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火星的報道

星空網火星基地火星時間5月12日9時電(記者張萌):

火星登陸死六人事故原因眾說紛紜。

整個火星登陸過程發生了五次事故,現已死亡六人。

記者從事故調查組獲悉,蜂巢號並不承擔事故責任——所有事故都是由幾艘火星飛船引起的。

記者在造成三人死亡的那次嚴重事故現場看到,三名乘客是在著陸過程中被劇烈撞擊後拋出艙室的。盡管火星重力減緩了他們墜入地麵的速度,但巨大的撞擊力仍然讓他們瞬間喪命。

據參與急救的露絲醫生介紹,他們的頭部都遭到了致命傷害。另一位救援小組成員則情緒激動地告訴記者,事故是因為減壓氣墊泄壓不及時形成反衝造成的。他說這種減壓氣墊是20年代中期的產物,在著陸時存在潛在安全風隱患。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在火星基地共有六艘飛船,它們都參與了從火星軌道到基地的運輸任務。但這些飛船的建造年代不一,上述使用減壓氣墊的飛船早在20年代中期就已投入使用了,服役時間已接近十年。

不過著陸事故仍在調查之中,一些專家也表達了不同意見。有專家認為火星飛船有足夠的安全性能——這從以往的安全記錄中就可見一斑了。記者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火星飛船確實很少發生著陸故障。雖然相比蜂巢號的次級船,這些飛船均要求宇航員具有更高的手動控製能力。

這實際上帶來了另一個潛在問題:駕駛員的精神狀態這一不穩定因素。

在舒帆教授提出太空適應綜合症分類標準之後,雖然適用於Ⅱ型和Ⅲ型症狀的案例不多,但也並非為零。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最近的一個案例就發生在蜂巢號首航的火星著陸過程中。一艘次級船的領航員進行了違規操作,導致飛船傾覆,所幸未造成人員失亡。在後續的調查中發現,這名宇航員具有典型的Ⅲ型症狀和信仰分裂人格。

在這次事故調查中,三名火星飛船的駕駛員被懷疑患上Ⅲ型綜合症並被強製進行心理狀態評估。記者就此求證露絲醫生時,對方卻拒絕發表任何評論。

一位不願具名的移民表示,著陸事故雖是小概率事件,似是暗指調查組小題大作。據了解,Ⅲ型綜合症篩查過程相當複雜,不但要強製催眠受試者,還要進行大腦眾多區域的測試,以檢測受試者對於特定刺激的應激反應。其最終目的是要排除受試者的反人類、反社會、反政府傾向和超出人類理解範圍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位移民認為,作為理性的宇航員,患上Ⅲ型綜合症的可能性並不大。不過當記者問她是否具有可能性時,她卻表示“不好說”。

另有專家認為參與搶運是這幾艘火星飛船發生意外的原因之一。由於時間緊、任務重,不少宇航員承受著較大壓力。據了解,2 000名移民和3 000噸物資的巨大運輸量對蜂巢號的八艘次級船帶來了挑戰,這也是六艘火星飛船參與搶運的原因之一。

蜂巢號船長本吉事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蜂巢號在完成卸載之後馬上就要開往離火星2 000 000公裏之外的區域。它將在那裏等待小行星“大花生”的到來。本吉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地球居民大可不必擔憂,蜂巢號有足的夠力量將“大花生”帶到火星上來。

星空網火星基地火星時間5月28日15時電(記者張萌):

移民已適應 新環境基地建設有序進行

火星基地建設正在井然有序地開展。

移民們在經曆了難民般的艱辛和初來乍到的種種不適後,終於表現出了高昂的建設熱情。

他們中大部分是工程師和各領域的專家,在登陸火星後的短短半個月時間裏就迅速搭建起了臨時居住棚和醫療棚,並且擴建了原來基地的蔬菜棚。

這些居所由快裝聚變能源球提供能量,以抵禦尚未得到顯著改善的火星溫差。醫療人員在花了一天時間調試完五台全體掃描診斷機和納米機器人治療器後,已順利收治了十來個在著陸過程中受傷的移民。目前他們的病情基本穩定,預計在一個月內將會全部康複並投入到基地建設中去。

數位火星農學家在擴建的蔬菜棚裏種下了速生蔬菜——轉基因生菜、草莓和西紅柿。一位農學家告訴記者,在二十天後生菜即可食用,草莓和西紅柿則需要三十天左右。蜂巢號的種植專家香穗子告訴記者,目前的食物儲備為三十五天。如果基地的食物供應出現短缺,蜂巢號能夠滿足大約二十天的蔬菜供應。土豆的培育則略顯滯後,目前栽種麵積大約為一畝,產出量僅能滿足十天的主食需求。一位工程人員表示,擴建中的土豆種植園將達到5畝。不過記者了解到,就轉基因土豆兩個月的生長周期來推算,5畝種植麵積仍略顯不足。在未來半年內,移民或將過上食物短缺的日子。

當記者問上述農學家為何不從藍藻中提取營養物質時,該農學家表示,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會采集那些產氧植物,以保證火星大氣在未來十年間能得到顯著改善。同時暫緩開展的還有動物培育計劃,由於動物的存在會消耗空氣中的有限氧氣,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隻在實驗室範圍內進行培育”。

建築工程師們正在籌劃著進一步擴大地下人工湖的開鑿麵積。他們將原來的六條輻射狀路基向外各推進了兩公裏,以方便將聚變能源球運送到指定地點並進行安裝。

模塊化火星住宅沿著路基一字排開。一位中國籍工程師告訴記者,這些建築模塊是由輕便的高熵合金海綿體製作的,能夠抵擋火星上沙塵暴的衝擊。但記者了解到,由於藍藻、蘚苔和地衣在塔爾西斯高原不斷蔓延,實際上沙塵暴天氣已經大幅減少。但每年火星南半球進入春季時,沿著阿爾西亞山平緩的山坡仍會刮起自下而上的沙塵。

據這位工程師介紹,每個住宅都有一個小型聚變動力,能夠供應一百年左右的生活能源。這100年間,火星飛船會前往月球礦場開采氦-3燃料,這樣就能為住宅的製氧、充壓、照明、供水等持續提供動力,同時可保證獨立的淨化循環裝置運轉。住宅裏產生的所有廢物、排泄物和其他垃圾都會進入固液分離裝置。水將進入循環係統,分離出來的固體將被壓製成營養餅後送往蔬菜大棚。

材料工程師們在過去五天裏拚接了一個模塊化的材料製造工廠和一個實驗室。他們將立即動手開展材料的研製和生產。材料專家將和植物學家們緊密合作,從植物中提煉乙二醇來生產塑料。高熵合金研究室雖然也在籌劃之中,但一位材料學家表示,在火星礦產的製備方法還沒完成測試之前,研究室的建設暫未提上工作日程。

與此同時開展的還有飛行器的設計工作。由於火星地表上高山、峽穀、隕坑和窪地星羅棋布,導致地麵交通工具寸步難行,研製合適的飛行器已成了當務之急。一位名叫瓊斯的火星交通專家認為,幾年前美國國家噴氣實驗室研製的“火星一號”完全是個失敗的產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瓊斯本人就是“火星一號”項目的主持人。他認為“火星一號”失敗的原因是不能進行現場調試,當時火星空氣動力學試驗數據必須發回地球,導致試驗調試周期拉得太長,所以至今仍未完成測試工作。不過下一輪研製計劃馬上就要展開,預計將在三個月內完成第一階段的數據收集和圖樣設計工作。

記者手記: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大多數移民對火星的未來還是充滿信心的。在經曆了抵達火星之前的諸多艱難後,這些人投身火星基地建設的熱情令人感動。他們雖然來自世界各地,而且大多數是工程師、科學家、生物學家和醫生,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時也都在火星相關領域裏有所涉獵,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在此前的火星基地建設中曾經有過突出貢獻。

經記者統計發現,這批移民中的99%都發表過至少一篇關於火星基地建設的專業論文。正因為這樣,他們在開展火星基地建設時均表現出了極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使基地建設取得了令人吃驚的進展。

這批人裏沒有銀行家、金融家、投資人或商人——盡管在確立人選時,不少金融領域的人士抗議職業歧視,但仍然沒有一個此類職業的人入選。很顯然,在火星幣和火星股票沒有發行前,火星基地還不需要這類職業。據悉,即使在地球上,這些人往昔的風光日子也一去不複返了。貨幣的流通屬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大部分股市已經崩盤,銀行成批破產,財富也一下子變成了一堆沒有意義的數字和一錢不值的黃金和白銀。

當然,火星基地走上發展正軌還需一些時日。不過目前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麵,似乎也足以給人類信心:如果地球大毀滅事件真的發生,火星移民將有勇氣熬過漫長的冬天,等待地球陰霾散去。100年後,他們的後代還將重返地球,重建立起一個新文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