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龍八部

太和十三年,父親去世後,酈道元承襲永寧侯爵位,依例降為伯爵,那一年,酈道元一十七歲。太和十七年秋,大魏遷都洛陽,酈道元擔任尚書郎。後來,酈道元在多地任職,他四處探訪古籍中見龍的地點,足跡踏遍了所能行至的河流山川。他在《水經注》中詳細記載了踏足過的河流山川,世人隻知他在為《水經》做注,卻無人知曉他也在尋龍。

龍究竟為何物?在利慈池旁,酈道元知曉了一種說法。

一日,酈道元行至沫水,聽說晉太始(泰始)元年,有兩條黃龍現於利慈池。(7)他即親自前往利慈池觀之,隻見池水深不見底。路人雲,池底直通海眼,有黃龍居於池底,往返於大海與水池之間。這個說法和白龍潭的傳說不無二致,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了此事。他在池邊盤桓數日,希望能親眼見到黃龍,但卻未能得償所願。臨行時,酈道元偶遇一行腳僧,行腳僧瞧見他的失望之色,開口問道,“這位施主,何故憂慮?”

行腳僧的慈眉善目讓酈道元放下戒備,他告訴行腳僧,他在尋龍。

行腳僧笑了,“龍乃天龍八部眾之一,不足為奇。”

“世上真的有龍?”酈道元驚奇道。

“然也,能為凡人所見之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像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施主所尋,乃地龍也。”行腳僧肅然道。

“這地龍,又居於何處?”酈道元急急追問。

行腳僧指指水池,“地龍蟄伏於深淵之中,順伏流而行,常人難以見之。偶有現身世間,非大德者不能見。”

“吾嚐聞,人多見興雲致雨之龍。”

“興雲致雨之龍乃奉龍王之令行雲布雨,福澤四方,龍常從雲霧探首從江河湖海中吸水,故多為人見。”

“如此說來,龍實非人間之物……”酈道元沉思道。

“龍有神通,變化莫測,能大能小,能隱能現。龍的種類不同,有金龍、白龍、青龍、黑龍。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又有劄龍、鷹龍、蛟龍、驪龍,又有天龍、地龍、王龍、人龍,又有魚化龍、馬化龍、象化龍、蛤蟆化龍。”行腳僧終於說出了更多,“但施主須要明了,龍雖神異之物,但依然是輪回之中的畜生,未得解脫。”

“大師的意思是?”

“龍有四苦:被大鵬金翅鳥所吞苦;交尾變蛇形苦;小蟲咬身苦;熱沙燙身苦。”僧人肅然道,“施主,龍本非人道之物,實乃虛妄,切莫陷入執念。”

酈道元心中一動,緊接著他恭敬地向行腳僧施了一禮,“小子受教了。”

“施主不必多禮,”行腳僧回了一禮,“人身難得,切莫虛度在追尋虛無之物上。苦海無邊,苦海無邊啊。”

與行腳僧分別之後,酈道元仔細翻閱佛經典籍。末了,酈道元卻不完全讚同行腳僧之語,盡管行腳僧是出於好意,但也未免過於輕率。他心知,行腳僧之言乃佛經之語,對龍的描述多有傳說誇大之意。他曾在古籍中見到記載,知上古夏朝有豢龍氏與禦龍氏。可知,上古之時,龍類並非罕見之物。(8)

由此看來,古人不僅見過龍,而且竟然豢養龍,甚至膽敢食龍之肉。酈道元每思至此,不禁有匪夷所思之感。由此可見,龍實非神異之物,上古之時,龍並非罕見之物,也許存在一個人與龍共存的時代。行腳僧所言,絕非可信之詞,龍非神異之物,隻是一種罕見生物,古籍也多有食龍記載。(9)

在一個深夜,酈道元提筆在伏流篇中寫下:

……行腳僧之論,大謬也……

落筆之後,酈道元突然想到,既然龍非神物,所謂真龍天子,也實屬杜撰之言,但世人皆以為龍乃神物……如若有人知曉他在尋龍,恐怕……

他警覺地打消了自己的思緒,也第一次意識到手中之筆可能帶來殺身之禍。

此伏流卷絕不可外示於人,在那個夜裏,酈道元在心裏做了決定。

花甲之年的酈道元在顛簸的車廂中沉沉睡去,睡夢中,一條黑色巨龍在雲間蜿蜒穿梭,引頸長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