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鳳翥鵬翔·任人唯親亦唯才 羋家雄霸衝雲霄

一個人無法撐起一個政治集團,也無法挑起一片江山。無論這個人多麽優秀,如果沒有人幫助他,都是無濟於事。從古至今,每一個名垂青史的國君身邊都有一群能臣,或是驍勇善戰,或是滿腹經綸。如同眾星捧月一般,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所以這位國君才更加賢明,更加受人敬仰。

雖然大秦國名義上的國君是秦昭襄王嬴稷,但實際上,秦國的朝政把持在宣太後羋月手中。在她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才華橫溢的臣子,他們各有所長,文韜武略,樣樣都是高手。

當年羋月從楚國嫁到秦國時,曾帶來了一些人,這些人中有幾個成了後來大秦國朝政中的骨幹成員,比如魏冉和向壽。羋月掌政後,他們漸漸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外戚集團,為大秦國的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發動對楚國的致命打擊,都離不開這個集團,盡管楚國是他們的母國。

魏冉是羋月的同母異父弟弟,嬴稷之所以能夠順利即位,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魏冉。早在嬴駟在位的時候,魏冉就已經在朝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來,他在秦國建功立業,為秦國的宏圖大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魏冉成為秦國的國相之前,還有一段小故事。羋月是個任人唯賢的人,她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從不在乎這個人出身好壞,甚至國籍民族也可以忽略不計,隻要他是有才華並一心向秦的。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趙人樓緩(曾仕於趙武靈王、秦昭襄王,活動時間跨度有四十多年,多次損害趙國,政治上主張與秦、楚聯合)到秦國,羋月非常欣賞他。樓緩是著名的縱橫家,為人深沉果敢,又伶牙俐齒。此前,他在趙國為官,對趙國可謂了如指掌。他的到來,不僅帶來了謀略與才華,更帶來了很多趙國的國家機密。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羋月提拔他當了秦國的國相。

雖然對秦國來說,樓緩是一個重要的能人賢臣,但一切人與事都是有著兩麵性的。在趙人看來,樓緩則是一個大賣國賊。他在秦國為相,顯然對趙國極為不利。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趙國趕緊派了仇液(一說為機郝,又一說為仇赫)到秦國去遊說,讓他們罷黜樓緩,由魏冉擔任丞相。

臨行前,仇液的門客宋公告訴他:“如果秦王不肯聽您的話,樓緩一定會怨恨您。您不如先去找樓緩,告訴他‘我奉命前來,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在勸說秦王的時候,我會有所保留的,隻要完成任務就行了。’這樣一來,如果事情成功了,魏冉就會感激您;如果沒有成功,樓緩也會感激您。”

說話是有學問的,仇液聽了這番話不禁豁然開朗。這樣一來,他便誰都不用得罪了,成功與否,都會有人感激他。

來到秦國後,仇液果然先去了樓緩處。

仇液與樓緩雖然此時各為其主,但也算是故人相見。對於仇液的到來,樓緩有些驚訝,又有些擔心。他不知道趙國派仇液來這裏做什麽,但無論做什麽,都極有可能是和自己有關的。現在他成了秦國的紅人,官居高位,難免會讓母國憎惡。

仇液看出了樓緩的擔心,便笑著說:“我此行的目的,想必你也猜到了。趙王對你的所作所為非常生氣,特意派我前來說服秦王,讓他不要再任用你。”

一聽仇液如此說,樓緩又是生氣,又是害怕,臉色一下子沉了下來。

仇液看著樓緩的臉色變化,繼續說道:“不過你放心吧,我不會盡力去勸說的。本來,我是不想來做這個說客的,但是王命不可違,我也沒有辦法。見了秦王之後,我隻和他傳達一下趙王的意思,然後就離開,絕不多說。”

樓緩一聽大受感動,剛剛的擔憂與害怕完全消失了。

在朝堂上,仇液見到了秦王嬴稷和宣太後羋月。就像仇液和樓緩約定的那樣,仇液輕描淡寫地向秦王和太後建議了更換國相樓緩為魏冉之事,然後就不再說話了。

嬴稷本以為這是個牙尖嘴利的說客,一定會滔滔不絕地講一堆大道理來勸說自己以魏冉為相,沒想到他說完一句之後,等了半天都沒有下文,不禁有些奇怪。單憑這樣蒼白的一句話,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的。見仇液久久都沒有再說話,嬴稷才緩緩開口道:“我秦國之事,自有我秦國自己做主。樓緩是個難得的人才,任相國是最合適的人選。”

聽嬴稷的意思,應該是不接受仇液的建議了。樓緩終於鬆了一口氣。

嬴稷雖然對仇液的表現感到惶惑,但是羋月卻猜到了其中的緣由,一定是仇液怕得罪樓緩,所以才不進行辯駁。有時候,沉默是最好的武器,盡管仇液沒有再多說什麽,但是羋月已經在心裏接受了這個建議。其一,魏冉是自己的親弟弟,與樓緩相比,她的確更相信魏冉,如果讓魏冉擔任國相,更利於培養起一批屬於自己的勢力集團。其二,樓緩是趙人,雖然她對他的忠心與才能毫不懷疑,但是在趙國看來卻是巨大的危機,既然趙國已經派使者前來勸說,如果不答應趙國,必然會和趙國結仇。此時政權還不是很穩固,正需要列國的支持,如果在此時失了人心,對以後的發展必然有害無利。

然而,就在羋月剛要開口說的時候,卻被嬴稷搶了先。一聽嬴稷的話,她不禁暗自搖頭。等嬴稷說完,她才開口說道:“其實趙王的擔憂我們也明白。至於是否更換國相一事,我們還需要再考慮考慮。”

羋月的這一番話讓剛剛鬆了一口氣的樓緩一下子脊背發涼。所謂“考慮考慮”,十有八九就是接受了。

仇液一聽,不禁大喜,這樣一來,他不僅沒有得罪樓緩,反而成功地完成了使命,對趙國來說可是大功一件。不過,聰明的仇液沒有表現出任何高興的樣子來,隻是識趣地告辭離開了。

回到內宮,嬴稷不解地問母親為什麽要那麽說。羋月將自己的理由告訴了嬴稷,並提醒他:“身為一國之君,要懂得察言觀色。你看在朝堂之上,仇液說趙王推薦魏冉為相時,樓緩似乎根本沒在乎。從他的表情上,我就知道仇液在見我們之前一定見過樓緩了。所以,仇液作為一個說客卻隻說了一句話,其實比他喋喋不休說個不停更有說服力。”

嬴稷一聽恍然大悟,對母親也更加佩服。其實,在他的帝王路上,這隻是一個開始,在以後的歲月中,他會從母親羋月身上學會許許多多的帝王之道,母親的言傳身教給了他莫大的影響。

過了一段時間,秦國果然罷免了樓緩的相位,任魏冉為相。

秦國的軍隊被人稱為“虎狼之師”,他們的戰鬥能力是異常驚人的。不過,無論多麽優秀的軍隊,也必須有一個優秀的統領才能發揮出軍隊的優勢。在與楚國的鬥爭中,魏冉做出了重要貢獻。多年前,他曾因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飽受冷遇,由於自己的關係,母親也多次受辱。所以,他憎恨魏國,同時也憎恨楚國。從小到大,那份隱痛一直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沒有人知道,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人會有著那樣不堪回首的童年。母親是他心中永遠的痛,他曾發誓,此生一定要為母親報仇,但是多年來始終沒有機會。後來聽說楚威後已經病歿,他心中的仇結才有了小小的舒展。但是還有那麽一些結,在他心中徹底打死了,再也解不開。他憎恨楚王室,恨不得將其夷為平地。

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魏冉終於有了進攻楚國的機會。他率領秦軍殺入楚國,一舉奪取了楚國的宛、葉兩座城池。

畢竟楚國是魏冉的母國,為了避免楚國派人找他來興師問罪,魏冉假裝稱病,請了整整一年的病假。羋月理解原因,丞相的職位便暫時由客卿壽燭擔任。一年後,魏冉已經避過了風頭,便繼續擔任丞相之職。

魏冉能征善戰,又頗具謀略,受封的第四年,魏國背離秦國,單獨與齊國交好。這正是進攻魏國的一個大好機會,國仇家恨加在一起,他立即請求出擊魏國,在給他們個教訓的同時也可以擴大秦國的版圖。羋月雖然擔心弟弟的安危,但還是答應了。她知道,對男人來說,戰場是最好的建功立業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秦國要想統一天下,就必須將其他諸侯國逐個攻滅。雖然現在的力量還不夠,但總要一步一步來,日積月累,才能得到天下全部的土地。

魏國雖然不是什麽富裕國家,但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國處在秦國的東部,同時也處於各諸侯國的中間部位,對於秦國的統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魏冉對行軍打仗非常在行,又加上秦國的軍隊驍勇善戰,所以很快就打了勝仗,攻占了魏國的河內地區,並奪取了大小城邑共六十餘座。魏國慌忙求和,生怕這樣下去連都城都會被秦國攻占了。他們獻出了河東方圓四百裏的土地,請求秦國收兵。

按照秦國的國力,就算是滅掉魏國也是綽綽有餘的,但是他們不能這麽做,因為一旦滅掉魏國,諸侯國之間盛傳的“秦國威脅論”便成立了,勢必會遭到天下諸國的圍攻。所以,魏冉見好就收,帶著戰利品班師回朝。

魏冉戰功顯赫,不僅是與羋月有著血緣關係的弟弟,同時也是一員得力的股肱重臣。司馬遷評價魏冉說:“穰侯,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嚐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司馬光也讚歎道:“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災害;薦白起為將,南取鄢、郢,東屬地於齊,使天下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強大者,穰侯之功也。”

除了魏冉這個長弟,羋月還有一個次弟羋戎。

羋戎和魏冉一樣,也是個驍勇善戰之人。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因為懼怕齊國與韓國和魏國的聯軍,並向齊國屈服,違背了與秦國的盟約。羋月和嬴稷商議,是時候給楚國點顏色看看了。所以,他們準備派人去攻打楚國,教訓一下這個反複無常的國家。

這時候,羋戎站了出來。

對他來說,楚國是一個承載著傷痛與屈辱的地方,而秦國則給了他再生。回想當年,楚國的天地那般博大,竟然沒有他一處容身之所,楚懷王為了穩固自己的王位屢屢迫害他,如果不是逃到東周,隻怕這顆頭顱早就不在項上了。

臨行前,羋月和嬴稷一起為他設宴餞行。羋月本不同意他出戰的,但是羋戎執意堅持。

在羋戎看來,這一場戰爭不僅僅關乎著秦國的命運,更是為自己報仇雪恥的一次難得良機。他目光如炬,堅定地告訴羋月:“姐姐,我一定會打贏這場仗,如不勝利,絕不歸還!”

羋月雖在乎戰況,但更在乎的是這個與自己血脈相連的親弟弟。雖然在楚國她還有一些親人,但是那些人與她已經沒有任何感情可言。在秦國,雖然有一些誓死跟隨的忠臣良將,但畢竟不是親人。羋戎是她一奶同胞的親弟弟,她對這個弟弟的感情,甚至比對魏冉還要深。她與羋戎曾經分開多年,正是因為有過一份失而複得的深情,所以才更害怕失去。如果羋戎在戰場上有什麽閃失,她簡直不敢想象。所以,她一再叮囑羋戎:“勝敗乃兵家常事,無論戰況如何,都一定要安全地回來。”

對楚懷王的仇恨,在羋戎心中爆發出了強大的力量。每次開戰,他都身先士卒,勇敢地殺入敵軍之中。一來二去,楚軍中都知道秦軍裏的那個將軍是個不要命的主兒,一聽說是羋戎率領的部隊,還沒開戰就都嚇得體如篩糠,甚至有很多人做了逃兵。

羋戎率領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殺得楚軍方寸大亂。第一次勝利後,羋戎興奮不已,趁著這股銳氣,他一直攻下去,直到拿下了楚國的新城等八座城池。

前線的捷報頻頻傳來,羋月喜不自勝。想到自己有兩個如此勇敢的弟弟,她不禁分外驕傲。嬴稷也為這個消息開心不已,他立即發下一道詔令,將新得的新城賞賜給羋戎,羋戎的稱號也隨之從“華陽君”變成了“新城君”。

楚國已經受到了重創,如果再攻打下去,隻怕會引起諸國的反對與攻訐。羋月和嬴稷商議,要想控製楚國,就必須抓住他們致命的把柄,而這個把柄,就是楚懷王。所以,後來羋月幹脆囚禁了楚懷王,國仇家恨一起狠狠地報了回去(後文詳述)。

在與楚國的爭鬥中,羋戎立了大功,他的名氣也在秦國迅速傳播開來。

羋戎雖然不在羋月的隨嫁團之列,但也是因為羋月嫁到秦國才投奔而來的。在這個外戚集團裏,羋戎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羋月的隨嫁團裏,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向壽。

向壽是羋月的娘家親戚,當年陪羋月出嫁時,向壽還隻是一個孩子。之所以把這麽小的孩子也作為陪嫁,是因為楚懷王擔心他長大以後會威脅到自己的王位,所以趁著他還沒有長大,就趕緊把他遠遠地打發走了。

楚懷王卻不知,他嫁出去的這一支隊伍,多年以後竟會給楚國帶來巨大的災難,他更不知,那一場盛大的婚禮,竟潛伏著他多年以後的葬禮。

幼年的向壽天真而活潑,那時的他還不懂得何為權術,更不明白為什麽楚懷王會讓他與羋月一起離開楚宮。直到漸漸長大,他才懂得了熊槐的“良苦用心”。有些事情其實不懂得最好,一旦懂得了,就會被痛苦與悲憤所折磨。當向壽終於懂得了熊槐的安排,對熊槐,甚至是楚國的憤怒也滔滔而來。

羋月嫁到秦國後沒多久就生下了嬴稷。向壽隻比嬴稷大了幾歲而已,在孩子之間,這幾歲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兩個孩子經常在一起玩耍,非常投機。向壽如同長兄一般無時無刻不在關懷著嬴稷,嬴稷想要什麽,向壽總會想辦法為他得到。多年來,這份關懷與愛護形成了一種習慣,所以長大後的嬴稷最信任的人便是向壽,對他而言,向壽是長兄,是朋友,更是一個難得的知己。

後來,嬴駟去世,嬴**即位,嬴稷理所當然地成為魏紓的眼中釘。那時候很多人對嬴稷避之猶恐不及,生怕因為和他走得太近而受到牽連,唯獨向壽依然對他嗬護有加,不僅沒有像別人一樣遠離他,反而和他走得更近,經常安撫他、勸慰他。這一份真情,一直深深地埋在嬴稷心裏。在燕國的那幾年,他也經常收到向壽的書信。那些字字鏗鏘的書信給了他莫大的鼓舞,讓他在那片苦寒之地學會了如何堅強地活下去。

隻有在患難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朋友。因為患難之交,嬴稷對向壽有著不同於他人的深刻感情。所以後來就算他成了秦王,和向壽依然親密無間,有什麽好吃的總要和向壽一起分享,和向壽同乘一輛車駕,甚至特許向壽可以和他穿同樣的衣服(君王命服應該是除外的)。

嬴**在位的時候,曾派向壽和甘茂一起出使魏國,說服魏王和秦國一起討伐韓國。趁著那次機會,向壽特意北上去了一次燕國,看望許久不見的嬴稷。但是,甘茂並不讚同向壽的做法,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花公費辦私事。為此,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後不歡而散,兩人一個回國複命,一個北上燕國。甘茂回去後就向秦王狠狠地參了向壽一本,也因為這件事,向壽與甘茂結下了仇怨。

向壽沒有理會甘茂的憤怒,毅然前往燕國。離開秦國時,嬴稷還是少年模樣,而這一次相見,向壽幾乎認不出來他了,昔日的小小少年已經長成了一個壯碩的青年。

若論輩分,向壽是嬴稷的長輩,但兩個人一起長大,幾乎沒有什麽長輩與晚輩之分,如同親兄弟一般。兄弟倆一見麵感慨萬千,互相訴說了許許多多分別以來的事情。那時嬴稷以為,自己這一輩子隻怕都要在燕國度過了,他對於向壽的到來感動不已。當然,他也心存了那萬分之一的希望,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回到秦國,成為秦國的君王。

沒想到,僅僅在向壽探望他的第二年,嬴稷那萬分之一的希望就成為現實。從他戴上王冠的那一刻起他就發誓,一定要重用向壽,這樣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這樣一個忠肝義膽的好兄弟,如果不信任他,還能信任誰呢?

不過,人沒有絕對的善惡,壞人有時候會辦好事,好人有時候也會辦壞事。在一些影視、小說作品中,向壽往往是一個忠肝義膽又直率勇敢的將軍形象,不過,真實的向壽卻有著狹隘的一麵。因為此前他與甘茂結了仇,這個疙瘩就一直結在他心裏,總想找機會報複甘茂。嬴**在位的時候,他一直沒有機會報仇,這一次嬴稷成了秦王,機會終於來了。他向嬴稷說了很多關於甘茂的壞話,以至於嬴稷大發雷霆,甚至揚言要殺掉甘茂。

甘茂在宮中與別人相處還算不錯,嬴**在位時,他也很受重用。有一個和甘茂交情不錯的宮人得知了秦王要殺甘茂的消息,趕緊跑到甘茂家打算告訴他。

很不巧的是,甘茂不在家中。宮人一聽著急了,趕緊跑出去找。跑了很長的路,他終於看到了甘茂,並急急忙忙把秦王要殺他的消息告訴了他。

甘茂一聽非常驚懼,自知向壽比他得寵得多,如果前去辯解,嬴稷也未必會聽得進去,甚至很有可能認為他欲蓋彌彰,直接把他殺掉。為了安全起見,他隻好馬上逃離秦國。想到能與秦國抗衡的,隻有齊國和楚國。楚懷王昏聵無能,他當然不會愚蠢到明珠暗投,而是決定投奔齊國。

他趕緊謝過了那名宮人,也沒來得及回家就直接逃亡到齊國去了。

甘茂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他的離開對秦國來說是一個損失。當羋月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她狠狠地批評了嬴稷和向壽,教訓他們不該逼走甘茂:“現在秦國正是用人之際,你們竟然因為私人仇怨而逼走賢臣,簡直是胡鬧!你們還是小孩子嗎?竟然做出這麽荒唐的事!”

嬴稷和向壽自知做了錯事,低著頭一聲不吭,默默地聽太後教訓。直到羋月罵完,嬴稷才大著膽子說:“這件事是我的錯,現在我就派人去把甘茂找回來。”

“隻怕甘茂已經不肯回來了!”羋月憤恨地說。

嬴稷果真派了人去齊國,請求甘茂回到秦國來。

甘茂一到齊國,立即受到了優厚的待遇。齊王早就聽說甘茂是個難得的人才,沒想到秦王竟然不知道珍惜,還差點把他殺了。

到齊國沒幾天,嬴稷派的使者也來到了齊國,他們非常誠懇地請求甘茂回去,說秦王知道是自己聽信了讒言才會誤會於他。然而,好不容易逃離了火坑的甘茂又怎麽肯回去呢?更何況,他怎麽知道秦王會不會是故意把他騙回去,然後馬上殺掉呢?所以,甘茂說什麽都不肯答應,使者隻好回去複命。

嬴稷對自己魯莽的言行後悔不迭。在以後的日子裏,他曾多次想挽回這次過失,把甘茂請回來,但都被甘茂拒絕了。後來甘茂曾替齊國出使楚國,嬴稷以為遇到了好機會,便趕緊向楚國索要甘茂。他覺得,就算是綁架,也要把甘茂綁回來。然而讓他意外的是,一向懼怕秦國的楚懷王竟然拒絕了他的要求。其實,無論多麽昏聵的人,他終究是有原則的,楚懷王畢竟還是一國之君,怎麽可能把齊國派來的使者綁了當成禮物送給別國呢?古人有雲:兩國相爭,不斬來使。何況,楚國與齊國還是友好鄰邦,更不可能做出傷害來使的卑鄙事。

有一些錯誤是永遠都無法挽回的。無論做什麽事,無論在什麽時候,都不要抱著“做錯了還可以重來”的心理。有些人、有些事,如果你當時沒有珍惜,錯過了就將是一輩子的遺憾。

雖然向壽有一些狹隘,但是在戰場上,他也像羋戎那樣是一員猛將。曆史上著名的伊闕之戰中,就有向壽的身影。伊闕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94年到前293年之間,是由白起率領的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逐個殲滅韓國、魏國及東周聯軍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向壽所領導的攻取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的這場戰爭便屬於伊闕之戰的一部分。他率領軍隊配合主將白起攻打韓國,並很快攻克了武始。

魏冉、羋戎和向壽緊緊地團結在羋月身邊,這三個人形成了強大的力量,構成了一個震懾天下的外戚集團。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單憑羋月一個人是無法撐起這片江山的。他們文韜武略,各有所長,為秦國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更為大秦國後來的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