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甜的人不吃虧
從小父母都會教育孩子,見到人就要張嘴喊,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先開口問聲好準是沒錯的。就像俗話說的,“嘴甜的人不吃虧”,這一點不管對於孩子還是成年人其實都一樣。嘴巴甜一點,張嘴喊人勤一點,總歸是不會讓人討厭的。
設想一下:
假如你是老板,你手下的員工A,每天一見你就大聲問好,而員工B呢,見到你就跟老鼠見了貓似的,不是躲開就是低頭。那麽,在員工A和員工B工作能力沒有明顯差異的情況下,你會更喜歡誰?
再設想一下:
假如你有兩個關係都比較一般的朋友小A和小B,小A每次一見到你就熱情地和你打招呼,小B則始終都是不冷不熱的,你不主動他也不會主動。那麽,在你對小A和小B的了解都差不多的情況下,你會更願意去和誰親近呢?
答案其實顯而易見。
每個人都喜歡那種被人尊重、被人重視的感覺,不管這個人是你的上司還是下屬,是陌生人還是朋友,被投之以關注始終都是一件令人感到愉悅的事情。因此,嘴甜的人不管在哪裏,都是很難令人討厭的。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甜並不是一味說好話,或者無原則的阿謀奉承,而是一種對別人展露的、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與尊重。當你能夠學會嘴巴甜一點,多用美好的語言給予他人一些稱讚的時候,你自己的心態也會隨之而變得積極開朗起來,對營造良好的交際氛圍也是大有好處的。
那麽,如何才能做到“嘴甜”呢?有幾個點需要注意一下。
第一,主動稱呼對方。
見人先張口,這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表達熱情與善意的方式。無論是麵對熟人還是陌生人,先開口打招呼,稱呼對方,怎麽都不會錯。這也是為什麽孩子跟隨父母出門的時候,與人打交道時,父母一定會先教孩子“叫人”的緣故。
如果你一時之間拿不準應該稱呼對方什麽,那麽就牢記一點:年輕的稱呼始終要比年老的稱呼順耳的多。比如被叫“姐姐”始終比被叫“阿姨”要讓人開心,被叫“哥哥”也總比被叫“叔叔”要聽著順耳。
第二,注意分寸。
說話要懂得注意分寸,哪怕是開玩笑,也一定要注意玩笑的尺度以及對方的反應。不管是調侃還是玩笑,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增添聊天的樂趣,讓參與聊天的人感到愉快,因此,在調侃或開玩笑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察言觀色,把握分寸,以免讓對方感到不舒服,這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第三,說話要走心。
嘴甜和油嘴滑舌是有本質區別的,油嘴滑舌的人喜歡諂媚地說好話,卻不帶一點真心。但嘴甜並非如此,真正的嘴甜應該建立在有一說一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得真誠。說話不走心,哪怕說的都是好話,聽的人也隻會感到空洞。所以說,想要成為一個嘴甜的人,關鍵還是在於“心甜”。當我們學會如何去發現別人身上的美好,以一顆感恩的心去麵對生活時,自然也就擁有了一顆“甜”的心,說出的話當然也就真誠又中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