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孔德報告》

胡一雲輕輕地抬頭望向黃覺和李君健,發現他們兩人也正向他看來,三人麵麵相覷,眼裏充滿是狐疑之色。

威廉姆覺察出了他們的困惑,和聲問道:“幾位有什麽想法?”

“很難置信,”黃覺搖了搖頭說:“在九年前的《阿孔德報告》裏,阿爾西亞山岩石中發現的堿基類似物,隻是多種堿基形式和堿基結構的化合物,這些有機化合物是以散亂的、遊離態的形式分布的,它們之間既沒有氫鍵連接,而且它們本身的結構也是不完整的,所以沒有結論認為那是包含基因信息的生物分子。但在這份材料中,卻說堿基是按順序排列的,這是很明顯的證據,說明火星生命是存在的,或者說是曾經存在的。”

胡一雲知道《阿孔德報告》是由美國火星任務專家阿孔德撰寫的火星考察報告。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在阿爾西亞山西北斜坡岩縫的冰漬層裏找到了數塊石頭,發現了其中含有堿基的有機化合物,因而他得出結論認為,在當時的火星環境中,火星生命正處於孕育階段,但其後的環境變化使這個過程中斷了。這個報告在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同時也加速了人類火星探索的步伐。

李君健翻到電子書中的一張圖片上,上邊顯示著一個表麵覆蓋著類似糖霜的半透明棍狀物,其裏邊有一條黑色螺旋線。他隨手將電子書靠近光束,並用手指把圖片拖曳進光束裏,圖片的二維碼信息便被光束解讀出來了,顯示出3D動畫,那個棍狀物開始緩緩旋轉著,與會者都能從不同側麵看到它的形狀。李君健用手指著棍狀物對眾人說:“從堿基分布和排列的情況看,這段分子聚合體好像發生過DNA片段交換,這是更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

“DNA片段交換是怎麽回事?”一直未發一言的總幹事唐納德這時問道。

“唔……從宏觀和通俗的角度來理解,就是有性繁殖中的受精過程。”

“這是個受精卵?”董鳴作為組織協調和處理外事關係的官員,並不了解這些技術問題,但很顯然他也被李君健剛才的觀點震住了。

“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受精卵,受精卵是完整的生殖細胞,人類卵子直徑能達到0.2毫米,相比這個分子聚合體大了幾十萬倍。也就是說對這個分子聚合體……或者我們也可以叫它染色體吧,對它而言,DNA信息交換是在納米級別上進行的。不過讓人費解的不是這些,而是……李君健突然停了下來,像是正在琢磨一件什麽事情一般。

“而是什麽?”正在傾聽的威廉姆見李君健不再接著往下說,忍不住追問道。

李君健回過神來,支吾道:“嗯……沒什麽。我覺得這種尺度上的基因信息交換也是地球生物圈內經常發生的事。但在火星上、尤其是在一塊隕石的核內發生這種情況,就太讓人難以置信了。”

“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解釋。”威廉姆迅速將臉轉向胡一雲問道:“胡博士,你怎麽看?”

胡一雲此時的思緒已經飛到了九霄雲外。與黃覺和李君健一樣,他也發現了這種不同尋常的現象。兩種基因信息的交換是自然產生的,就像**與卵子結合一樣。有性繁殖正是在這種基礎上建立了基因進化機製——通過細胞的重新結合,增加了基因表達的各種可能性,從而為基因突變和物種進化創造了條件。但從這份報告所提供的資料來看,情況就變得非常複雜了——這到底代表著原始生命的誕生還是意味著某種未知力量的控製?它與《阿孔德報告》中的堿基分子有關係嗎……

“胡博士,胡博士?”代表先生威廉姆有點不耐煩地急切催促道:“你認為這種分子有分裂生長的可能性嗎?”

“哦,對不起威廉姆先生。”威廉姆的喊聲將胡一雲的思緒拉了回來。才發現威廉姆那雙灰藍色的眼睛正瞪著他,熱切期待著他的回答。胡一雲下意識地將視線移到黃覺和李君健身上,說道:“我很難據此判斷原因,但我有幾點意見:第一。這是一條比較完整的DNA分子聚合體,並且,就像李院長所說的那樣,它的基因信息產生過交換,也就是說進行了配對,但沒有進一步分裂,我們不知道這個自然過程為什麽中斷了;第二,”胡一雲深深吸了一口氣,將目光轉向董鳴和威廉姆說道:“在我們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這種分子聚合體有可能裂變生長,但概率很低,這是我從專業角度做出的判斷。”

威廉姆輕輕舒了一口氣,正準備說話時,胡一雲又補充道:“不過我認為在沒搞清原因的情況下,我們更不應該盲目使用有關技術。”

聽到這裏,威廉姆點點頭,對胡一雲和其他兩位專家說:“各位,我將把你們的意見反饋至馬馮秘書長。同時,”他說著將目光轉向董鳴說道:“我們還要調查那條火星基地將使用DNA複製技術的謠言是從哪裏傳出來的。我們的一切行動都將在聯合國的法律框架、尤其是《太空倫理法》規定的範圍內進行。但我需要透露的是,《太空倫理法》修正案正在提上議事日程,以便適用於當下和將來可能發生的新情況。”

會後,胡一雲得到了其他四個專家組對火星怪石內分子聚合體的初步意見報告,其中美國專家一致認為這是繼《阿孔德報告》之後的又一力證,說明火星生命還在孕育期時就遭到環境巨變的扼殺。日本專家組保持著與美國專家的一致論調,認為這一分子聚合體正是在火星生命萌發時產生的。

來自歐洲的專家組則存在較大的分歧,英國的一位專家認為這是原始生命廣泛散布宇宙的證據,但他的“老舊的二十世紀日不落帝國心態”遭到了一些專家的嘲笑;來自法國的專家則認為這是一個封存於**中的有機分子化石;德國的專家更進一步認為它是化學自養型生物分子。

而俄羅斯的專家組則提出了一種驚人的觀點,認為這個分子或許是40億年前地球撞擊成月時從濺往火星的隕石中攜帶的,很可能來自地球的早期生命LUCA(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他們認為LUCA以DNA儲存遺傳信息,並且會自動互換基因信息片段。當達到火星寒冷的環境後,這種喜熱的生命體才會無法生存進化。

自從那次會議結束之後,威廉姆一直與胡一雲保持著密切聯係。胡一雲內心也非常清楚,SDA將會有下一步的動作,根據自己的研究領域和威廉姆的熱忱態度,將來他們到底要做些什麽已經很明確了。隻是胡一雲並不去捅破那層窗戶紙,這倒不是擔心法律問題——他對於培育那個火星生命的積極性並不比其他科學家高。

從威廉姆那裏,胡一雲陸續了解到一些新的情況。由於眾說紛紜,聯合國SDA難以取得一致的意見,因此,對下一步需要開展的工作有些舉棋不定。火星怪石——這時它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火星生命石”——被放在位於火星同步軌道上的蜂巢號科考環醫藥實驗單元裏,在每個火星日都進行兩次觀測,以確定水珠和分子聚合體的性狀是否發生改變。

多數專家讚成,在火星生命石送回地球後,應在嚴密控製的實驗室內切開隕石,對分子聚合體進行更細致的觀察。這就這對實驗室環境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有人認為要將實驗室內各類細菌、病毒和孢子的數量控製在絕對的零個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位韓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相對可行的方案——將火星生命石放在直徑為一米左右的玻璃球腔內,可讓研究人員利用機械手在玻璃腔外進行各種操作和觀測,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汙染的可控性。

威廉姆在一封郵件中提到,SDA正在加緊推進《太空倫理法》的修訂工作,計劃在下一屆聯合國大會之前提交審議,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有關外星生命體的複製問題。當前的《太空倫理法》規定了一切外太空的地球生物複製,以及一切外太空生命體的複製——無論在地球上、還是其他星體空間,都違反了人類精神,因此也都是被禁止的。這部法律在上一屆聯合國大會審議時獲得了多數人的支持,但也扼製了有關研究的開展。SDA提出的修正案要求“有限條件的可控複製”應是被允許的,希冀借此為空間生命研究開一條口子。

不久後胡一雲又接到了來自威廉姆的通知,說他將作為“生命體一號”專家組的主要成員之一,參與到相關工作之中。原來SDA提前做出了準備,在聽取了眾多專家的意見後,他們決定將火星生命石運回地球、並且要在零汙染的條件下進行深入觀察,項目代號為“生命體一號”。胡一雲深知,“生命體一號”並不涉及生命複製問題,而讓他參與其中,無非是在為下一步計劃預熱而已。

為打消胡一雲的後顧之憂,威廉姆回到聯合國總部後,立即組織人力對“火星基地將使用DNA複製技術”的謠言進行了調查。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那個向胡一雲提問的記者竟然是SDA的跑口記者,來自星空網,名字叫張萌。他們通過跟蹤張萌的信息來源渠道,找到了一個叫“太空捍衛者聯盟”的網絡組織,這個組織的宗旨就是反對人類進行外星殖民和太空開發。由於管理比較鬆散,這個組織目前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行動,因此也從未對聯合國的太空政策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不過為了做到萬無一失,蜂巢號與地球的通信密級還是進一步加強了,參與項目的專家組需要簽訂保密協議——一切研究都將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但仍需避免消息泄露可能帶來的麻煩。