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好,想被接受隻有討好”—自信心缺失,討好成癮 01

“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去討好別人。那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我靠著滑稽這條細線,維係著與人類之間的聯係。表麵上,我總是笑臉迎人,但心裏,卻是拚死拚活,在凶多吉少、千鈞一發的高難度下,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隻要被人批評,我就覺得對方說得一點兒沒錯,是我自己的問題。因此,麵對外界的攻擊,我總是黯然接受,內心始終承受著瘋狂的恐懼。”

這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的一段心理描寫,充分地展現了人們討好成癮背後對“被拋棄”和“被否定”的恐懼,直擊人心。

人是生而孤獨的,而人往往又懼怕孤獨,為了融入集體,為了被別人接受,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去討好別人,試圖以此來換得一張融入群體的“通行證”。因為我們“不夠好”,所以,想要被接受,便隻能不斷地去“討好”—歸根結底,討好成癮,不過是自信心缺失的一種表現。

02

在電影《被嫌棄的鬆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鬆子就是一個悲劇的“討好成癮者”。

從小到大,為了獲得父親的愛與關注,鬆子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迎合父親,討好父親。但可惜,父親的愛卻始終更多投注在了妹妹的身上,所以外表開朗的鬆子內心始終是缺愛的。

小的時候,鬆子因為扮鬼臉成功將父親逗笑,於是扮鬼臉成為了讓鬆子覺得最有安全感的表情,不管遇到什麽事,她都習慣用扮鬼臉的方式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與慌亂。而扮鬼臉,實際上就是鬆子討好別人的一種表現。這種討好行為深刻地影響了鬆子的一生。

鬆子的第一個男朋友是一個作家,他對鬆子並不好,因為寫不出作品,總是對鬆子又打又罵。可鬆子非但從不曾埋怨過他,反而全心全意地對他付出所有的愛,試圖用這種方式去討好他,並堅信總有一天他會感受得到。

最終,作家自殺了,他認為鬆子給他的愛和討好都太過沉重,沉重到讓他感到窒息和絕望。

之後鬆子又陸續擁有了幾段感情,她依然在全心全意地討好每一個人,試圖獲得對方更多的愛。但最終,每一段感情都以失敗和悲劇收場,在一次次被拋棄的恐懼中,鬆子得出了一個結論:自己不配被愛,而自己的愛也沒有人稀罕。

電影的最後,自暴自棄的鬆子縮在狹小的出租屋裏,每天不停地看電視、吃垃圾食品,導致自己極度肥胖,並在53歲那一年被一群孩子殺死了。

麵對自己失敗的人生,鬆子麻木而絕望地感歎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在電影中,鬆子說:“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得到了什麽,而在於付出了什麽。”而恰恰正是這一“偉大”而“無私”的理念,造就了她一生的悲劇。她毫無保留地付出著,以為能得到一切,可最後卻總是一無所有。

其實,一直以來,真正“嫌棄”鬆子的,從來不是任何人,隻是鬆子自己罷了。因為嫌棄自己的種種,因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想要被人接受,便隻能不斷地去討好,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上,不停地付出,偏執地把自己逼上絕路。

03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快樂,但在生活中,快樂卻似乎總是輕易就能溜走。

有人說,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擁有一把能夠開啟快樂的鑰匙,隻是人們總在不知不覺間就將鑰匙交到了別人的手上。所以,我們總是會因為別人的一舉一動而感到快樂或悲傷,總是習慣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放在別人的身上。

這其實真的很愚蠢,別人憑什麽,又有什麽資格來背負你的快樂或痛苦呢?

我們試著去詢問每一個人:為什麽你不快樂?

學生回答說:“因為今天被老師批評了,所以我感到很難過。”

父母回答說:“我的孩子選擇在遠離我的城市工作,這讓我心中很是不痛快。”

員工回答說:“上司總是不懂得欣賞我的才華,這讓我非常失望。”

妻子回答說:“丈夫總是忙著工作,根本沒時間來關注我的感受,我實在太難過了。”

……

這些人都在犯一個相同的錯誤—將自己開啟快樂的鑰匙交到了別人的手上。

但事實上,快樂是需要你以自己的心來創造的,而不是借由他人的力量來追求。係於他人身上的快樂就如同鏡花水月一般,永遠不可能被你抓在手裏。若你所享受的快樂總是摻雜著別人的成敗,那麽你將永遠觸摸不到快樂的真諦。

你真正應該做的,不是挖空心思地去討好別人,指望別人施舍給你一點認可或關注。你應該做的,是告訴自己,你比你想象中要更好,更優秀,你該擁有足夠的自信,堅信自己的魅力和優點。

那些真正懂得欣賞你的人是不需要你卑躬屈膝地去討好的,而那些根本不懂得欣賞你的人也絕不會因為你的討好就改變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