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認知差:在老好人情結中越陷越深
超過一定程度的利他,必然成為病態 01
曾看到過一個節目:
一位老太太,為了收留流浪貓和流浪狗,把自己所有的養老金都無私地貢獻了出來,甚至為了讓貓狗們有一個棲息之地,她把自己的親生子女都趕出了家門。
這是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萍水相逢的貓貓狗狗,還抵不上自己一手撫育的兒女嗎?但令人驚訝的是,像老太太這樣病態的“利他”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隻是程度深淺的不同罷了。
人們的內心總是有著天然的善意的,會同情弱者,會願意不求回報地為其他人做點什麽。這種“利他”的心理存在於每個人心間,通常來說,這種利他的精神是有益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但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一些人很可能會不惜放棄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他人的願望,利他行為發展到這個程度,那便是一種病態了。
人生存於社會之中,是需要尋求價值感的。通常來說,價值感的來源有兩個方麵:一是對他人與社會有什麽用處;二是自我價值的認同,而這一點主要來自於個人的自尊、自愛和自信。
如果一個人自我價值的認同非常低,那麽就很容易會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獲取價值感,比如極端的利他主義者實際上正是如此。他們的“無私”與“偉大”,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我價值的體驗。他們的所謂“奉獻”實際上隻是一種滿足自我的工具,而人是不會發自內心地去愛工具的,也不會去體驗工具的感覺和需要的。就像那位老太太,貓狗也好,她的孩子也好,於她而言,實際上不過隻是一種彰顯自我價值的工具罷了。
極端利他者,往往也是極度的自私者。
02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說,大多數習慣取悅他人的人,往往對拒絕和敵意都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與焦慮,他們從小就在學習如何避免拒絕他人而引起敵意,所以他們總是戴上友善的麵具,一心考慮他人的感受,卻忽略了自己。巴巴內爾表示:“他們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泰勒小姐就是這樣一個人,不管對工作、家庭還是人際交往,她總是照顧得麵麵俱到。她有兩個孩子,除了兢兢業業地工作之外,她還要擔負照看房子、照顧雙親以及定期參加家庭教師協會會議等事情。她的親友們一旦遇到問題也都喜歡向她傾訴和求助,因為她總是溫柔而有耐性地幫助每一個人。比如她的一個侄女,就常常因為婚姻生活的不如意而幾乎每天都要給她打電話,控訴自己的丈夫,埋怨自己的生活,一說就是好幾個小時,而泰勒小姐則總是不厭其煩地寬慰她。
表麵上看,泰勒小姐真是個友善而無私的人,但事實上,她曾坦承,對於這一切,她已經感到身心俱疲。泰勒小姐說,每次聽著侄女喋喋不休地抱怨時,她表麵上一直在耐心地安慰對方,但實際上心裏想的卻是:“我真恨不得扇她一耳光,讓她閉嘴或滾開,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去!”
對於泰勒小姐來說,友善是一種教育,從小就不斷有人提醒她,友善是一種善行,她必須對別人友善。因此,即便內心有著諸多的不願,她也總是習慣性地在讚同別人,取悅別人,有時甚至會犧牲自己的意願去滿足對方的需求,她難以對別人說“不”。
就像巴巴內爾在其著作《揭開友善的麵具》中所寫的:“極端無私是一種用來掩蓋一係列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性格特征。”
03
美國一位神經科醫生在自己的研究著作中指出,那些病態地信奉著利他主義的人,表麵上似乎是在慷慨地為他人提供幫助,但實際上卻是步步走向極端、泛濫以及狂熱,他們的行為對事態是毫無幫助的。
超過正常程度的利他不過是一種偽善行為罷了,而偽善行為就像毒品一樣,是會形成生理成癮的。
美國著名的神經科醫生羅伯特·伯頓在其著作《病態利他主義》中寫道:當一個人“無私”到走上歧途時,便可能引發各種各樣的失範行為,包括厭食症、收養動物癖、容忍家庭暴力的女人及容忍妻子酗酒的男人等。對於任何一個社會群體來說,無私奉獻都是必要的人際關係潤滑劑,但若是走向極端,那麽將助長人們對團隊的盲目信任,造成黨同伐異的病態心理。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一點無論對誰都是適用的,沒有誰會心甘情願地不斷讓你占便宜,而同樣的,你也不該心甘情願地不斷讓別人占你的便宜,這是非常病態的一種行為。無論是交情還是做生意,都應以公平和等價交換來作為基石,唯有如此,彼此的往來才能健康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