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說好話,至少人人都愛聽

人都是愛聽好話的,且不論這好話有幾分真,但聽起來總歸是要順耳的多。就像“豐腴”怎麽都比“胖”聽起來順耳,“苗條”怎麽都比“瘦”好聽一樣。

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婆羅門養了一頭牛,他對這頭牛相當好,把它照顧得舒舒服服的。這頭牛想報答婆羅門,於是有一天就對他說:“主人啊,有個地方有一位長者,他家裏也有一頭牛,你去找他,就說讓我和這頭牛比賽,賭注是一千兩黃金,我保證能把這錢贏回來給你。”

婆羅門一聽非常高興,趕緊去找那位長者,轉達了牛的意思。這位長者欣然應允,在他看來,沒有哪一家的牛是可以和他家那頭相比的。

協議達成之後,很多人都跑來看熱鬧,兩頭牛就開始比賽了。在比賽的過程中,婆羅門很激動,一直指著他的牛大聲罵:“你給我好好幹!你看看你的牛角,難看死啦,一點勁兒也沒有……”

罵著罵著,牛不幹了,拉車的勁兒也沒了,結果婆羅門輸掉了這一千兩金子。

回去之後,婆羅門很生氣,抱怨了牛一通,牛也不高興了,憤怒地說遒:“主人啊,我們牛最喜歡的就是自己莊嚴好看的角,可在比賽的時候,你卻一直罵我的角難看,你這個樣子,我怎麽有一心情去比賽呢!你要是當時能誇誇我,我馬上就能贏了!”

婆羅門聽了這話,自己也反思一下,覺得牛說得有道理,於是他又找到那個老者,提出再比賽一次,這一次賭兩千兩金子。老者正是贏得意氣風發的時候,當即就拍板同意了。

在第二次比賽的時候,婆羅門按照牛交代的,一直大聲誇它的角好看,有勁兒,厲害……牛聽著這些誇讚很高興,力氣也變得更大了,很快就贏得了比賽,並幫婆羅門贏回了兩千兩黃金。

瞧,就連牛都喜歡聽好話,更何況人乎?

俗話說得好:“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話不妨多說幾句,至少人人都愛聽。

在社交場上,想要贏得別人的好感,一定要牢記:“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人都是有表現欲的,都渴望獲得別人的關注,在聊天中也是如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表達的欲望,因此,在聊天中,想要贏得對方的好感,與其絞盡腦汁滔滔不絕地展現自己,倒不如扮演好一個傾聽者的角色,把展示的舞台讓給對方。當然,如果懂得在適時的時候說些中聽的話,那麽相信這場聊天一定會非常愉快。

人一定要懂得管好自己的嘴巴,東西可以亂吃,但話郝是萬萬不能亂說的。尤其在日常的社交活動中,每說一句話之前,都應該好好想一想,自己將要說的話是否有什麽不妥當,以免禍從口出。畢竟言者無心,聽者卻可能有意,口無遮攔的後果往往就是給自己招惹無端的禍患。

總而言之,說話這件事,最簡單也最難。說簡單,張開嘴巴,上下嘴唇一碰,話就說出來了。難的是我們得為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負責,並承擔相應的後果。所以,話還是盡量揀好的說,畢竟好話人人都愛聽,不過是嘴唇一碰的事,又何必為爭一時的口舌之快,而給自己帶來無窮的麻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