了笑,抬頭望著禦座,等待著皇上繼續發布諭旨。

也許是察覺到殿上大臣們心存疑慮,永樂皇帝補充說道:“翰林院人才濟濟,可內閣隻需七人,還有幾位愛卿,朕待後還有大用呢!”

說罷了內閣大臣,永樂皇帝接著叫道:“丘福、朱能、李遠、王忠、火真諸將聽旨!”

那站在右邊武臣班隊中的丘福等將軍應聲而出:“臣等在!”

“命丘福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朱能為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李遠為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王忠為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火真為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聽皇上這麽一宣布,楊溥又是一陣驚異。這皇上畢竟是行伍出身,最懂得軍隊的重要。你看在定罷內閣大臣之後,他便緊接著宣布了五軍都督府的掌軍將領,而且那後軍都督府的都督僉事火真還是個蒙古人,可見那五軍都督府新任的掌軍將領都是皇上的忠誠愛將。通過這五軍都督府,他把全國的三百萬軍隊緊緊地抓在了手中,有了軍隊,不怕天下不穩!

丘福、朱能等人謝過恩,退回了班隊中。

“下麵,朕要宣布六部九卿大臣。”可能是考慮到人多,永樂皇帝沒有點名,他從禮盤中抽出一份名單念道:

吏部右侍郎蹇義,擢任吏部尚書

戶部右侍郎夏原吉,擢任戶部尚書

禮部員外郎宋禮,擢升右侍郎,署理禮部事務

兵部右侍郎劉俊,擢任兵部尚書

工部尚書鄭賜,改任刑部尚書

工部右侍郎黃福,擢任工部尚書

原北平按察僉事陳瑛,擢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掌院事

原湖廣左參議李至剛,擢升通政使司右通政

文選郎中陳洽,擢升大理寺卿

原戶部尚書鬱新、兵部尚書茹瑺原職不變,仍掌部事

念罷,蹇義、夏原吉等人立刻出班謝恩,齊齊地站了一大排。楊溥一看,這新任的六部九卿中除了陳瑛一人原在北平按察司任僉事可以算是燕王的舊臣外,其餘全部是建文朝的大臣,而且名列奸臣榜的鄭賜和黃福不但沒有受到冷遇和貶斥,還得到了重用和擢拔,他不能不佩服永樂皇帝的胸懷廓大和豪邁自信!

六部九卿定了,接下來該是什麽?隻聽永樂皇帝沉穩地說道:“朕靖難之際,許多地方遭兵燹之苦,百姓生活很是困難,亟待休養生息。朕決定自今年起,山東、北平、河南被兵州縣免除徭役三年,蠲免租稅一年;未被兵者如鳳陽、淮安、徐州、滁州、揚州等地蠲租一年;其餘天下州縣悉蠲今年田租之半。”

說完六部九卿,即刻說到民生,這說明皇上關注農桑,懂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想到這裏,楊溥和殿上的大臣們一齊拱手頌揚道:“陛下聖明!”

“說到民生,朕還要宣布一件事。”待殿上靜了下來,永樂皇帝說道,“朕決定自即日起,實行巡按製度。選派禦史代天巡狩,前往天下各府巡查,所到之處,對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之政事得失、軍民利病進行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審核罪囚,複核案卷,受理申告,平反冤案;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剪除豪強,以正風俗。所見所聞凡有違綱亂紀、魚肉百姓者皆得直言無避,糾察參劾。巡按三年一換,回朝複命,都禦史考核其職,報朕實行獎懲。凡巡按禦史犯罪,罪加一等;有受賄受贓者,從重論處。”

說罷巡按製度的名稱、職責、任期、考核、獎懲,向殿上群臣叫道:“嚴震直、王鈍、薛正言、昌吉、陳瑛聽旨!”

原工部尚書嚴震直、戶部尚書王鈍、應天府尹薛正言、通政使昌吉、新任左副都禦史陳瑛一齊出班應道:“臣等在!”

永樂皇帝看了看,好言撫慰道:“嚴愛卿、王愛卿、薛愛卿、昌愛卿你們四人年紀大,政務繁忙,不堪重負,朕於心不忍。這樣吧,你們四人官職不變,但不再管事,朕命你們四人為首任巡按,代朕去巡狩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其他地方由都察院陳瑛選派禦史擔任巡按,前往各地考察吧!”

輕輕鬆鬆幾句話,就把歸附過來的前任工部尚書嚴震直、戶部尚書王鈍等人的實權解除,為新任的尚書、通政使理事掃清了障礙,還提高了首任巡按的品秩和威權,楊溥不禁在心裏又叫了一聲妙!

“臣等遵旨!”嚴震直、王鈍等人回了一聲,退回了班隊。

“常言道,文興盛世。朕決定:一、自明年起編纂《文獻大成》,由內閣大臣解縉、黃淮等人充任總裁官,具體編修由翰林院負責,編修人員可在全國征集。這是大事,一定要廣泛搜集,精心編纂,編成大典,此事由解縉董事;二、本應今年鄉試的科考推遲到明年舉行,後年會試,大後年再開鄉試,永樂四年丙戌會試,回歸常例;三、為免埋沒人才,自今而後,每科除錄取正榜外,增錄副榜若幹人,充任各地教諭,再在落第舉子中擇優錄取若幹名送入國子監讀書,為國家培養人才,舉人入監太學肄業,可以參加下科會試,再次落第者以入監年月為先後,拔到有司曆事,根據曆事優劣選用,不願曆事者,可回家依親讀書,由禮部和吏部依次選用。這三件事,大家都聽明白了麽?”

“聽明白了!”殿上的文臣,特別是禮部和翰林院、國子監的官員們聽了,人人歡欣鼓舞,無不覺得這皇帝英明,愛惜人才,大家興奮地齊齊應了一聲。

這一報實在令人歎服。大凡改朝換代,定鼎天下之後,接下來的就是收服人心,特別是那些最講氣節的讀書人的心尤為重要。現在永樂皇帝明確宣布編纂大典、恢複科考、增錄副榜、舉子入監等等一係列舉措,那肯定是順應民意,大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同時,通過此舉,一定會籠絡不少人才。

大殿上安靜下來,永樂皇帝望著右邊武臣班隊中叫道:“丘福,丘愛卿!”

剛剛被授予中軍都督府左都督的丘福應聲站了出來:“臣在!”

“邊鎮十分重要,隻能加強不能削弱。朕決定調江陰侯吳高前往河南、陝西督領兵備,撫安軍民;命左軍都督劉真鎮守遼東;命都督何福為征虜將軍,鎮守寧夏,節製陝西行都司;命都督同知韓觀練兵江西,節製廣東、福建;命西平侯休晟鎮守雲南;命都督顧成鎮守貴州都司;命都督宋晟為平羌將軍,鎮守甘肅。還有,命都督同知張輔為京衛指揮使。丘愛卿明日到朕這裏領取聖旨和虎符,到五軍都督府調兵遣將,令眾人克期赴任吧!”

丘福應了一聲,退回了班隊。

聽罷皇上的軍事調派,楊溥連連點頭。這皇帝不愧是三軍統帥,一口氣把東西南北中的軍事部署定了。

看了看殿門口站著的衛卒,永樂皇帝又叫道:“紀綱聽旨!”

隻見大殿門口站著的一個衛卒軍官大踏步走了進來,應道:“臣在!”

“當前天下初定,人心未穩,朕決定恢複錦衣衛,著紀綱為錦衣衛指揮使,兼典親軍,司詔獄。”

永樂皇帝話音一落,隻聽那紀綱大聲回道:“謝陛下隆恩,臣當竭盡忠誠扈衛陛下!”

壞了!一聽皇上決定恢複錦衣衛,殿上的文武大臣驟然吃了一驚。那錦衣衛是大明開國那會兒為了保衛皇帝安全特意設立的一個官署,開始叫拱衛司。洪武三年改稱親軍都尉府,下設儀鸞司,負責安全警衛和出行儀仗。當時的親軍都尉府除警衛、儀仗外,沒有其他職權。自從洪武十三年發生丞相胡惟庸謀反一事,太祖皇帝擔心胡惟庸餘黨尚未肅清,臣下陰謀篡逆,他需要有一支力量能為他刺探情報,監視臣民,審訊重犯,肅清異己,便於洪武十五年取消儀鸞司,改親軍都尉府為錦衣衛,秩從三品。下設經曆司、鎮撫司。主要職責是負責皇帝及紫禁城的侍衛、巡查、緝捕、刺探情事、治理刑獄。經曆司負責文移出入;鎮撫司共設十四司,負責本衛刑案及軍匠,專治詔獄。凡問刑、奏請,皆直達皇帝,為皇帝心腹,直接受皇帝差遣。那錦衣衛有恃無恐,橫行霸道,動不動就以誹謗皇帝、陰謀作亂為名拘捕人犯,投進詔獄,非法淩虐,酷刑拷打,鍛煉成獄,不知害死了多少人,成為朝野上下、京城內外一大禍害。見錦衣衛為非作歹,臣民反映強烈,洪武二十年,太祖皇帝下令撤銷錦衣衛,焚燒刑具,下詔內外刑獄統歸三法司審理。這個錦衣衛早已臭名昭著,怎麽這新皇帝登基伊始便恢複了?恐怕是前幾天景清刺殺永樂皇帝造成的後果!殿上的文武大臣個個心裏一沉,那楊溥也猶如壓上一塊石頭,心裏一緊:今後行為要更加謹慎了!

說罷錦衣衛,永樂皇帝接著說道:“諸位愛卿,朕還有個決定,今日也宣布一下。朕思那十二布政司、諸衛官軍,還有邊鎮政務、軍務都極為繁忙,稍有懈怠便會誤事,朕決定派太監前往鎮守、監軍,鎮守太監和監軍太監不得幹預所駐之地、所駐之軍的政事、軍事,但對所駐有司、將士進行監督,有事奏請,直達朕前。”說到這裏,永樂皇帝頓了一下,轉身對站在一旁的馬雲道,“散朝後你挑選一些人,擬一個名單交給朕,朕將陸續派往各布政司、各軍、各邊鎮。”

馬雲躬身應了一聲:“是,陛下。”

“還有朕既已即位,理當詔告周邊諸國及海外,朕想在明年開春後,命人前往烏斯藏、琉球、緬甸、朵甘、撒爾馬罕、朝鮮、安南、日本等國頒詔,知曉當地軍民,以便他們如期納貢。”

說到海外,永樂皇帝心裏一動,忽然想到了那個懸而未明的問題。不是傳言說允炆小子亡命海外了麽?這不正好命人去搜尋搜尋,如果屬實,則將緝拿,以絕後患;如無則可澄清謠言,以正視聽,豈非一舉數得麽?想罷,他繼續說道:“特別是琉球、暹羅、占城、爪哇、剌泥等地,聽說西洋還有許多小國,都很仰慕中國,朕想乘這詔告四方的機會,耀兵異域,揚威海外,以示中國富強,還可乘便互通有無。”說罷,他對立在殿側的內侍們叫道,“鄭和,鄭和在不在?”

“奴才在!”隻見殿側走出一個身長七尺,腰大十圍,齒如編貝,聲若洪鍾,相貌堂堂的太監。他來到丹陛前行禮道,“奴才參見陛下!”

一見鄭和,永樂皇帝喜道:“三保,想你自幼便到了朕的身邊,機警幹練,才智過人,現已到而立之年,可堪大用。朕命你自即日起開始籌劃打造海船,齎領詔旨,備足糧水,準備就緒後就為朕下西洋吧!”

隻見三保雙手一拱,聲音洪亮地應道:“奴才遵旨!”

永樂皇帝的這番安排,又使殿上的文武百官驚異不已。楊溥認為這皇帝智慮異常,不經意又出了一個新招。這內宮設立司禮監,有收發、有存檔、有審核、有批朱,如外朝的內閣一樣,儼然設了內廷宰相官署,現在又派內官出鎮布政司,鎮守邊鎮,監督諸軍,直接受皇帝指揮,向皇帝奏請,這不是除了外朝內閣、六部九卿、十二布政司、五軍都督府之外,又設立了內廷司禮監、鎮守、監守這條線麽?外朝是辦事的,內廷是監督的,這皇帝真是匠心獨運,想前朝所未想,立前朝所未立啊!

說了這好一會兒,殿上的文武大臣一個個興高采烈喜氣洋洋。大家正在等待著聽那皇帝再說幾件令人鼓舞的事兒,可是,隻見永樂皇帝突然臉色一沉道:“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駕崩後,允炆小子封弟允熥為吳王、允為衡王、允熙為徐王。今允炆小子既廢,所封諸弟亦不得其爵。朕決定將允熥、允所封王爵廢除,其到鳳陽去守祖陵。允熙年幼無過,改封甌寧王,隨母妃到鍾山去守懿文陵吧!”

這決定一宣布,殿上的大臣不覺一陣冰涼。楊溥也捉摸不透,這皇帝一會兒溫暖關切獎擢大臣,一會兒陰森恐怖趕盡殺絕,到底是個什麽性格?但細細一想,這皇帝新出的政策有張有弛環環相扣,心思縝密章法井然,想來令人不寒而栗!

“這事就說到這裏,下麵朕要論功行賞。”出人意料,永樂皇帝話鋒一轉,要大封功臣了。他頓了一下,從馬雲托著的禮盤中拿起一份名單,念道:

論靖難功,封——

道衍法師論功第一,封資善大夫,僧錄司左善世,複其姓姚,賜名廣孝

追贈張玉,榮國公

丘福,淇國公

朱勇,成國公

張武,成陽侯

……

念罷靖難之功臣,永樂皇帝又拿出一份名單念道:

論款附功,封——

懷慶長公主駙馬都尉王寧,永春侯,予世券

李景隆,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

茹瑺,忠誠伯

陳瑄,平江伯

王佐,順義伯

……

念罷封功名單,大殿上的丘福、朱能、張輔等人一齊出班謝恩,那新封的忠誠伯茹瑺謝過恩正待回班,隻聽永樂皇帝若無其事地叫了一聲:“茹愛卿!”

茹瑺陡地一驚,慌忙回身拱手應道:“臣在。”

“朕還有一事呢!”永樂皇帝麵露微笑道,“愛卿不是有個公子叫茹鑒的,正在國子監讀書麽?”

茹瑺連忙回道:“茹鑒正是犬子,確在太學讀書。”

“那就好。”永樂皇帝繼續說道,“秦王府長安郡主年已及笄,朕今日做主,選茹鑒為儀賓,過幾天送他到西安與郡主成婚,賜銀萬兩。茹愛卿一來送子完婚,二來就留在西安主持營建郡主府第吧!”

一聽皇上如此安排,楊溥不禁又歎息了一聲。原來大明皇室禮製規定,皇姑稱為大長公主,皇姊妹稱長公主,皇女稱公主,所招之婿都叫駙馬都尉。親王女兒稱郡主,親王之子稱郡王,郡王女兒稱縣主,孫女稱郡君,曾孫女稱縣君,玄孫女稱鄉君,所招之婿統稱儀賓。那長安郡主是永樂皇帝二哥秦王朱樉的女兒,秦王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就薨了,現在永樂皇帝做主賜婚,對茹瑺來說那是莫大的榮耀,也是極大的恩寵。可就是這一封伯、一賜婚、一營建郡主府第,竟不聲不響地把這個現任掌印的兵部尚書茹瑺調開了,想不到一貫尚武的皇上還如此善於權術呢!

茹瑺當然知道這裏的意思,但他沒有辦法,君命難違,雖然內心不樂,但表麵上還得歡歡喜喜,待完成營建郡主府第,回鄉賦閑去吧!想罷,茹瑺行禮道:“臣謝陛下隆恩!”

楊溥想,這下算是事情辦妥了,該升的升,該降的降,該退的退,該讓的讓,朝廷六部九衙門長官都到位了,早朝也該結束了吧?不料那永樂皇帝高聲叫道:“楊溥、胡瀅聽旨!”

楊溥、胡瀅連忙出班應道:“臣等在!”

永樂皇帝看了看二人,果斷地說道:“命你們二人三日後前往北京,輔導世子讀書,輔佐世子留守吧!”

原來如此!人們這才明白,皇上不把楊溥、胡瀅這兩個奉天門左室議事的兩個年紀最輕的人簡拔進內閣,是為了派他們去輔佐世子朱高熾,這不能不說是對他倆委以重任,不能不說是皇上的深謀遠慮了!

楊溥和胡瀅當然喜之不勝,二人齊齊地拱手說道:“臣等遵旨!”

待楊溥、胡瀅回到原位,永樂皇帝舒了口氣,伸了伸腰,對殿上的大臣輕輕鬆鬆地說道:“今日要說的事都說完了,大家散朝後盡快把本衙門的政務理起來,就到這兒吧!”

永樂皇帝一次早朝便把紛繁複雜的政務理順了,大明朝廷的國家機器就開始有序運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